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生平简介

合集下载

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生平介绍

贝多芬生平介绍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知识点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知识点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知识点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音乐家,也是古典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生平和作品对音乐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他的一些重要作品,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音乐家的贡献。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声乐教师,培养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在孩提时代,贝多芬展示了出色的音乐天赋,他的父亲决定将他培养成一位钢琴演奏家。

年少时期的贝多芬曾拜师于著名音乐家克里斯蒂安·冯·多尔夫迪。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赞赏。

他成为了一位受欢迎的钢琴演奏家,曾在维也纳等地举办多次演奏会。

然而,在他的音乐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也开始陷入听力问题的困扰。

由于遭受耳朵问题的折磨,贝多芬逐渐变聋,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的创作。

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战胜了困境,继续追求卓越的创作。

贝多芬的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他的创作风格也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的作品横跨多个音乐类型,包括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歌剧和合唱曲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交响曲,尤其是第五交响曲《命运》。

这部作品以其壮丽的开头和富有表现力的主题闻名于世,被公认为古典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此外,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展示了他风格多变的创作手法和对钢琴演奏的深刻理解。

其中最著名的是《月光奏鸣曲》,这是一首优美婉转的曲子,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贝多芬的室内乐也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海蒂近卫军》以其激情四溢和复杂的构图而闻名。

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歌剧和合唱曲,以及一些小品和风格独特的乐曲。

总结而言,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音乐家,他的生平和作品为音乐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创作风格独特,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作曲家和音乐家。

贝多芬的故事简略概括

贝多芬的故事简略概括

贝多芬的故事简略概括
摘要: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二、贝多芬的音乐成就
三、贝多芬的聋病与坚持创作
四、贝多芬作品的影响力
正文:
贝多芬(1770-1827)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古典音乐向浪漫音乐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他的音乐教育主要来自于他的父亲,一位严厉的音乐教师。

在贝多芬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约瑟夫·海顿和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举世瞩目。

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多个领域。

其中,《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莱奥诺拉》序曲等作品成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贝多芬还是钢琴音乐的革新者,他的钢琴奏鸣曲Op.106被誉为“钢琴音乐的珠穆朗玛峰”。

然而,贝多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在他30岁左右,他发现自己的听力开始出现问题。

尽管遭受病痛的折磨,贝多芬并未放弃音乐。

他坚持创作,并在听力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完成了许多传世之作。

贝多芬的聋病成为后世谈论不
已的话题,他顽强拼搏的精神也成为无数人的榜样。

贝多芬的作品在他生前和身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音乐为后世作曲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同时也给广大听众带来了无尽的愉悦。

如今,贝多芬的作品已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部分,代代相传。

总之,贝多芬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贝多芬的生平

贝多芬的生平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生平简介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昂一个有音乐背景的家庭,是西洋音乐史上少有的伟大的音乐家,被誉为「乐圣」。

祖先为荷兰人,他家族是音乐世家,祖父是波昂宫庭乐长,爸爸于科隆选帝宫廷礼拜堂担任男高音歌手及宫廷乐长的职务,贝多芬有2个年幼的弟弟。

贝多芬年幼时由他爸爸教他弹琴,他的音乐学习进步很快,当他发现贝多芬的音乐天才,就急于将小贝多芬培养成音乐神童,强迫他长时间练琴。

但贝多芬真正的启蒙老师,却是宫庭乐长倪富(1748-1798)他是来自莱比锡的著名作曲家,除了钢琴和管风琴外,还教贝多芬作曲。

贝多芬8岁时已公开演奏,13岁担任宫廷的助理管风琴师和中提琴手,并写出「依德雷斯主题奏曲」,14岁在宫廷演奏管风琴。

1789年,贝多芬17岁被送往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维也纳学习音乐,并结识仰慕的莫扎特(WolfgongAmadeusMozart),后因妈妈患上肺结核病危,匆匆赶回波昂,返国后在布鲁宁一家的支持下,入波昂大学为旁听生。

妈妈过身后,由于爸爸酗酒,他要在教堂和剧院的乐队担任中提琴手,以赚取家庭年生活费,照顾 中文名: 贝多芬 英文名: Beethoven,Ludwigvan 生于: 15/12/1770 卒于: 26/03/1827 国籍: 德国 乐派: 古典乐派 贝多芬简介爸爸及2位年幼的弟弟。

1792年(22岁)贝多芬正式移居维也纳,先与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JosephHaydn)、阿布雷兹亲王、萨里耶瑞等大师学习,之后在罗勃科维兹亲王、鲁道夫大公、金斯基亲王等贵族的赞助下,逐渐在维也纳尊定了名声,在维也纳贝多芬很快便成为出色的钢琴家,特别是他即兴演奏的本领更受人爱戴。

1800年左右,贝多芬发现听觉衰退,并且越来越严重,直至1812年(42岁)完全失聪。

贝多芬1827年3月26日逝世于维也纳,终年57岁,死因是贝多芬不小心染上感冒,引发长年来的多种症病而死亡。

生平大事1770年:12月生于德国波昂。

贝多芬生平

贝多芬生平

贝多芬生平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

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

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资助他去维也纳,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

1792年,经海顿指引,再次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一位颇具创造性的作曲家。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他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坎坷,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写成了《名人传》。

当贝多芬19岁的时候,法国大革命爆发,给贝多芬带来自由、平等、博爱的希望。

他的九部交响曲全都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式。

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剧创作《费德里奥》也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举行了首演。

贝多芬被后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他的《英雄交响曲》充满了激情。

他的《第九部交响曲》取材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如今已经成为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

二十六岁就失聪了,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贝多芬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乐器演奏家和钢琴教师。

他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和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

早年生活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出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歌手和音乐教师,他的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古典音乐家。

由于他的父亲是家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贝多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

贝多芬早年的才华很早就显现出来。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示了出色的钢琴演奏技巧,被认为是一位神童。

他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并且在年仅十一岁时就开始为自己的作品写下乐谱。

艰难的生活尽管贝多芬的早期生活展现了他的音乐才华,但他的后半生并不顺利。

在早年时,他的听力就开始下降,并逐渐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对音乐的听觉感知。

贝多芬的健康状况也并不理想。

在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患有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这导致了他的身体虚弱和持续的身体疼痛。

尽管面临这些困难,他仍然继续创作音乐,并且在他的晚年期间创作了一些他最伟大的作品。

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室内乐、合唱曲以及钢琴独奏作品等。

他的作品风格丰富多样,从优雅的古典主义音乐到更加激昂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涉猎。

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的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这部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是第一部将合唱团和独奏歌唱与交响乐结合在一起的交响曲。

其中的第四乐章成为了著名的「欢乐颂」,成为了对人类团结和友谊的高度赞美。

影响与遗产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激发了无数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也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继续影响着音乐界。

贝多芬的创作方式和音乐理念被许多后来的作曲家所崇拜和追随。

他的作品解放了音乐的表达方式,让音乐具有更大的个性和情感上的张力。

他被誉为「音乐自由主义的先驱者」。

贝多芬的简介

贝多芬的简介

贝多芬的简介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Bonn),1827年3月26日去世,是德国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以及新古典时期的音乐家和作曲家。

贝多芬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几乎在所有音乐形式上都有杰出的表现。

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包括《费加罗的婚礼》、《唐璜》、《莫扎特》、《莎士比亚的女人》等,以及许多钢琴奏鸣曲、交响曲,如《第三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等。

贝多芬在音乐中运用了极大的想象力,其作品内容丰富,既有宏伟壮丽的风格,又有细腻抒情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情,通过音乐表达出的无限的哲学思想,以及在不断发展的旋律中,勾勒出一副完整的音乐立体图景,这些都是贝多芬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宝藏。

贝多芬的作品受到了西方各国音乐家的普遍赞誉,对他的社会影响也极大,他的作品被广泛用于电影、舞台剧、舞蹈和电视等多个领域,并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

贝多芬不仅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而且也是西方传统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古典风格,但也具有强烈的创新性,在音乐史上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影响了后人的创作。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出其音乐的独特性,而且在乐谱表现形式上也极具创意,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欧洲古典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作品在音乐史上被称为“古典的经典”,也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并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他的作品代表了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形式。

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音乐发展,并成为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出其音乐的独特性,而且在乐谱表现形式上也极具创意,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欧洲古典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

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

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

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
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

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

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

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

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

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

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

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

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
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

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

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

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
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
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