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文献综述-智能电网
2011-有关“智能电网”定义建议汇总(2011年)110504

有关“智能电网”定义建议汇总(2011年)程时杰(华中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智能电网是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具有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接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输配电损耗等优点,成为21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
夏期玉(南瑞继电保护公司总工):为达到提高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可再生能源接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输配电损耗等目的,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
徐丙垠(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李天友(福建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智能电网(smart grid)是将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和传统输配电技术有机地集成融合形成的更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电网,能够有效地集成、兼容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分布式电源,为用户提供完善的供需信息与电能互动服务。
张文亮(中国电科院院长):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原有的输、配电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具有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输电网的电能损耗等多个优点。
(摘自“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电网技术,33卷13期)金文龙(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教授级高工)现代输、配电网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有机集成的新颖电力系统,具有自愈、储能、兼容、互动等主要功能,可实现多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与传统发电方式并网运行、并引导用户协同调节、提高用电负荷率和资产利用率。
白晓民(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采用先进的电力技术和设备、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地实现电网的智能型监测、分析和决策控制,支持新型能源发电和灵活优质用电,具有高自动化水平,并有一定自愈、互动功能的安全可靠、高效率电网。
智能电网文献综述

智能电网文献综述智能电网文献综述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智能电网概述2-1 智能电网的定义2-2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点2-3 智能电网的发展历程3-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3-1 电能计量技术3-2 能源大数据处理技术3-3 电网安全技术3-4 电池储能技术3-5 多能互联技术3-6 新能源发电技术4-智能电网的应用领域4-1 电力系统调度与控制 4-2 电力负荷管理4-3 新能源接入与管理4-4 电力市场运营4-5 用户能源管理5-智能电网的优势与挑战5-1 优势5-2 挑战6-国内外智能电网实践案例 6-1 国内智能电网实践案例 6-2 国外智能电网实践案例7-智能电网的发展前景7-1 国内智能电网发展前景 7-2 国际智能电网发展前景附件:附件1:智能电网技术标准附件2:智能电网相关论文列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能电网: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和控制技术,实现电网设备之间互连互通、自动化运行和优化调度的电力系统。
2-电能计量技术:用于测量和记录电能消耗的技术,包括电能表、远程抄表等。
3-能源大数据处理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能源领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4-电网安全技术:用于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电力系统发生事故的技术手段。
5-电池储能技术:利用电池将电能进行储存,以便在需要时进行释放和利用的技术。
6-多能互联技术:将不同能源系统进行互联,实现能源间的交互与调整的技术。
7-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发电技术。
探析智能化电力营销与配网管理系统 徐俊

探析智能化电力营销与配网管理系统徐俊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电力生产及管理逐渐向智能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必须对电网进行相应调整。
其中对电力营销及配网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技术改造是重点内容。
文章主要对电力营销及配网管理系统智能化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促进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营销;配网管理;电力企业1、智能化电力营销与配网管理系统的基本概念1.1智能化电力营销系统的基本含义要想做好电网的智能化的营销和管理,就必须要先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原理。
智能化电力营销系统是保证电力企业制定合理的营销方案,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最有力的支撑部分。
智能化电力营销系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智能化市场管理系统,二是智能化多元服务系统。
1.1.1智能化市场管理系统所谓智能化市场管理系统就是利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对供电区域之间的市场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从而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预测。
智能化市场管理系统最大的优点便是可以根据详细的信息,从效率、资源、环保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充分结合企业发展方针、目标或计划基础之上,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从而有效保证企业经济利益。
1.1.2智能化多元服务系统所谓智能化多元服务,就是企业根据电网用户的不同的需求,对客户实行不同的供电服务,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服务模式,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和用户的特点来制定新型服务方案。
而这种服务的实行也是建立在对客户的需求的智能化的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也叫做智能化多元服务,这种服务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增加客户的粘性,也有助于企业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发展方案和营销策略,可以实现良好的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互动。
1.2智能化电网配网管理的基本内容所谓智能化的电网配网管理,就是通过对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分析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根据电量电流的特点实现更加优化的配网管理。
电气工程 智能化 文献综述

以下是关于电气工程智能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1.《智能电气设备的研究与应用》(2019):本文介绍了智能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并对智能电气设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智能电网建设与发展》(2020):本文从智能电网的概念、应用场景、技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智能电网的建议和对策。
3.《无人机技术在电气设备巡检中的应用》(2021):本文介绍了无人机技术在电气设备巡检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探讨了未来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4.《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智能化协同优化调度》(2020):本文从人工智能的理论和应用出发,探讨了电力系统智能化协同优化调度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
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设计》(2019):本文介绍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设备在线状态监测系统的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内容,并对系统的
实现效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总的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电气工程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电力系统管理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电网CPS关键技术综述

1 智能电网 CPS的内涵
11 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定义(CPS) 最早提出 CPS概念的是美国自然基金委,CPS是
智能电网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
收稿日期:2019-01-11. 基金 项 目: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61540063);云 南 省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2016FD058,2018FD055);云 南 省 教 育 厅 基 金
(2017ZDX045);云南民族大学校级项目(2017QN02);“多元感知网及信息物理系统”科技创新团队开放式基金. 作者简介:单泽(1995-),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智能电网、电能质量分析. 通信作者:范菁(1976-),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业控制网络、智能计算与环境监测.
传统电网 电网与用户之间没有通信或者只有电网向用户的 控制信息,二者之间缺少信息交互 采用传统的电磁表计与读取系统,采集数据时间较长
控制方式单一 设备人工检查校核,故障后电力中断,人工干 预恢复供电 信息层与物理层分离,实时性较弱
13 智能电网 CPS的基本概述 结合上述 CPS的基本定义与智能电网的基本概
51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28卷
础上,通过对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 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 的应用,可以满足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 境友好等一系列基本要求[5].
CPS的介入使智能电网能够更好的适应具有大
电气工程 智能化 文献综述

电气工程智能化文献综述电气工程是研究电力系统、电力设备和电力自动化的一门工程学科,智能化是近年来电气工程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围绕电气工程智能化展开综述,从智能电网、智能电力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指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和管理的电网系统。
智能电网通过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能够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例如,智能电网可以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提前发现故障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从而避免或减少停电事件的发生。
二、智能电力设备智能电力设备是指在传统电力设备的基础上融入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远程控制的电力设备。
智能电力设备可以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故障诊断,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智能电力变压器可以通过智能感知技术对变压器的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情况并进行预警,从而保障设备的安全运行。
三、智能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智能化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精确控制和优化调度的系统。
智能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建模,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调控和优化运行。
例如,智能配电网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用电行为和需求,优化配电网的运行策略,减少线损和能耗,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和效率。
电气工程智能化是在传统电气工程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通信、计算和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运行。
通过智能电网、智能电力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电气工程智能化的研究和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为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知识推理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部分,知识推理技术在电力系统故障恢复、故障诊断以及电网GIS拓扑分析等领域发挥重大的作用。
有效地知识推理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知识推理技术包括图搜索法和逻辑论证法两大类,其中在电力系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有启发式优先搜索法、广度优先搜索法、正反推理、双向推理、模糊推理、不确定性推理等。
1 图搜索法1.1 启发式优先搜索法文献[1]针对配电网GIS的分层管理模型,分析了启发式搜索方法在配电网GIS拓扑分析中的应用,并以配电网G IS拓扑分析中的电源点追踪模块为实例,阐述了基于启发式搜索的拓扑分析追踪与基于拓扑信息追踪相结合的算法。
该算法即使在网络拓扑关联属性字段的数据不全时,也能快速、准确地定位电源点,提高了配电网电源追踪模块的实用性,更好地满足了实际工程的应用需要。
基于启发式搜索的配电网GIS电源追踪算法流程图如图1.1图1.1 基于启发式优先搜索的算法流程图如图1.1的算法描述图所示,当拓扑信息数据不全时,算法转为执行基于启发式搜索的拓扑分析追踪,这种追踪方法主要用到了一个基于启发式搜索的最短路径算法A* [ 6],A* 算法是一种智能搜索算法,用于解决从起始结点到目标结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寻优。
它不需要借助拓扑关联属性字段的值,而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供的拓扑分析函数就可建立起整个配电网络,并通过这个网络进行搜索,从而选择出设备到其供电电源的最优路径。
它把open表中的节点按估价函数f(n) = g( n) + h( n)的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并对所有的搜索节点n,使h( n) ≤h* ( n),h* ( n) 为节点n到终点的实际最短路径,从而使得找到的路径为最优路径或最短路径。
电源追踪实际上就是要寻找起始节点和与该节点具有通路的变电站之间的最短路径。
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智能变电站测控装置研究摘要: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源头和命令执行单元,与其他环节联系紧密,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智能电网自动化特征的主要体现。
智能化变电站是以IEC61850的数字化变电站为基础和前提的,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和升级。
数字化变电站基本上所有的自动化功能和技术特征智能化变电站都具备,智能变电站是是从传统变电站到数字化变电站发展的必然结果。
建立智能电网是一项巨大的历史性工程,而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内容之一。
测控装置是间隔层中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装置,它提供了具有智能集成一体化功能的面向工业测控系统的应用开发平台。
测控装置作为智能变电站运行数据信息采集和执行设备操作控制的主要设备,是实现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
第1章研究背景1.1 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1]。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节能、环保、结构紧凑、提高自动化水平、消除大量安全隐患等优点,其实现了一二次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更深层次体现出坚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技术特点[2-5]。
传统的电网主要注重的是信息化传输,数字化变电站或数字电网注重的是实现信息的网络交互,而升级后的智能电网则更加注重信息的互换互用以及功能的智能化应用。
确切地说,智能化电网是在网络信息交互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互用,这需要建立电力企业的大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智能电网所要求的诸多强大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智能化自动装置在电网控制邻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经历了飞速发展[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网中能量供求平衡的研究综述1 前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对电力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强,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集中式发电的电力系统是远距离输电的大型互联网络系,在新时代的新要求下,它的很多弊端越来越突现出来 1:(1)用于传统火力发电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日益耗尽,人们必须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
(2)“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促使传统的发电模式必须向清洁、环保的方向转变。
(3)电力系统结构的高度互联和设备的日益老化问题不容忽视,任何一个发生在局部小范围内的故障都有可能迅速蔓延并影响到整个电网所谓的智能电网。
(4)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可靠性和经济性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由此,人们期望通过一个数字化信息网络系统将能源资源开发、输送、存储、转换(发电)、输电、配电、供电、售电、服务以及蓄能与能源终端用户的各种电气设备和其他用能设施连接在一起,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精确供能、对应供能、互助供能和互补供能,将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供应安全提高到全新的水平,将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环境可以接受的程度,使用户成本和投资效益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
这就是智能电网的思想。
几年前,美国和欧盟相继提出“智能电网(Smart Grid,SG)的概念[3-4]。
2 智能电网的概念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对它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智能电网定义为[5]:一个由众多自动化的输电和配电系统构成的电力系统,以协调、有效和可靠的方式实现所有的电网运作,具有自愈功能;快速响应电力市场和企业业务需求;具有智能化的通信架构,实现实时、安全和灵活的信息流,为用户提供可靠、经济的电力服务。
智能电网与传统大电网相比,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电网。
而是以物理电网为基础,并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与传统集中式大电网相比,智能电网更能满足新时代的新需要。
智能电网一些的主要特征[6]可以归纳为:(1)坚强性,即在大电网发生大扰动和故障时,仍能保持对用户稳定的供电能力,不会产生级联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具有抵抗自然灾害、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或外力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的能力;具有确保电力信息安全的能力。
(2)自愈性,具有实时、在线和连续的安全评估和分析能力,强大的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以及自动故障诊断、故障隔离和系统自我恢复的能力。
(3)兼容性,支持可再生能源[7]的有序、合理接入,适应分布式电源[8]和微电网[9]的接入,能够实现与用户的交流和高效互动,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并提供对用户的增值服务。
(4)经济性,支持电力市场运营和电力交易的有效开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集成性,实现电网信息的高度集成和共享,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益化管理。
(6)优化性,优化资产的利用,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3 智能电网的构架3.1 智能发电与传统集中式电站相比,智能电网发电系统除了包含集中式发电厂还大量引入分布式发电。
分布式电源的种类丰富,如小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等。
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or,DG)具有减轻环境污染、降低终端用户费用、降低线路损耗、改善电能质量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同时,在智能电网的发电端引入一些大容量的设备,对用电低峰时电网中富余的电能进行储存;用电高峰时将储存的电能释放来补充电能,改善电网峰值的性能。
传统大电网中能量的流动是从发电端到用户端的单向流动,用户被动地参与电网的运行管理和决策。
这种被动的策略将用户定为消极负载,难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电网实时性的高要求。
智能电网实现了发电端与用户端信息与能量的双向互动,用户端的实时用电消费信息可由检测和测量装置检测,并由通信链路传达给发电端。
同时用户端也能实时获取发电端的电力生产等信息,由此来优化配置用户端电力的消费。
3.2 智能配电同时,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实现对微网[7]的灵活控制,从而提高需求侧的供电可靠性和管理水平。
若在负荷中心建立微网,可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实现协调控制,就地新能源所发电量先满足当地负荷需求,多余电能往主网输送,不足的电能由主网提供。
而为了实现对微电网进行良好的协调控制,需要实时监测电网状态。
智能配电网需安装大量智能仪表,以替代目前所使用的电气仪表。
每个智能仪表需包含一个处理器、储能元件和通信设备,它不可以测量用户每天每时的用电量,还可以通过软件将用户从电网中切除,在紧急情况下发出警报,并提供了智能控制用电设备的接口。
3.3 智能输电随着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而太阳能、风电等能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需要加强输电网络,如应用高性能电力电子元件组成可控的有功和无功功率电源,并建立智能调度系统,以实现对输电网的灵活控制,因此,智能输电是智能电网的核心[8]。
智能调度能够敏锐地对电网进行监测和控制,充分提供了电网状态的信息,使得电网运行风险最小化,能够实现实时自愈,而且,电网灵活接人各种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时,智能调度可实时根据信息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电网经济运行,促进节能减排。
3.4 智能用户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包括了从电力变压器到用电设备之间,对电能进行传输、分配、控制、保护和电能管理的所有设备及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端智能电器与系统、用户端电能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和双向互动服务系统,是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9]。
按用户属性来分主要有三类[10]:建筑楼宇,如宾馆、商场、体育馆、学校、写字楼、政府机关等;工矿企业,如冶金、造纸、轻纺、机械、电子、煤矿等;基础设施,如机场、港口、铁路、公路、水利等。
用户端环节的建设内容主要为:构建智能用电服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智能电表、智能用电管理终端等智能设备;实现电网与用户的双向互动,提升用户服务质量;建设智能用电小区和电动汽车充电站。
智能电网用户端系统总体特征体[11]:1)用户端智能电器与系统的智能控制与保护、自愈、安全防御能力。
2)用户端电能管理系统的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兼容、高效运营管理能力。
3)智能楼宇电气设备控制系统和双向互动服务系统的舒适、友好、互动服务能力。
4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相关的主要问题包括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电网调度与运行、新能源并网与微电网及风力发电技术等[12]。
1 安全稳定控制随着可再生能源能源在电网中大量渗透,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而给电网带来的波动对电网和安全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何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安全而又稳定地接入一直是德国Tobias Heb等学者的研究的问题。
德国Tobias Heb等学者对热电联产系统的电压和频率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指出热电联产发电厂可以对电力生产进行安全控制和调节,可以帮助有限的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并网[13]。
美国Christopher L.DeMarco[14]和Adirak Kanchanaharuthai[15]等学者提出通过使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对电网的频率进行调节,从而实现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时带来的波动。
美国S.Massoud Amin等学者探讨了智能电网的安全性问题[16],指出智能电网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网络系统必须增强其结构安全性.其文章指出,虽然近期智能电网安全的主要目标是避免大范围的网络故障,但长期的目标则应是构建一个自适应的、鲁棒的电网。
澳大利亚的M.J.Hossain 等学者针对包含动态负荷的电力系统,设计了一种新的鲁棒控制方法[17]。
2 电网调度与运行大多数学者认为未来智能电网的运行会包括许多参与者,应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参与到市场环境中来。
葡萄牙Zita Vale等学者的文章认为,智能电网中较大的参与者由于具备足够的经济能力,可以获得合适的决策支持工具来参与市场,但是较小的参与者则难以获得这样的工具[18]。
美国Peizhong Yi等学者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机会调度方法,用于负荷侧管理。
其文章的研究认为,最优的调度策略就是一种纯粹的阈值策略:当电价低于某一设定值时,所有用户均需合闸用电;否则就处于空闲状态[19]。
3 新能源并网与微电网3.1新能源并网德国C.Ziems等学者结合德国的情况,讨论了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其文章特别指出,光伏发电独特的时序出力特征将会对化石燃料发电厂的启停周期产生巨大的影响[20]。
美国Anthony Papavasiliou等学者提出了通过在并网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现货市场方面订立契约,来给弹性负荷供电,以削减可再生能源的波动[21]。
其文章将契约描述为一个随机最优控制问题,目标是使得供电费用最小香港Yunhe Hou等学者指出了风电并网后需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备用计划、稳定评估、电压控制、优化运行等[22]。
日本K.Yamashita等学者讨论了风电并网的问题,介绍了将风电并入一个小岛电网(日本冲绳)后在频率稳定方面做的工作[23]。
意大利G.Migliavacca、澳大利亚H.Auer和法国S.Galant等学者指出,随着接大电网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多,最初在配电网方面的关注已经或将要转移到对输电网的关注[24~28]。
3.2 微电网由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给电力系统带来很多目前难以克服的问题,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电网。
微电网作为既可以并网运行又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提供了较大的帮助[29]。
巴西Carmen.L.T.Borges等学者提出了一种微电网的可靠性评估模型。
在该模型中,各种分布式电源被视为网络协调运行中的一个代理,而非传统的分散电源[30]。
其文章采用随机模型来表示风电、光伏发电等的不确定性;通过建立储能充放电状态的特殊模型,将储能作为降低供电间歇性的有效手段。
该文章认为,能否在并网和孤立运行2种模式下进行有效切换,是评价微电网可靠性的挑战性课题。
对此,该文章通过建立混合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仿真方法来进行处理。
美国C.M.Colson等学者基于多代理技术研究了微电网的能量管理问题。
其文章的重点在于探讨微电网能量管理问题的目标和约束,以及多代理的自组织和协调配合问题[31]。
在微电网的控制和优化研究方面,意大利Bruno Belvedere等学者针对一个低压孤立运行的微电网(包括一个千瓦级的燃料电池、一个光伏模块和一个100 A ·h的电池储能系统),研究了其内部器件之间的协调配合原则和具体控制策略[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