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资料讲解
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至高聆听基准——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9部交响曲的至高聆听基准——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当“交响之王”与“指挥帝王”相遇碰撞出古典音乐界最伟大的回响“指挥帝王”卡拉扬著名的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年4月5日出生于莫扎特故居——奥地利的萨尔斯堡。
得天独厚的音乐环境和天赋,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和极高的自我要求,卡拉扬成长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更被称赞为「指挥帝王」。
卡拉扬指挥曲目的广泛几乎无人可及,从巴洛克到古典、浪漫派一直到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除了德奥体系的音乐家,还有法国、俄国、东欧等。
不可否认卡拉扬野心勃勃且傲慢如帝王,但对音乐他是谦卑的,他对音色极度敏感,是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者。
去年(2019)是“指挥帝王”卡拉扬111周年的诞辰,回顾其璀璨的艺术人生中无数精彩的录音作品,值得一提的必然有他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交响曲。
《卡拉扬: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贝多芬交响曲的至高表演水平 -卡拉扬在他显赫的一生当中先后四次录制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其中第一次是50年代和爱乐乐团,其他三次都是和柏林爱乐,时间分别是1963、1975、1982。
而60年代的那一套尤为重要,它是唱片史上第一次以全集的方式发行的贝多芬交响曲。
“1963”版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一直被褒奖为管弦乐队的最高表演水平,被认为是欧洲管弦乐团的新标准。
他们奏岀的每一个音,时值、轻重是完全一致的,乐句的每一个进入、气息又都是那么地整齐划一。
评论家和购买唱片的公众都极为喜爱音乐演绎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紧迫性和美感、以及强烈的愉悦感。
这样的愉悦感在史诗般《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那令人激动的演奏以及富有表现力的歌唱中,达到了高峰。
从最初发行开始,五十多年以来,这套唱片一直都是有史以来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极为畅销的唱片,时至今日,卡拉扬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仍旧被全世界古典乐迷视为必备的经典版本收藏。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贝多芬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一、导论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他创作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交响曲。
其中,以第九交响曲最为著名,而其主题更是家喻户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以及对这一伟大作品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二、关于第九交响曲在讨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和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部音乐作品本身。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于1824年首演,被誉为“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在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第九交响曲包含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展现了贝多芬丰富的音乐创作才华。
而最为人熟知的主题无疑是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即“欢乐颂”(Ode to Joy)。
这一主题是由著名诗人歌德的一首诗歌改编而成,它描绘了人类对自由、友爱和幸福的向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除了“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其他乐章同样充满了激情和情感。
第一乐章的壮丽和史诗般的气势,第二乐章的温柔和细腻,第三乐章的跌宕起伏,都展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和情感深度。
整个交响曲以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部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以及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欢乐颂”这一主题,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向往幸福和自由。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内心,唤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主题及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这部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音乐才华,也能对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有更深入的理解。
正如诗人歌德的诗句中所表达的那样,“欢乐颂”不仅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

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2020年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德国公布了“贝多芬2020”活动计划,更将此活动列为“国家的任务”。
德国联邦议院更是斥2亿元专门用于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的项目。
从今年的下半年开始德国各州已经展开了一系列的预热活动,迎接庆典,明年将携手全世界50多个国家共同欢庆,为贝多芬献礼。
音乐之友此后会陆续推出介绍贝多芬相关的内容,敬请关注哦~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不需要做过多的介绍,每当大家谈到古典音乐时多半都会想到贝多芬,只要提及名字都会虎躯一震、心生敬畏。
各大古典音乐的普及读物也大都以贝多芬爷爷的画像作为封面,可以说是一位家喻户晓的音乐家了。
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个人经历,都令人印象深刻,这些也都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老师也曾勒令我们把这些圈成知识点、阅读、背诵。
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位作曲家在当世和后世比贝多芬对音乐的影响更大了。
贝多芬作为交响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的大师无可争议地处于主宰地位。
他后世的作曲家在一段时间都处于他的辉煌功绩阴影下。
交响曲被公认为是表达最深邃思想的音乐体裁,是最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
历史上处于古典音乐时期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把交响曲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发展到了最巅峰的状态和一个新的境界。
现今影视剧的配乐片段,与流行音乐的旋律都有取材于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九大交响乐作品。
1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这部作品创作于1794年~1796年,题献给斯威滕男爵。
他是贝多芬的早期赞助人。
这首交响曲沿袭了贝多芬的老师莫扎特和海顿的风格。
尽管如此,还是有其独特的特点。
如调性的转换和乐曲色彩的突然变化。
旋律活泼、激昂。
第三乐章在传统交响乐的形式基础上,增加了管乐(木管和铜管)的分量。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摘要:1.贝多芬的简介2.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3.第九交响曲的主题4.第九交响曲的内容5.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正文: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 年,是一位德国作曲家和钢琴家。
他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钢琴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贝多芬的作品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是他的第九交响曲,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晚年的杰作,体现了他音乐风格的高峰。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这部作品包含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友爱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第九交响曲的主题是“人类自由与团结”,这一主题在整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了人类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艰辛和挫折;在第二乐章中,他通过柔和的旋律和和谐的和声,展现了人类团结友爱的美好景象;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采用了民间舞曲的节奏,表现了人类在自由和平等条件下的快乐生活。
第九交响曲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独唱、合唱、管弦乐等多种音乐形式。
在整部作品中,贝多芬巧妙地运用了各种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创作出了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交响乐作品。
特别是在最后一乐章中,贝多芬将合唱与管弦乐相结合,创作出了气势恢宏的音乐高潮,使得第九交响曲成为了人类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
总的来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由、平等、友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贝多芬的交响曲概述
2.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3.第九交响曲的主题
4.第九交响曲的内容
5.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
正文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多种音乐形式。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 1824 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的规模宏大,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其主题是“人类自由、平等、友爱”,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贝多芬通过音乐传达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对自由和民主的信仰。
第九交响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开始,体现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第二乐章是慢板,以降 E 大调呈现,给人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进行,具有很强的动力感。
第四乐章是慢板,以 F 大调结束,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这部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内容上传达了深刻的思想。
此外,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为后来的交响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提起“乐圣”贝多芬,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他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指挥家,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九首编号交响曲、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十部小提琴奏鸣曲、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永远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暮年,经过了种种人生风雨历练之后,才开始创作的心目中的最高理想。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整部作品分为四个乐章,在第四乐章中贝多芬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加入了大型的人声合唱,因此后来人们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在欣赏第一乐章时,我能够明显感受到音乐由弱到强的转变,时而平稳低沉,时而高亢有力,节奏也是时而轻缓,时而明快。
这一乐章一开始会让人感觉到平静,给人以一种遥远而又朦胧的感觉。
然而随着乐曲的演奏,又会深切地体会到一股强劲、宏大的气势正在涌现,隐约感到有一种燥动的力量。
接着音乐又转为平缓,展现一段短暂的安宁。
就是通过这样不同节奏的交替以及声音高低的起伏,使得听众内心感到十分的震撼。
第二乐章的节奏鲜明,旋律也是十分欢快的,让人体会到一种在蓝色的天空下,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在宽阔的绿草地上自由起舞的感受。
不过到了乐章最后,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旋律又逐渐变得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相比于第二乐章而言,第三乐章更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平缓而又不失柔美,充满了抒情性和哲理性。
聆听着音乐,会使人不知不觉地陷入沉思之中。
整个乐章表现了人们在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历史之中,展望未来,相互激励,凝聚着更多更新的力量,准备为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以及获得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迎接新的斗争。
想必对于第四乐章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欢乐颂》可以说是这部交响曲里最著名的部分。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音乐史上“巨人中的巨人”。
他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音乐表达。
而这九部交响曲的名称也都有着一定的深意和意义,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第一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次试图写交响曲,自然更多的是错漏和未成熟的地方,但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必不可少的原因。
在第一交响曲中,我们能听到贝多芬尝试着磨练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过程。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简单直接:《C大调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比于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感觉更为和谐亲切。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大量使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带来了温暖、柔和的音色。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直接:《D大调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E大调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被贝多芬称作是“Eroica”,也就是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被誉为是贝多芬所作的最具有力量和革新性的作品之一。
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还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敬意。
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一次革命,它的名字《E大调英雄交响曲》正是为了突出此曲的主旨和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B♭大调第四交响曲》相比于前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似乎平淡了许多。
这首曲子的速度相对较慢,温柔而优美,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首交响曲的名称也非常简单明了:《B♭大调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和动听的旋律和乐想展开。
贝多芬原本想把这一首曲子命名为“命运交响曲”,但这名字也已经被别的作曲家占用了,所以最后改名为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F大调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温柔、柔和的作品之一。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

大调第一交响曲(1779-1800),Op.21Symphony No.1 in C major, Op.21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1802),Op.36Symphony No.2 in D major, Op.36或许大家从很多正面或者侧面的资料中会了解到,贝多芬是一个失聪者,通俗的说就是“聋子”。
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疾病引起的,而且是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全聋。
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1804),Op.55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 "Eroica"说道贝多芬的这部《第三“英雄”交响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拿破仑。
在十九世纪初,欧洲大陆最风云的人物当属这个法国人,从某种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仑当作这部鸿篇巨著的主角。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1806),Op.60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1804-1808),Op.67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一生中的九部交响曲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C大调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降B 大调第四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一、继承先师传统——第一交响曲顾名思义,《第一交响曲》是贝多芬伟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响曲体裁的作品,但事实上早在1788-1789年间,也就是贝多芬20岁不到的时候,他就曾经试图创作交响乐,但是没能获得成功。
《第一交响曲》真正问世已经是十年以后的1800年,贝多芬当时已经三十岁了。
这是一部“充满了海顿和莫扎特一辈所特有的音调,在很多方面继承了海顿交响曲传统”的作品。
二、摆脱死亡的阴影——第二交响曲贝多芬在1802年10月左右回到了维也纳,并马上创作了《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期待的一首赞歌。
对于这部作品的看法,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整部作品洋溢着乐观向上的“青春气息”以及对生活的渴望。
但也有人认为,《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直到第三、第四乐章才是真正的属于欢乐、胜利的旋律,他们称这部作品走了两个极端。
但无论如何,在思想性上《第二交响曲》已经超越了《第一交响曲》,他更富有内涵和哲理。
而在艺术性上,则依然稍稍带有莫扎特、海顿时期的影子,但属于贝多芬自己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
在经历了死亡的阴影后,作曲家对人生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所以在独创性方面也显得越加个性化和大胆。
总之我觉得,《第二交响曲》虽无出名的乐章和段落,也没有很大名气,但其将思想和旋律的冲突性融为一体,很能体现贝多芬坚韧的个性风范!三、属于英雄的时代强音——第三“英雄”交响曲1803年,距离上一部《第二交响曲》一年不到,贝多芬开始正式写作这部策划已久的交响曲。
这年夏天,作曲家来到维也纳郊外杜布林中的一个葡萄园,在一间农舍中开始了创作。
宁静的田园几乎与世隔绝,就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下,一部大作悄然问世。
《第三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最终长度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此时,发生了一个变故——拿破仑背叛了革命。
拿破仑推翻了法国封建王朝之后,并没有实行人们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复帝制,自己当上了皇帝。
更加丑陋的是,在加冕典礼上他自己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这种背叛革命的行为,使得所有向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
而这个消息传到贝多芬这里的时候,作曲家已经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的创作,并且特意命名为《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还恭恭敬敬地写了献给拿破仑的题词。
此刻,当得知拿破仑如此卑劣的行径之后,简直无法表述自己当时愤怒的心情,贝多芬冲动的撕下了写有题词的交响曲总谱首页,大骂拿破仑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
经过了这次打击,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了,据说为此还病了一场,所以也就耽误了《第三交响曲》的发表。
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1806年总谱出版发行,而这部曾经是为拿破仑“夺身定做”的交响曲标题也被改为了“《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
后来有人分析说,虽然拿破仑不再是贝多芬心中的“神”,但是在某些方面贝多芬依然尊重他。
贝多芬曾经说过,《英雄交响曲》是他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不难看出这部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事实上,最初公演的时候,它并没有受到听众乃至当时同仁们的广泛认可。
为什么呢?因为《英雄》的与众不同!正是在这部大作中,贝多芬完全发挥出了属于他独特个性的非凡艺术气息,无论在乐章的编排上还是在旋律的构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顿所开创的传统模式,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而这种艺术构思的来源,可以说恰恰来自作品主题所蕴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将法国大革命这场人类历史上永载史册的大众运动,以及其中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用交响曲这一艺术手段进行了记载、加工乃至升华,所以不得不承认《第三“英雄”交响曲》注定将是名垂青史的!也正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的交响曲风格开始趋于成熟,也走入属于他自己的轨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产生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英雄》!一个里程碑!四、青春的礼赞、生命的高歌——第四交响曲如果说,《第一交响曲》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天分、对前辈传统的良好继承;《第二交响曲》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历程;《英雄交响曲》将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尽致,那么《第四交响曲》则是一曲大师对生命、对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赞美的颂歌。
为什么深受病痛折磨,同时又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的贝多芬,突然会写出这样一部充满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贝多芬正在恋爱!《第四交响曲》正是处于恋爱时节中的贝多芬才华横溢的体现,而其主题就正是赞美生命和爱情。
时间定格在1806年,当时贝多芬的恋人是匈牙利贵族小姐特雷泽,那应该是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阴。
特雷泽曾与贝多芬订婚,而且感情维系了4年左右,可以说是贝多芬一生中最稳定的一段感情生活。
所以他的创作热情特别高,才思敏捷。
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时候写成的。
此后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笔,迅速的完成,而被誉为“塑造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我个人非常喜欢《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漫长、忧郁,甚至有些阴暗的引子部分长达两分钟。
但突然,这令人感觉迷惘的旋律,在两个激烈的和弦中被冲破!然后激烈、澎湃、热烈的音符被彻底解放出来。
有人因此评价,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中最“热闹”的一章!其实在这热烈背后,隐藏了作曲家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美好爱情的歌颂。
其后的三个乐章无论是慢版、快板,都体现出两个字——“欢快”。
再者,这部作品是用“降B 大调”写成的,德国人将“降B大调”比拟为“最和谐的音调”,足可见这部作品的总体风格。
在贝多芬的前三部交响曲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斗争性、革命性、处处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作风。
但在《第四交响曲》中,这些激昂的主题被一扫而空,贝多芬在旋律中享受着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而美好的爱情也赋予了这部充满情趣的作品更多浪漫、温馨、愉悦的赞美。
贝多芬在这时候仿佛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第四交响曲》无愧于“青春赞歌”的美誉。
五、冲破命运的枷锁——第五“命运”交响曲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
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
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
《第五“命运”交响曲》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最早是从1803年开始有意写作这部作品的。
他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
尔后,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
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
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
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
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
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
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第四乐章的大幕即将徐徐拉开!在此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
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
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
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
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六、回到大自然——第六“田园”交响曲如果《第四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青春气息,依然带有一份年轻的冲动和炙热,那么从《第六交响曲》开始,作曲家向我们更多的展示出一种音乐上的返璞归真和自然韵律。
从作品号上可以看出,编号68的《第六交响曲》是紧接着《命运》之后立刻创作出来的。
而贝多芬亲自为这部作品加上了“田园”这个表达作品主旨的副标题。
在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作曲家显然想通过这部作品来让自己获得轻松,从充满斗争的战场回到安定祥和的大自然。
非常喜欢这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第一次听,就被它深深吸引!第二乐章是慢板,标题为“溪畔小景”。
贝多芬曾经说过,这个乐章是在户外创作完成的,地点是在一个被称作“维森山谷”中的一棵大树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