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

合集下载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

综合⾃然地理学《综合⾃然地理学》复习资料综合⾃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类与整体⾃然环境的关系等。

⾃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然综合体学说阶段(17世纪-20世纪60年代)特点:从⾃然地理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代表⼈物:⽡伦纽斯(B.Varenius)17C 德国洪堡(A.vonHumboldt)18C道库恰耶夫主要观点:⽡伦纽斯—把当时所有已积累的有关地球的知识综合成⼀个统⼀的整体洪堡—地球是⼀个不可分割、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会产⽣⼀门研究各⾃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然地理学)②地理系统学说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代表⼈物:索恰⽡1963年主要观点:所谓⾃然地理系统是指⾃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结合⽽成的具有⼀定结构、可完成⼀定功能的整体③耗散结构理论阶段(近20-30年)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个⾮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度认识其整体性主要观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平衡相变,实现从⽆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化学元素组成⽓态:氮(N2 78.09%)、氧(O2 20.95%)、氩(Ar 0.93%)⼆氧化碳(CO2 0.03%)液态:氢和氧(H﹠O 96.5%)、若⼲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固态:氧(O 47.2%)、硅(Si 27.6%)、铝(Al)、铁(Fe)、钙(Ca)、钠(Na)、钾(K)、镁(Mg)等六种元素约25%,其余元素不⾜1%(⼆)圈层组成⼤⽓圈:主要由元素状态的⽓体混合物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层⼤⽓岩⽯圈(地壳):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圈:主要由⼤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及矿物中的⽔分组成⽣物圈:地球表层⽣物存在及⽣命活动影响所及的空间(三)要素组成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硬表⾯由地貌内外动⼒相互作⽤塑造⽽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完整word版)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系统的概念: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各种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3.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

4.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可以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自发地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5.熵及熵定律:熵是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热量是由高温物体自动的转向低温物体,直至热量平衡为止.亦即,孤立系统中的自发过程中总是使系统的熵增加。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这种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属于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8.周期性节律:是自然地理过程按严格的时间间隔重复的变化规律.其发生基础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表光、热、水的周期性变化。

9.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又称自稳性,系统的性质在一定内外干扰下,不发生相应改变或发生改变后,可以自动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能。

10.旋回性规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时间的自然演化规律。

11.反馈:指信息反馈,即将输入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2.地域分异: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13.地带性:由于地球作为一个行星所具有的形状和运动特性,以及它在宇宙中测点位置,致使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14.非地带性: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活动等区域性分异.15.经度省性(经向地带性):他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向南北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题

《自然综合地理》期末测试复习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两部分。

P122.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和大气环流是决定气候的重要自然因子。

P243、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4、带段是带和大区叠置后得出的最高级带段性单位,其区划标志和指标与带和大区相同。

P1225、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P2086、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有: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的保护性、社会的可接受性。

7、无论是土地潜力还是土地适宜性,都取决于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和土地的区位条件。

因此,土地评价因子包括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土壤、区位。

8、土地覆被变化现象可归化为三类:土地覆被的退化土地覆被的转换、土地覆被的改良。

9、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立性指该系统自我供给、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的能力。

10.自然土壤是生物、母质、气候和地貌等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1.世界性的五大社会问题包括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自然资源与能源渐趋枯竭和环境保护。

(P337)12.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P36113.人类主要是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能、改变地表反射率及进行人工降水等方式来实现对气候的影响的。

P34914、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原则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15、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生物等是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16、综合自然地理学揭示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并强调运用综合观点和方法研究自然地理环境。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10分)1、( B )是强调地表的地域分异和特征的学派。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
1. 什么是地理学?
2. 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3. 请简要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

4. 地壳是由哪些板块构成的?
5. 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6. 地球上的地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7. 地球上的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8. 请简要介绍火山的形成和喷发原因。

9. 描述一下地貌的形成过程。

10. 什么是气候系统?
11. 描述一下地球的气候带分布。

12. 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地理地貌的?
13. 描述一下水循环过程。

14. 什么是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15. 湖泊是如何形成的?
16. 描述一下沙漠的地理特征。

17. 描述一下冰川的形成和类型。

18. 请解释一下海洋的形成和性质。

19. 什么是潮汐?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20. 描述一下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您,祝您学习进步!。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土地 最显著的性质 概念:
1,各种自然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定地段的综合自然特征。土 地是一种自然地理综合体(地方尺度或局地尺度)。
2,有一定的范围和厚度:随土地单位大小而变。 3,受自然规律制约:地域分异规律,“因地制宜”。 4,自然历史的产物: 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和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5,除自然属性外,还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涵: 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场所和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过去和现在都受到人类 活动的影响,其许多特征是人类长期活动的产物,并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 四、土地科学的研究内容 土地科学:土地的自然特征和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土地评价原理和方法、土地 规划和管理方法及措施。
d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二海陆起伏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分带性四陆地干湿分带性五具有构造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分异地方性地方性
(1)地球内能:一种核转变能。曾占重要地位,目前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 局部意义。 (2)太阳辐射能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主导地位.
(3)其它能量来源
A,宇宙射线;B,日、月潮汐能;C,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固体物质流动 转变而成动能。D,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水与空气流动转变而成机械能。
3,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巨大的开放系统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 杂和由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发展。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近似以赤道为轴线, 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 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 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 1)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陆地:(大洋反射率小) 2)大洋辐射平衡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而陆地常偏离甚至呈闭合环:(陆 地下垫面复杂) 辐射平衡值(R)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被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0章思考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

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环境结构,它的特征有:1、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换也主要在地理表层。

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部都可能发生变化。

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

答:综合白然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从自然地理系统及其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与部门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区别是: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相对于综合自然地理学来说,属于分析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阐明这个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是综合性研究。

3.地理学发展史中形成的有关综合研究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赫特纳;人地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拉采尔;景观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森;4.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只研究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环境的性质、三废处理和环境工程。

2)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的生产力配置,而区域的生产力配置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是合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的周期性规律称为地理节律。

2.整体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地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5.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6.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统称。

7.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8.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9.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耦合性: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种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1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2.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3.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4.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1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6.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

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

17.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18.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它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二、选择填空(多选题20分,每小题2分)1.洪堡的主要贡献是:()A.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B.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C.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A.分析手段的科技化B.解释途径的确定化C.研究领域的系统化D.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B.水分循环C.大气循环D.生物循环5.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社会生态系统C.原始生态系统D.人类生态系统7.下列地域分异规律属中尺度分异的是:()A.地方性气候引起的区域分异B.省性C.干湿度地带性D.垂直带性8.土地评价的类型按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A.土地适宜性评价B.土地经济评价C.农用土地评价D.土地潜力评价9.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的主要方法:()A.定性分析法B.统计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模型化方法1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1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1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13.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分层结构B.整体性C.渗透结构D.地域结构1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体系要素作用过程包括:()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15.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16.新生代以来的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哪几个阶段?()A.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B.天然生态系统C.第四纪自然地理系统D.全新世自然地理系统17.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18.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是:()A.古地理法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叠置法19.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2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21.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A.模式化B.系统化C.技术化D.理论化2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系统可分为:()A.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半封闭系统D.孤立系统24.自然地理系统物质循环结构的模式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5.道库恰耶夫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是:()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6.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27.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A.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C.带段性分异D.省性分异28.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2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30.人类与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下列哪几个阶段:()A.工业化阶段B.采集渔猎阶段C.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D.农业社会阶段3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综合体B.景观圈C.自然地理环境D.地球表层3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与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3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3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35.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A.垂直结构B.结构整体性C.功能整体性D.时间结构3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新生代C.人类生态系统D.原始生态系统37.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热力分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38.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A.区域共轭性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相对一致性39.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为:()A.相-限区—地方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科—属—种D.级—亚级—单元4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三、填充题1.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2.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4.《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5.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作用过程包括有: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6.洪堡的主要贡献是:(1)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2)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3)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7.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8.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

9.地质循环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类基本的地质过程。

10.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是:(1)层次性(2)耦合性(3)变异性(4)地域性。

11.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的统称。

12.大气环流结构有三个基本模式,即全球性环流系统、海陆间季风型环流系统和地区性环流系统。

13.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14.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分别表现为: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大洋:大洋表层的纬度地带性,大洋底层的非地带性。

15.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的构成: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16.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主要决定于区域的水热条件和区域的土地结构17.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个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18.水平地带性两种表现形式是带段性和省性。

19.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20.自然地理环境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周期性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三是阶段性节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