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古代天文历法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汉语--第十二章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_OK

• (3)月相纪日法。
• 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 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 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 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 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 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 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 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 之望日前后”。
叫紫微垣。 • 紫微垣以南是政指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又叫七 曜。
• 金、木、水、火、土是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 • 金星古称“明星”,又称“太白”,特别明亮。金
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黄昏时出现在 西方,叫“长庚”。 • 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此就以木星每年 所在位置纪年,如“岁在鹑火”、“岁在星纪”。 • 水星古称“辰星”。 • 火星古称“荧惑”。 • 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
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 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 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16
六、纪日纪时法
• (2)干支纪日法。 • 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
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 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 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 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 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 指恶日或忌日
• 七夕 又称少女节或乞巧,七月初七日。《荆楚岁 时记》说,七月初七日夜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 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
• 下九 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1、飞廉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总的主宰的同时,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主持者,而且把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
飞廉即“风伯”,是古代传说中主风之神,如《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2、荓翳古代传说中的云雨雷电之神,因云雨雷电有时同时,有时交错,有时先后发生,统称荓翳,亦作蓱、蓱翳、屏翳。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说:“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其实,古人也以荓翳兼指云雨雷电的主宰者。
3、丰隆古代传说中的云师,亦称云中君、云神。
《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王逸注:“丰隆,云师。
”丰隆,一说指雷神,俗称雷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
”4、羲和古代传说中和太阳有关的神,见“荓翳”条。
一说“羲和”为驾日车的神,传说太阳每天要乘六龙驾的车从东方而来,《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意思是说我要命令羲和不要急于驾日车向西山。
一说“羲和”为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帝俊,中国古代东方部族所传之帝),生十日。
”一说“羲和”为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记·历书》“索隐”引《系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敬授人时。
”也有说“羲和”为主日月之神。
5、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往往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作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古代天文历法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和节气对照如下: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 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内”。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科举制度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语出顾炎武)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皇权的象征。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帝星”。
意为群星之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所以,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
河鼓、右旗、天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
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
2、战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3、西汉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4、东汉
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5、唐
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在实测中他认识
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6、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把四季24节气和12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
7、元
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
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ps:
日食:又作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记录。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初一。
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
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失明。
月食: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此时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月食只可能发生在农历十五前后。
月食可以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