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年龄表达方式集释.doc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1、年和岁2、月3、晦、朔、望、胐、弦4、日、时、刻、分、秒5、四时、节、候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干支纪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

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1、官吏的选拔制度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隋代到清末:科举制2、中央官制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4、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十八)古书的注解一、古注概述古代人对书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章的解释,叫古书的注释。

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汉语对各年龄段的称谓大全

汉语对各年龄段的称谓大全

汉语对各年龄段的称谓大全自古以来,我国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

一、各年龄段的称谓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20岁(男)——弱冠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二、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汉字有哪些描述年龄的年龄代用字?

汉字有哪些描述年龄的年龄代用字?

汉字有哪些描述年龄的年龄代用字?佚名用数字表示年龄,这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年龄表示法。

中国人借助汉字,还有一种汉字式年龄表示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年龄描述法。

下面结合有关汉字的来源,看看古人是如何描述有关年龄的。

古代男女未成年人束发成两角,古人就把孩童时期称为“总角之年”。

南国盛产豆蔻,豆蔻花似开未开,呈含蕾欲放之势,古人拿豆蔻的这一特点作比,把女孩十三四称为“豆蔻之年”。

女子许婚要结发上簪,因为古代二十许婚者少,十五许婚者多,所以这一特点就用来称呼女孩十五岁,叫做“及笄之年”。

“瓜”字是象形字,象瓜藤上挂着一只瓜。

瓜字拆开好像两个八字,相加成十六,由此,女孩十有六岁就被称为“破瓜之年”。

男子二十岁可以称为“弱冠之年”,“弱冠”也可以泛指年少之时。

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而立之年“就指人到三十岁,”不惑之年“就指人到四十岁,”知命之年“就指人到五十岁,”耳顺之年“就指人到六十岁。

”唐朝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左传•隐公四年》:“老夫耄矣,无能为也。

”意思是:“我八九十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诗经•秦风•车邻》:“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意思是:现在不行乐,转眼就要成老翁了。

耄耋都是形声字,形旁“老”表示人已上七十,也有表示人已上五六十。

人到八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是把同义二字连用,凑成双音之数。

古人认为,百岁为人寿之极,需要后辈侍养。

“期”是形声字,形旁“月”表示时间等意思,整个字表示约期而会,可以引申为人寿期限。

“颐”是会意字,由表示下巴和表示人头的两个字符会意而成,进食要牵动下巴,进食能养人,整个字有养护的意思。

所以,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

汉语称谓“老+姓”的语义语用浅析

汉语称谓“老+姓”的语义语用浅析

汉语称谓“老+姓”的语义语用浅析本文着眼于汉语称谓系统中一个很常用的称谓格式“老+姓”,分析了它的来源及历时流变、语义色彩分布和语用条件,并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同时,引入社会语言学中的概念来探究这一称谓格式,认为这一格式是表示“同等关系”的称谓,这决定了它的语用特点;在教学中应当讲清楚称谓格式的语义特征及语用条件,增强留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称谓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标签:称谓“老+姓”格式语义色彩同等关系语用特点一、引言称谓往往是交际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之一。

现代汉语的称谓纷繁复杂,对于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的留学生来说,怎样选择和使用汉语称谓,是他们学习的难点,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

因此,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开展汉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很有必要。

正如崔希亮先生(1996)所说:“如果我们忽略称谓问题的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把称谓问题讲清楚,那将是我们的不称职。

”称谓格式“老+姓”由前缀“老”加上汉语中的单音节姓氏构成,比如:老王、老张、老李等等。

它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称谓格式,可以用作当面称呼,也可用于背称。

外国人学习汉语,在遇到这一常用称谓结构时,经常把握不好。

胡明扬先生(2005)曾经举过这方面的例子:“一位老师在教‘老张、老李’这些称呼中的‘老’时,告诉留学生‘老什么’是表示亲热,结果下课后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李”,老师觉得非常尴尬。

”其实,这位老师的讲解并非没有依据,在吕叔湘先生(1999)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这一称谓格式就是这样解释的:“老,放在单音节姓氏前,用作称呼,语气比直呼姓名亲切。

”这一解释虽然点出了问题的关键,但是显然不够详细,也没有考虑语用因素。

这一称谓格式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表达什么样的语义色彩,有什么语用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解释清楚这一格式的用法,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视角做出较好的回答。

二、来源及历时流变王力先生(1980)在《汉语史稿》中提出:“姓上加‘老’,实际上起于唐代。

描写女孩子年龄的词语

描写女孩子年龄的词语

描写女孩子年龄的词语形容女性年龄的词有豆蔻年华、破瓜之年、及笄年华、待字闺中、夭桃脓李、风韵犹存、徐娘半老、人老珠黄。

1、豆蔻年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òu kòu nián huá,指少女十三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2、破瓜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pò guā zhī nián,瓜字可以分割成两个八字,两个八加起来是十六,所以旧诗文称女子十六岁时为“破瓜之年”。

宋·陆游《无题》诗:“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入侯家。

”3、及笄年华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指少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六年笄。

”4、人老珠黄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rén lǎo zhū huáng,泛指人老了不中用。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像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5、半老徐娘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àn lǎo xú niáng,意思是指已到中年尚有风韵的妇女。

出自于《南史·后妃传下》。

金钗之年、豆蔻年华、及笄、碧玉年华、桃李年华。

一、金钗之年:[ jīn chāi zhī nián ]释义: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女子12岁称金钗之年。

二、豆蔻年华:dòu kòu nián huá释义:指少女十三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引证: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一遇到女人,可就要发挥才藻了,不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就是‘豆蔻年华,玲珑可爱’。

年龄的表示方法

年龄的表示方法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简答1、字母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

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ᵑ]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

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

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

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补充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具体地说:60岁称 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还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 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80、90岁称为朝杖之 年、耄耋之年;寿得3位数100岁的称为期颐之年。 人们为长寿老人祝寿,还有喜、米、白、茶寿之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 雅称。因“喜”字 的草书近似竖写的 “七十七”,故得 此名。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伞寿
伞寿是古代的一个年 龄称谓,指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 似“八十”,故称 “伞寿”。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志学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 从 心 所 欲 ” 。 — — 《 论 语 ·;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 为“志学之年”。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 读作mào dié。耄,年 纪约八、九十岁。耋, 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 年纪很大的人。
《古代年龄称谓》PPT
《古代年龄称谓》PPT
期颐
期颐[qī yí],一般指一 百岁老人。期是期待, 颐是供养,意谓百岁 老人饮食起居不能自 理,一切需期待别人 供养或照顾。
《古代年龄称谓》PPT
孩提
孩提: 2~3岁的儿童。 孩,不是后来孩子之意,而是“咳” 的古字 《说文解字》:“孩,古文 咳从子。”小儿笑貌,即小儿笑的 咳咳之声。 提,是指可以小儿可以提抱,指其 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年龄表达方式集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年龄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我们准确地阅读理解有关古今文学作品和正确地理解运用一些现代交际用语,其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这里主要结合中学语文教材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来具体地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是直接用数字来表示年龄古人表示年龄多用“年”“岁”“齿”“春秋”等词语。

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史记·秦始皇本纪》:“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为秦王。

”《汉书·赵充国传》:“臣位至上卿……犬马之齿七十六。

”《永泰公主墓志铭》:“……(永泰公主)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梁启超《谭嗣同》:“八月十三日斩于东市,春秋三十有三”。

王安石《伤仲永》:“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春秋”在表示年龄时它后边不带具体数字的情况似乎更常见一些。

如《宋史·李若水传》:“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1998年全国高考卷),成语“春秋鼎盛”等。

如果表示的年龄数是十以上的,也常用“×十有×”的形式,这里“有”通“又”,表示“再加上”的意思。

如李密《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如果表示的年龄是十六岁和十八个岁左右,也常用“二八”、“二九”相乘的形式。

如李白《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年”;冯梦龙《灌园叟晚逢仙女》:“秋公回头看时,乃是一个女子,年约二八,姿容美丽,雅淡梳妆……”;冯梦龙《闹樊楼多情周胜仙》“行到了茶坊里来,看见一个女孩儿,方年二九”。

二是用人的身体特征来表示年龄1、龆、龀:《韩诗外传》(卷一):“男……八岁而龆齿;女……七岁而龀齿”。

龆、龀,均指儿童换牙,因而用以指小孩七八岁的时候。

《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壮:体格健壮。

可指人年轻时,如《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也常指人在壮年(古人把三十岁以上称为壮年)。

如《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二毛:指头发青白二色,意即头发花白,用以指老年人。

如《子鱼论战》:“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4、斑白:指头发黑白相杂,亦用以指老年人。

陶渊明《桃花源诗》:“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斑白,古时亦可写成“颁白”,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老苍:年老头发花白,用以指老人。

杜甫《壮游》:“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6、垂白:指须发将白,意即老年将近。

鲍照《拟古诗八首》(其五):“结发起跃马,垂白对讲书”。

秦醇《谭意歌传》:“况室无主祭之妇,堂有垂白之亲”。

7、白叟:指白发老人。

韩愈《元和圣德诗》:“卿士庶人,黄童白叟,踊跃欢呀,失喜噎欧”。

黄童,指黄口小儿。

黄童白叟,泛指老老少少。

8、白首:亦作“白头”,指人到老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于谦《静夜思》:“春风秋月不相等,倏忽朱颜变白头”。

“白首”亦常作“皓首”,如成语“皓首穷经”、“皓首苍颜”等。

9、黄发:由于长寿老人的头发由白转黄,故用“黄发”指老年人。

《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寿胥与试”。

台背,指老年人后背上长斑,有如鲐鱼之背。

“台”通“鲐”。

黄发、台背,都是长寿老人的身体特征。

后人多用“黄发台背”来指长寿老人。

如需同时表示老人和小孩时,往往把“黄发”和“垂髫”并用。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是用人的服饰和装束特征来表示年龄1、襁褓:喻指人在婴儿时期。

其中,襁指捆束和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用的被子。

此词经常出现在古今书面语中。

2、垂髫:“髫”指小孩下垂的头发,因古时未成年的小孩头发下垂,故用以指儿童。

西晋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

后亦常用“髫年”“髫龄”来指童年。

3、总角:原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角,即指小发髻)。

用以指童年或未成年时。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另有成语“总角之交”。

4、结发:古时男女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是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把头发结起来盘到头顶上,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

《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前人把年轻时结成的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多特指原配夫妻。

结发有时也称“束发”,意指人年轻时。

归有光《项脊轩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5、及笄:特指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十有五年及笄”。

笄,是古时盘头发用的簪子。

女子插笄就意味着她已经成年,进入了待嫁之年。

6、弱冠:特指男子二十岁。

古代贵族子弟到二十岁时举行“冠”礼,以示成年。

因二十岁时身体并未发育健壮,故又称“弱冠”。

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由此又引出“弱龄”一词,指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如陶渊明《始作镇江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此外,“弱”还有“年幼、年少”之意,如成语“弱不好弄”。

四是用人一生的几个大约阶段来表示年龄1、婴儿:一般指不满一岁的小孩,也可指非常幼小的孩子。

《吕氏春秋·察今》:“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2、幼、稚、稚子、孩提:都指幼儿。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白居易《观刈麦》:“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因幼儿还时常依赖父母的提抱,故亦称幼儿为“孩提”。

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孩提亦作“孩抱”,《后汉书·李善传》:“续(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者”。

这方面还有成语“扶老携幼”。

3、儿、童、儿童、孺子:都指小孩子。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孺子可教”即源于此。

孺子有时亦简称“孺”。

这方面另有成语“视同儿戏”“童心未泯”“童叟无欺”“鹤发童颜”“黄口孺子”、“妇孺皆知”等。

4、少、少年:少,指人年轻时。

《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少年在古代多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与相处”。

这方面还有成语“少不更事”、“少年老成”。

另外,妙龄、妙年、芳年,也多指人青春年少的时期。

5、盛年:指人奋发有为的青壮年时期。

陶渊明《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壮年:指人三四十岁的年纪。

此义在古今汉语中用例甚广。

7、现在人们多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将人生分为乳儿(0~1岁)、婴儿(1岁~3岁)、幼儿(3岁~6、7岁)、童年(6、7岁~11、12岁)、少年(11、12岁~14、15岁)、青年(14、15岁~25岁)、成年(25岁~65岁)、老年(65岁以上)等几个阶段。

五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表示年龄1、黄口:雏鸟口角呈黄色,故用以指雏鸟。

后喻指婴儿或小孩。

如《淮南子·泛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据此引出“黄口小儿”“黄口孺子”,均用来讥刺年轻无知者。

2、雏:初生的小鸟,喻指婴儿。

杜甫《徐卿二子歌》:“丈夫生子有如此二雏者。

”3、青春,本义为“绿色的春天”。

多喻指人的年轻时代,此义在古今汉语中用例极广。

4、素秋,原指秋天景色凋零肃杀,后喻指老年。

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予涉素秋,子登青春”。

5、暮、迟暮;原意为接近傍晚时分,喻指人的晚年。

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曹操《龟虽寿》:“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六是截取古籍中的语句来表示年龄人们常常根据以下几部古代书籍中的语句来表示一些具体的年龄: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⑵、《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宫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转;八九十曰耄。

七年曰悼,悼与耋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⑶、《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曰杖于乡,七十曰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⑷、《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⑸《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⑹、《幼学琼林》:“百岁曰上寿,八十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⑺、《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指春秋时卫国大夫蘧伯玉平时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

由于古代书籍没有标点,人们就从上述材料中截取“幼学、弱冠、壮室、强仕、艾服”等词语来表示年龄,常见的具体说法如下:幼学之年,指十岁;舞勺之年,指十三岁;志学之年,指十五岁;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强仕之年,均指四十岁;大衍之年、知命之年、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均指五十岁;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之年,均指六十岁;杖国之年,指七十岁;年登耄耋、杖朝之年、中寿之年,均指八十岁;耄耋之年多指七八十岁;期颐之年、上寿之年,均指一百岁。

古人还有用“悬车之年”或“悬车之岁”来表示七十岁的说法。

这里的“悬车”是指古人一般年至七十便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有此说。

不过,在以上各种说法中,我们今天经常使用的大多是从《论语》中截取的词语来表示年龄的说法。

此外,人们还常常截取一些诗句中的词语来表示年龄。

例如,根据①梁武帝肖衍的“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河中之水歌》);②杜甫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③杜牧的“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等诗句,人们引出这样几个词语:金钗之年,特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豆蔻年华,特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古稀之年,特指人七十岁的年龄。

七是用一些约定俗成的方法来表示年龄“花甲”是指古代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所以,花甲之年特指人六十岁;由于民间酒令语中有六六大顺之说,所以称六十六岁为“顺畅之年”;草书“喜”字形如七十七,所以称七十七岁为“喜寿”;汉字“米”拆开形如八十八,所以称八十八岁为“米寿”;汉字“白”可以拆解为“百”减去“一”(上边一横)得九十九,所以称九十九岁为“白寿”;汉字“茶”拆开后,上面是草字头形如两个十,下面形如八十八,合起来得一百零八,所以称一百零八岁为“茶寿”。

此外,人们还常用“碧玉年华”和“破瓜之年”特指女子十六岁(取汉字“瓜”拆开形如两个“八”),用“桃李年华”特指女子二十岁,用“花信年华”特指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即开花时期,古人有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或专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之时,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