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

贝多芬晚期作品何以不同凡响?波利尼演奏贝多芬最后三首奏鸣曲贝多芬晚期音乐风格与精神境界在贝多芬葬礼上的悼词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可被划分为早、中、晚三期。

1802年之前是贝多芬的早期风格,此时的贝多芬虽已在维也纳显露才华,站稳脚跟,但创作内涵和风格尚显稚嫩。

1802年至1803年问,贝多芬因患耳疾从而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精神危机,令后人钦佩不已的是,凭借艺术的力量,贝多芬战胜了自我,并由此步入创作的成熟期,即贝多芬的中期。

自此至1812年的十年间,贝多芬创作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著名杰作。

包括《“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等等。

中期的贝多芬,发散出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这种带有强烈现代感的个人意识,正是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遗产。

贝多芬经由自己独特的个人体验,通过声音的特别方式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自1812年之后,贝多芬的创作陷入了低潮,其作品风格与表达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贝多芬的晚期风格最终在1817年至1818年间成型,并保持至去世。

他最后十年的创作,标志着崭新的艺术境界。

一个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怀有坚定自信并取得全面成功的音乐家,随着暮年来临,重新开启自省之路,通过透彻的再次思索和体察,终于修炼成为一个洞悉世界、并达至涅槃的智慧哲人。

一、时代状况与生活境遇1812年的贝多芬,在当时就已被公认是最伟大的在世作曲家。

此时的贝多芬正处在顶峰,事业如日中天。

但正因为他已经达到如此的高度,下一步的艺术方向反而成为问题,贝多芬不时感到困惑和不安。

当时,欧洲的政治局势与精神气候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法国大革命所代表的启蒙思想开始遭到怀疑乃至抵制。

与这股怀疑理性主义的反启蒙思潮相对应,在音乐艺术中,浪漫主义的观念正在聚集力量,古典主义的理想则面临瓦解。

贝多芬处在重要的风格转折十字路口,他的创作数量急剧下降,某些作品中还隐约透露出浪漫主义的情怀与走向,如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1816年)、以及《A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1(1816年)。

音乐教育教案: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教案: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教案: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介绍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以及对现代音乐的影响贝多芬是一位了不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

他的音乐创作承载了他的热情、激情和艺术观点。

他对现代音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被他所影响。

因此,贝多芬的音乐是一个非常适合来进行音乐教育的主题,因为它能够帮学生了解音乐历史和现代音乐的演变以及取得对音乐更深刻的认识。

贝多芬的音乐家生涯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早年学习音乐,曾跟随孟德尔松的老师克里斯托夫·沃尔夫(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学习。

贝多芬曾经是一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生涯几乎是分为三个时期。

在第一个时期,他的音乐作品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他写的音乐作品都是基于意大利歌剧的形式,通常是轻快、欢快、有启发性的。

而在第二个时期,他的音乐开始变得更加深刻和复杂,他开始使用更大的乐队,同时也开始写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等等更为重要的乐曲。

最后在第三个时期,他的音乐更加富有情感,趋势和质量也发生了变化。

最著名的作品是那首在D小调的交响曲,号称是“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对现代音乐的影响贝多芬对现代音乐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对音乐的改变和扩大深刻地影响了各种乐曲的创造,包括歌曲、交响曲、钢琴曲、弦乐曲等等。

贝多芬音乐不仅是先进的,而且也是独特的,他经常在他的音乐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这些元素对后来的音乐家具有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打破许多传统的规则,并引入了很多新的演奏技巧。

他的音乐也有很明显的个性,传达着他复杂的情感状态,从而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音乐爱好者。

贝多芬的音乐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创作家。

例如,勃拉姆斯在他的音乐中也引入了类似的特性,如语调性、情感表现等等。

在20世纪前期,很多作曲家也在自己的音乐中加入了贝多芬的风格,如马勒、理查·斯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人。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摘要】在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贝多芬在这一时期更加注重下属组和声的运用,通过巧妙地结合下属组和声与旋律,在音乐作品中达到了平衡。

他还创新地运用下属组和声,使其成为乐曲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下属组和声的重视和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也对整个乐曲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下属组和声地位的提升,对音乐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结构和和声的前瞻性思考。

【关键词】贝多芬, 晚期音乐创作, 下属组和声, 地位提升, 旋律平衡, 创新应用, 乐曲结构, 影响。

1. 引言1.1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其音乐风格包含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曲风格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展现出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音乐思想。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被视为他音乐创作的巅峰之作,充满了颠覆传统的音乐元素和创新的表现手法。

在这些作品中,贝多芬开始更加注重对音乐结构、旋律和和声的探索,尤其是下属组和声的运用。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背景是一个以自由、个性和表现力为核心的时代,这些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他在这一时期极大地革新了音乐创作的方法和观念,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对下属组和声的运用在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中,他对下属组和声的运用是非常精妙的。

在他的作品中,下属组和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乐章和乐段中,起到了丰富和谐音的作用。

贝多芬善于运用不同音部之间的对位和声的技巧,使得音乐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层次分明。

在他的作品中,下属组和声被赋予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它不仅是音乐中的辅助配角,更是与旋律相辅相成的重要成分。

通过下属组和声的运用,贝多芬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和表达深度,同时也使得乐曲更加具有韵律感和动态感。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著名作曲家和钢琴家,也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他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中,自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音乐天赋。

他曾拜师于海顿和其他著名的作曲家,但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是他成为巨匠的主要原因。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在早期,他主要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等人的影响,作品充满了轻快欢快的气息。

中期的作品则充满了力量和激情,如交响曲《英雄》、钢琴协奏曲《皇帝》和弦乐四重奏《奏鸣曲》等。

晚期的作品则更加充满深沉、神秘和宗教气息,如交响曲《第九》和钢琴奏鸣曲《月光》等。

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如《悲怆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良宵》等。

这些作品充满了优美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被认为是贝多芬音乐中最具有亲和力的部分。

同时,他还创作了一些小品和室内乐,如《爵士乐风格的音乐》、《G大调三重奏》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各类才华和音乐风格的多样性。

中期的作品则更加充满了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和声,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交响曲和钢琴协奏曲。

交响曲《英雄》以其庞大的结构和强大的情感表达而闻名,而钢琴协奏曲《皇帝》仍然是历史上最受欢迎的钢琴协奏曲之一。

他的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奏鸣曲》和《哈塞四重奏》等,也是中期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晚期的作品则更加复杂,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宗教气息。

贝多芬最后的交响曲《第九》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合唱部分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美和最有力量的音乐作品之一。

其他晚年作品还包括他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和《給良宵》等。

除了作曲之外,贝多芬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他以他出色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成了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演奏风格也对后来的钢琴演奏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仍然广受欢迎。

他被认为是西方音乐的一个代表,也是人类艺术的杰出代表。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贝多芬: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享誉全球的音乐大师,被公认为音乐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仍被广泛演奏和赞美。

本文将详细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一:贝多芬的生平1.早年生活- 出生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地为波恩,当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早期受父亲音乐教育,并在孩童时期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 在青少年时代,成为一名备受赞誉的钢琴演奏家2.艰难的职业生涯- 贝多芬早年开始作曲,吸收了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影响,并逐渐脱离这一传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 他的作品经常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和个人体验,这一风格在当时引起了争议- 1802年,贝多芬开始逐渐失去听力,但这并没有阻碍他继续作曲和演奏3.后期生活与去世- 贝多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挣扎和孤独,但他依然坚持作曲- 1827年,贝多芬因健康恶化去世,享年56岁,但他的音乐留存至今,成为世人永久的宝藏二:贝多芬的创作风格1.交响乐- 贝多芬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其中第九交响曲更是令人瞩目,其中的合唱乐章《欢乐颂》至今广为演唱2.钢琴曲- 贝多芬在钢琴曲创作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他的钢琴奏鸣曲及独奏曲深受推崇3.室内乐与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如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等,表现出他对音乐表达力度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声乐作品也具有强烈的表达力,如《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乐章《欢乐颂》三:贝多芬对音乐的影响1.音乐风格和技巧的变革- 贝多芬的创新风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摆脱了古典音乐的束缚,为后续音乐家打开了新的创作空间- 他的作品充满了惊人的和声变化、强烈的节奏感和复杂的结构2.音乐教育的改革- 贝多芬开创了音乐教育的新纪元,他曾担任过教师,为后来的音乐教育者树立了榜样3.激励后续音乐家- 贝多芬的作品和创新思想激励了无数音乐家,他的音乐被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音乐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列表- 贝多芬的简要传记- 贝多芬的作品录音或演奏集锦法律名词及注释:1.著作权: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作、发表、复制、发行等行为的专有权利2.版权期限:指对音乐作品享有著作权的时限,通常为作者去世后的一定年限。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奏鸣曲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思想和艺术演进。

贝多芬的奏鸣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区别,反映出贝多芬作曲风格的演进和发展。

早期奏鸣曲的风格相对较为传统,受到了当时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

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多以钢琴为主导,主题简洁明快,结构清晰。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生命之舞》奏鸣曲,具有活泼欢快的特点,展示了贝多芬的青年热情与豪迈。

中期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生涯的高峰时期,也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开始摆脱传统结构的束缚,探索更加个性化和情感丰富的表现方式。

他的中期奏鸣曲充满了强烈的表现主义和独特的创新力。

《悲愤奏鸣曲》以其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旋律上的创新豪情,使其在当时成为了一曲轰动全欧洲的代表作品。

晚期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创作风格最为成熟的阶段。

在晚期奏鸣曲中,贝多芬展现了他对形式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对超越世俗的渴望。

《命运奏鸣曲》和《Hammerklavier奏鸣曲》是晚期奏鸣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作品以其复杂而庞大的结构、情感的深度和表现灵感的独创性而闻名于世。

贝多芬奏鸣曲音乐风格的转变反映了贝多芬作曲思想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从早期的传统到中期的创新,再到晚期的成熟和超越,贝多芬通过奏鸣曲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的探索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将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后世音乐家的灵感和榜样。

初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及其哲学性

初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及其哲学性
悴。 [ ]
以上这些苦难 的人 生经 历 , 使贝 多芬 有 了更深 的宗 教 情节 , 感情上变得深沉 而细腻 , 思想上更加成熟 。他开始 注

历史环境 与生活经历对 贝多芬创 作产生的影 响
重聆 听 自己的 内心世界 , 借 由音乐抒发 自己的情感 , 成为 贝 多芬 的内心需求。这也是 贝 多芬在 后期 作 品创作 中, 打 破 传统音 乐创作的规定 , 大胆 追求 适合情 感表 达 的音 乐创 作

要: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 了3 2首钢琴奏鸣 曲。它们是 贝多芬一 生的创作 中最 为重要 的作 品。这些被 称 为《 新
约全书》 的奏 鸣曲 , 不仅透 露 出古典主义音 乐向浪漫主义音 乐过渡 的印记 , 而且记 录 了贝多芬从 幼年 到晚 年的 心
路历程 。 贝多芬对钢琴 奏鸣曲的创作 , 经历 了从前期作 品具 有海顿 、 莫扎特风格 , 到 中期作 品具有朝 气蓬勃 、 情感 炽热和对 比强烈 的特 点 , 再到后期作 品追 求音 响效 果强烈反 差和不谐 和性 、 矛盾的 戏剧化 尖锐 冲 突等 , 最后到 晚 期 作品追求 内心 深处思想对心灵 的剖析 , 注重 内心体验、 情感抒发 的过 程 。研 究 贝多芬 晚期的 钢琴奏 鸣 曲, 对 于 了解 贝多芬 的心理状 态及其音 乐创作 思想的变化和原 因有着极 其重要 的 意义 。本 文试 图从 调 性和 声、 赋 格对位 手法、 音 乐结构等 方 面进行 阐述 、 分析 , 揭 示 贝多芬 晚期 奏鸣曲创作手 法的变化及相 关原因。
是 当时的历史环境 和其个 人生活境遇影 响的结果 。

十几岁孩 子单亲的准备 , 于是在后来 的数 十年 , 为了监护 权 的 问题 与弟 媳于法 院几 进几 出 , 耗费 了其无 数 的精 力和 金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

解读贝多芬三个音乐创作阶段谈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导读: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着古典主义音乐的高峰,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起源。

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创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晚期阶段。

下面就贝多芬三个阶段的音乐创作进行概括的叙述与分析,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诠释这位“音乐巨人”一生创作的全貌。

一、贝多芬初期的音乐创作(1792―1802年)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嗜酒成性的父亲。

在父亲近乎残暴的教导下,贝多芬曾在7岁时入波恩皇宫表演,成为当时波恩的音乐神童。

1781年,贝多芬师从卡尔・聂夫,在聂夫的指导下,贝多芬有幸接触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还学习了和声学、对位法和赋格曲式等学科。

1789年,贝多芬19岁时入波恩大学旁听哲学、伦理学和希腊文学。

在此期间法国革命刚刚开始,贝多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初步形成。

1792年,贝多芬只身来到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并开始了他初期的音乐创作。

贝多芬初期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八钢琴奏鸣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六首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和《第二交响曲》。

一般来说,这时期的作品不论在风格上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没有跳出巴赫、海顿和莫扎特传统的窠臼。

例如,26岁写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有不少恩师海顿的痕迹。

其中第一首(f 小调)的慢板不论在主题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均有海顿的投影。

但是在贝多芬的某些作品中已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的火花,这与海顿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是完全违背的。

例如,贝多芬的《C小调三重奏》首演后海顿示意他先不要发表。

海顿曾对贝多芬说过这段话:“这个乐曲使我害怕!它是煽动性的、反抗性的、粗暴的,您在那里面说的完全是个人的热情和斗争,神圣的艺术不是拿来做这种事情的!”海顿对贝多芬作品中的“个性”持反对态度,然而这恰恰是贝多芬不承袭成规、勇于创新的表现。

二、贝多芬中期的音乐创作(1803―1817年)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当时贝多芬对这场革命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1799年,贝多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转折,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成为一个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作 品中赋格运用广泛,音乐效果已不再像中 期作品那样激烈,充满了戏剧性,而创作手 法的有些方面似乎回到了巴赫时代;曲式 结构等却完全打破常规,具有强烈的浪漫 意识;在音乐内容上则是他的个性同超然 性的有机结合。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 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 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 • 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 本文题目所指的晚期作品仅指1816年以后的作品 (包括1816年)。在这10年里(1816—1827),贝多 芬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奏鸣曲: • Op.101(1816年), Op.106(1818), Op.109(1820), • Op.110(1821),Op.111(1822); • 一首钢琴变奏曲:Op.120(1823,Diabelli) • 两首交响作品(交响声乐作品):《庄严弥撒》 Op.123(1823),第九交响曲,Op.125(1824); • 六首弦乐四重奏: • Op.127(1824), Op.132(1825), Op.130(1825— 1826), Op.133(1825—1826), Op.131(1826), Op.135(1826)。
2、变奏
• 贝多芬一生写过许多变奏曲。然而,在维也纳创作阶段早期, 他很少将变奏片段掺入大作品中。到了维也纳中期,作品中 掺入变奏现象逐渐增多(Op.57,Op.61,Op.67,Op.74,Op.97 等)。但从总体说,这些变奏在作品中的地位,仍属较次的修 饰地位。在他晚期的作品里,这类性质的变奏虽然仍被保留, 但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奏,那就是音型、动机的变奏。这 • 些变奏挖掘到构成主题旋律的基本成份,从而变奏性质发生 了变化。变奏不仅是传统观念上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 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 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典型 地反映在作品Op.120中,并在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 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 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钢琴奏 鸣曲Op.109,弦乐四重奏Op.1u!
六、关于影响(讨论题) 关于影响(讨论题)
• 贝多芬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给后人所带来的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而具体要说他的晚期的音乐创作所 带来的影响这似乎又有点迫人深思。 • 讨论:关于贝多芬晚期创作的影响问题
七、引用文献
《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浅谈》,高宗仁,《人民音 乐》1997年第11期,总第379期。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宋欣语,西安 音乐学院舞蹈系。
1、大量赋格的使用
• 贝多芬晚期创作中,赋格运用之广,规模之大,在他一生中是 前所未有的。晚期的每首大作品,无论是钢琴奏鸣曲,交响 作品,还是弦乐四重奏,都包含着相当的赋格片段,甚至是相 当规模的赋格曲。这些赋格在作品中可以是一个片段或多 个片段,如钢琴奏鸣曲Op.110的Adgio, ma nontropo;可以 是一个很大的部分,如庄严弥撒Gloria中的整个Allegro, ma non tropp e benmarcato部分;可以是奏鸣曲的发展部, 如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可以是整个乐章,如弦乐四 重奏Op.133(这首赋格原先是弦乐四重奏Op.130的最后乐章, 后这一乐章单独出版,作品号为Op.133);又可以是呈示部,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Op.131。赋格音乐效果特点是密集、 均衡,和声效果同非赋格曲不同。在贝多芬后期作品中,赋 格时而被用于控制、淡化音乐戏剧效果的手段;同时,在静 止过程中又结合主T64和弦,有意避开属和弦的音乐效果。
五、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的特点
• 这一时期可称作贝多芬的“冥思时期”。 如果说中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了这位英雄无 比的革命热情和坚不可摧的信念,那么在 晚期,这位英雄则已经深入到自己的内心 世界,通过描述内心的思想,剖析内心的 灵魂,将他创作中期的思想经验上升到哲 学的高度。压抑、无奈的现实与贝多芬晚 期越来越强烈感受到的美好理想之间形成 了异常的不协调,而他在现实生活中又难 以找到支撑点,于是就更加倾向于抽象的 哲学思维,从内心世界的意识形态去寻找 和解决这些矛盾。
四、贝多芬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
• 1814年,庆祝反拿破仑战争胜利的维也纳会后, 欧洲各国的反动君主又开始瓜分欧洲。人民群众 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不但被封建势力篡夺,而且 封建主义的全面复辟又使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 的深渊之中。在维也纳,白色恐怖猖獗一时,反 动统治镇压着进步人士,一切有可能的革命运动 均被扼杀,人们的言论得不到自由,交往也受到 了严厉的监视。民族统一,人民自由和资产阶级 宪法实行等诺言已不攻自破。一向追寻资产阶级 民主理想的贝多芬,面对黑暗,倒退的社会现实, 非常痛心。政治上的黑暗在精神上给予他重大的 打击,使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社会感到失望, 而且经历过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也在他晚期的 创作中留下了特有的印迹。
5、宗教性
• 他晚期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两首曲子是《庄严弥撒》和第九 交响曲。《庄严弥撒》是一部长达1小时20分的宗教音乐, 且贝多芬自己认为是他最成功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虽然不 是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可在音乐内容、精神、构思安排、配 词等方面,同信仰有着一定联系。在着手写“贝九”以前, 他就准备在这首交响乐中谱写一首“以古音阶(church mode寺院音阶)为调的虔诚的歌”,并且也这么做了(第九交 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主题在D大调上结束后,音乐便通 过G大调转入以寺院音阶Ionian为调,听起来像格里高利圣 咏的乐段)。因而,在西方有人称这部作品为“自然信仰的 论著”。除了这两部作品外,他后期创作带有宗教色彩的笔 触还出现在弦乐四重奏作品Op.132的慢板乐章。在这乐章 的主题下贝多芬注明着“Hymn of thanks-giving to the divinity froma Convalescent in the Lydianmode”的字 样,意谓“一个康复中的病人向上帝咏颂感恩圣歌(Lydian 调)。
• 此时的贝多芬生活十分拮据,而越来越糟 糕的身体状况和悲剧性的耳聋几乎隔绝了 他与外界的交流,他不得不远离人群,孤 苦伶仃的生活着。因而晚期的性格中内向 的一面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 声成为贝多芬唯一的乐趣,这也使得他的 精神日益向自身深入。听觉的丧失也给思 维和音调体现之间的协调带来了困难,使 得晚期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具有特殊性,抽 象性,甚至难以理解。这些因素直接影响 了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创作。
4、曲式
• 由于贝多芬晚期音乐所具有的强烈个性,音乐内涵上丰富、 深邃,加之在同一乐章,同一曲中创作手法多变(赋格,变奏, 宣叙,咏叹等),就导致奏鸣曲曲式、结构、形式以及乐章间 的关系、分隔,同海顿、莫扎特等传统上的奏鸣曲曲式、结 构、形式产生了差异。即便将贝多芬后期作品自行作比较, 在曲式、结构等方面也很难找到明显的较大的相似点。比 如升C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31号,它的七个乐章全部连接, 而且,七个乐章在旋律上都相关,这种相关并不带有传统上 主题再现的色彩,而是在音乐上将七个乐章紧紧连在一起。 这种情况在贝多芬创作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现象,可以 看成是贝多芬第五、六交响曲某些创作手法的发展和综合。 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将第一乐章主题音型加以多种变型而贯 穿了四个乐章;第六交响曲,则将三、四、五乐章连在一起。 贝多芬这一创作手法对其以后的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如 门德尔松的《苏格兰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曲,李斯特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等等,都有乐章相连或各乐章主题相关的特 点。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一、贝多芬创作的分期问题
• 人们一般将贝多芬的作品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创作时期截止于1802年左右,第二创作 时期截止于1812年左右,以后直到1827年贝 多芬离世,则为他的第三创作时期。这一划 分法最早是由一个名叫舒劳瑟(Schlosser) 的学者在1828年提出的。后来这一观点又 相继得到其他学者,如菲特斯(Fetis)、莱 兹(Lenz)等的发展和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但西方学术界对此仍持有不同的看法。在 近代的有关学术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 贝多芬作品三时期划分法原则上成立,但不 够仔细,应作一些修改补充。
• • • • • • • •
第一时期: 1782—1789(阶段一),1790—1792(阶段二); 第二时期: 1793—1799(阶段一),1800—1802(阶段二); 第三时期 1803—1809(阶段一),1810—1812(阶段二); 第四时期 1813—1816(阶段一),1817—1827(阶段二)。
• 首先,第一创作时期可分为两个时期,即波恩时期 同维也纳早期,那就是1782—1792(波恩时期)和 1793—1802(维也纳早期)。因为贝多芬波恩时期 的创作情况为后人了解较少。同时,贝多芬接触 了维也纳音乐环境及从师海顿和约翰·齐治·埃尔 贝克斯伯格(Johann GeorgAlbrechtsberge)后的 创作情况同波恩时期的不同。 • 第二,每个创作时期又可各自分成两个阶段。因 为作品风格时期划分,不仅应同作品实际情况大 体符合,也应考虑到一种风格形成的萌芽状态同 成熟状态的区别。这就是说,同属一个创作时期 的作品,该时期早期和晚期的作品,在风格上可能 后者比前者特点更为明显,手法更为成熟老练。 因此他们将贝多芬作品创作时期进行细分:
3、旋律
• 有一种说法认为,贝多芬并不擅长谱写优美旋律, 并认为他在24岁时并不能像罗西尼那样写出《塞 尔维亚理发师》中那不朽的旋律(罗西尼24岁写 下了《塞尔维亚理发师》)。实际上贝多芬早在 波恩时期就创作过许多旋律优美的歌曲。到了19 世纪初期,他注重发展谱写那些庄严、圣咏般的 慢板旋律。这一特点,在他晚期创作中又得到了 强化、深化和精炼。同时,那些朴实的民歌和舞 蹈旋律也成了他晚期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素材。因 而旋律的形式和音乐形象就表现出一种简洁、朴 实、无技巧修饰的音乐效果,以构成一种更为直 接、亲切的音乐语音和沟通方式。这方面的典型 例子是庄严弥撒中的各个主题,如《庄严弥撒》 第二乐章中的第二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