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
尼采悲剧哲学的生存可能性

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 的各 种矛盾 指 出, 悲剧可以 比历史 更 富于哲学 意味 。在 尼
、
之前 , 亚里士多德 、 格 尔 和叔 本华 等大 哲学 家都 探 黑
、
、
过悲剧 的哲 学意 蕴 , 尼 采却 认为 他们都 “ 但 缺乏 悲剧
的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尼采 在开山之作《 悲剧 白诞 生》 q 这部著名的 美学 作 品 中 , 用 悲剧 艺 术 的 审美 视 境洞 运
维普资讯
第 2 卷 6
第 5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 e N r a U i ri P i sp yadSc cec ) orl f bi om l n esy( hl oh n oi Si e n H v t o l a n
了悲剧 哲学审 美的生存 可能性 。尼 采赋予艺术 f形而上的性质 , 为艺术与 哲学 同根 ; J , 认 审美的 生存 方式不 仅是可能的 。 而且给现 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 的 生存 价值取 向。只有在 艺术 审 美的生存 方式 中人与世 界 的
存在 才是合理 的相 互交融。
[ 关键词 】 尼采 ;悲剧 哲学 ;生存可能性 ;审美生存 [ 中图分类号】 5 6 4 B 1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9 4 3 (0 6 0 - 0 1 0 10 ・ 7 3 2 0 ) 5 00 — 4 中。据此尼采确立 了一种不同于传 统哲学的 独特的“ 悲 剧 ” 界观和 生存 观 , 把 自己称 为 “ 一 位悲 剧哲 学 世 并 第
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 , 我斗胆称 之 为悲剧文 化。这种文
品” “ , 悲剧 比其 他艺术形式都更加 突出地提 出有关 人的 处境 的种 种问题 ” … 由此 界定 可 见悲剧 的 艺术底 蕴和 。 魅力充分表现 出哲 学对 人 的生存 处境 以及探 索人 生意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

如何用艺术肯定生命丨尼采《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plays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在狄奥尼索斯的世界之中,希腊人体验到了生命之存在的可怕、短暂和虚无。
但是尼采认为,希腊人并没有因此厌弃和否定生命。
恰恰相反,他们把生命本身变成了一种艺术创造,并且在所创造的艺术之中重新肯定了生命。
——题记尼采与悲剧——《悲剧的诞生》要义疏解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
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
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1、家庭、政治与教育丨吴增定解读洛克政治哲学;2、如何认识荷马以及荷马作品的意义丨尼采巴赛尔时期的荷马研究;3、斯坦利·罗森:尼采的继续革命;4、埃里克·沃尔瑟:尼采说“上帝死了”的真实含义872年,年轻的尼采发表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
在这部诗意盎然、激情澎湃的著作中,尼采一方面分析了希腊悲剧的起源、本质,以及最终衰亡的原因;另一方面将希腊悲剧的复兴希望寄托于他当时的精神导师、著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瓦格纳。
作为巴塞尔大学的一位才华横溢、前途无量的古典学教授,尼采当然非常期望他的这部处女作能在古典学领域获得承认。
但令他失望的是,《悲剧的诞生》几乎遭到古典学界的一致批判和全盘否定。
当时的古典学后起之秀、未来的古典学大师维拉莫维茨发表了一篇关于《悲剧的诞生》的著名书评,对该书提出了严厉的批判和指控。
他批评尼采用叔本华和瓦格纳的思想牵强附会地解释希腊悲剧,完全歪曲了后者的原意。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

简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班级:姓名:学号:Email:论尼采的悲剧美学观悲剧历来被看做艺术的高级形式乃至顶峰,因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课题。
马克思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悲剧所体现出的伟大和崇高,赋予了悲剧深厚的美学价值。
何谓悲剧美学悲剧的精髓就在于,人在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面前勇敢的接受挑战,不屈不挠的进取,人的价值就是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和社会客体。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
人对悲剧美的感知有时,一个撼动人心的悲剧作品,比那些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平庸作品更有力量。
正因为这样,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俄罗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世界名著,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元杂剧《窦娥冤》、民间传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悲剧美的力量。
悲剧是代表进步社会力量的人物在斗争中受到严重的苦难或死亡,从而引起人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情。
简言之,先进的美好的人或事物的毁灭就是悲剧。
鲁迅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为何悲剧更“美”悲剧美学的代表希腊神话中,俄普休斯一心想摆脱命运,结果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
悲剧因不完美而更具震撼力,人的内心深处总是被一种本质奴性所支配,潜意识地觉得失去的比得到的珍贵。
几乎所有人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很多人都在实践着。
所以无论是失去的悲剧,还是死亡的悲剧,都会给人更加震撼的审美体验。
而人最大的悲剧就是不知道自己做的错事,一般做错事的时候都不知他错,等日后才明白,正如俄普修斯,自以为摆脱了命运的安排,却一直在命运的摆控之下。
所以悲剧一直延续。
尼采的悲剧美学概论尼采的美学思想都是围绕“为人生而艺术”这一要义而阐发的,这也是尼采面对生命的悲剧性而开出的良方。
尼采《悲剧诞生》审美主义观论文

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审美主义观初探【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强调,整个世界和人生只有作为审美现象才是合理的。
他认为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人生,人生必然无意义,只能得出悲观主义的结论。
由于对真理的无休止追求必然要陷入绝境,因此需从另一角度,即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高扬酒神精神,赋予人生以一种审美的意义,从而把人生的审美化作为人生态度与终极价值,以此实现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超越。
尼采在否弃基督教宗教救赎之途后走向了人生的艺术化——审美的超越之路。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审美主义尼采曾说:“‘上帝死了’,基督教的上帝不可信了,此乃最近发生的最大事件。
” [1]从尼采这个振聋发聩的宣称始,“上帝死了”成为审美方滋的历史背景与前提条件。
学者周国平说:“关于《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
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
……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
相反的运动:艺术。
’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科学)的人生态度。
” [2]尼采的审美主义是一种反基督教的世界—人生观。
他的审美主义源于对人生存在悲剧性的洞彻,对现代理性的质疑与批判,从而颠覆了传统哲学二元论中理性优于感性的论调,将感性的审美上升到生存本体论的高度,实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重大转向。
一、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的揭露与批判继叔本华“唯意志论”非理性哲学后,尼采成为反理性主义先驱。
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即便是美也是上帝的象征。
在尼采看来,这种传统的基督教道德是一种奴性道德,它戕害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抛弃上帝,摧毁基督教伦理规范对人的束缚。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

作品赏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读后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早期著作,约成稿于1873年,其思想一脉相承于《悲剧的诞生》。
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那些著名的哲学家做概览式的表达;而只是择取其中最有个性的,最能彰显那个哲学家思想的言论。
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用三件轶事可以勾画一个人的形象;我试着从每个体系中提取三件轶事而舍弃其余的。
[1]而这样的写作手法便剔除了平庸而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表达事实之外还能够实现对其的超越。
类似的哲学史写法,在黑格尔那本著名的《哲学史讲演录》中也有表达,只不过黑格尔是将前人的哲学概念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逻辑学体系之内;而尼采那么是借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群哲来论述悲剧时代,或悲剧主义这一形而上学体系。
一、万物归一读到任何一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著作,或许都会从泰勒斯讲起,而当我们读到万物起源于水这样的命题时,我们会大失所望。
因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命题无趣极了,而且及其荒唐。
但在尼采看来,能够说出这样的命题,就已经说明希腊哲学已经出现了一切是一这样的直观,而且这样的直观不是在一种譬喻的形式下说出的,而是一种概念式的把握。
这种把握已经超越了汲汲于事实的科学假设和历史研究,而是在一种魔术般的并且是极具信心的直觉中越过了物理认识的低水准,从而产生了一切是一这样的观点。
在尼采的前期思想中,与悲剧主义相对的是理性主义。
尼采认为这种理性主义兴盛于欧里庇得斯的戏剧和苏格拉底的哲学。
这二者都遗弃了酒神精神,而代之以辩证法和科学,以及理性。
而自此之后人们再也不能够体会到那种隐蔽在世界之后的痛苦之根基,以及在抗拒那种原始野性时,开展出来的顽固、严厉的个体化原理,亦即日神精神。
在日神和酒神这两种精神不断对立斗争而开展出的艺术已经被充满乐观主义的求知精神所取代。
当泰勒斯说一切是水的时候,人类就突破了单门科学的蠕虫式的触摸和爬行,以直觉洞悉了事物的最终答案,并且借助这种直觉克服了较低认识水平的一般限制。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

尼采哲学思想浅析尼采哲学思想浅析浅析尼采的悲剧哲学及其对西方传统人生观的超越【摘要】文章梳理了西方两种典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之相对比,主要阐述尼采悲剧哲学的思想以及相对的人生观的超越之处,提倡尼采悲剧哲学中直面现实人生、审美生存的思想。
【关键词】形而上学;尼采;悲剧哲学;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哲学一开始就关注世界问题,进而关涉人生问题。
古希腊哲学的诞生标志着理性的觉醒,经过两千年的过度发展,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西方文明引向了彻底的虚无主义。
此时尼采一反传统理性主义,把目光投向古希腊悲剧艺术,提出酒神精神学说,创立了悲剧哲学来慰藉生命。
一、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的人生观及其困惑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发展的历史即是构建了二元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历史;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也是贬黜现实生命的过程。
(一)柏拉图式形而上学世界观与乐观主义人生观的缘起泰勒斯的发问“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种下了形而上学的种子。
早期希腊哲学家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水”、“无定者”、“气”、“火”、“四根”、“原子”等,但它们作为本原尚不是精神性的、超验的、超自然存在。
只有当本原被解释为一种根基性存在,作为万物产生的原因、原则时,才潜在的含有二元性质(产生者即始基、本原与被产生者即万物、现象)的倾向。
巴门尼德“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把世界彻底地划分成存在与非存在两个断裂、对立的世界。
“存在”的世界是完满自足的、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连续不断的一;“不存在者”是偶然的、虚假的、转瞬即逝、不真实的。
只有对存在的思想把握才是真理,而对不存在这生灭变化的现象世界的感官知觉只是意见,与之相对的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
“存在即思维”,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假设被默认为形而上学的前提,并为以后的唯理论打下了基础。
到此为止,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那便是:一个集能动性、创造性、永恒在场性、无限性、圆满性、必然规律性于一体的真实世界和一个集被动性、流变性、有限性、多样性、偶然性于一体的现象世界。
生命的悲剧意识【生命是一场悲剧】

生命的悲剧意识【生命是一场悲剧】尼采的悲剧哲学,是其生命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将人生审美化的哲学核心。
在尼采看来,生命是一场悲剧,而置于悲剧中的生命个体,应当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悲剧人生,要感受痛苦,并在生命的悲剧中产生行而上的美来。
这种将生命悲剧升华为艺术审美的力量,就是人的强力意志,是超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性格,是基于肉体并融合了生命个体精神的一种意愿,它遵从于内心的渴求。
这种个体生命意愿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悲剧实现的过程,悲剧美呈现的过程。
尼采的悲剧观是感性的,是基于对生命意愿的一种肯定态度而审视生命悲剧的。
由此来看剧作家曹禺作品《雷雨》中繁漪这一人物,其悲剧人生的展现,恰与尼采的悲剧观契合。
一感性对理性的抗争尼采的悲剧观与传统的悲剧观有截然的不同。
在传统的悲剧观来看,悲剧应当是悲观的,悲剧美是生命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而产生的心灵的净化。
尼采虽然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认同生命悲剧的同时,对于悲剧的认识,却是乐观主义的。
在他看来,悲剧是日神与酒神的结合,前者基于的是梦幻的世相,是一种梦幻精神,具有非理性的性质,他把人带入幻想世界,使人沉浸在美的外观中,忘却痛苦,从而将生命审美化;而后者则是真理的本质,是对世界本原的呈现和生命本原的表达,他让人们穿越世相而看到生命的本质――悲苦人生,并在这种悲苦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获得生存的永恒乐趣。
在尼采的悲剧哲学中,酒神世界的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力量,而这一本质是基于生命的自然性,生物性,是基于生命的本源――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
而科学与理性,只能对日神世界――幻化的世界――加以认识。
尼采悲剧哲学的实质,是对生命意志的追捧和张扬,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对感性的推崇。
而繁漪用自身感性对理性的抗争,可以说是对尼采生命哲学的最好诠释。
繁漪出生于大家庭,她受过新思想的影响,不仅端庄,典雅,聪明,漂亮,而且精力旺盛,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然后她却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被资本家周朴园用欺骗手段结了婚。
尼采美学思想

尼采美学思想《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重要美学与哲学著作,写于1870年与1871年两年间。
这部著作中,有两个主人翁一同登场,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让这两个神仙翩翩起舞,自说自话,加以自己的激情评说,阐明艺术的本质与美的意义。
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
他宣告:今日的文化、教育和文明,都是荒谬的悖论必须接受法官的公判。
既往的宗教、道德和哲学,皆为颓废的形式,必将接受真理的重估。
尼采不遗余力地攻击道德,因为这是上帝最大的谎言。
他告诉人们他惊人的发现:希腊人从来没有表现出“节制、果敢、公正和智慧”,从来没有遵循过“道德”,当他们听苏格拉底讲上述“四主德”时,却是那么津津有味,点头不已。
尼采由此断言,一个民族奉若天规地约的道德律令,只是用以包裹野蛮与暴力的遮羞布。
尼采将审美价值视为人世间的唯一价值。
"完全的,否认思辩、否认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天地间唯一之神。
他直言不讳地论断,人生的审美评价终将与宗教、道德评价及科学评价背道而驰。
美丽就是一切!真实的审美人生,终究代替虚伪的伦理人生。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事的基本态度和评价体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文化、风俗道德、社会和制度等方面的价值观。
尼采愤怒地宣称,迄今为止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别有用心的人发明的,完全不可信。
如果把它放在权力意志论的平台上观察,就会露出它的本来面目。
他承认自己是虚无主义者,但不是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消极的虚无是毁灭者,毁灭后留下废墟。
积极的虚无主张建设,推倒旧房子,建设新房子。
旧的价值堕落了,尼采要创造一种新的真善美的价值,这就是哲学的真、宗教的善、艺术的美,哲学是尼采的哲学,宗教是尼采的宗教,艺术是尼采的诗。
他经常用酒神式的俚语来解释他的教主教义。
世界上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理性是缜密思考与计算后果的,是遵守规则与尊重传统的,是维护体制与坚持信仰的。
所谓非理性,是听命于情感的躁动而不加节制,是放任于欲望一一情欲、物欲、权力欲,而为所欲为,是在“人”本的幌子下否定规律、规则,无法无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的悲剧哲学与审美生存马 毅Ξ(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622)摘 要:第一位悲剧哲学家尼采,从希腊悲剧文化中提炼出悲剧艺术与悲剧精神,以此解读人生、诠释生命,从而把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生活引向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
尼采赋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只有在艺术审美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从生存论的角度看,尼采的艺术哲学揭示了现实人的生存之美,即人的生命之美是生成的人生;人的诚实之美是道德的人生;人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美是完整的人生。
尼采开启并实现了哲学生存论与艺术审美论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尼采;悲剧哲学;审美生存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3)05-0031-03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existenceM A Y i(Centre of C om prehensive Research,Dalian 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Abstract:The first tragic philos opher Nietzsche abstracts tragic art and spirit from the G reek tragic culture to explain human life,lead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o the lofty aesthetic state of art.He endows art with metaphysical qualities.He believes that art and philos ophy share the same root,and only i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art can human beings and the w orld have the reas onable ultimate value.From the theory of existence, his artistic philos ophy displays the beauty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in the reality,that is,the beauty of life lies in the generative life; the beauty of honesty lies in the m oral life;the beau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science forms the complete life.N discovered and realiz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y of philos ophical existence and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ppreciation.K eyw ords:Nietzsche’s;tragic art;tragic philos ophy;aesthetic existence 一、悲剧文化与悲剧哲学悲剧作为美学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从本质上是“指以极严肃的态度探索人在宇宙间所起作用的艺术作品”,“悲剧比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突出地提出有关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
[1]由此界定可见悲剧的艺术底蕴和魅力充分表现出哲学对人的生存处境以及探索人生意义的深层关照,即悲剧艺术与哲学思考都指向人的现实生存与生活,并以其不同的方式揭示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背后隐藏的人类生存的种种矛盾、冲突和危机。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可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在尼采之前,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等大哲学家都探讨过悲剧的哲学意蕴,但尼采却认为他们都“缺乏悲剧的智慧”。
这种智慧就是尼采在开山之作《悲剧的诞生》这部著名的美学作品中,运用悲剧艺术的审美视境洞察、领悟和解读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摆脱超越现实生活所有的压力和痛苦,从而把人的生存及生活置于崇高的审美生存境界之中,以达到审美艺术中的自由与享受,并使艺术返回到人的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
据此尼采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独特的“悲剧”世界观和生存观,并把自己称为“第一位悲剧哲学家”。
尼采作为一位悲剧哲学家,他首先是一位文化哲学家。
出于对人的生命与生存的关怀,他着眼于文化这一人的存在的最深厚的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梳理,敏锐地洞见到传统的西方文化与希腊“正常儿童”创造的完美纯真的希腊文化及艺术已“断裂”,现代西方文化面临严重的危机,正在蜕变为一片“阴郁”、“萎靡不振文化的荒漠”。
尼采指出,这种颓废的文化已经走向死亡,一种新的悲剧文化正在诞生,这就是尼采极其赞赏的前苏格拉底的希腊文化,其实质是悲剧文化,悲剧文化成为希腊人战胜人生悲苦、肯定生命,高扬人生快慰之生存的深层维度。
尼采言明:“一种文化随着这种认识应运而生,我斗胆称之为悲剧文化。
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智慧取代科学成为最高目的,它不受科学的引诱干扰,以坚定的目光凝视世界的完整图景,以亲切的爱意努力把世界的永恒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来把握。
”[2]悲剧文化不相信理性与科学逻辑的死板对生命的遗忘和否弃,更不相信人与自己生活世界的断裂,而以坚定的信念崇尚本真的生命和美好的生活,信仰世界本体对生命个体的不断创造,信仰人与自己生活世界和谐的完美图景。
悲剧文化的诞生昭示“永恒生命”的诞生,人将把世界永恒的痛苦与自己永恒的痛苦融为一体。
第24卷 第5期2003年10月 大连大学学报J OURNA L OF DA LI AN UNI VERSITYVol.24NO.5J un.2003Ξ收稿日期:2003-04-30 作者简介:马 毅(1955-),女,大连大学综合研究中心教授。
尼采指出,悲剧文化的诞生预示悲剧时代的来临,这就是“那些新的肯定生命的人”,“将在这个世界上重建生命的繁荣,而由于这种生命的繁荣,狄奥尼索斯情态必将重新来临。
所以将会产生一新的悲剧时代”。
[3]这一新的悲剧时代、悲剧文化的代表就是酒神狄奥尼索斯。
尼采确认,酒神狄奥尼索斯是希腊悲剧文化的主角,只有狄奥尼索斯才敢于直面悲苦和短暂的人生,高扬充溢过剩的生命力量,从个体化的生命毁灭中不断获得重新生成生命的最高快乐,因此,“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4]这就是尼采从悲剧文化中提升出悲剧精神,即是酒神精神。
但在尼采之前“没有人把酒神精神变为一种哲学激情”,而尼采酒神精神的哲学旨趣就是“肯定流逝和毁灭”,这是“酒神哲学中的决定性因素,肯定矛盾和战争,生成,以及彻底否定‘存在’概念”。
[5]希腊的悲剧文化和悲剧精神使尼采透视到传统哲学的“知识论”遗忘和否弃了人的存在和人的生活,知识乐观主义只是浮在生活的表面,其实质也是悲观主义的空谈,哲学的悲观主义最终也屈服于生命的存在和毁灭,忽视了生命的流动与生成的辩证运动。
尼采通过悲剧文化看到了生命的生成与毁灭的内在矛盾及发展,形成了“认识史上头等独特”的创新见解:酒神精神固然是悲剧精神,但它是一种审美的生存精神,其内涵及要义是彰显人的生存本性,形成人与世界的完美融合;悲剧精神的实质是关爱生命、超越悲苦与毁灭,求得生存发展的永恒的人文精神动力。
二、悲剧艺术与审美生存尼采褒扬希腊悲剧艺术,歌颂酒神精神,惊喜地发现在悲剧艺术中潜藏和伫立着人的强大生命力量和美好的生活希望。
在他看来,悲剧是最高的艺术,它不仅追问考证着人生存的意义,而且它的“最大价值”是“激发、净化、释放全民族生机的伟大力量”。
[6]虽然伴随人的生命历程的常常是各种苦难与短暂,然而悲剧艺术却通过“酒神的魔力”这个“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就可以战胜和消除一切属人的或本不应该属人的东西,使人领略生命馈赠的力量和生命本身所释放出的熠熠光辉以及带给人的刚强意志。
可见,悲剧根源于人对人生冲突和矛盾的超然的艺术理解。
由此尼采捕捉住悲剧艺术对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否定肯定的巨大魅力,并用悲剧艺术解读人生,诠释生命,把人引入神圣的艺术审美境界,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真实的生命感并体悟生命的无穷快乐。
正如陈鼓应先生所言:“希腊式的刚毅的悲剧,即意示人生充满着荆棘,短暂而可悲,但能赴以艰辛卓越的精神,来开拓生命之路。
人类尽管历经艰难,仍不致沦入悲观的困境,在饱尝人世苦痛之中,积健为雄,且持雄奇悲壮的气概,驰聘人生,如此以艺术的心情,征服可惧的事物,陶熔美感,而引人入于高超的意境。
”[7]尼采通过悲剧艺术而形成的审美生存观,不仅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绝对理性生存观,更是区别于叔本华悲观痛苦的生存观。
叔本华使悲剧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生活的可怕的方面”,艺术、审美只能是暂时解脱痛苦逃避现实生活的手段,因而悲剧最终只能把人引向“衰退”,并进而否定生命,走向虚无主义。
尼采则坚信“在悲剧中”人“可以希望一切,忘掉最痛苦的事情”。
悲剧艺术是肯定生命和生活积极的条件和手段,因为艺术是比“悲观主义更强有力的东西,比真理‘更神圣’的东西”,悲剧艺术包含悲观色彩,但不归结为悲观,悲剧艺术中更深层的维度是神圣与伟大。
在此两种人生态度泾渭分明:悲剧是悲壮的崇高的,它肯定生命激发力量,是审美的;悲观是悲哀的渺小的,它否弃生命泯灭意志,是审丑的。
这一分界证明“精神上的可怜虫要叩开悲剧王国之门的一切企图都是徒劳无功的”(卢卡奇语)。
那么,悲剧艺术的审美生存何以可能和成立呢?首先,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
尼采指出“艺术是生命的本来使命,艺术是生命的形而上活动”。
[8]“悲剧以其形而上的安慰在现象的不断毁灭中指出那生存核心的永生”。
[9]这是尼采悲剧哲学与艺术审美相互交融的鲜明特征。
艺术与哲学同根,同属形而上的活动,哲学视生命为本体,本体即艺术,因而艺术就是生命,“艺术的本质方面始终在于它使存在完成”,使生命和生存走向“完美和充实”。
艺术在这里与哲学共同疾呼“我们信仰永恒的生命”,艺术是永恒的,生命也是永恒的,而且艺术还“使我们相信生存的永恒乐趣”。
由此可见艺术和哲学都为人提供了终极意义和解读。
显然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是尼采哲学和美学的出发点,是他关照人类的命运使其摆脱和超越生命悲苦而寻觅的终极依托,因为尼采坚信只有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艺术”才使人“在痛苦中感受根源性快乐”并“回归根源性家乡”。
其次,尼采认为只有在艺术审美的境界中,人和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交融的存在,才具有终极的价值。
尼采从艺术本体出发,用艺术审美的视境去解读人的生命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其实尼采是扭转传统哲学的道德、科学或理性逻辑的视境对人与世界的不合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