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

合集下载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简介

经久不衰的欢乐颂歌——《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创作于是1812年,而《第九交响曲》却是直到10年之后的1822年才开始构思、谱写。

这十来年之间,贝多芬经历了一些什么?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了解《第九交响曲》的诞生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必须提到的是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他并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

在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一年,也就是1813年,贝多芬谱写了《战争交响曲》,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因为《战争交响曲》是一部“应景”的作品,1813年的6月21日,英国将军威灵顿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国军队,这次战斗加速了拿破仑的最终灭亡。

消息传到了作曲家的耳朵里,贝多芬为之兴奋(所以这部作品也通常被称为“威灵顿的胜利”)。

关于贝多芬和拿破仑之间的渊源,在推荐英雄交响曲段落的时候,我们有过详细的介绍。

虽然1813年是贝多芬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但他的创作灵感还是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

作品包括两大部分——“战争”和“胜利交响曲”。

在前面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

而在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愿主保佑国王》为主调。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

其实《战争交响曲》原本只是一首普通的乐曲,但是贝多芬为了使其能够以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舞台上,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为管弦乐曲,甚至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

由此可见,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感到极度愤慨。

所以当拿破仑战败之后,作曲家也非常想用音乐把此时此刻自己激昂的感受描写下来,并流传下去。

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

而且过了数年以后,贝多芬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粗糙之处,甚至自己为之检讨过。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的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的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的读后感(中英文版)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is not just a musical masterpiece, but also a profound statement of human resilience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After read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reation of this iconic work, 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story behind it and the universal message it conveys.The symphony"s composition was marked by Beethoven"s personal struggles, particularly his deafness.It is a testament to his determination and artistic genius that he could create such a powerful and enduring piece under such difficult circumstances.The Ninth Symphony is a celebration of the human spirit, overcoming adversity and finding hope in the face of despair.One of the most remarkable aspects of the Ninth Symphony is its inclusive message of brotherhood and unity.The famous "Ode to Joy" melody, with its rousing notes and triumphant lyrics, advocates for the equality and solidarity of all mankind.It is a call for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that resonates as strongly today as it did when the symphony premiered in 1824.The Ninth Symphony also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symphonic form, reflecting Beethoven"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music.His use of a choir and soloists in the final movementwas a groundbreaking move that expanded the boundaries of symphonic composition.It is a testament to his vision and his willingness to push the envelope that the Ninth Symphony remains a benchmark for composers and musicians alike.In conclusion,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is more than just a musical masterpiece; it is a powerful philosophical statement that continues to inspire and move audiences worldwide.Reading about its creation deepened my appreciation for Beethoven"s genius and the timeless relevance of his work.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仅仅是一篇音乐杰作,更是一部展现人类坚韧不屈、追求自由深刻内涵的巨作。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赏析d小调第九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

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这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

该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

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

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

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

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

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

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贝多芬最著名笫交响曲主题及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贝多芬的交响曲概述
2.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3.第九交响曲的主题
4.第九交响曲的内容
5.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
正文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涵盖了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多种音乐形式。

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作品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 1824 年完成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这部交响曲的规模宏大,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其主题是“人类自由、平等、友爱”,这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贝多芬通过音乐传达了他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对自由和民主的信仰。

第九交响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开始,体现了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第二乐章是慢板,以降 E 大调呈现,给人一种宁静与祥和的感觉。

第三乐章是快板,以 c 小调进行,具有很强的动力感。

第四乐章是慢板,以 F 大调结束,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第九交响曲的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作为贝多芬的代表作,这部交响曲在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内容上传达了深刻的思想。

此外,第九交响曲中的合唱部分也是其独特之处,为后来的交响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哇,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可真是太了不起了!当我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就像是被一道神奇的闪电击中了一样。

我以前对贝多芬只是有一点点了解,知道他是个很厉害的音乐家。

可是当我真正开始去了解他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背后故事,我才发现他简直就是一个超级英雄。

你能想象吗?贝多芬在写这首曲子的时候,他的耳朵已经听不太清楚了。

这就好比一个画家,眼睛看不清楚了还在坚持画画,这得多难呀!他得靠着自己内心的声音,靠着对音乐那种深深的热爱和执着,才能把《第九交响曲》写出来。

我听着《第九交响曲》,感觉就像是跟着贝多芬在进行一场奇妙的冒险。

乐曲刚开始的时候,那种低沉的旋律就像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我仿佛看到贝多芬一个人坐在黑暗的房间里,皱着眉头,在努力捕捉脑海里的每一个音符。

他的手指在空气中轻轻挥动,好像在和看不见的钢琴键对话。

这时候我就在想,我要是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就坐在他旁边,静静地看着他创作,那该多好啊!我把我对《第九交响曲》的喜爱告诉了我的音乐老师。

老师就笑着对我说:“你可算是体会到了一点点贝多芬音乐的魅力了。

”老师给我讲了更多关于贝多芬的故事。

她说贝多芬的生活很坎坷,可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音乐。

我就问老师:“那他为什么在这么苦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这么伟大的曲子呢?”老师说:“因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呀,就像鸟儿不能没有翅膀一样。

”我听了之后,觉得特别有道理。

我又和我的小伙伴们分享了我对《第九交响曲》的感受。

有个小伙伴说:“我听着就觉得很吵,没什么特别的。

”我当时可着急了,就像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被别人否定了一样。

我大声地说:“你再仔细听听呀,里面的每一个旋律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呢。

”我给小伙伴们讲起了第一乐章里那种激昂的节奏,就像是勇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充满了力量和决心。

第二乐章的旋律变化多端,一会儿像是欢快的精灵在跳舞,一会儿又像是深沉的智者在思考。

小伙伴们听我这么一说,又重新去听了一遍,然后他们就说:“哎呀,好像真的不一样了呢。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

(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新故事_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

19世纪的维也纳,国王在公共场所出场时,人们要欢呼三次以示隆重。

可1824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首次演出后,热情激动的观众竟欢呼达五次之多,直到警察出面制止才停止了这么狂热的场面。

《第九交响曲》是乐圣贝多芬登峰造极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这个“震惊世界的人”(著名作曲家莫扎特语)的震惊世界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正是移植思维模仿之作。

贝多芬的模仿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思想模仿。

贝多芬生活在德国,他通过康德、席勒等人的作品,对卢梭的法兰西共和思想十分憧憬和向往,因而在他的《第九交响曲》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共和思想。

其二是音乐模仿。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创作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与卡比尼风格相近的法国音乐家缪尔的作品,并将他们的风格渗透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其三是作曲技法的模仿。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第四章《欢乐颂》的合唱中,模仿了卡比尼和缪尔的作曲技法。

但谁也不能说《第九交响曲》思想是卢梭的,音乐是缪尔的,作曲技法是卡比尼和缪尔的。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读后感《读〈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有感》哇塞,你们知道贝多芬吗?他可真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人呢!我最近读了关于他和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故事,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超级神奇的音乐世界。

贝多芬这个人啊,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坎坷的冒险。

他生活的环境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舒服。

他要面对好多好多困难,比如说他的耳朵慢慢听不见了。

哎呀,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像是厨师没了味觉,画家没了眼睛一样,简直是天大的灾难。

可是呢,贝多芬没有被打倒。

他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哪怕受伤了,也要继续战斗。

我在想啊,如果我是贝多芬,耳朵听不见了,我肯定会哭着说:“我怎么办呀?我最爱的音乐都听不到了。

”可是贝多芬不一样。

他心里肯定有一团火,那团火就是对音乐的热爱。

他这种热爱就像我们小朋友对玩具的那种痴迷,不管发生什么,都放不下。

再来说说他的《第九交响曲》吧。

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那旋律就像是一阵风,一会儿轻柔地吹过你的脸庞,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摸你;一会儿又像狂风暴雨,像是在大海上航行时遇到了巨大的海浪。

我就在想,贝多芬是怎么写出这么神奇的曲子的呢?他是不是在作曲的时候,脑海里就像在放电影一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融入进去了?我跟我的小伙伴聊起这首曲子的时候,小伙伴说:“哎呀,我听着就觉得好吵啊,哪里好听了?”我当时就急了,我说:“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你就像那些不懂钻石价值的人,只看到一块亮晶晶的石头,却不知道它背后蕴含着多少辛苦和珍贵。

这《第九交响曲》里的每个音符,就像是一颗小星星,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璀璨的星空。

”小伙伴听了我的话,有点不太相信,我就拉着他又听了一遍。

这一次,我给他讲每个部分大概表达的情绪,就像一个小导游一样。

慢慢地,小伙伴好像有点懂了,他说:“哇,原来这么有意思啊。

”在学校里,我还和音乐老师讨论过贝多芬。

音乐老师说:“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不仅仅是音乐,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音乐史上“巨人中的巨人”。

他一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音乐表达。

而这九部交响曲的名称也都有着一定的深意和意义,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称。

第一交响曲《C大调第一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次试图写交响曲,自然更多的是错漏和未成熟的地方,但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必不可少的原因。

在第一交响曲中,我们能听到贝多芬尝试着磨练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过程。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简单直接:《C大调第一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相比于第一交响曲,《D大调第二交响曲》给人的感觉更为和谐亲切。

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中大量使用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带来了温暖、柔和的音色。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也非常直接:《D大调第二交响曲》。

第三交响曲《E大调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曲被贝多芬称作是“Eroica”,也就是英雄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被誉为是贝多芬所作的最具有力量和革新性的作品之一。

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中,贝多芬还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敬意。

这部交响曲被认为是古典音乐的一次革命,它的名字《E大调英雄交响曲》正是为了突出此曲的主旨和音乐风格。

第四交响曲《B♭大调第四交响曲》相比于前三部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似乎平淡了许多。

这首曲子的速度相对较慢,温柔而优美,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这首交响曲的名称也非常简单明了:《B♭大调第四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这首交响曲的名字是《C小调第五交响曲》。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和动听的旋律和乐想展开。

贝多芬原本想把这一首曲子命名为“命运交响曲”,但这名字也已经被别的作曲家占用了,所以最后改名为了《C小调第五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F大调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是贝多芬最温柔、柔和的作品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与第九交响曲
志鸟荣八郎
每当我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就要想起雄伟的富士山的黎明。

那强烈的感受似乎令你浑身都为之震撼。

正如那座富士雄峰,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

罗曼·罗兰评述《第九交响曲》时写道:
“《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

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

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

由于《第八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


这部《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

罗曼·罗兰还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

”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

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熟,却又横遭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自杀。

“我向你们(弟弟们)告别。

我本来相信能够治愈到某种程度,但是,连这一线希望也失去了。

就像秋天的树木叶落枯萎……”
这是摘自俗称“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的一段。

是1802 年10月10日写给他的弟弟们的。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痛的遗书,
贝多芬在海利根施塔特遗书中写道:
“唉,我总不能不完成应该做的工作就离开这个世界吧。

我就是抱着这个心愿,才继续活下去的。


鲍尔·贝加说:“尽管尘世的欢乐拒绝了他,但是,他深知亲手创造的喜悦远远大于那些。


贝多芬鼓起勇气站起来了,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而且是挤命地把它咬断。

现在,在他的面前闪烁着晨曦,一条新的道路敞开了。

罗盘针恢复了正常,扬帆启程了。

他那英勇的求生的精神,终于赶跑了死神。

他的第二人生,是他奋发图强、勇于创造的时代。

他从社交场里摆脱出来,与大自然和自己的心灵作伴。

他逐年胖起来了。

名曲也逐年多起来。

交响乐从《第三交响曲》(英雄)到《第八交响曲》,相继问世,到他45岁时(1815年),又开始了他的第三人生。

“在痛苦中求欢乐”是贝多芬当作信条的高尚的语言,他默默地忍耐着像潮水一般涌上来的桎梏之苦,期待着欢乐,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人生的目标……
那一天终于来了。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的首演,使他戴上了桂冠。

贝多芬那年54岁,也就是他逝世前3年。

奥涅格尔说:“贝多芬的失聪促成了他内在的成熟,有助于集中他的天才,把他从时代的无聊和庸俗中解放了出来。

”可以说是中肯之言了。

假若贝多芬生于富家、或者他是个常见的脆弱的天才、而且没有完全耳聋的恶运,恐怕像《第九交响曲》那样的杰作也就无法诞生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痛苦的过程成长其后盛开的欢乐之花就愈高洁、愈鲜艳!
贝多芬并不是莫扎特或者舒柏特那个类型的天才,虽然他也是天才,但他是一个勤奋型的伟人。

如果你注视他的生涯,聆听他的音乐,你就会认为只有用“伟人”这两个字来概括他才最恰当。

特别是听过《第九交响曲》,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在他完成《第九交响曲》之前的五六年,是他一生当中受到最严酷的肉体折磨的时期。

耳病愈来愈严重,和别人说话不得不借助于笔谈。

肺炎、黄疸病、眼疾、肠胃病,相继缠身;经济上也十分贫苦。

然而,他铭记着“卓越的人的特长是在不幸和痛苦的境遇里,默默地忍耐”,长年忍受痛苦、寻求“欢乐”,他终于在音乐史上建起了永恒的金字塔。

在贝多芬57年生涯当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来了。

演奏《第九交响曲》时,正指挥由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

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指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划着圆弧。

演奏顺利结束了。

当乐队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听众以暴风雨般的掌声来赞美大师的新作。

但是,贝多芬没听见。

他背向着听众,茫然呆立着,真是悲剧。

人们被他的身影引出眼泪,同情他的女中音歌手拉着他的手转向听众。

这时他才发现听众们的狂热,听众的激情传到了他身上,他颤抖着,他胜利了。

掌声经久不息,他被5次请到台上。

当时,对宫廷里的人物也只不过鼓掌3次,由此也可看出听众对这部新作狂热的程度了。

我们千万不可忘记,拿破仑和希特勒都立志武力征服世界,但是,终于未能实现。

然而,贝多芬,他仅仅以二曲《第九交响曲》就倾倒了全世界。

音乐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