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该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的第五章《元素周期律》第三节课。
本课是化学的一大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考试成绩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依据2.掌握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简要概况和规律3.能够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一些常见的化学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周期性规律2.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化学性质的影响3.能够应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在黑板上画出元素周期表,由学生补全其中的元素名称和符号;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周期表上为什么有这样的排列方式?如何解释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位置的规律性?引出本章的教学内容。
2. 学习和讲解2.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首先讲解元素周期律是怎样发现的,以及基本原理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原子结构是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2.2 元素周期律的实验证明介绍多个实验的结果,如门捷列夫的实验、勃兰特利的实验等,阐述这些实验的意义和证据。
2.3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概览讲解元素周期表上元素位置的规律性:主、副、次、超主族、稀有气体等;并介绍不同区域的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同时,在黑板上标示相关信息,例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周期、族别等,化学性质方面则重点介绍元素的电子构型、化合价、氧化态、基性、酸性等。
2.4 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介绍烷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单价、非金属性等规律,并给出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学生认识到,这些性质和规律都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3. 锻炼和练习根据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某元素的电子构型为2,7,问该元素的周期和族别?加入哪个元素可以使Mg(OH)2成为减压水解还原剂?什么样的物质易被还原?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其他常用的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律》

高中化学教案《元素周期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及其组成原理;2.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理解同一周期和族元素的相似性质;4.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2.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3. 周期性趋势: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4. 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化学键的性质、化合物的性质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周期性趋势等;2. 演示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模型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3. 示例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化学问题;4.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过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周期性趋势及其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时间引入概述讲授法— 5分钟1. 热身:通过提问等方式预热教学气氛。
2. 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引发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好奇心。
一、元素周期表及其组成原理1. 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历史2.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主族与副族、周期和族号等讲授法元素周期表15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和历史,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2.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原理。
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1. 元素周期律的定义2. 周期性表现出的规律: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讲授法元素周期律30分钟1.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通过图表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三、周期性趋势及其应用1. 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趋势2. 元素周期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演示法、实验法、示例法元素周期表,实验材料,化学键模型等30分钟1. 通过化学实验和模型等方式,让学生观察和验证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趋势;2. 通过具体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序数等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的,分为七个周期,十六个族。
3. 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a. 周期性变化:同一周期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族的变化:同一族内,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2.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概念: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和发现过程。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和十六个族。
4. 引导学生发现元素周期律的规律:通过观察周期表,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半径、化合价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5.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排列规律:详细讲解同一周期和同一族内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6. 练习与应用: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元素周期律进行分析解释。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领域:如化学反应原理、材料科学、生物化学等。
2. 讲解一些重要的元素周期律规律:如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分界线、过渡元素的特点等。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

元素周期律的教案教案: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3.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1.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
2.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新课(10分钟)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然后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是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Step 2:讲解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2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律的由来和基本原理。
2.解释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元素进行分类和排列的表格。
3.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和主要贡献者。
Step 3: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3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族和元素符号。
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元素排列规律包括:按原子序数递增、周期性重复和相似性。
Step 4: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20分钟)1.通过幻灯片、电子白板或黑板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
2.解释元素周期表可以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和存在形式。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元素周期表在冶金、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Step 5:巩固与拓展(20分钟)1.进行互动讨论,分享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感悟。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扩展讨论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鼓励他们运用元素周期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tep 6: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排列规律。
2.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意义,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元素周期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4、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和迁移类比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实验仪器、有关药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师引入](出示门捷列夫挂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科学家。
门捷列夫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教师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律[教师引导]如何理解"律"、"周期"的含义?[学生讨论]略。
(可以从"星期"、"年"、"四季"等方面认识。
)[教师小结]律就是规律,是关于元素的规律;所谓周期,首先意味着周而复始的重现。
其次,严格说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符合哲学上的观点:螺旋式上升。
望大家在这两节内容的学习中仔细体会。
我们现在明白了:元素周期律就是揭露元素发生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元素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周期性变化。
[教师小结]请同学阅读课本130页表5—5中原子序数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一栏。
其中原子序数指的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给元素编的号。
阅读后请同学从这样几个角度分析,同时完成表5—6。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学生活动]略。
[教师板书]核外电子排布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周期性变化[教师引导]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我们已经清楚了,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推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还是按照刚才我们提出的三个方面讨论。
[学生活动]略。
必修第一册化学人教版: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2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2)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引导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品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1、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3、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及其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基本技能。
4. 提高学生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
2.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运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
3. 通过案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4. 利用互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和实例,以便进行直观演示。
2.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3. 准备一些典型的案例和练习题,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元素周期表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起源、发展、元素数量、分布规律和命名规则等,使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 演示:通过展示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物质的推断和能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

完整版)元素周期律教案(详细)们来看看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但在同一周期内,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电子层数增加,电子云的大小也会增加,从而使原子半径增加。
讲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在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在同一族内,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这是因为在同一周期内,原子核外电子数不变,但电子云的大小会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从而使元素的化合价增加。
讲述]最后我们来看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从右到左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这是因为金属性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外电子数少,容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而非金属性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外电子数多,容易吸收电子成为阴离子。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元素周期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启发式教学和引导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和自主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
和探究,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基本规律。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周期表中性质的规律。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是因为同一周期的元素拥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拥有不同的电子层数。
其次,我们可以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具体来说,同一周期的元素化合价相同,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化合价不同。
另外,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也呈现周期性。
同一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都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具有周期性变化。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逐渐减小,而不同周期的元素则原子半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2.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难点】
理解元素周期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引入
【提出问题】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都呈现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他们都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教师引导】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电子层排布密切相关,那么他们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呢?我们通过第三周期元素的一些化学性质来探讨这一问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除去表面的氧化膜。
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加热试管至水沸腾。
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反应迅速,放出氢气。
【演示实验】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
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镁与盐酸反应速率比铝与盐酸反应速率快。
【提出问题】回忆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学生回答】钠能与冷水反应,反应非常剧烈。
【提出问题】通过上述反应的实验现象,猜测钠、镁、铝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变化。
【学生回答】钠>镁>铝。
【提出问题】以化学小组的形式,阅读书中材料,比较Si、P、S、Cl这几种非金属与氢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
【学生回答】Si>P>S>Cl。
【提出问题】阅读书中材料,比较Si、P、S、Cl这几种非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
【学生回答】Si
【提出问题】以化学小组的形式,讨论比较Si、P、S、Cl这几种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学生回答】Si>P>S>Cl。
【提出问题】第三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教师引导】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随着原子序数递增,都有哪些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学生回答】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比较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以及和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