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专题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6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 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 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正是因为有“同”, 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 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 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 比语意”。
() () () () () ()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四)乃 词性
用法
①表示承接
②表示范围的限制
副词
③表示出乎意料
④表示肯定
⑤表示递进
代词
⑥表示第二人称 ⑦指示代词
16
释义 就,于是 仅仅,只 竟,竟然,却 就是,原来是
甚至 你,你的 这,这样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答案:(1)① (2)⑫ (3)⑩ (4)② (5)⑪ (6)⑨ (7)④ (8)⑧ (9)⑤ (10)⑦ (11)⑥ (12)③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2
() () () ()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六)且 词性
用法
①表示并列
连词
②表示递进 ③表示假设
④表示让步
⑤表示将要
副词
⑥表示暂时
⑦表示将近
15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
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二、一词多类,分清用法 一个虚词有多种不同的用法,而相同的用 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① 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 鸿鹄之志哉;④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⑤不如 须臾之所学也。其中例①是实词;②~⑤作虚 词时,各有其不同的用法。“之”作代词时, “其”、“此”、“彼”、“尔”等皆可。一 词多类多用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 而、则、焉、其、乃、与、矣、且、夫、为、 所、哉等。
【解析】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目的, ④表修饰,除⑤表原因外,其他都可以换 成“而”,因此都是连词。⑥⑦表凭借的 方法,前者“用、拿”,后者“把”,均 为介词。 【解题指津】除去表原因,解释为 “因为”的“以”之外,凡是能用“而” 替换的都是连词,否则是介词。
2.“以”与“因”作介词、连词、动词的辨 别 (1)以 ①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②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 ③一鸡瞥来,径进以啄(《促织》)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 记》)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第一章
(2)因 ·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 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 · 别》) ③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 山》)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 宗十思疏》)
【解析】①②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名词 “河”、代词“之”,它们在句中表凭借, 是介词;③④句“因”的后面分别是动词 “造”、“喜”,在句中理解为连词的 “因为”。 【解题指津】“因”在句中用于名词、 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时,“它”是介词; 如果“因”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就是 连词。因为介词常与名词、代词、名词性 短语等构成介宾短语,而连词是不能的。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背内容:三 18个文言虚词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3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后一个“乃”)(《史记·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且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1)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而且”“并且”。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用作副词。 1.将,将要。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复音词: 【且夫】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3)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 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教你辨析: 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 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 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且”用作副词,可译为 “暂且、姑且”,可联想成语“得过且过”“得饶人处且饶人”等。
语文一轮复习(第10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趋势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这些方式:
(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 (2 相同的; (4)选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 (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 要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理解能力: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 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二、 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 义还是今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古今字形相同 而意义用法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 容易被忽视,对这类词要格外小心, 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C(A应为通‘‘赈”“赈济”;B应为“抓获、 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最佳 选项C项。“造”通过回忆,老师讲过“造访” (拜访)“造诣”(达到某种水平)等词,可 见“造”有“往”“到”之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音点为t的uò,词放语荡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生产:古
无聊:精神无所寄今托异义 意
B、益跅弛,不问生产
为“谋生 之业”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虚词考点探究】
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代词。
高考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 通用(免费下载优秀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辨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类别;、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积累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读考点,了解考纲要求、考试题型;、了解词的类别及划分标准;、掌握代词的类别及常见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内容:考点解读、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解读①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②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同时用法也不同。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题型相对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
②考查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考试说明规定的个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
③常见题型有以下几种:Ⅰ、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本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
这是最常见的考查方式。
Ⅱ、要求在同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
Ⅲ、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有这样的体现。
词的类别从词的类别来说,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对二者的区分标准有二:一是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二是以功能为标准,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
按第一个标准,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副、介、连、助、语气、叹、拟声”;按第二个标准,实词包括“名、动、形、数、量、代、副、叹、拟声”等,虚词包括“介、连、助、语气”。
一般古汉语依第一个标准(代词归为虚词),现代汉语依第二个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 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 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 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 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以】 ⑿《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⒄《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2017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上)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2016高考真题·全国卷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考点解析】而:转折连词,却。之:代词,它。 【2016高考真题·全国卷2】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考点解析】其:代词,他、他们。 【2016高考真题·江苏卷】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 不坠先业。 【考点解析】以:目的连词,来。 【2016高考真题·上海卷】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名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 【考点解析】前一个之,结构助词, 不译;后一个之: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 【2016高考真题·山东卷】如此,则诸侯其至矣。其不为 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以】 ⑦《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 赵俱死。” ⑨《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 至者少。” ⑩《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
【以】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 “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信陵君 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 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 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之】 ①《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④《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考点解析】其: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 概”。以:是因为。
【2016高考真题·北京卷】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天且以齐私楚也。 【考点解析】其:祈使语气,一定要。且:将要。 【2016高考真题·天津卷】 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部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 【考点解析】其:<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 【2017高考模拟·山西省省际名校高三联考】惠卿衔之。 及安石罢相,惠卿遂因郑侠事陷安国,坐夺官,放归田里 【考点解析】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 为“趁机”、“趁着”。【译文】吕惠卿对他怀恨在心。 等到王安石被罢免宰相,吕惠卿就借郑侠之事陷害王安国, 王安 国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并把他放归家乡。 【2017高考模拟·广东七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故事 ,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考点解析】按照旧例,他要守在城中不能外出,因为贾 耽擅长射箭,皇上在褒奖他的诏书中允许他在近郊打猎。
文言文翻译经常涉及的虚词含义
【以】 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 何以哉?” ③《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 秦璧。” ⑥《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 可。”
【以】 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以。”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 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 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 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 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等。《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 秦之欢,不可。”
【以】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 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 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 “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 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座买鱼烹食,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 则王乎?” 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 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