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

中文名称:平凉 所属地区:中国 地理位置:甘肃
人口: 240.83万人
面积:平方公里
平凉市(Pingliang)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 纬34°54'--35°43',东经 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 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 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 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海拔在890--2857 米之间。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 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平凉市的气 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 湿润区。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市上和七县(区)先后获农业部、国务院"粮食生产先进 地区(县)"荣誉奖。旱作山区盛产胡麻、葵花、土豆、 莜麦和豆类等;阴湿山区林草茂盛,是西北重要的畜牧 业基地、皮毛集散地和各类中药材的重要产地,目前全 市年存栏黄牛50多万头,年交易各种畜皮200 多万张。 中药材主要有党参、黄芪、甘草、大黄、贝母、冬花等 150多种。山药、百合、蕨菜、 甲鱼等极具地方特色, 皮毛肉类远近闻名;
我的家乡
——平凉
平凉
区域概况 市花市树 行政区划 自然资源 平凉特产 风景名地
崆峒山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 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 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 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 “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 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 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 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 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 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 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 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 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 西登崆峒;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 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 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 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 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 票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 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 家地质公园。
平凉三个基本研讨交流材料

平凉三个基本研讨交流材料平凉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推动平凉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平凉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特意组织了三个基本的研讨交流材料,以下是详细内容:材料一:平凉市经济发展概况平凉市位于甘肃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东部阿尔山山脉的交汇处,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又有优美的自然风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平凉市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近年来,平凉市在农业、能源、旅游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平凉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平凉市也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目前,平凉市已经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材料二:平凉市与其他地区交流合作情况平凉市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截至目前,平凉市已经与多个国内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与各地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
特别是在农业和旅游领域,平凉市与其他地区已经共同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平凉市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经贸活动和展览会,通过展示自身的特色产品和亮点项目,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
材料三:平凉市未来发展展望平凉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成果。
然而,平凉市还面临一些发展问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企业竞争力不够强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平凉市的发展,平凉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平凉市还应该加强与其他地区和企业的沟通和合作,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
另外,平凉市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未来,平凉市有望成为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为西北地区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平凉市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平凉市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1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人口22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34.32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3人。
有汉、回、蒙古、满、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其中回族约16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8%,主要分布在崆峒区。
平凉市自古是关中西去北上的古道要冲;又依六盘三关之险,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悠久,建制变革较大。
公元前二七二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两郡,平凉入秦的版图,属北地郡。
汉武帝时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三国时曹魏于郡上设州,此地属雍州安定郡,平凉市境东部属朝那县,西部属都卢县。
十六国南北朝是最乱的时期,平凉全境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领有,建制变化很大。
前秦永兴二年(公元三五八年)苻坚欲进攻前凉,置平凉郡,取平定凉国之意,平凉之名始见于史册。
平凉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充满了古老的魅力。
早在65—115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古猿人就在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3000多年前,周朝的先民们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在这里秦皇汉武先后登临崆峒,巡疆固土;前秦皇帝苻坚厉兵秣马平定前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打破薛举,雄才初展;宋夏争夺中原咽喉,重兵对峙;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行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乐善好施;左宗棠运筹帷幄,心系天山。
平凉介绍1

平凉旅游介绍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金三角”,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集散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8.5℃,降水量450~700毫米。
总人口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平凉市(Pingliang)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一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方千米,总人口229万。
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
年均气温8.5℃,降水量在450--700毫米之间。
尤其是平凉市崆峒区下辖的索罗乡,地处平原,气候湿润,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前景可观。
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
根据气象上通常把气候平均温度大于22℃定为夏季,小于10℃定为冬季,10至22℃以下为春、秋季的标准划分。
春、夏季106天,秋季为77天,冬季为182天。
平凉市

尔迪)、宰牲节(小尔迪)、圣纪节,所有节 日都与其他穆斯林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密切的联 系。
三、建筑
汉族 建筑特点: 1.建筑高度较低,屋顶坡度<20度,屋檐窄; 2.建 筑样式以北房、西房为主的单式方形院落; 3.北房多采用“堂屋式”建筑,突出家长(老人) 的地位,堂屋两旁的耳房比堂屋较低;又有很大 部分采用“挑檐式”的建筑风格; 4.建筑结构一般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今年来 随着现代建筑方式的影响,砖混结构的平顶房、 小洋楼开始流行起来~~~
平凉市
史国霞 1100900027
一、简介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 为陕甘宁三省(区)交汇的“金三角”,地处北 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 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 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 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历史上是陇东传统的商品 集散地,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 码头"之称。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 庄浪、静宁6个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325平 方千米,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平均气温 8.5℃,降水量450~700毫米。总人口229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27.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手擀面
特点:口感筋韧,面香浓郁, 营养健康,强身 养胃
二、宗教
1.道教(汉族)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 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 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平凉崆峒山是甘肃有名的道教名山。
道教
1、文昌帝君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中国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 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 曲星下凡。一般民间认为民间出现过的文曲星包括:范 仲淹、包拯、文天祥、许仙的儿子许仕林。文曲星属癸 水,是北斗星,主科甲功名,文曲与文昌同属为吉星, 代表有文艺方面的才能或者爱好文学及艺术。 2、财神 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除此,人 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 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 广泛和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 二仙、文昌帝君了。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

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平政办发[2006]119号【发布部门】平凉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9.10【实施日期】2006.09.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情概况的通知(2006修订)(平政办发〔2006〕119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平凉市情概况》已经市政府修订,现印发你们。
请在宣传、介绍平凉市情时,以本《平凉市情概况》的数据和口径为准。
二OO六年九月十日平凉市情概况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发展现状
平凉是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黄河上游。
近年来,平凉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经济方面,平凉市主要依靠农业、工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支撑。
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和大豆等。
工业方面,平凉市有机电、食品加工、纺织和制药等产业发展较快,为当地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
旅游业则以平凉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吸引了大量游客。
社会方面,平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所提升。
城市道路、桥梁和公共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文化方面,平凉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有许多古迹和文化景点,如崆峒山、嘉峪关和漠泉什字石刻等。
平凉市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
然而,平凉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经济结构亟需转型升级,依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距。
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综上所述,平凉市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有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
希望未来平凉市能够继续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平凉概况

平凉概况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9.77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
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秦皇祭天第一坛——莲花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着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寻道理而治国;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凉市情概况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甘肃天水,北倚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6县和崆峒区,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4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
区位优势明显。
平凉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省会城市几何中心,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横穿全境,宝中铁路纵贯南北,初步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干,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20—3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活动在这片土地上,3000多年前,周人的先祖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开启
了农业文明的曙光。
公元358年,前秦王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以平凉之名置郡。
境内有仰韶、齐家、商周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4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个,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96件。
出土于泾川县大云寺的佛祖舍利金银棺、灵台县的西周青铜器和南宋货币银合子等文物被誉为“中华文物之最”。
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中,尤以中华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人文开元第一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等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吸引了众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亲诣崆峒山,向广成子请教修身治国之道;周穆王“八骏日行三万里”,与西王母相会于回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揽胜;秦王李世民泾州大捷,展雄才而凯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传世;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寝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传十一世;名道张三丰访道修炼,历时五年。
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纷至沓来,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平凉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地灵人杰的平凉还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刘锜,明代“嘉靖八才子”
之一赵时春,清初名臣慕天颜等一大批文韬武略杰出人物。
经过多年的挖掘开发,初步打造出了崆峒、西王母、大云寺、皇甫谧等有较强吸引力和较大影响力的四大“文化名片”。
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使这块土地充满了灵气,充满了魅力,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开放的区域文化特色。
自然生态良好。
平凉地处东经105°20′——107°51′,北纬34°54′——35°46′之间,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生物资源丰富。
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5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2.3%。
平凉是甘肃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甘肃主要农林产品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中药材产地,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
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谷类,有“陇东粮仓”之美誉,党参、黄芪、甘草、冬花等15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百合、蕨菜、甲鱼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资源相对富集。
平凉土地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土壤类型多样,现有农业用地101万公顷,其中耕地38万公顷、
林地32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
矿产资源优势明显,煤炭、石灰岩储量居全省首位,全市煤炭探明总储量35.75亿吨,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不仅是优质动力用煤,也是目前全国最好的气化用煤。
市内的华亭煤田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灰岩探明总储量2.4亿吨,全市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00多万吨,成为陇东最大的建材基地。
油页岩、铅锌矿、硫铁矿、陶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巨大。
全市水资源总量16.7亿立方米,年径流量为13. 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9亿立方米,全市理论水能蕴藏量为11.2万千瓦,能够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劳动力资源丰富,共有劳动力135.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03.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49万人,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务经济的明显优势。
旅游资源遍布全市,境内有主要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特别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道教名山崆峒山,被评为“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区”和“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
崆峒道源胜地旅游区、泾川西王母朝觐旅游区、古灵台商周文化和皇甫谧针灸文化旅游区、静宁成纪文化及农业观光旅游区、庄浪云崖寺人文自然及梯田建设生态旅游区、华亭莲花台人文自然及关山森林生态旅游区、崇信五龙山人文自然民俗旅游区风景绮丽、独具特色。
投资环境优越。
经过多年的努力,平凉投资发展的硬件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着力创建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狠抓环境优化,坚持以诚信招商、以环境留商、以感情融商,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2005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6项,到位资金12.5亿元,平凉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最佳城市”。
建成了崆峒区二十里铺、华亭县石堡子、静宁县八里等一批具有较强聚集力、辐射力的工业集中区,促进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园区聚集,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流动,民营经济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8%。
大力发展节会经济,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第五届全国武术馆校武术比赛、第七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等全国知名节会和国家级赛事,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初见端倪,“十五”期间全市出口总额达到1438万美元。
目前,平凉人气聚集、商贸发达,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已经形成,成为投资兴业和创造财富的热土。
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平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实干攻坚抓突破,全市经济步入了总量扩张、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005年达到11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915元;大口径财政收入五年增长1.8倍,达到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达到5.1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达到182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7134元。
特别是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开发,做大做强了能源煤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培育形成了“平凉煤电”、“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平凉旅游”四大特色品牌。
2005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近50%,发电量84亿千瓦时,占全省的近20%,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
“平凉金果”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并成为国家商标局注册的全国市级第一个苹果类证明商标,实现了直接出口。
静宁、泾川两县分别
被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151万亩。
平凉红牛品种优良,年饲养量83万头,其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商标局受理,牛肉制品、皮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平凉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黄金线路和辐射周边3省区14个市的旅游经济圈,道源寻根之旅、丝路遗珍之旅、人文生态观光之旅、绿色休闲之旅、佛教艺术溯源之旅、黄土风情体验之旅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红色之旅等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旅游者,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平凉以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的鲜明特色和崭新形象,成为甘肃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城市,并正在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步迈进。
开发前景广阔。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平凉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全市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三大任务,在项目建设、推进改革、民营经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五个方面实施攻坚,在能源工业、现代农业、城市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六个方面实现突破,重
点实施平定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一期、华亭电厂一期、750KV超高压输供电、煤田开发、煤制甲醇、醋酸生产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力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
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安康、社会和谐、魅力独具的新平凉,正在陇原大地迅速崛起。
平凉,这颗美丽的陇东明珠,必将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