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

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江西省吉安师范学校彭尾才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最初在这里繁衍生息。

秦汉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原因的变迁,我国人口不断从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流向南方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轨迹1、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封年约20年间,完全由政府实施的移民不下120多万。

绝大部分移民从迁移到定居的费用完全由官方负担,沿途有大批官吏和士卒监护,移民迁移距离最近的有2000—3000千米。

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

2、“永嘉之乱”时期西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四起,战乱不已。

为了躲避战乱、灾荒、饥饿,黄河流域的广大人民被迫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大规模移向江淮流域,主要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迁徙人口多达90余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的格局开始有所改变,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长,经济也有所发展。

这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3、“安史之乱”时期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战火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中原地区经济遭受极大破坏,人民纷纷背井离乡南迁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宁绍平原地区。

这次人口迁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地区,而黄河流域原本人口密集区一度变成了人烟稀少的废墟。

同期的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4、“靖康之乱”时期北宋末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宋王朝被迫迁都临安,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南迁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江苏、湖北、四川等地,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5、“金完颜亮南侵”时期公元1161年,金撕毁了与北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了主要的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大量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入浙江。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1.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 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 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 海市。
中国农村在1949年——1978年间人口增长率高达2.07%,而农业国民收入平均增长率仅为5.59%。国际经验 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口若每年增长1%,要保持人们生活水平不下降,平均经济增长率就必须超过4%。因而自50年 代开始到70年代,就形成了大规模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队伍。据计算,按照现有的耕作方式和经济水平,农村劳 动力剩余60%左右,约2.7亿。充分反映了广大农村普遍存在人多地少,隐性失业人口多这一矛盾。加之农村生产 具有季节性,农忙时间短,农闲时间较长,更加剧了这一矛盾。
现今人口迁移
现今人口迁移
在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的学生,对高中地理下册“民工流动”这部分内容兴趣颇大,“民工”已渗透到他们 生活的诸多方面。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民工就是“犯罪”与“暴力”的同义词。为了正确对待民工,这里就民工 流动的原因、特点及利弊做一简要分析。
一、民工流动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经济收入低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
目录
01 十次大移民
03 改革开放
02 新中国 04 迁移特点
目录
05 历史高潮
07 现今人口迁移
06 迁移原因
基本信息
中国人口迁移(China population migration)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事件。以前主要因为战乱所 致,现为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国内人口迁移1

国内人口迁移1

2.下列情况对人口迁移经常、主要起作用的是( C )
A.良好的文化教育熏陶 B.和睦的婚姻和家庭 C.经济发展水平 D.优美的生活环境
3.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不属 于人口迁移的拉力的是( C )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务工经商
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目前各国国内人 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消极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 拉力:积极因素,吸引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 其他因素
经济因素
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交通通讯便利。
政治因素
负面影响: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老人缺乏照料、 子女缺乏教育等社会问题
1.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 人口只占6.3%。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生态脆弱
B.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
C.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D.人口的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
• 1972年乌干达 亚裔被独裁者 阿明驱赶迁往 英国
政治迫害
政治因素
许多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成为难民
战争
戍边改革 国家政策
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
重大变革(驱逐出境、流亡国外) 、 国家政策、战争等Leabharlann 宗教、民族社会文化因素
印巴分治 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 斯坦
外地求学
社会文化因素
婚姻
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
会的经济 到东南沿海的城市 (5)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地区 (2)珠江三角洲、安徽 湖南、山东、科技、 (2)主要流入的地区是、湖南、山东、科技、思想和文 (1)由农村到城市、由内地省——、——地区,其原因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主要流入的地区是——、 自治区)到东南沿海的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简述这种人口流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 主要流入的地区是 由农村到城市 由内地省(自治区 、 其原因是——。 、 (4)发达地区有技术是——等,其原因是 、办企业 这是 (1)20世纪广西、安徽、 等 自治区 发达地区有技术、资金者到内地经商 地区,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发达地区有技术、 世纪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4)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3)四川、广西 区)是 资金者到内地经商、 。 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四川、 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 图中的人口流动也有与主流主向相反的流动 四川 (3)主要流出省 长江三角洲 京津唐 贵州 主要流出省(区 主要流出省 就迁出地而言: 经济发展慢, ——。 经济发展快, 是就迁出地而言: ,经济发展慢,收入少 和工矿区 经济发展快 就业机会多, 化等的联系, ,就业机会多,大专院校多 化等的联系 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什么? 农村剩余劳力多, 为什么 。 ,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 农村剩余劳力多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就迁入地而言: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和当地的人地矛盾。 就迁入地而言,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给城市环境 造成巨大压力。 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众多民族的融合,使得人口和人口迁移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人口和人口迁移。

一、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之巨大令人瞩目。

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口常常呈现出“亿万”这样的数量级。

例如,在汉朝的鼎盛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达到6,000万左右。

这样的人口规模对其时来说是相当巨大的,也是其他古代国家难以比拟的。

二、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人口迁移背后有着多种原因。

1. 经济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富庶的地区往往吸引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例如,江南地区因其肥沃的土地和发达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古代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

无数来自其它地区的人们迁移到江南谋求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

2. 战争和灾害战争和灾害经常成为人们迁移的催化剂。

在中国古代,战争频繁发生,导致大量人口迁移。

例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时,许多居民迁移到南方以躲避战乱。

此外,天灾也是人口迁移的原因之一。

例如,著名的黄河洪水频发,许多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影响人口迁移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元发展。

各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经济影响人口迁移也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影响。

通过人口迁徙,资源和劳动力得以更为合理地配置。

人们从贫瘠的地区迁移到富庶的地方,带来了新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3. 文化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1.1954年-1960年,活跃时期2.1961年-1976年,低潮时期3.1977年-1984年,回升时期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迁移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编辑本段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动。

2.流向从流动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3.原因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

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编辑本段新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1.人口迁移受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有关政策的深刻制约,国家有组织地计划性迁移在迁移总量中占了决大部分。

2.人口迁移是在户口登记制度的管理下进行的。

3.人口迁移长期受到政治运动的深刻影响。

编辑本段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几次高潮同人口本身的发展一样,中国人口迁移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其演变过程也不是直线渐进的,而是表现出典型的波浪式起伏。

当社会比较安定时,其规模就小,也比较平稳;当社会因天灾人祸出现动乱时,其规模就会陡然增大,增大的程度几乎同动乱的大小完全成正比例。

此外,人口迁移的规模与各个朝代采取的政策也有关系。

受以上因素影响,在中国人口迁移史上大致形成了以下几次高潮:(1)秦代和西汉秦是一个能量很大的皇朝,它统一中国后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需要,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其中有一些在中国的人口迁移史上,是属于先驱性的,对以后历代的移民政策影响很大。

除政治流放外,其内容主要分两类。

第一类是“实关中”,如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目的在于加强统治,把关中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政治中心。

第二类是戍边和开发新区,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戍五原、云中,南戍五岭,人数均达数十万人,对长城沿线和华南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

“汉承秦制”,继续奉行“实关中”和移民戍边的政策,尤其是对河套地区、河西走廊、青海东部以及新疆中部的大规模屯垦移民,在政治上具有重大意义。

(2)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社会大动乱时期。

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促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在三国鼎立的形势确立以前,即各地军阀大混战时期,移民均为逃避战乱的流民,他们由战乱最烈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出,大部分向南迁至长江流域。

移民中不少学者、士大夫后来均为吴、蜀二国罗致,其中最著名的有诸葛亮、周瑜、鲁肃、张昭等,原籍临淮(今安徽定远)的鲁肃曾号召部属:“淮泗间,非遗种之地。

吾闻江东沃野千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是为典型代表;另一部分则向北迁至长城沿线甚至辽东,移民中著名的有管宁。

三国鼎立时期,为壮大己方实力,三方均努力招抚流民,发展屯垦,并尽量从境外招收、劫掳人口,包括少数民族,如曹魏把大批匈奴、乌桓人迁至内地,孙吴派兵至台湾,“得夷州数千人还”。

经过前后近90年的人口大迁移,中国长江流域和长城一线人口增加,并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少数民族的迁入,给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在当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民族矛盾,为随后的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动乱埋下了伏笔。

(3)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大糜烂、大破坏的时期,迁入北方的各少数民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长达一两个世纪的动乱中,黄河流城惨遭蹂躏,从而促发了一次又一次向南方移民的高潮。

仅据官方统计,公元313~450年之间北方南渡的人口即达90万人,占北方原有户口的1/7。

事实上这一统计由于流离混乱之际,户口多有隐匿流失而大大缩小。

正像有人早已指出的:“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

”“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

”这说明移民的实际规模当远在上述官方统计之上。

期内移民的分布仍以长江流域为主,更南的福建两广移民也不少,据记载:“晋永嘉二年,中州版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浪潮,为中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自北向南的历史性转移奠定了基础。

(4)“安史之乱”隋、唐两朝在政治上能量很大,但在人口迁移上的作为却远不如秦、汉,原因在于人民在此之前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动乱,饱尝流离之苦,安土重迁,从心理上对人口迁移十分反感。

此外,秦、汉之官方移民,包括屯垦戍边,大多未能终善其事,往往利未见而害先行,教训是很大的。

故隋、唐二朝官方组织的人口迁移甚少。

直至震撼全国的“安史之乱”爆发,黄河流域再次沉入血海,才触发了又一次人口南迁的大潮。

据史书记载:“天宝末,安禄山反,天子去蜀,多士南奔,吴为人海。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东吴,永嘉南迁,未盛于此。

”这次人口南迁大潮的余波,一直持续到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至此,中国南方的人口规模第一次达到了同北方平分秋色的地步。

(5)“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由金人大规模南侵造成的“靖康之难”以及其后长达100余年的宋、金对峙,使中国又遭到一场巨大的社会动乱,由此产生的人口迁移,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堪与“永嘉丧乱”和“安史之乱”相伯仲,其性质和形式也相似。

据记载,“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继。

”“西北士大夫遭靖康之难,多挈家寓武陵”。

“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

”连南方一些偏僻山区,也接纳了不少移民,如广西容县“介桂广间,渡江以来,避地留家者众。

”北方大批人口的南下,对南方的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南宋的许多文臣武将亦多来自北方,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皆是;平民中南下的著名人物也很多,如李清照、辛弃疾等。

(6)元末明初中国广大的中原地区在从“靖康之难”到元末的两个多世纪中屡遭浩劫,至明初已是“中原草莽,人民稀少。

”与人口高度稠密的江南形成鲜明对照。

这种极不平衡的人口分布格局,产生了对人口迁移的现实需求,再加上开疆卫边的需要,使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一个高潮,但其性质与前几次因动乱产生的大移民完全不同。

明朝建立后不久即着手组织人口迁移,如“徙江南民十四万于凤阳,”“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徙“沙漠遗民”屯田北平附近,徙江西农民于云南湖广,等等。

故史籍称“太祖时徙民最多。

”明初为了巩固边防,在长城一线设立了称为“九边”的9个镇,在国内其它战略要地,也设立了许多驻兵设防的卫,仅洪武朝三十一年设卫即达136处。

为解决边防军的粮饷问题,明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屯垦戍边,“于时,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趾,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兴屯矣。

”前往云南屯田的移民多达四五十万,规模浩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清代对台湾的移民台湾在元代正式列入中国版图。

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不久,郑成功即率兵一举收复。

此后郑成功组织了对台湾的大移民,不长时间内移民数即达20万人,在全岛总人口中占了大部分。

清朝统一台湾后,对移民问题采取了暧昧的态度,即不准移民携带家眷,使之难以在台湾生根,目的乃在于防止台湾人口日增,羽毛丰满后重蹈郑成功在台湾抗清的“覆辙”。

直至清代中叶,因大陆人口压力增大,上述政策才有所松动,从而引起对台移民的高潮。

1811年台湾汉民已逾200万人,比一个半世纪前猛增了六七倍。

清代后期,朝廷鉴于国际形势之险恶,对台湾的战略意义有所认识,不仅完全解除了对移民的限制,还在厦门、汕头、香港等地设立“招垦局”,以提供资助和优惠来促进对台湾的移民,为日后的发展在人口上奠定了基础。

(8)清末和民国时期对东北的移民在历史上中国的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人口一直不多,清初满人倾族入关后人口更加稀少。

满清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为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并在辽宁境内筑起“柳条边”,严禁居民越界垦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