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概述
糖尿病认识PPT课件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
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误区三
糖尿病只会影响血糖,不会影响其他器官。
误区二
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误区四
糖尿病可以彻底治愈,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 理。
糖尿病的澄清事实
事实一
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年轻 人也需要关注和预防。
事实二
糖尿病与体重有关,但并不是只有胖 子才会得病。
04 糖尿病的治疗与管理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
饮食原则
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 养均衡,减少高糖、高脂 肪食物的摄入。
食物选择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 低脂肪奶制品的摄入,减 少红肉、加工肉、含糖饮 料的摄入。
定时定量
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控制餐后血糖波动。
糖尿病的运动治疗
运动原则
心血管疾病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血管 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 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
风险。
脑血管疾病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脑血 管病变,增加脑梗塞、 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的
风险。
肾脏疾病
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肾脏 病变,导致肾功能不全、
肾衰竭等疾病。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视网 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
失明等。
03 糖尿病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
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提高生活质量
02
通过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
少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心理支持
03
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
的心理压力和困扰。
06 糖尿病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糖尿病介绍PPT课件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主要用于轻症患者,而
胰岛素主要用于重症或经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无效的患者。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口服降糖药通 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而胰岛 素则直接发挥降糖作用。
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心理治疗等。通过合理的 非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治疗
采用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 多种方法,综合控制血糖、血
压和血脂等指标。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饮食管理
运动管理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热量摄入,保持营养 均衡。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 适量运动,以降低血糖和提高胰岛素敏感 性。
药物治疗
自我监测
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降糖药物,并注意观 察药物副作用。
04 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 持心理健康,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 险。
控制体重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 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
定期检测血糖、血压和血脂,保持其 处于正常水平,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04
糖尿病的社会经济影响
医疗费用负担
糖尿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工作生产力的影响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工作,降低社会生产力。
心理压力
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血糖,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社会公共卫生挑战
2024糖尿病全文课件

01糖尿病定义02糖尿病分类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其中,1型糖尿病主要由遗传和自身免疫因素引起;2型糖尿病则与遗传、肥胖、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等。
此外,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全球及国内流行现状全球流行现状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持续增长,发病率逐年攀升。
国内流行现状我国是糖尿病大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糖尿病对患者影响身体影响01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严重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等。
心理影响02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经济影响03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同时,因糖尿病导致的劳动力丧失和生产力下降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三多一少)视力模糊、皮肤瘙痒等非特异性表现疲乏无力、容易感染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典型临床表现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部分指南标准)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诊断标准与流程0102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等避免仅凭一次血糖升高就诊断糖尿病;注意排除应激状态引起的暂时性血糖升高鉴别诊断误区提示鉴别诊断及误区提示早期筛查与预防策略早期筛查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血糖检测,如年龄≥40岁、超重或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预防策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03由于胰岛素不足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
2024版糖尿病科普PPT(完整版)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策
04
略
心血管并发症预防
控制血糖水平
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和药物治疗,保持血糖在 正常范围内,减少心血管 并发症的风险。
血脂管理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异 常,需积极控制血脂水平, 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糖尿病心血管并 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患 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并接受 相应治疗。
血糖监测与控制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监测血糖,掌握血糖控制的目 标和方法,以及应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应急措施。
3
合理饮食与营养搭配 指导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了解食物对血 糖的影响,学会选择健康食品和调整饮食结构。
家属参与和关爱传递
家属教育培训
01
为家属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
眼部并发症保护
定期眼科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眼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视网膜病变等眼部并发症。
控制血糖水平
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减缓眼部并 发症的进展。
注意用眼卫生
避免长时间用眼、保持眼部清洁、 避免眼部感染等,有助于保护眼睛 健康。
肾脏并发症关注
定期肾功能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测肾功能指 标,如尿素氮、肌酐等,以便及
04
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
为糖尿病。
糖耐量试验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的补充指标。
症状表现
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体 重下降等症状也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概述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 状,在筛查中发现
早期口服降糖药物有效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LOGO
• 2型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基因 遗传性复杂疾病。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样性造成了患病群体及个体的 多样性。 • 胰岛素抵抗和β 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 两个主要环节。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③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无症状者择日重复 1次。
糖尿病诊断标准
LOGO
④高血糖典型症状或高血糖危象,且随机 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l)。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4条均为“或”的关 系,只需要满足1条即可诊断。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特别是脂肪性肝炎患者 2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 发病率增高。
LOGO
2型糖尿病病因
• 妊娠和围产期: • 据统计,有20%~50 %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在婴儿出生后的5~10 年内会发展成为2型糖 尿病患者。如果出生婴 儿的体重超过4千克, 那么婴儿患2型糖尿病 的可能性也很大。
胰岛素的分泌
LOGO
• 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显示的是葡萄糖促使 来自储存在β细胞中分泌胰岛素颗粒的迅速 释放,第二相分泌除了来自储存的分泌颗 粒外,还包括不断新合成的胰岛素,只要 血糖未恢复到基线水平,则第二相分泌始 终居高不下。
2型糖尿病病因
LOGO
1 2 3
遗传和环境因素
应激:突发心脑血管事件、车祸、分娩
2024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

糖尿病诊疗指南课件contents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检查与评估•药物治疗策略及原则•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部署•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01糖尿病概述定义与分类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发病原因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等。
危险因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三多一少”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视力模糊等其他症状。
诊断依据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结果,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全球及国内流行现状全球流行现状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国内流行现状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糖尿病的防控形势严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02糖尿病检查与评估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随机血糖,用于诊断糖尿病和监测血糖控制情况。
血糖检测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用于评估心血管风险。
血脂检测了解肝肾功能状况,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肝肾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检查评估腹部脏器(如肝、胆、胰、脾)及血管状况,发现潜在并发症。
X线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的骨骼受损情况。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更详细地评估腹部脏器、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
胰岛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肾功能评估功能评估指标01020304通过检测胰岛素、C 肽等水平,了解胰岛功能状况。
糖尿病健康宣教PPT课件

优选全谷类
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 富含纤维且GI值较低。
水果适量
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梨、桃 等,并控制摄入量。
控制高糖食物
减少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物 的摄入,以降低血糖波动的风
险。
03
运动锻炼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 用
运动处方制定原则
个体化原则
安全性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并发 症及运动史等情况,制定适合个人的 运动处方。
发病机制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环 境、免疫等多个因素,导致胰岛β 细胞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进 而引发高血糖。
流行病学现状
01
02
03
全球流行情况
全球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 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 的重要疾病之一。
地区差异
糖尿病患病率在不同国家 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与 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 等因素有关。
次。
柔韧性训练
如瑜伽、太极等,每周进行12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平衡性训练
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等,每 周进行1-2次,每次持续10-
15分钟。
注意事项与禁忌
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热身, 避免运动损伤。
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补充水 分和能量,避免低血糖等 不良反应的发生。
运动时应穿着舒适的运动 鞋和服装,避免穿着不当 导致的受伤。
02 糖尿病饮食管理
合理膳食结构
均衡营养
膳食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 、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 及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
食物多样化
建议摄入多种食物,包括 全谷类、蔬菜、水果、豆 类、坚果、瘦肉和低脂奶 制品等。
适量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有助于控制血糖 和血脂,建议每天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
糖尿病的防治知识(2024)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 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检查。
2024/1/28
11
03 治疗方法及手段
2024/1/28
12
口服药物治疗
磺脲类药物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增加胰 岛素的敏感性。
双胍类药物
抑制肝糖原异生,促进组织对葡萄糖 的摄取和利用。
2024/1/2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 餐后高血糖。
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也可能出现视 力模糊、皮肤瘙痒、感染易发等非典型症状。
诊断依据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随机血糖等 。同时,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家族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8
6
02 预防措施与建议
DPP-4抑制剂
通过抑制DPP-4酶,增加内源性 GLP-1水平,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 岛素。
13
注射胰岛素治疗
速效胰岛素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2024/1/28
中效胰岛素
起效较慢,作用时间较 长,用于控制基础血糖
水平。
长效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起效缓慢,作用时间长 ,提供稳定的基础胰岛
参与患者教育
家属可以积极参与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和指导。同时,家属自身也可以从中受益,提高健康素养和预防意识。
24
06 社会关注与支持体系建设
2024/1/28
25
政府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大
2024/1/28
制定和完善糖尿病防治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1.母系遗传 2.发病早,B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自身抗体阴性; 3.消瘦体型; 4.伴有神经性耳聋或其他神经肌肉表现
妊娠期糖尿病
定义: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 异常; GDM不包括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
DM
分娩6W后再评价
正常人
[并发症]
(一)急性严重代谢紊乱:DKA、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感染性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疖、痈、 真菌、脓毒血症,皮肤真菌感染,如足癣也常见。 DM合并结核的发生率较非糖尿病患者多。结核易播 散,形成空洞,且下叶病灶也多见,尿路感染以肾 盂肾炎和膀胱炎最常见,多见女性患者,反复发作 可转为慢性。
(三)慢性并发症 可遍及全身。并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其发生、发展与糖尿病发病年龄、病程长 短、代谢紊乱程度和病情相关。
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认 为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 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响有关。此外, 直接或间接因素尚包括:胰岛素、性激素、 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异常;脂代 谢异常、脂肪细胞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功能变 化;低度炎症状态、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血液凝固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异常等。
2.环境因素:
1)病毒感染 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已知1型
DM发病有关的病毒有柯萨奇B4病毒、腮腺炎病毒、风 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脑炎心肌炎病毒等。病毒感染 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也可能损伤胰岛组织后,诱 发自身免疫反应,进一步损伤胰岛组织引起DM。 2)化学毒性物质和饮食因素:
3.自身免疫:
于250~300ml水中,5~10分钟内饮完, 空腹及开始饮葡萄糖水后2小时测静脉血浆 葡萄糖。
4.糖化血红蛋白A1和糖化血浆蛋白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为血红蛋白中2
条B链N端的缬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 其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且呈不可逆反应 GHbA1高低与病情控制不良程度相关 GHbA1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周的血糖情况
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一、T1DM: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 性疾病,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 病过程。某些外界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 性个体,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的一系列自 身免疫反应。
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1.多基因遗传因素: 主要包括IDDM1/HLA、 IDDM2/INS 5’ VNTR、 IDDM3~13和IDDM15等 ; IDDM1、IDDM2分别构成T1DM遗传因素 的42%和10%,为IDDM的主效基因。 1型DM 患者具有多个易感基因,但是 这些易感基因有地理和种族的差异,且易 感基因相关位点间发生相互作用。
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遗传、环境因素可加重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分泌缺陷:
①胰岛素分泌量的缺陷
②胰岛素分泌模式异常:
3、 glucotoxicity &1ipotoxicity 高血糖和脂代谢紊乱可进一步降低胰岛素敏感 性和损伤胰岛β细胞功能,分别称为“葡萄糖毒性 ” 和“脂毒性”,是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 获得性因素。
2.微血管病变 微血管是指管径在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
血管网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DM微血管
病变的典型改变。
(1)糖尿病肾病:
常见于病史超过10年的病人,是
T1DM的主要死亡原因。在T2DM,其严
重性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
3种病理改变: ①结节性肾小球硬化症病变,有高度特异性 ②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最常见,对肾功能
2型糖尿病占93%以上。
四氧嘧啶、STZ
妊娠糖尿病
OGTT:我国多采用75g糖耐量试验。 空腹 5.6mmol/L, 1小时 10.3mmol/L 2小时 8.6mmol/L 3小时 6.7mmol/L。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 明。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复合病 因引起的综合征,是包括遗传及环境因
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
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等所 致。 1)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A 伴随严重DKA、高血糖高渗状态或低血 糖的神经系统症状; B 缺血性脑卒中 C 脑血管硬化等导致痴呆。
2)周围神经病变:通常为对称性,下
肢较 肢为重。病变进展缓慢,分布如袜 子或手套状,伴麻木、刺疼、灼热如踏 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 呈隐痛、刺痛。
3)植物神经病变
也较常见,并可较早出现,影响胃肠、心血管、 泌尿系统和性器官功能,临床表现有瞳孔改变和排 汗异常,胃排空延迟。体位性低血压,持续性心动 过速等等
4.糖尿病足பைடு நூலகம்
定义: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 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实验室检查]
一)糖代谢异常严重程度或控制程度的检查 1. 尿糖测定:尿糖阳性是诊断DM的重要线索,
一)代谢紊乱综合征: 1.血糖升高→渗透性利尿→多尿→口渴和 多饮。 2.血糖升高→ 蛋白质合成减弱、脂肪消耗 增多→乏力、体重减轻→多食 遂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
T1DM与T2DM的区别
TIDM T2DM
起病急缓
发病年龄 体型 症状(三多一少) 胰岛素测定
急
青少 偏瘦 明显 缺乏
缓慢
中老年 肥胖 相对轻 正常、高
2型糖尿病的发病正趋向低龄化,儿童 中发病率逐渐升高。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 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
生问题。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
1.肿瘤
2.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
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分型]
1. 1型糖尿病(β 细胞破坏,常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 IDDM , Ⅰ 2. 2型糖尿病(从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不足到 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NIDDM , Ⅱ 3.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
管病变又一重要表现,失明的主要原因。按眼底
改变可分为六期,两大类
Ⅰ:微血管瘤,出血
背景性视网膜 病变
Ⅱ:微血管瘤,出血并有硬性渗出
Ⅲ:出现棉絮装软性渗出
Ⅳ:新血管生成,玻璃体出血
增殖性视网膜病 变(PDR)
Ⅴ:机化物增生 Ⅵ: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失明
(3)其他
心脏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可引起
心肌广泛性坏死等,称为DM心肌病,可诱发心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引 言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
2世纪,《黄帝内经》中就记载过“消渴症”
这一病名。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
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在夏秋两季,患者的小便有时招苍蝇。
公元2世纪,Cappadocia Aretaeus对糖尿病作了如下 的描述:“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痛苦,在人类中并不 常见,患者溶化的肌肉和肢体流入尿中。病人不能停止小 便,尿流不止,就如同开厂闸门的渡槽。病人的生命是短 暂的、不愉快的、十分痛苦的。患者将不停地饮水,但是 这与大量的尿液不成比例,并且引起更多的排尿。人们无 法控制这些病人的饮水或小便。如果让这些病人禁水片刻, 他们的嘴会变得非常炙热,身体会变得干枯,内脏好象会 被烧焦;病人会反复出现恶心、疲劳、烦渴,过不了多久, 就会死亡。”
胰岛素抗体
自身抗体
(﹢﹢﹢)
(﹢﹢﹢)
(-)
(-)
需要用胰岛素
必须
一般不需要
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的特点
A、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ODY的特点:
1.诊断糖尿病时年龄小于25岁;
2.至少五年内不需要用胰岛素;
3.无酮症倾向;
4.空腹血清C肽大于等于0.3nmol/L,葡萄糖刺激后大于等
于0.6nmlol/L 5.有3代或3代以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史。
影响大,但特异性较低
③渗出性病变,但也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 慢性肾盂炎,故特异性不高
5期肾脏损害:
Ⅰ期: 糖尿病初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 率升高,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扩张,肾小球内压增加 Ⅱ期: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尿蛋白排泄 率(AER)多数在正常范围,或呈间歇性增高,(如运 动后) Ⅲ期:早期肾病,出现微量蛋白尿,即AER持续在 20-200ug/min(正常人<10ug/min)
4、自然史
肥胖
IGT*
糖尿病
餐后血糖
症状性高血糖
血浆葡萄糖 (mg/dL)
β-细胞 功能 (%)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250 200 150 100 50 0 -15
空腹血糖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水平
-10
-5 0 5 10 15 糖尿病病程(年) 20 25 30
[临床表现]
面粉制作后的馒头)后,血浆胰岛素在
30min~60min上升至高峰,达到5~10倍,3~4h 恢复到基础水平。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水 平约为范围为35~145pmol/L.
2.C肽释放试验 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方
法同样。其高峰是基础值的5~6倍。正 常人基础血C肽水平为400pmol/L。 1) C肽和胰岛素以等分子数从胰岛素β 细胞生成及释放; 2)不受外源胰岛素和胰岛素抗体影响, 故较准确反映β细胞功能。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所有 原因的死亡增加1.5~2.7倍,心血管病的死 亡增加1.5~4.5倍,失明高10倍,下肢坏疽 及截肢高20倍;此外,糖尿病肾病是致死性 肾病的第一或第二位原因。
1.大血管病变:与非DM病人相比,发生A硬 化症相对高,发病年龄轻,病情进展也较快。 DM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与DM代谢 紊乱之间的关系未完全明了,已知动脉粥样硬 化的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 蛋白代谢异常在DM人群中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 的非DM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