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1

综合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2、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3、耗散结构: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4、节律性:周期性,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5. 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城分异。
6. 地域分异规律:也称空间地理规律,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
包括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7、垂直带谱: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山体下部的起始带称为带谱的基带。
8、自然区划:按照区域的内部差异,把其自然特征不相似的部分划为不同的自然区,并确定其界线,进而对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按其区域从属关系,建立一定的等级系统。
这种地域系统研究法,就是自然区划。
9、景观: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10、LUCC的定义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是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二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之处。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1. 什么是地理学?
2.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3. 请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
4. 地壳是由哪些板块构成的?
5.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6. 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7. 地球上的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8. 请简要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原因。
9. 描述一下地貌的形成过程。
10. 什么是气候系统?
11. 描述一下地球的气候带分布。
12. 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理地貌的?
13. 描述一下水循环过程。
14. 什么是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15. 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16. 描述一下沙漠的地理特征。
17. 描述一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18. 请解释一下海洋的形成和性质。
19. 什么是潮汐?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20. 描述一下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您,祝您学习进步!。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
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第二章地壳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
其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
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
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6.8. 岩石的意义: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为我们提供资源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A. 引起污染B. 释放有害物质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D. 引发毁灭性灾害E. 形成风景名胜F. 提供资源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
(裂度:毁坏性大小)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

综合自然地理学考研题库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过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下是一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考研题库,供考生复习参考: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 地貌形态B. 气候变化C. 人口分布D. 土壤特性2. 地球表层的自然要素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岩石B. 植被C. 人类活动D. 水体二、填空题1. 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影响。
2. 气候类型主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来划分。
三、简答题1.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在自然地理学中的重要性。
四、论述题1. 论述气候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 阐述自然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某地区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
请分析这种现象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C(人口分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2. 答案:C(人类活动属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二、填空题1. 答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气候条件2. 答案:温度、降水、季节变化三、简答题1.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表现在其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例如,气候影响植被分布,植被又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水文循环。
2. 答案: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分子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它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持人类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四、论述题1. 答案: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影响。
例如,极地冰盖融化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洪水风险增加。
2. 答案:自然地理学通过研究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③《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李希霍芬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俄国道库恰耶夫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
(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P2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3)“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P2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土地利用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表明,同时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不断有负熵流(太阳辐射)输入并持续从无序向有序状态转化。
因此自然地理环境无疑是一种耗散结构。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物质、能量、自然地理要素。
物质组成成分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能量组成包括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地热,重力)、潮汐能;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
5、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转换:(1)太阳辐射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高低纬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2)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第一能量流,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第二能量流,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土壤动物;第三能量流,矿化过程。
6、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1)大气循环: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2)水分循环(3)地质循环: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4)生物循环(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7、化学元素迁移方式:水迁移、大气迁移、生物迁移8、地表化学元素集散的实践意义:土地利用、食物安全、公共健康、矿产勘察、环境修复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指其各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的空间排列组合格局,包括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的特征:(1)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2)相互渗透性;(3)水平方向上的地域性结构特征。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1、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1)岩石圈发展的方向性,地壳演化的大地构造、地貌、风化壳的发育以及土壤的形成都具有方向性(2)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经历了原是大气、二氧化碳大气到现代氮氧大气的方向。
(3)水圈发展的方向性,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变化;海水含盐浓度逐渐增大。
(4)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生命起源、生物进化都具有方向性。
2、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也称周期性。
包括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1)周期性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2)旋回性节律:地质旋回,气候旋回(3)阶段性节律,生物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3、发展的稳定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信息反过来又影响系统输入的现象。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
当正反馈占优势时,自我调节作用强于自我增强作用,系统保持稳定状态;当负反馈占优势时,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自我调节作用,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最终达到一种新的稳定状态。
4、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1)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
(2)从自然地理系统到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系统(3)物质能量依次在三大耗散结构中流通。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包括地域分异规律和地域组合规律。
1. 地域分异的概念: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则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维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2)非地带性因素: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
3.地域分异的尺度:(1)全球性地域分异;(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3)区域性地域分异;(4)中尺度地域分异;(5)小尺度地域分异。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
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4.全球的地域分异表现形式:海陆分布、热力分布、海陆起伏和大陆外形格局5 .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1)纬度地带性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有规律的变化。
(2)经度省性:又称为干湿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同类自然景观和自然地理成分沿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超过一定幅度后即被另一类景观及其组成成分取代。
全球各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从赤道到极地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热量带。
(地带性的起因是由于地球呈球形,太阳高度角不用导致太阳辐射沿纬度呈不均匀分布。
)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大陆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土壤和植被,大洋的地带性划分的标志是大洋生物群。
6、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是指大洋表层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
主要是太阳辐射、气温、风向、降水等的地带性分异引起的大洋水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及海洋生物的区别等,最终导致大洋表层性质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
7.区域性分异规律包括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引起的景观分异、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
省性分异和带段性分异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8.中尺度地域分异包括高原、山地和平原内部的地貌地势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地方气候差别引起的区域分异和垂直带性分异三种类型。
垂直带性: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垂直带性的划分通常以植被和土壤为主导标志。
垂直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直接原因是山地气候条件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两个前提。
山麓所在的水平地带是垂直带的基带,基带以上各垂直带按一定顺序排列,就构成了垂直带谱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
显域性:地表各水平分布的自然地带和亚地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下所具有的明显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的现象。
小尺度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由于局部地势起伏、地貌部位、小气候、岩性、土质、地表水和潜水的排水条件差别等形成的自然景观分异,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也可视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地方性: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包括:1、地貌部位引起的分异。
2、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3、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4、人类活动引起的分异。
地方性分异规律有系列性、微域性及坡向性三种规律。
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分异常常互相影响,使得低海拨区的自然地带很难被截然划分为纯粹的纬度地带或非纬度地带。
对于这类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以水平地带相称。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为三类⑴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无论是大陆内部和边缘的大平原,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⑵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
⑶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三维地带性——三维地带性是地域分异理论的最新概括。
(以喜马拉雅山系为例)自南向北的变化,划分为三个带:(1繁茂季风森林的“外喜马拉雅带”;(2在冬季强降雪影响下具有中等湿润针叶林的“内喜马拉雅带”;(3仅有高海拔草原的干旱的“西藏喜马拉雅带”。
高原地带性分异:关于高原地带性新的理解:1、高原地带性同低海拔水平地带性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高原地带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
(如位于亚热带的青藏高原的植物区系本质上属于温带性质)2、高原地带乃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为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宽广山间盆地或谷地极大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
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由于在地面上占据比较广阔的面积,因而表现为水平地带,并成为高原内部山地进一步发生垂直分异的基础,即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
4、除低海拔平原区的纬度地带和干湿度地带之外,任何处于垂直带谱自下而上第二带及其以上的带,只要扩展成为水平地带,即可视为高原地带。
5、在广大的高原上,打着垂直带烙印的高原地带,必然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分异。
6、高原地带的展布表现为自高原边缘向内部辐合,是高原地带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马克耶夫的理想大陆自然地带更替的特点归结为下列几点:(1)地带谱在南北半球基本对称。
(2)环球分布的自然地带只限于极地高纬和赤道带,其他纬度则出现所谓干湿度地带性的变化,即从沿岸森林经草原到内陆荒漠的经度变化。
(3)除寒洋流经过的地方外,大陆两岸基本上分布着各种森林地带,并向极地过渡到草甸冻原地带。
这种更替方式属于海洋性地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