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合集下载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赏析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赏析

音乐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赏析
介绍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被许多音乐评论家称为音乐史上
的经典之作。

这部交响曲不仅展示了贝多芬卓越的作曲才华,更突破了传统音
乐形式,引入了合唱和独唱声部。

第一乐章:序奏
第一乐章以雄壮而震撼人心的序奏开场,通过庄严宏伟的旋律激发人们内心深
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起初静谧温和,随后递增至高潮,为后续各个乐章铺垫。

第二乐章:田园诗
第二乐章名为田园诗,带给听众一种宁静和安详的氛围。

该段描绘了大自然万
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并通过柔和动听的旋律传达出关于生命、宁静和喜悦等主题。

第三乐章:舞曲
第三乐章是一支富有活力和活泼的舞曲,充满了韵律感和动感。

这一乐章快速
流畅的旋律将听众带入一个欢快喧闹的氛围,使人们陶醉于音乐中。

第四乐章:合唱
第四乐章被称为合唱乐章,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最为著名的部分。

这一乐章引
入了声乐独唱和合唱团体,并演绎出了强大并具有振奋人心意义的主题。

其着
名的“欢乐颂”,宣扬了人类团结、友爱与自由的理念,成为音乐历史上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作品之一。

结尾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华丽绝伦,以其杰出的音乐构思和深远的主题内涵赢得了世人赞誉。

通过对序奏、田园诗、舞曲和合唱这几个不同音乐风格组成的部分进行赏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部伟大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字数:约263 个字)。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英雄的颂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曲》有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精彩描述:“黄昏将至,雷雨也随着酝酿。

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初次聆听音乐巨人的巅峰之作便深深地被这种庄严肃穆、厚重深邃的音乐氛围感染,像是一条长河有奔流入海的激荡也有涓涓细流的幽静,又像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有辉煌也有落魄,心潮跟着音符激昂澎湃,曲终时恍如经历了一场很久之前的战争。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间断过阅读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作品,其中尤以《欢乐颂》给他印象最深,影响最大。

”①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具有很强烈的反专制思想,渴望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其著名诗作《欢乐颂》中深刻表现了这一主题,同时对青年时期的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考证说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有意将席勒的《欢乐颂》谱写成一部宏大的乐曲。

但此时的贝多芬还未经过漫长的生活旅途,艺术与思想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几经尝试都未能成功:“一七九八年, 贝多芬又曾记下一首配唱“慈爱之父必定存在”《欢乐颂》中的诗句的旋律。

一八一一年, 在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草稿之间, 又有一个主题, 配唱‘欢乐, 神明美丽的光芒’。

一八一二年又有过草稿设计, 曲名是《席勒序曲》, 拟以《欢乐颂》作为高潮结束。

”②直到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才得尝夙愿。

《欢乐颂》作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正体现了他“通过苦难得到欢乐”或者“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的人生信念。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在思想内涵上超过了诗歌。

“俄国音乐评论家里亚历山大·谢觉夫( 1820—1871) 曾着重指出, 贝多芬作的曲在思想上超过了席勒的诗……席勒把欢乐当做亲密团结的前提, 贝多芬却认为, 两者的关系应该倒置,只有取得了亲密团结, 欢乐才能降临人间。

《第九交响曲》艺术赏析范文

《第九交响曲》艺术赏析范文

《第九交响曲》文艺赏析范文《第九交响曲》是作曲家贝多芬的杰作,也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交响曲之一。

该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探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部交响曲的结构非常严谨。

它由四个乐章组成,包括了交响曲常见的快板、慢板、舞曲和终曲。

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同时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发展。

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结构上做出了创新和突破,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其次,这部交响曲的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其第四乐章,即“合唱交响曲”。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引入了合唱团和独唱演唱部分,表达了人类团结、和平与爱的理念。

这一乐章以强烈的音乐张力和宏大的声响呈现,通过激昂的合唱和动人的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庄严、壮观的氛围,同时也传递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手法,包括对位法、变奏曲、对比和重复等,使得音乐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

他的音乐充满了力量、激情和内在的矛盾,既有动感和冲击力,又有柔和和抒情的部分,给人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

总之,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作品。

它不仅在音乐结构和创新方面具有突破,还通过音乐的表达深刻地传递了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音乐语言丰富多样,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风格和才华。

这部交响曲的艺术赏析需要通过深入聆听和思考,去感受其中的美妙与深远意义。

它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呼唤着人类的团结与和平。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中倾注了自己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类精神追求的渴望,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深层次意义的音乐杰作。

在艺术赏析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第九交响曲》。

首先,它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创造力和才华。

他以巧妙的音乐结构和丰富的旋律编织,创造出了独特而动人的音乐语言,使人陶醉其中。

其次,这部交响曲通过对位法和变奏曲等技巧,展示了贝多芬对音乐形式的探索和突破,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赏析

合唱交响曲---贝多芬赏析Ⅰ.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D小调,2/4拍子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

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

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

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

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

瓦格纳评论道:“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

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

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

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Ⅱ.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D小调,3/4拍,庞大的诙谐曲式紧接着的,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

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

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音乐刚开始从朦胧的引子到主部主题出现时就非常吸引人,仿佛是混沌初开时的太虚,一开始就预示着这是一个宏大的音乐戏剧:再现部那遏止不住的悲壮气氛轰鸣时,伯恩施坦处理得既慷慨激昂又不至失控;第二乐章茫然无着又勇符直前的力量和迷惘情绪,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大动态的对比,伯恩施坦都恰到好处:第三乐章是伯恩施坦最动人的演绎之一,那赤诚心灵的跳动、深藏的感情流露大海般的胸怀和偶然泛起的浪花,都在伯恩施坦全身投入的指挥中得到最充分的展露:第四乐章紧张的引子、从一片寂静中引出的《欢乐颂》、欢乐情绪自然而又艰难地蔓延、男低音端正傲然的吟唱都非常令人信服;中间乐队气象万千的大赋格动感十足而又清晰分明,而后全体乐队的大合唱高潮如此感人;之后四声部合唱的庄严圣洁、轮唱的此起彼伏、直至最后尾声全体乐队的欢呼,小号手和长笛手已经近乎疯狂了,全体乐队和合唱团也近乎疯狂了·-+《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

甚至有很多作曲家普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构思《第九交响曲》这部宏伟巨作的岁月,正是贝多芬的垂兽之年。

那时,英雄的作曲家正在悲苦的深渊中奋击。

1814 年 9 月,维也纳会议开始了欧洲封建反动复辟的时代,贝多芬痛苦地叹息:“共和国的精神在满是尘埃的角落里腐朽了。

”在窒息的低沉气息下,贝多芬也发出— 1 —向暴君的挑战,他说:“象这样的家伙,应该首先吊死在第一棵最好的树上。

”这时,维也纳的艺术风尚也有了改变;上流社会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是老学究,只有荒谬的老一辈才赞成他们。

”在这种气氛下,贝多芬的朋友和保护人,有的离去,有的丧亡,加上完全的耳聋,清贫的作曲家“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他在笔记本上愤激地写道:“没有朋友,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

”《第九交响曲》的前三乐章,大师通过突显大调凌驾于小调的技巧,表达了较《第五交响曲》更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的奋斗历程(人性被压抑,强烈的要求自由解放)。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全曲共为四个乐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 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 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 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 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 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 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 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赏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赏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赏析引言音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古代人们创作的古典音乐作品被认为是音乐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学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首古典音乐名曲,分析其音乐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带领读者一起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1.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充满了力量和情感的表达。

1.1 第一乐章:激情四溢,壮丽大气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紧凑而壮丽,通过迅猛的节奏和明亮的主旋律打动听众。

它以激情四溢的方式展现了贝多芬作品中的经典风格。

这种音乐风格给人一种开阔、慷慨和无尽力量的感觉。

1.2 第二乐章:宁静与悲伤交织第二乐章以一种宁静而悲伤的氛围开始。

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通过缓慢的旋律和平静的和声营造出了一种令人感到寂寞和思考的情感。

这部分音乐带给人一种深深的反思和内省的情感体验。

第三乐章是一个欢快而活力四溢的舞曲。

它的快节奏和轻松的旋律给人一种快乐和活力的感觉。

这个乐章展示了贝多芬独特的创作风格,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庆祝。

1.4 第四乐章:人间至善的赞歌第四乐章是《第九交响曲》中最具有标志性的部分,也是贝多芬的作品中最受欢迎的部分之一。

这个乐章以合唱团的歌唱开场,表达了对人类团结、和平和爱的赞美。

它的音乐结构和表现技巧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给予人们内心的震撼和启迪。

2.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也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交响曲中,莫扎特展现了他独特的音乐才华和表达能力。

2.1 第一乐章:深情而富有动感第一乐章以深情而富有动感的方式展示了莫扎特的创作风格。

这个乐章中的旋律华丽而富有变化,引人入胜。

它通过巧妙的音乐变奏和构图展示了莫扎特的独特才华。

2.2 第二乐章:宁静与优美第二乐章以宁静而优美的旋律出现。

这个乐章给人一种悠闲和宁静的感觉,使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享受美好的时刻。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赏析【摘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于后民的深远影响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它已成为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它的每一次演奏,几乎都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在许多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都会通过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进行纪念,在“人们团结成兄弟”史诗般的颂歌中,所有的对立面都消解了,所有相异的理念都融合了,所有的个体在一种无上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光芒之下结成为一个整体。

【关键词】超凡恢宏前所未有创新人声《欢乐颂》深远影响《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d小调。

这部交响曲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在交响乐领域伟大成就的总结,它最集中地体现了贝多芬创作中的生命意志和艺术理想。

失聪的痛苦、健康状况的烦忧、家庭问题的纷扰、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烦恼,使贝多芬的创作渐渐进入了一个沉思、内省、抽象、凝练的第三创作阶段—一个比他的“英雄”、“命运”更高层次、更理想化的阶段。

这时的贝多芬把音乐结构放在了第二位,他找到了更为符合自己音乐理想的形式。

使贝多芬的晚期音乐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

《第九交响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早在1793年,贝多芬就试图给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配乐,基本主题的最早草稿于1890年写出,后来在长达三十余年的时间内曾以各种形貌出现在贝多芬的许多作品中,但是直到1822年底开始创作的《第九交响曲》中,作曲家数十年的愿望才得以真正实现。

在这部超凡、恢宏、前所未有的巨作中,贝多芬对交响曲的写作规则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他加长了作品的篇幅,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在七十分钟左右;他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传统乐队编制中加入了许多新乐器;他还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慢板乐章放在了诙谐曲乐章之后,以适应主题和形象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他首次在器乐作品中加入了人声,并成为整部作品的高潮,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而宏大的前三个乐章,仿佛就是为“欢乐颂”的大合唱所做的序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雄的颂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感想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罗曼·罗兰在其著作《贝多芬传》中对《第九交响曲》有这样一段激动人心的精彩描述:“黄昏将至,雷雨也随着酝酿。

然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给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还给了我们。

”初次聆听音乐巨人的巅峰之作便深深地被这种庄严肃穆、厚重深邃的音乐氛围感染,像是一条长河有奔流入海的激荡也有涓涓细流的幽静,又像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有辉煌也有落魄,心潮跟着音符激昂澎湃,曲终时恍如经历了一场很久之前的战争。

“贝多芬一生中从未间断过阅读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席勒的作品,其中尤以《欢乐颂》给他印象最深,影响最大。

”①德国著名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具有很强烈的反专制思想,渴望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在其著名诗作《欢乐颂》中深刻表现了这一主题,同时对青年时期的贝多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考证说早在波恩时期,贝多芬就有意将席勒的《欢乐颂》谱写成一部宏大的乐曲。

但此时的贝多芬还未经过漫长的生活旅途,艺术与思想没有进入成熟阶段,几经尝试都未能成功:“一七九八年, 贝多芬又曾记下一首配唱“慈爱之父必定存在”《欢乐颂》中的诗句的旋律。

一八一一年, 在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草稿之间, 又有一个主题, 配唱‘欢乐, 神明美丽的光芒’。

一八一二年又有过草稿设计, 曲名是《席勒序曲》, 拟以《欢乐颂》作为高潮结束。

”②直到晚年创作《第九交响曲》的时候才得尝夙愿。

《欢乐颂》作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正体现了他“通过苦难得到欢乐”或者“通过斗争得到胜利”的人生信念。

不少的研究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在思想内涵上超过了诗歌。

“俄国音乐评论家里亚历山大·谢觉夫( 1820—1871) 曾着重指出, 贝多芬作的曲在思想上超过了席勒的诗……席勒把欢乐当做亲密团结的前提, 贝多芬却认为, 两者的关系应该倒置,只有取得了亲密团结, 欢乐才能降临人间。

所以, 贝多芬从席勒的诗中理解到了积极而又具有活力的特点。

”③《第九交响曲》全曲都试图在向人们传达“通过苦难,得到欢乐”的信念,欢乐必须要经过抗争、奋斗,而不单纯是乌托邦的想象。

“在贝多芬的不少期作品中包括第九交响曲, 既显露出贝多芬以及这时人民群众普遍经历苦难的悲痛和孤寂情, 也显示出去克服悲痛、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力量。

这是《欢乐烦》原诗所没有的。

正如贝多所说的‘人们只能如此(指蒙受苦难)。

即使这样, 人们也应当保持他的力量……’(1816年5月13日致埃士朵弟伯爵夫人的信)。

”④贝多芬一生未曾与当时黑暗的统治妥协,坚持着对自由平等解放的追求,未曾停止过斗争。

整个乐曲就像是一位英雄的斗争史,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更像是贝多芬传奇一生的映射。

在聆听音乐的时候,有时大脑里会闪现美国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塑造的人物形象——桑提亚哥老人。

贝多芬似乎也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一个与命运与黑暗势力斗争的英雄形象。

贝多芬所要塑造的英雄形象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关注社会、人民的安慰,渴望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世界,真正的着眼点在于社会、世界;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超越,是对人类顽强毅力的肯定。

整部作品又给人一种自述式的感受,似乎是作曲家在向人们激情澎湃地做着讲说,有时娓娓道来有时手足舞蹈痛斥黑暗统治的邪恶也有时陶醉地向人们展现自由世界的美好,仿佛这一系列的感受都是作曲家的亲身经历,是他发自内心的表白与倾诉,体现了个人的思绪情怀。

在音乐发展史上,贝多芬的这部巨作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为了体现《第九交响曲》宏伟的构思,贝多芬大大的突破了原来四个乐章的交响套曲的框架:加长了作品的篇幅使作品演奏时间大大延长:扩大了乐队的编制,在大型的传统的管弦乐队编制上加用短笛、低音大管、大鼓、钹和三角铁等乐器使乐队更具有表现力和震撼力;历史性的把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即慢板乐章的习惯位置移到诙谐曲乐章之后,目的是为了英雄的主题和形象更合乎逻辑的发展,使具有英雄性和悲剧性的第一乐章通过急速紧逼的诙谐曲乐章和具有哲学性沉思的慢板乐章可以进一步发展到尽情狂欢,高歌胜利,全民欢乐的终曲。

”⑤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第五交响曲》已形成他所独有的“战斗”风格,在交响乐的创作上基本摆脱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

而《第九交响曲》更发展了这样的一种独特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哲理性更强思想更深刻厚重。

他在作品中扩大了交响乐的原有规模,集交响乐、合唱、独唱、重唱于一体,使作品显得恢宏壮阔,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他的作品初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被这部乐曲所震撼,贝多芬五次出场谢礼,受到了“超越皇族的掌声”的礼遇。

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里无不感慨地写道:“巨人的杰作征服了庸俗的听众。

刹那间动摇了维也纳在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影响下形成的轻佻浮华之风。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最初贝多芬计划在柏林首演,后经维也纳众多的朋友坚决请求,才改在维也纳。

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到剧场以恭奉盛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

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

听众沸腾了,欢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

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

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

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

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第一乐章: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

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

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

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第一乐章的内涵恰似达尔文《物种起源》的浓缩版。

第二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

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

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

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贝多芬坚信人类最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

第二乐章是以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而结束。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性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

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

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最有意义的拼搏。

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四乐章一开始音乐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

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

似乎在说:不要这些陈旧的东西,要创新,要前进。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

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

《欢乐颂》主题首先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接着渐渐发展扩大到弦乐器和整个乐队,并且力度和节奏越来越强,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

《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

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

由男中音领唱:“啊!朋友们,不要唱旧的调子,让我们畅快、欢乐地唱起来吧。

”于是“欢乐颂”在领唱的带动下,以合唱的形式加入了演奏的乐队。

欢乐颂歌词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德国诗人席勒的诗句,贝多芬采用来表现了他的理想。

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

这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

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