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和科学则都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和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里,“交往形式”和“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他和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二、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

1、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但与阶级社会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1)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建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内部自发地孕育、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在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工具,通过剥夺和改造小生产者的途径,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2)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是非对抗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

(3)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状况来看。这种矛盾是既相适合,又相矛盾的,而适合是主要的,不适合是次要的。

2、社会主义社会解决自身矛盾的途径

通过自身调节,不断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和环节,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

3、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阶级斗争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不容否定和忽视,但毕竟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人民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集中体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为人剥削人提供了可能,私有制的确立,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本身,就是阶级对抗关系。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必然引起斗争即阶级斗争。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表现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剧烈的阶级斗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领域中,形成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经济利益,必然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建立自己的统治,从而形成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二、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同阶级的存在相伴随,必然出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或特殊表现,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客观的必然现象,一部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不仅是阶级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且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所决定的。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总是力图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阶级之间形成尖锐的抵抗。这时,只有通过革命斗争,才能是没落的社会制度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只要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它们之间的斗争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停止。这种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阶级斗争,不断地给统治者以这样那样的打击,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对被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含义

社会革命是先进阶级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常常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两种类型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斗争。一种是以往的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这种正义、进步的阶级斗争对推翻当时的反动统治阶级、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种是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新兴阶级反对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

2、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是在人类社会经过私有制和阶级对抗的充分发展以后,走向彻底否定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一根本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斗争。因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不仅兼有以往剥削阶级革命斗争的正义性质和新兴阶级革命斗争的必要条件,而且具有以往任何革命斗争所不具有的彻底性和深刻性。正因为如此,这场斗争的进程必然比以往更长期、更复杂、更艰巨、更曲折。

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意义的变化。首先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进一步发展成熟、进入了它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曾经先后引发了两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其结果是使世界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更深化了。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中产生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具有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外部抵抗的形式。再次,由于受到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不断冲击,世界资本主义势力在战后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护和巩固他们的社会制度。

上述重大变化,必然给当代世界的阶级斗争格局和阶级斗争形势带来一系列影响,使之带有新的特点。

第三节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革命是由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革命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和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阶级斗争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社会革命不是经济斗争,也不只是思想斗争,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斗争,而是指夺取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的手中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就必须解决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改变旧的上层建筑,首先是改变国家政权。所以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社会革命的作用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二)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

列宁在讲到革命的客观形势时说:“(1)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2)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地加剧;(3)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不依各个阶级、各个政党、各个社会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变化总和起来,就叫作革命的客观形式。

但是,不是任何革命的客观形势都会引起革命。有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再具备革命的主观条件,才能引起革命。

所谓革命的主观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形成足以摧毁反动政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三)革命形式

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这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反动阶级是不会自动放弃政权的,只有通过暴力革命迫使反动阶级交出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实现社会变革的任务。

我们说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

二、社会改革

(一)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和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或革新。

2、社会改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1)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既是对改革及其发展要求的反映,又为改革开拓道路,推动改革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1、我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生产力的发展受阻:由于历史的、政治的、思想的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的“左”的错误,逐步形成了一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是这次改革的根本任务。

(2)社会主义的民主得不到充分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在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上,存在一些重大缺陷。如权力过分集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难于调动、法治不健全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迫使我们必须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全面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是其主要内容。教育改革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第四节科学及其社会功能

科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是人类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活动方式。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生、发展,科学以及技术的价值与日俱增。考察科学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科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条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了解科学及其意义,才能全面理解社会有机体运动的全貌,也才能正确地解释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科学地预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一、科学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作用

科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科学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它又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要揭示科学这种社会因素的特殊性,就应从科学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中把握其本质属性。

(一)科学的形成和本质

“科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指学问或知识。在英文中,“科学”(science)“指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系统知识,是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的简称。德文中的:”科学(wissenschaft)”则是指一切系统的知识和学问,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汉语“科学”一词,是由日本引入的近代日本人西周为翻译英文”science”将汉字“科”、“学”两个字首次组合在一起,取分“科”之“学”的意思。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具有多重含义和多种用法:人们通常把科学看作是所有知识学问的总称,与“学科”、“知识”相当;有时则把科学作为正确的、可靠的认识(理论)其内涵接近真理;有时专指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的简称;有时又把科学理解为理性的、批判的精神。

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东西,它来自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人类生活的需要决定了科学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发,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出现并使它迅速得到发展,机器大工业的要求及其提供的条件,使科学实验成为相对独立的

实践活动。近代自然科学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真正成为实验的科学和理论的科学。

(二)科学的一般特征

1、客观性:科学研究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总结,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真理。

2、实践性:科学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直观的产物,而是来源于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3、逻辑系统性:作为知识的理论体系,是对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并运用准确的概念(范畴),通过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前后一贯地表述出来。

4、发展性:人类对科学真理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不断深化过程。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科学理论,总是要被后来的新理论所充实、修正、包容或代替。

(三)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杠杆

科学从一开始就是并且永远是进步的、革命的因素。

1、作为精神的力量,对人类生活发生影响。

(1)古代科学对社会生产和无神论哲学起了促进作用。近代科学在开始产生时就有利于生产,而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反封建的思想武器。

(2)自然科学的发展为近代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缺口。

(3)科学知识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意义,并影响到一切社会实践领域。

2、科学更重要的是它实际地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关系、社会结构,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1)科学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现代技术、现代社会生产力乃是现实的、物化的科学知识。

(2)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社会关系的变革。

(3)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变化,造成的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关系的改变。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关系的改变,表明科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并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现代科技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

20世纪中期,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席卷整个世界,迅速改变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巨大的复杂变化。

(一)现代科技革命的性质和特征

1、在本质上,现代科技革命是一场在科学转化为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生产力进行质的改造的革命。现代科技革命是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特征

(1)现代科技革命使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产越来越一体化

(2)现代科技革命直接改革了生产力的质的构成,生产力诸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越来越成为科学的物化。

(3)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根本标志。

(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使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2、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0世纪初期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0%左右,到了8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已达60%至80%。

3、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科学的作用大多数表现在促进经济的发展上,而在人的素质提高上不明显,科学的人文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科学的祛魅与科学的返魅。

(二)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也给人类社会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注入了许多先前所没有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展现的社会现代化过程,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的未来。

1、“技术决定论”思潮有两大流派即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和悲观主义技术决定论。

(1)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丹·贝尔、阿·托夫勒等人,他们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等新概念来表征现代社会的变化。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的缺陷是,把技术理想化,把技术视为社会进步的唯一决定因素。(中国曾出现的“科玄论战”的科学派,以及吴稚晖的唯科学主义等对科学作用的夸大)

(2)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把科技看作是与人相敌对的异己力量,妄图把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人的异化以及“全球问题”归罪于科技进步。悲观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又分为两个流派,一部分人如马尔库塞等宣传技术恐怖论、认为科技革命导致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异化,否定科技发展的积极意义;另一部分人则采取反科学主义,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全球问题”的产生,即导致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等“五大问题”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者永远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等待科学,但是也不赞同夸大科学作用的所谓“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或科学至上主义认为,只要有科学技术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甚至可以靠自然科学去拯救资本主义制度,使之免于陷入危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或孤立的革命力量。

现代科技革命给人类提供了美好的前景,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展现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社会联系因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电子网络而丰富,所有这些都表明,未来社会的发展将比现在更发达、更全面。

第五节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人的活动既包括群体的活动,也包括个人、特别是那些给历史事件打上明显印记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在历史活动的一切人中,对历史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动力。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历史究竟是谁创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两中历史观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不论其具体表现形式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个人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同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所以人类的历史首先而且最根本的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内涵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这范畴既有自己的量的规定性,又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1)从量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它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2)从质的规定性来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历史时期,劳动群众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受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具体作用和具体结果是不同的。

尽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受一系列的客观条件制约,但人民群众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创造条件达到创造历史的目的。因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三、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前提下,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人民群众本身是由个人组成的,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已经内在地包含着对个人的历史作用的肯定。

(一)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个人: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别社会成员。每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既有大小之分,又有积极与消极之别。

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区分为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较小,以至于在历史学家那里可以忽略不计,但决不应忽视。

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因而应是着重加以研究的。按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又可以区分为正面历史人物(杰出人物)和反面历史人物。

(二)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1、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2、普通个人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发生“超常性影响”。

(三)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

1、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人。他们能够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站在历史的前头。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参加者、策划者和指挥者。

3、历史人物能加速或延缓某个历史任务的解决,特别是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

四、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一)群众观点

1、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反对恩赐观点和包办观点。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按照这条路线去做,就是把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群众利益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即根本的认识方法,又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路线,即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因为: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社会形态。在这两对矛盾中,前一对矛盾更为根本。 (2)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质,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其运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是:社会发展以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要求变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新的经济基础又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这种层层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了以生产力为最终根源、整个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辩证运动过程;这个一般进程具体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依次更替。 (二)“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是“生产力标准”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产是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存在、发展的最终根源。 (3)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不断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是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决定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有一定限度,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一元论。要反对历史多元论和历史相对主义。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革命、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等等,都能够在

2018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专项训练21(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答案)

单元排查强化练(十六)(教师用书独有) A组易错排查练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5·江苏卷,28B) 提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2014·广东卷,33C) 提示:×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2013·海南卷,17①) 提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也不能超越时代和条件的制约。 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2013·浙江卷,27④) 提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是完全同步的。 5.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013·江苏卷,32②) 提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6.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012·福建卷,34④) 提示:×社会意识作为精神力量,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社会实践。 7.价值判断因具有主体性而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2015·新课标Ⅰ卷,22②) 提示:×认为价值判断没有客观的标准说法错误,客观标准是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 8.梦想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2015·安徽卷,9A) 提示:×梦想只是目标,不是途径,其实现需靠行动。 9.一切工作都应该从正确的价值观出发。() (2015·山东卷,35A) 提示:×一切工作都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从主观出发,正确的价值观也是主观的。10.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2014·新课标Ⅰ卷,23③)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从古至今,各种朝代的更替、时代的变化,可以明显的发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人类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作用的有这四点:阶级斗争、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 一、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阶级就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而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例如: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它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1830年法国七月王朝建立后,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状况更趋恶化,引起普遍不满。里昂是法国丝织业中心,有9万多工人。他们每天劳动长达15—18个小时,劳动报酬却极为微薄,无法赡养家庭,且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但是工人起义被血腥镇压了。由于没有先进的政党和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里昂工人起义失败了。但是里昂工人起义表明,法国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还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冲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的表现在社会型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比如俄国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上半叶,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厂手工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扩大。大商人、富农和一部分经营商品化农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地主贵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而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生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废除了农奴制。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阶段。可是,由于统治阶级实行的这次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保留了封建农奴制残余。尽管如此,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毕竟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许多部门中得以确立。俄国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状态。 二、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浅谈社会发展的动力 摘要: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关键词: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合力 根本动力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即从社会发展由哪些力量促成以及怎样促成的角度,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所作的阐释。所以,该理论不仅指导着人们正确地认识已逝的过去,而且指导着人们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当科学地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会的前进和社会的新陈代谢,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它们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同自己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人们便要求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此基础上,上层建筑和全部社会生活都会相适应地或迟或早发生变革,见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又是主要的方面,它决定着生产关系 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所以,归根结柢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生产力,亦称“社会生产力”,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在当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蓬勃凸现。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中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坚持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生产力标准”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它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变革旧的制度,只有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通过革命推翻旧的剥削制度,才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在阶级社会中对抗阶级的双方的作用各不相同。其中进步阶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的作用,而反动阶级则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在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最基本的力量。 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并且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作为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李从勋 思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在哲学上属于“意识”、“精神”的范畴,来自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直接反映,形成人对世界的一般印象,是感性认识;思想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提炼,形成对客观世界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是理性认识,一般也称为“观念”。思想观念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的形成。古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促进了其大脑的发育,使其最终进化为人类。可以说,思想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思想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就是正确的思想,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对此,毛泽东也曾经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的思想反作用于社会发展。正确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其实,思想的正确与错误也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特

色。一种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正确的、革命性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即使是正确的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古板,不合时宜,成为社会发展的桎锢。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世上只有相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才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想到,才能做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类认识的提高和思想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挣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大厦。可以说,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求是解放思想的原动力,促进社会发展也是人们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解放思想”这个词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后,才在各种文件、讲话、媒体上大量使用,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的。其实,思想的解放一直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思想的解放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在进化成人类以前,古猿潜意识里对火是惧怕的。直到有一天,克服了对火的惧怕,开始使用火,甚至钻燧取火的时候,人类社会的发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案例及分析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2月4日,全国的宪章派在伦敦召开第一届代表大会,并通过致议会请愿书。到1839年5月,在请愿书上签字的达125万人以上。1840年7月,全国宪章协会成立,F.恩格斯称之为“第一个近代工人政党”。1842年的经济危机促使第二次宪章运动高潮的到来。2月宪章派向议会递交了新请愿书,签名人数达300多万。除要求普选权外,还提出废除新济贫法,限制工时和实行政教分离等要求。1848年在欧洲大陆革命风暴的推动下出现第三次高潮,约197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这三次运动都被政府镇压。1848年后,运动逐渐衰落。 案例分析解说: 恩格斯说:“这三大阶级(包括英国宪章运动)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化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在历史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根本的体现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英国的宪章运动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阶级运动之一,也是当时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动之一。当时应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物质基础政治领域思想领域 ︳\/ /生产力\/ 生产方式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社会形态 (二)社会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这会基本矛盾均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生产和发展。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关系的矛盾的解决。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①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②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

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 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 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如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电动机,以及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 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生产力,它们的发展演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反映了生产力水平及相应社会形态由低向高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走向。人们在利 用属于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 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从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使人们理论思维和科学素 质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使人们改造客观 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向前发展。由此可见,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放眼世界和 未来,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 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广阔前景,也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应该是指那些现代科技和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的生 产力。谁能掌握先进生产力,谁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谁就能在国际 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航船胜利 地驶向光辉的彼岸。 2、社会革命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都是来源于社会矛盾,都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生产力。 不同点:革命比较尖锐化,改革并不尖锐。改革由统治者发动,革命由被 统治者发动;改革自上而下,革命自下而上;改革目的是维护统治,革命目的 是推翻统治;改革是非暴力的,革命是暴力的;改革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 局部调整,革命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多是全面改变;改革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 内部矛盾,革命的困难在于统治阶层外部压迫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就是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的,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多种多样的,而在各种动力又内在相互关联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就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革命与科学则都就是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则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代表者则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孕育与提出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于这两对矛盾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许多论述。 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就是市民社会”,它“在一切时代都过程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她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这里,“交往形式”与“市民社会”与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属于同一序列的概念。这段话涉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就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3、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顾她与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时说:“迄今为至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 4、列宁在《什么就是“人民之友”以及她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所用的方法,就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人类社会发展现象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往往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通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社会历史深处的“动力的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类

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离开了阶级斗争,就无法理解阶级社会的发展。“没有对看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未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使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酒社会体制的改革。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技术。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说,社会革命是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基本制度问题,把生产力从已不能容纳它的旧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那么,社会改革则适用于解决旧的社会体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离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个复合概念。科学及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法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及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原编者按: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并论述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生产力如何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地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我们希望哲学和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如果谈到有文字以来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典作家极其重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政治变革的基础,并且最终决定一切政治变革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等等.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谈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表示人同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又可以把这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称之为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 生产斗争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生产斗争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恩格斯在概述关于历史的动力时曾这样写道:"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很显然,恩格斯是把"经济发展"列为"伟大动力"之首的.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肯定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同时,还认为生产斗争是更为重要的最终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向极为重视对经济史的研究,把它放在历史研究的首要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他们严厉批评了为剥削阶级服务的从来不把物质力量作为历史动力的历史观,指出:"过去的一切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德国史学界那种轻视生产史研究的现象感到愤慨,说他们从来没有对物质资料生产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做过研究,所以他们也就从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一个历史学家.与此相反,对于那些在这方面做过任何尝试,哪怕是极幼稚的,非常片面的尝试的历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例如他们说:"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这一事实同所谓的历史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特别因为他们受政治思想的束缚),但毕竟做了一些给历史编纂学提供唯物主义基础的初步尝试,首次写出了市民社会史,商业史和工业史."1890年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所说的"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首先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回顾我国史学界以往的研究与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一个普遍倾向,即重视阶级斗争这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而忽视关于生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的阐发,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有的同志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明证.因此我们认为,完整地准确地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的论述,纠正我国史学界多年来存在的这种偏向,是进一步提高历史研究和教学水平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愿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二,生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生产斗争是发展的最终决定办量.人们所熟知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原理,就是生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的鲜明体现.但是这个最基本的原理却被林彪,"四人帮"颠倒了.近来许多同志著文拨乱反正,从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的前进运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进步的过程。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含义: 含义 作为哲学范畴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是必然发生的。 实现途径 社会进步和发展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内在根据: 内在因素 1、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把人类历史以一个社会形态推进到另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 2、社会进步还在于社会发展是自我否定和不断扬弃的过程,是辨证的否定,所以后一个社会形态,在整体上高于和优于前一个社会形态,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高度。 3、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4、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必然的、其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

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是曲折前进的。(这是社会进步的实现途径) 进步标准 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或社会进步标准的综合性,其中包括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根本标准,还包括生产力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综合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道德风尚都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的根本的标准。这是因为: 1、生产力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且它具有决定性; 2、这个标准是客观的,科学的,其客观性是指每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一种既得力量,其科学性是因为,它本身是由物质因素所构成,它的发展程度可以用物质手段精确测定; 3、这个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原编者按:本文作者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并论述了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生产力如何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的某些领域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地准确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我们希望哲学和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如果谈到有文字以来文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典作家极其重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称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是政治变革的基础,并且最终决定一切政治变革的命运,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等等.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谈到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表示人同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又可以把这种人类征服自然的斗争称之为生产斗争或生产活动. 生产斗争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 1 / 14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也是社会发展史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只有人类的实践活动才具有社会动力作用。然而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实践才具对社会的进步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必然引起革命阶级与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

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被剥削阶级的反抗,可以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第三、改革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革形式,它是在同一社会形态中,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社会改革是走向社会革命的一个步骤,是革命的前提和准备;而在革命后,它又往往是巩固革命成果、完善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和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两种方法和手段,两者互相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第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于人自身,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群体内个体的个体化程度的提高,一个社会群体的个体化程度越高,这个群体的复杂性程度就越高,相应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强。每个人的意志和活动对历史运动的合力都有所贡献,都参与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而在社会分工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必然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起一定的社会作用。社会分工的多样性,强化了个人才能的差别,从而使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采、争奇斗艳的景象。另一方面,普通个人的社会分工是与社会总体分工是密切相联的。因而,普通个人所承担的一定社会职能所起的社会作用由于分工的“整合”

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人类出先开始,这个社会就在不断发展,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将最终到达共产主义社会。 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止,而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什么力量推动的?是精神的力量,还是物质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是一个动力系统。 我认为这个动力系统中,包含四点: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其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各个具体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和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 三,社会革命直接地完成社会制度的更替,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狭义的革命是指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 广义的革命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变革,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教育革命、文化革命。 总之,革命是最直接最彻底的社会变革,就像中国从封建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军事斗争一样,推动社会向更好的制度发展。 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无硝烟的革命。 社会改革是在统治阶级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以维护社会的根本制度为前提和目标,依靠现存的社会制度本身的力量所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经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比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改革开放…… 这些都让一个国家走强盛的道路。从刚才介绍的那些动力系统中的因素可以看出,不管革命还是改革,都会有一个伟人出现,比如阶级斗争革命中的孙中山先生,克伦威尔……社会改革中的邓小平同志,彼得一世......他们在推动社会前进,民族富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伟人对社会发展到底能有什么作用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会有一些划时代的伟人出现,他们用自己的领导力指引迷茫中的人们,指明国家或民族前进的方向,他们的地位无可替代,居功至伟。 这里我想先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中国人民对前途无比迷茫,这时,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出现,为党和国家指引了前进的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并把全党工作的重点为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信息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信息,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重要决策的基础依据。与人口相关的政策和决策一般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长期的影响,需要依据较长期的人口预测、预报数据做出判断。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人口统计和人口预测、预报信息,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人口环境的基础性工作。 人口预测、预报体制机制缺失成为制约许多重大人口政策、决策和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因素。我国没有官方人口预测、预报体制机制,表现为:第一没有官方的人口预测、预报和发布机构。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都没有人口预测、预报职能;第二,没有权威认可的官方预测平台。 2011年以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启动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该课题两大主要目标:一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模型体系。汇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人口与发展数据仓库、模型库和信息库,为国家及各级政府、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政策模拟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二是创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各级政府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发展数据实施动态监测、实施预警、预测预报、开放服务、科学决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发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和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在完善人口政策相关决策支持活动中,使用微观与宏观模型相结合方法,测算了“单独”家庭户等与完善人口政策直接相关数据的动态变化,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首次依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研究成果—人口预测分析软件PADIS-INT,对重庆市及分区县小区域2010-2050年人口发展态势进行了多情景预测。这项工作,明确了重庆市对未来人口发展态势特点,多视角分析了未来重庆市,并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形成重庆市和分区县一系列测算数据和应用案例。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多情景人口预测分析成果,已经取得实质性的应用效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规划五大功能区、为《重庆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为《教育设施规划标准》的设定等提供了决策支持。出版《重庆市及分区县人口发展多情景预测——PADIS-INT 在重庆市及其分区县应用案例汇编》,不仅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成果的应用案例,更是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在人口信息化建设基础上所做的一项具有开拓和探索性的工作,为探索多区域人口预测提供宝贵经验。相信本成果的出版,既可供重庆市相关部门进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参考,也可为人口发展决策提供支持。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 案例:英国宪章运动 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 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 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