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讲义

合集下载

南京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成伯清)

南京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成伯清)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学习目标•社会学洞察力(sociological insight)•社会学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社会学传统(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叙述框架•人物 (the thinkers, masters)•流派 (the systems, the schools, the isms)•观念 (the ideas, the elements of systems)•主题 (the themes, the leitmotifs)以现代性为主线
(sociology=the study of modernity) the problematics of sociology is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经典大师主要流派核心主题•经典社会学家侧重于解释和诊断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机制及其问题(宏大历史叙事与问题取向)(三位一体与三大神话);•现代社会学家侧重于完善解释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系(学科化、学院化与范式之争);•当代社会学家侧重于新现实的探索与社会学本身的重新定位(后现代性与否思社会科学)。

西方现代性的形成发展西方现代性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欧洲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11-13C)---自治•文艺复兴运动(14-15C)----“人的发现”•海外探险及殖民主义(15-19C)----“世界的发现”•资本主义(14-20C)•民族国家(16C)•科学革命(17C)•启蒙运动(18C):a set of ideas•政治革命(18C)•工业革命(18-19C)西方与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社会学理论中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社会学的起源孔孟之争Montesquieu(1689-1755):empiricismComte(1798-1857):order and progress社会学革命(sociological revolution)与时代精神(zeitgeist)社会学谱系的不断重写不同的圣典化(canonization)策略Classic Masters•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 (1858-1917)•齐美尔 Georg Simmel (1858-1918)•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迪尔凯姆(涂尔干)•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必读:第二版序言、第三卷第一章“失范的分工”•《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第一章“什么是社会事实”•《自杀论》(1897)Book Two:5, “失范型自杀”•《原始分类》(190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导言”、第二卷第七章•基本关怀:•现代世界中共同道德力量的衰落The declining strength of the common mor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迪尔凯姆(涂尔干)•核心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s):Durkheim•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失范(anomie)Homo duplex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迪尔凯姆(涂尔干)•自杀(suicide)为何研究自杀:自杀的增多乃现代社会病态之体现;自杀乃personal &private之事,若能在此最为不利的情况下证明集体生活仍然支配着个人的命运,岂不妙哉!Durkheim根据原因来划分类型:integration: lowegoistic suicide(利己型自杀)(整合) high altruistic suicide(利他型自杀)regulation: lowanomic suicide(失范型自杀)(管制) high fatalistic suicide(宿命型自杀)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collective sentiments are sharedRegul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external constraint on people.迪尔凯姆(涂尔干)•Religion: God or Society?•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Beliefs, rites,church:A religion is a unified system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which unite into onesingle moral community called a church, all those who adhere to them.•“宗教力量非他,乃氏族之集体和莫名力量耳”•Collective effervescence•Religion is society becoming conscious of itself迪尔凯姆(涂尔干)•Morality:•现代社会的苦恼,并不集中于特定的阶级,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

现当代西方社会学PPT课件

现当代西方社会学PPT课件

2021
10
第二节 美国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
• 20世纪初美国社会重实用,而来自欧洲的社会学理论 显得空泛。在实用主义哲学支配下的本土化运动。
一、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 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区别;实用主义对斯宾塞实证
主义的取代。 • 实用主义造就了第二代社会学思想大师,导致美国社
• 情境分析
2021
13
(四)米德
Gorge Mead,1863-1931
• 在社会心理学和实用主义两个方面享有盛 誉。身在芝大40年却与芝加哥学派没有联系。 代表作《意识、自我与社会》1934。
• 发展了詹姆斯、杜威、库利以及托马斯关 于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说,创立符号 互动论。
• 角色扮演理论
2021
4
第一章 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 及本土化运动
• 美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学的引进 • 学院社会学的创立 • 实用主义与美国社会学的发展 • 经验社会学传统的确立
2021
5
第一节 早期美国社会学家 及其理论贡献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一代社会学家
一、美国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学的引进 (一)美国社会学发展的社会背景 • 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社会 • 美国对欧洲社会学的引进途径: • 多数人选择斯宾塞的社会学
神话、舆论、制度等,是以人际关系为主 的同一整体的次要方面。 • 阶级理论
2021
12
(三)托马斯
William Thomas, 1863-1947
• 与库利重理论研究不同,托马斯重经验研 究,并在经验研究中渗透着理论。
• 社会心理学的要义及其与历史学、社会人 类学及社会学的关系。
• 与兹纳涅斯基合著《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 国》(1918-1920),使理论和经验研究两 种传统汇流,代表一种转向。

北大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北大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科学分类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等级体系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是他的一大理论支柱。

孔德关于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的提出,与他的科学分类及其等级体系不无关系。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二)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

(三)社会学与生物学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一) 社会静力学孔德的社会静力学常常被视为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它所涉及的是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1、社会基本单位――家庭。

2、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a)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

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b)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孔德为社会动力学确立的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不全)国外社会学大纲讲义 杨善华 孔德迪尔凯姆 韦伯

(不全)国外社会学大纲讲义 杨善华 孔德迪尔凯姆 韦伯

●孔德(1798-1857)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一、社会物理学社会物理学是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学科。

实际上就是指“社会学”。

孔德曾经圣西门的秘书,并沿用了圣西门使用过的“社会物理学”这一概念。

这一名词是在提出“社会学”之前使用。

二、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法则1、神学(虚构)阶段。

这是人类历史最长的阶段,它经历了拜物教、多神教和一神教三个时期。

人们在神学阶段追求的是存在的本质、本源和目的。

2、形而上学(抽象)阶段。

这是神学阶段与实证阶段的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相信可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发现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3、实证(科学)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不再追求绝对的概念,而是注重收集经验资料,所推理与观察的适当结合看成是获取知识的唯一的科学手段。

二、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1)孔德认为社会对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2)社会静力学。

从相对静态角度,主要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含义:是在人类自发秩序的理论指导下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关联系。

它认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宗教、语言和社会劳动分工是维护和保证社会结构平衡与和谐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

社会动力学。

从相对动态角度,主要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社会变迁)。

含义:是运用社会发展的三阶段演说来解释社会历史进步的学说。

孔德强调,对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的区分并非是对两类事实的区分,而是理论的两个方面的区分,秩序(社会存在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和进步是互相关联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也是互相关联的。

(3)我认为,目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和谐社会构想可以用社会静力学来解释,不能仅强调经济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道德和精神。

三、科学层次理论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也要经历类似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但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发展速度,这种发展速度依赖于它的普及程度、简单程度及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程度。

他将科学划分并按上升次序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外国社会学史讲义

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1)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3)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3)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 (3)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4)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5)第五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5)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 (5)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5)第二节社会有机论和进化论 (6)第三节关于社会的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7)第四节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7)第四章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8)第五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10)第五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14)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14)第二节形式社会学 (14)第三节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 (15)第四节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15)第五节齐美尔的影响 (16)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16)第一节韦伯其人与当代的“韦伯热” (16)第二节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18)第三节政治社会学思想 (20)第四节宗教社会学思想 (22)第五节韦伯的影响 (25)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26)第一节生平与著述 (27)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层次,对象和方法-------------------------------------------------------------27 第三节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29 第四节对自杀现象的研究-------------------------------------------------------------------------------31 第五节宗教社会学----------------------------------------------------------------------------------------32 第六节对迪尔凯姆的评价-------------------------------------------------------------------------------32第七章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33第一节生平与著述-----------------------------------------------------------------------------33第二节帕累托社会学的重要理论范畴--------------------------------------------------------34 第三节关于社会精英和社会系统-------------------------------------------------------------35第八章社会学自欧洲传入美国及本土化运动------------------------------------------------37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 40第一节结构功能主义的特征及其思想渊源---------------------------------------------------40第二节帕森斯的理论学说---------------------------------------------------------------------42 第三节默顿对功能主义的发展----------------------------------------------------------------49第十章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52第一节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52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52 第三节科塞的功能冲突论---------------------------------------------------------------------54 第四节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56第十一章社会交换理论------------------------------------------------------------------------58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58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59 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61第十二章符号互动论-------------------------------------------------------------------------62第一节历史背景--------------------------------------------------------------------------------62第二节早期代表人物-------------------------------------------------------------------------- 63 第三节二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66第十三章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69第一节思想渊源--------------------------------------------------------------------------------69第二节宏观社会结构理论的特征及概念框架------------------------------------------------70第十四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73第十五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趋势---------------------------------------------------73第三节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趋势的背景------------------------------------------------73第一章绪论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

(精品课件)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学习必备

(精品课件)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华中师范大学 考研学习必备

A. Comte, primarily a French philosopher, is the right person who coined the term “sociology” and founded the school of philosophy entitled “positivism”. Positivism, in certain sense, can be defined as a set of ideas about the role of sciences in society. Though Comte did not write piles of books i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 coining of both “sociology and positivism” has greatly benefited the disciples in the domain of sociology. Not much of the specific ideas of Comte’s sociology survived into the classical age of sociology (between 1890 and 1930 ) and he was seldom mentioned in contemporary sociology. But some sociologists still assumed that Come would be rediscovered in a certain sense. Nevertheless, some of Comte’s ideas continued its influence even after his death.

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讲义)

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讲义)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5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情分析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022河北卷选择题,3分2021河北卷选择题,3分近三年考查少,内容是新增加出来的,复习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尤其罗斯福新政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重点。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23广东卷选择题,3分2023湖北卷非选择题,20分2022广东卷选择题,3分2021广东卷选择题,3分近三年考查少,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复习时结合国际金融背景关注。

1、了解西方国际基层治理的发展和特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基本要素。

2、了解货币发行与使用情况及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对世界货币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

考点一现代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选必一)知识点1: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1.古希腊时期——村社自治(1)特点:村社实行自治(2)表现: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包括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等。

2.西欧封建社会时期(1)机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他的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2)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3)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①城市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②行会或商会(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③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近代早期——地方自治(1)背景: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表现①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市政法案》),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开支,但必须接受选民监督,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

②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思想基础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说明,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是小亚西亚西部的依奥尼亚人,最后死于西奥岛。

他是一个民间歌手,即所谓“行吟诗人”。

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的时代。

史诗中所写的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

战后,产生了许多有关这次战争的传说和诗歌,由民间歌手口口相传。

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编成了两部具有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艺术布局的史诗。

到公元前6世纪史诗才有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时编定,流传到今天。

《依利亚特》《奥德塞》。

这个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

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

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

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A、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

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B、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

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

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其一,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原先的农民流入城市,进入工厂,原来适应的农业社会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家庭保障、邻里互助传统遭到削弱乃至破坏,需要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替代。

社会工作就是这样一种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服务方式。

其二,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为缓解社会矛盾,需要国家和社会对社会下层给予更多的关注。

社会工作的出现,有助于缓解社会下层阶级的生存状况。

其三,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社会关系的上述变化,招致各种精神、心理上的问题,使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与个人、家庭难以适从,惟有必要的社会支持才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17在西方古代农业社会,和落后的自然经济相适应,抵御生、老、病、残、灾等生存风险,主要由个人和家庭来承担。

这种情况随着市场经济在西方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国家、社会在提供社会救助方面的角色开始加强。

英国的产业革命开始最早, 贫穷问题比较突出,其济贫事业也最发达。

英国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的, 但到了16世纪, 贫民数量迅速增长, 教会财力已不堪重负,于是改由政府接办。

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执政后, 针对贫穷问题, 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 其中以1601 年的法案“Poor Law”( 史称旧济贫法) 最为完备, 也最为有名。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 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中, 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

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 将劳动者束缚于他所在的教区较之让他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于社会更为有利。

这种救济形式显然于自由经济的发展不利。

济贫法虽然将过去小范围的零星的赈济事业转变为一项政府行为, 但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

德国也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国家之一。

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贫民问题, 1788 年汉堡市曾实行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救济制度, 史称“汉堡制”。

它规定在该市设一个中央办事处, 综理全市救济业务。

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 每区设监察员一人, 赈济员若干人。

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1852 年, 德国爱尔伯福( Elberfeld) 市仿效“汉堡制”并加以改良, 实施救济制度, 史称“爱尔伯福制”。

到19 世纪中后期, 由于工业化的迅速推进, 贫民、失业者人数大增, 而济贫法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 各种具有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出现, 征募捐款, 救济贫民。

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 各自为政, 造成了不少混乱与浪费。

为纠正这种现象, 索里( Reverend Henry Solly)牧师参考“汉堡制”及“爱尔伯福制”的做法提出成立一个组织, 以协调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各种慈善活动。

根据他的建议, 1869 年伦敦成立了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会社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维持本人的生活, 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在伦敦成立后, 英国其它大城市纷纷仿效。

其影响甚至跨越国界, 达于美国。

1877年美国水牛城( Buffalo) 出现全美第一家“慈善组织会社”, 其后, 该类组织在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 在水牛城会社成立后的 6 年内, 美国共有25 个城市成立了“会社”。

和“慈善组织会社”大致同期出现的“睦邻组织运动”也被称为“社区改良运动”。

1884 年, 东伦敦教区牧师巴涅特( Samuel A。

Barnett) 在其教区建立了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取名为“汤因比馆”( ToynbeeHall) “汤因比馆”实际上即为“社区服务中心”。

18: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 西方社会工作进入专业化、制度化发展阶段, 至今已有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历史。

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背景条件外, 以下几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国家( 政府) 对社会福利事务干预的强化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以19 世纪80 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推动颁布并实施的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为标志, 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在西方各国陆续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更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福利国家”阶段。

“福利国家”( Welfare state) 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41 年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WilliamTemple )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公民与教徒》( Citizen and church-:man) 中。

1942 年11 月“,福利国家”的总设计师威廉·贝弗里奇向英国内阁提交《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的长篇报告, 提出通过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 这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贝弗里奇报告”。

报告提出, 要在战后重建英帝国, 必须首先铲除“五害”———疾病、贫穷、愚昧、怠惰和匮乏。

必须建立“从摇蓝到坟墓”的一整套社会福利措施, 包括失业、老年、职业伤害、遗属等保险项目和家庭津贴等等。

“贝弗里奇报告”为战后社会保障架构,也为福利国家描绘出初步的蓝图。

1945年起, 陆续出台了国民健康服务、国民保险法、教育法案、房屋政策及国民救助法案等一系列社会保险障法案, 1948 年, 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继英国之后, 瑞典、法国、丹麦、挪威、西德、奥地利、比利时、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先进工业化国家也纷纷按照“福利国家”模式重建并扩大社会保障项目, 并先后成为“福利国家”。

除西欧北欧国家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也仿效“福利国家”构建本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次, 由于现代社会服务对象需求的多元性、层次性, 传统社会工作难以满足。

社会工作实践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 但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却因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及社会发展趋势与程度不同而不同。

相应地, 各国关于社会工作的界定也不相同。

归纳起来, 不同国家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 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趋使, 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举办的慈善、施舍。

第二类, 将社会工作视为由政府或私人社团举办的以解决各种因经济困难所导致的问题为目的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

如对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老年、残障、精神疾患、孤儿等各种面临经济方面困难的人们提供的扶助与救济事业。

第三类, 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由政府或私人社团所举办的专业服务。

它基于社会成员现实需求的多元性与层次性, 不分性别、年龄与贫富, 以协助个人发挥其最大潜能, 使其获得最美满、最有意义的生活为目的。

一类大体上代表了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阶段, 目前这类社会工作主要存在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类代表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实践, 占主导地位的不是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第三类则属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 尚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不过, 随着世界各国不断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第三类认识和实践正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最后,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和现代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从与社会工作实践联系的紧密程度来划分, 不少学者倾向于将其划分为两大层次。

提姆斯( N.Timms) 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 外借理论) 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理论来自其他科学, 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 它便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二层次的理论即实施理论, 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的。

大卫·豪( David Howe) 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为社会工作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与“社会工作理论”(theoryof social work)两个层次, 前者是指社会工作理论中用来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那部分内容, 来自其他学科。

后者则是指社会工作理论中用来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那部分内容。

二者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和提姆斯的划分相比较, 两种划分是基本一致的, 只是提法不同而已。

不论上述哪种划分, 都将社会科学乃至部分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从而可见这些学科对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

19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19:19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并活跃于欧美的“慈善组织会社”运用“友好访问员”开展工作, 被视为专业社会工作的萌芽。

1915 年, 费勒克斯讷( Abraham Flexner) 在美国慈善与矫治委员会大会上发表“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吗”的学术报告,给当时的社会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指引他们更加努力去实现使社会工作成为一门专业的理想。

1917 年, 芮奇蒙德( Marry E.Richmond) 发表《社会诊断》( SocialDiagnosis) 一书, 其基本宗旨便是要使社会工作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 使社会工作的技术成为一种可传递的技术。

该书的出版, 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

其后, 社会工作各种专业方法相继提出, 并逐步发展、完善。

第二阶段:《社会诊断》一书奠定了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的基础。

1920 年代以后直到1940 年代, 个案工作仍是开展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在个案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 社会工作另一重要专业方法———群体工作方法在上个世纪的30 年代开始形成并受到重视。

柯义尔( Grace L.Coyle)于1930 年出版《群体的社会过程》一书, 奠定了群体工作的学理基础。

社区工作方法的形成及获得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地位相对要晚一些。

直到1950 年召开的美国社会工作会议上, 社区组织才正式被列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

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先后形成后, 社会工作遂开始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专业。

第三阶段,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走向整合( 1950 年代末至今) 。

现代社会高度复杂, 社会及案主问题多种多样, 且牵涉面广, 使得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难以解决案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