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小喷泉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气体可以压缩和膨胀的性质2.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3.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内容有趣的喷泉——气体的特性探究教学步骤一、目的意识培养(5分钟)教师先介绍本次课程实验主要内容和目的,让孩子们了解本节课的实验活动将探究气体的特性。
二、燃烧烛火的实验(10分钟)先让孩子们燃起一根蜡烛,在观察燃烧的同时,用手指按压蜡烛的烟口,比较一下按压前后烟口的变化。
引导孩子发现,烟口被压缩后产生了气体的膨胀,释放出了白色的烟雾。
三、喷水的实验(10分钟)教师在实验室中放置一个充气球,将充气球上的气阀开启,用射流水枪对气阀进行喷水,引导孩子们观察水的流动情况和充气球的变化。
通过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到气体也能像水一样流动,同时能对周围物体产生作用力。
四、制作水枪的实验(20分钟)制作水枪这一环节,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纸杯、吸管、胶带等材料,让孩子们自行制作水枪。
制作完成后,教师在室内放置一个气球,利用制作好的水枪向气球喷水,观察气球的变化。
带着孩子探讨,为什么气球会因为被喷到水而变形呢?五、讨论探索环节(25分钟)孩子们根据实验,讨论探存气体可以压缩和膨胀的性质,同时探究一些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例如:为什么气球被喷水后会变形?为什么燃烧烟口被压缩后会膨胀?通过探究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气体有压缩和膨胀的性质,并且可以了解到这种性质在日常的生活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六、总结回顾(5分钟)在探究完气体的压缩和膨胀性质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口述和回顾探究的内容,以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
教学效果评价在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探究与气体相关的实验内容,加深了对气体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课程设计,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思维和探究欲望,并提高了其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2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教案名称:有趣的喷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制作小型喷泉模型,加深对喷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或者小黑板准备2. 小型喷泉模型制作材料:透明塑料瓶、彩色纸、彩色贴纸、水泥、水、小型水泵、小灯泡、电线等。
3. 实验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安全的实验场地、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观看PPT或者给出一些图片,引发学生对喷泉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提出对喷泉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喷泉会喷水?喷泉的水从哪里来?喷泉的水为什么会往上喷?等等。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给学生普及喷泉的原理和工作原理,包括重力、液体压力等概念的介绍。
2. 通过示意图或者PPT给学生展示喷泉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加深他们对喷泉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制作(30分钟)1. 给学生分发实验材料,让他们按照操作步骤逐步制作小型喷泉模型。
步骤:a. 制作喷泉的容器:将透明塑料瓶剪去底部,并用彩色纸和彩色贴纸装饰。
b. 制作喷泉的喷嘴:用小刀在塑料瓶的侧面钻一个小孔,然后将小型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到喷嘴上。
c. 将喷泉的容器固定在一块水泥板上,并将小灯泡通过电线连接到电源上。
d. 将水泵放入水中,并将电源插上电源插座。
可以看到小型喷泉开始喷水,并且有彩色灯光效果。
四、实验观察(1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喷泉中水从哪里来,以及喷泉的水从喷嘴往上喷的原因。
2. 引导学生讨论:水从喷泉喷出时,为什么会形成水柱?喷泉的喷水高度与水泵的功率有关吗?当喷泉的容器不同形状时,喷水效果有变化吗?五、知识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总结喷泉实验的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2. 引导学生回答提前导入的问题,并对喷泉的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简单概括。
六、拓展延伸(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其他有趣的喷泉实验,例如:冰柱喷泉、气泡喷泉等,让学生自行尝试制作和观察。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教案】大班科学: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知道水压和空气压力对喷泉的影响。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幼儿理解喷泉形成的原理,即水压和空气压力的作用。
(2)指导幼儿成功完成简单的喷泉实验。
2、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较为抽象的水压和空气压力的概念。
(2)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幼儿的操作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三、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喷泉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喷泉的形态和特点。
2、实验探究法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喷泉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喷泉形成的原理。
3、讨论交流法引导幼儿在实验后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促进幼儿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吸管、胶带、水盆、水等。
2、知识准备幼儿对水的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如知道水是流动的液体。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丽的喷泉视频,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喷泉漂亮吗?你们想不想知道喷泉是怎么形成的呢?(1)拿出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用手挤压瓶子,水会从瓶口流出。
(2)向幼儿解释,这是因为我们对瓶子施加了压力,水就被挤出来了。
(3)接着,拿出一个有吸管的塑料瓶,将吸管插入瓶中,用胶带固定好,瓶中装半瓶水。
(4)然后问幼儿,如果我们对着吸管吹气,会发生什么呢?(5)向幼儿讲解,当我们向吸管吹气时,瓶内的空气压力增大,水就会被压出来,形成喷泉。
3、幼儿实验(15 分钟)(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实验材料。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水洒到身上或地上。
(3)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吹气力度和角度,观察喷泉的变化。
4、分享与讨论(10 分钟)(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看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喷泉喷得高,有的喷得低。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与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喷泉教案与反思活动简介本次科学活动的主题是喷泉。
在活动中,学生将学习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亲手制作一个小型喷泉。
通过这个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喷泉的原理和制作方法;2.掌握浮力和重力的关系;3.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小型喷泉。
能力目标1.发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2.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和热爱。
教学准备1.准备基础物理实验器材:水泵、透明水管、多功能喷泉头、盆、水等;2.准备学生学习的资料:喷泉原理图、喷泉制作流程图;3.组织活动的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喷泉制作的方法和流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活动难度。
教学过程热身活动让学生自由绘制自己对喷泉的印象图,引导学生讨论喷泉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引入本次活动的话题。
实验探究1. 学习喷泉原理首先,介绍重力和浮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水中浮游的物体是如何受到浮力的作用的。
然后,向学生展示喷泉制作的原理图,并介绍水泵、透明水管和多功能喷泉头的作用。
2. 制作小型喷泉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分工合作,制作一个小型喷泉。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小组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做法。
3. 实验结果展示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小型喷泉,并听取同学的观点和改进意见。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每个小组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次实验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到的教训。
教师可以用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教学反思1.实验探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活动难度。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活动的难度,以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教学背景在大班的科学活动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还能够促进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此次科学活动主题为《有趣的喷泉》,旨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幼儿介绍喷泉的形成原理和工作原理,刺激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和工作原理;2.了解自来水的使用方法;3.掌握将水喷出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2.培养幼儿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幼儿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幼儿关注生活现象,热爱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2.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幅喷泉的图片,通过感性的方式引入本次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教师问幼儿们是否见过喷泉,那么喷泉是如何喷出水来的呢?幼儿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步:讲解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对喷泉的形成原理进行简单讲解,让幼儿可以从表面的现象中了解到其中的原理。
接着,教师介绍喷泉的工作原理,即通过泵抽水送入到喷泉中心,形成一个水柱,在喷泉进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往上喷水。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如何才能让水成为喷泉的形式。
第三步:实践教师向幼儿们发放自来水管和瓶子,让幼儿们通过实践来感受将水喷出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能够让水喷出来。
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们一起尝试使用水管来喷水,感受自来水的使用方法。
第四步:总结通过实践,幼儿们已经掌握了将水喷出来的方法。
教师可以再次向幼儿们进行讲解,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喷泉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接着,教师可以问询幼儿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澄清幼儿的困惑和疑问。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幼儿们梳理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实践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喷泉的形成原理和工作原理,掌握将水喷出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增进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喷泉的制作方法和原理。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喷泉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塑料瓶、吸管、剪刀、胶带、水、色素。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确保安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个喷泉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喷泉是如何工作的吗?2.制作喷泉(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制作步骤:a.将塑料瓶剪去底部,留下瓶身和瓶盖。
b.在瓶盖上打一个小孔,插入吸管。
c.将吸管另一端剪成斜口,以便更好地吸收水。
d.用胶带将瓶身和瓶盖固定在一起,确保密封。
(2)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制作。
3.观察实验现象(2)幼儿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发现喷泉的原理。
4.分析实验结果(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吸管中的水会流动?它是如何产生喷泉效果的?5.拓展活动(1)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设计不同形状的喷泉。
(2)幼儿展示自己的设计,并相互交流心得。
(2)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实验过程中,幼儿观察仔细,能够发现喷泉的原理。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激发。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幼儿对实验操作不熟悉,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制作喷泉的步骤讲解与操作: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强调关键步骤,如“我们要把塑料瓶的底部剪掉,但要注意安全,可以请小朋友来帮忙递剪刀,我们一起数数,1,2,3,剪!”2.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喷泉原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观察来帮助幼儿理解,如“大家看看,水是怎么进到吸管里的?它为什么会流出来呢?”二、教学难点1.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话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细节,例如,“现在我们慢慢倾斜瓶子,看看水是怎么动的?有没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喷泉吗?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幼儿A:“我见过喷泉,水就像雨一样喷出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味的喷泉》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味的喷泉》含反思一、教案设计目标1. 了解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造2. 能够察看喷泉的流动和变化3. 发觉喷泉中的气泡和水的颜色变化4. 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水的运动和喷泉带来的水汽、水滴5. 发挥幼儿的古怪心和探求欲,培育其科学探究本领和察看本领二、教学法及活动布置1. 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2. 活动布置:活动一:探究喷泉的原理1. 介绍喷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察看喷泉的水流动态,让幼儿感受水的流动和泡沫带来的气味3. 搭配图示和实物让幼儿理解喷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活动二:察看喷泉的特别效果1. 引导幼儿认真察看喷泉的水流动态,看看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变化2. 察看喷泉的光谱效果,引导幼儿发觉水的颜色变化3. 察看喷泉中的气泡变化,讨论气泡的大小、形状和运动轨迹活动三:体验喷泉的水汽和水滴1. 引导幼儿站在喷泉旁边,感受水汽和水滴的特点和运动2. 引导幼儿伸手触摸喷泉的水流和水滴,感受水的流动和凉快活动四:小组比赛——谁更高!1. 依照分组,让幼儿分别用两个样品瓶来制作本身的“喷泉”2. 竞比谁的喷泉喷得更高、更多3. 讨论喷泉的工作原理和各自制作中的不同之处三、反思本次教案选取了探究式教学法,先是通过介绍喷泉的概念,让幼儿了解到喷泉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然后引导幼儿察看、发觉和探究喷泉的流动和变化,从味道、光谱效果、气泡和水滴等方面,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感受喷泉的特别魅力和效果。
在进行“小组比赛——谁更高!”环节中,让幼儿本身动手制作本身的“喷泉”,培育幼儿实践本领和制造力,通过比赛激发幼儿古怪心。
幼儿能够在充分探究的过程中,发挥本身自动性和探求欲,并在比赛中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觉有些幼儿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活跃等问题,让老师在引导和管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细致的察看和引导。
此外,本教案呼吁幼儿运用肯定的科学概念和学问来发觉和对现象进行解释,对幼儿的认知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喷泉》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特性和流动性。
2.探究水流的原理和变化规律。
3.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发展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材料:–多个不同形状的塑料管(长度5-10cm,直径0.5-1cm);–短管连接器–透明小瓶–颜料–纸巾2.数据收集:在活动前搜集关于喷泉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应的内容资料。
三、活动过程1. 手工制作教师把材料放在教室中央,每个小组分配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自由组合尝试制作喷泉。
2.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中央设立工作区,讨论设计并制作喷泉,需要所有组员的配合,共同完成。
3. 舞台展示要求小组按照时间顺序,顺序地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喷泉制作成果。
展示结束后,全体同学和教师评选出最佳的喷泉及提供建议。
四、教学反思这是一次学生参与度极高、知识密度丰富的活动,每个小组的合作和展示都非常出色。
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活动设计需要更加细化在本活动中,存在一些未确定的细节,例如是否可以使用颜料、制作时水瓶内的水应如何添加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同时在保持探究活跃性的前提下,确保活动的秩序和安全性。
2. 知识体系需要完善对于学生而言,喷泉的展示只能说明他们在制作上的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不能充分说明他们对喷泉原理和流动规律掌握的情况。
未来,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具体的知识体系,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水流的原理。
3. 学生需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由于活动的性质,学生在制作方面可能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次尝试、注意观察、注重实践,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小喷泉
学情分析:
《指南》在科学领域中提出:“要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大班幼儿对“水”充满兴趣,喜欢用手捂住水龙头,让水喷射出来。
幼儿也喜欢喝饮料,喝完的饮料瓶也是随手一扔,因此,我想利用废旧塑料瓶与水的结合来提高幼儿环保意识,通过幼儿自行动手制作一个小喷泉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设计意图:
我观察到水是幼儿最爱的活动,对探究水产生强烈的兴趣,同时,《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建议:“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
根据这一理论以及对幼儿的学情分析,特设计本次科学活动《有趣的小喷泉》。
通过制作“小喷泉”,幼儿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丰富科学探究经验,培养爱科学、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在探索过程中初步感知喷泉形成的简单方法。
2.技能目标:培养动手操作、大胆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喜爱探索,感受自制喷泉的快乐。
活动重点:培养动手操作、大胆探索的能力
活动难点:能坚持探索产生喷泉的方法,初步感知喷泉形成
- 1 -
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看喷泉、吹气球的生活经验
物质准备:户外泳池,水瓶若干、已打孔矿泉水瓶若干、杯子若干、吸管若干、音乐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观赏喷泉图片
(1)小朋友,你们放假有去过美林湖观赏音乐喷泉吗?
(2)你看到的音乐喷泉是怎样的?
二、发现探索,合作实验
1.实验一:自主玩水,如何制成“喷泉”,让水从瓶子里喷出来?
(1)幼儿认识操作材料(瓶子、水杯,吸管)。
明确操作任务和要求。
(2)幼儿自主操作,尝试不同的方法把“喷泉”喷出来。
(3)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制作喷泉的方法,共同帮助喷不出水的幼儿寻找方法。
(4)教师小结实验原理:
用力挤瓶子,使瓶子内的气压大于瓶子外的气压,水就被挤压出来。
用吸管喷水方法:当空气宝宝进入瓶子,使水珠宝宝往吸管的- 2 -
另一头向上爬,形成了喷泉。
2.实验二:再次玩水,喷水喷得更高
(1)出示气球水瓶,幼儿观看气球喷泉
(2)幼儿探究:吹气球---为什么气球吹不起来?
教师小结:原来是空气宝宝把瓶子挤满了。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瓶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瓶子上扎个小孔,空气流通可以吹气球了!
(4)幼儿再次尝试,用手堵住小孔。
(5)教师小结:空气进来了,但我们要把小孔堵住,才能把水装进气球了,当松手时空气挤压气球,水就喷出来了!
(三)互动游戏,合作演奏。
音乐喷泉---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展示喷泉,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进行喷泉表演。
(四)活动延伸:亲子探索活动。
请幼儿回家同父母共同制作彩虹喷泉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