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评论整理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我一生有622个情人,但我只爱过你。
”爱情是最困难的事,因为他(她)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完全掌握的个体。
爱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只是三五年,有的持续了几十载,而有的是在另一方逐渐走向尽头时才对耳边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议,我对于爱你这件事竟坚持了一辈子。
”太过深情即悲剧一桩,必须以死来句读。
费尔明娜与阿里萨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竟成了彼此—生的眷恋。
没有怎样的幸福能与我跟你并肩看夕阳沉沦,岁月老去相媲美。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
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中的费尔明娜,其实同样无法忘记那段长久而受阻的爱情。
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沉迷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之中,为了逃避这份爱情带来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寻找着“黑夜里的小鸟”,并把跟这些女人的交往记录下来,“只因为缺少那一个女人,他便希望同时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尽管所有的女人加起来也代替不了费尔明娜。
你很难想象,为了心中的爱情,弗洛伦蒂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金钱或者人情,又或者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东西——只求他把那么镜子卖给自己,其目的就是因为镜子里的那片天地,他爱恋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据了两个小时之久。
不仅如此,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伦蒂诺费尽心机当。
上了内河航运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爱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漫长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收获了守候一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 影评

霍乱时期的爱情影评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根据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段在霍乱肆虐的年代里,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陷入了对爱情、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之中。
首先,电影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通过回忆的方式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这种叙事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感受到了主人公们的情感起伏和内心挣扎。
同时,电影的画面也非常美丽,将霍乱肆虐的年代与主人公们的爱情相互交织,展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满,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尤其是主人公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他们在疾病和死亡的阴影下,依然坚守着对彼此的爱,这种坚定和执着让人动容。
最后,电影中的霍乱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情显得格外珍贵和宝贵。
电影通过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向观众传递出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爱情的执着。
总的来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充满深情和哲理的电影,它让我对爱情、生命和命运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
所感染和震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让我明白了
爱情的可贵和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部让人思考的电影,也是一部让
人感动的电影。
我会推荐给所有喜欢深情爱情故事的观众。
书评:我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书评:我看〈〈霍乱时期的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墨西哥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的乂一力作,碰巧小时候我读过他的诺奖作品《白年孤独》,隐约的印象中,我觉得他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叙事要比《白年孤独》要明晰,语言要美些。
我记得小时候看《白年孤独》除读懂了表现孤独这个主题外,只觉得故事杂乱,没有留下其他印象。
断断续续历时半年终于把《霍乱时期的爱情》看完了,虽然隔了个把周再来回忆,连那男女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准了,但故事情节还基本记得到。
不妨凭着记忆乱谈一下。
故事开头入题较慢,拖沓不吸引人,不过耐着性子越往后看到越是能看出南美的风土人情特色和爱情的交错复杂,一个动乱社会里各阶层人士的七情六欲。
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比较细腻,文中景物描写也比较生动,饮食、服饰文化也多有涉猎,特别是小说逐渐显现的十寺化诺言颇值得品味,给这个唯美爱情加了分。
虽然小说里也较多色情的描写,不过像中国小说《金瓶梅》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小说暴露了各色人等在文明外衣的包裹下的灵魂本质。
这才是小说的意义所在。
纵观各国小说反映的人伦情怀有相似之处,家长对子女未来的谋划,夫妻之间,亲友之间,情侣之间等大同小异,都有个人及家族利益的考虽,只不过风俗不同表达方式有稍微差别而已。
不过男主人公终身守株待兔似地对爱情的坚守,倒是很执着感人,虽然在等待的过程中有滥情,为人所不齿,不过对爱情的对象和目标却始终不动摇,情书写了几十年,为了缩短与爱人的距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几十年奋斗不息,始终坚守在爱人的周围,不离不弃,若隐若现,终于在暮年守得云开见月明而能与爱人一生一世,也实属不易。
正所谓金城所致,金石为开男主人公是私生子出身,从小在单亲家庭中长大,聪明坚强;忍辱在贫寒中奋斗,他学习勤奋,对事业敢打敢拼;对母亲孝顺,重情重义,这是他阳光的一面。
他阴暗的一面就是私生活混乱,在等待爱情的过程中,也没闲着,到处拈花惹草,像个采花大盗。
《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书评

《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书评《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书评精选《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书评精选1故事讲述了发展于费尔米纳·达萨、费洛伦蒂纳·阿里萨以及医生胡维纳尔·乌尔比诺之间的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爱。
书中描写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写尽了生命的尊严与哀伤。
高中的时候和M讨论马尔克斯,都很佩服他在《百》里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同样是对现实的投射,但在经过阿斯图里亚斯、图尔福这些作家加入或梦幻或诡谲或荒诞的处理方式后有着奇异的阅读效果。
《百》里面有大量的象征手法,用了数不清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意象。
很多人觉得《百》看不下去,或者很无聊,或者很晦涩,都是看不懂这本书的表现,也是很正常的。
每次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都不一样。
你可以把它当做人类历史研究,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纯小说,纯文学去旁观,不走进。
不同于《百》,《霍爱》是欧洲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小说;左翼的马尔克斯写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也是罕见的。
《百》中,孤独深深刻入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荣辱兴衰。
当谈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自何处时,马尔克斯说:“我个人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懂爱情。
布恩迪亚整个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这一解释和弗洛姆的阐释惊人的相似。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人类脱离自然界、成为社会的人之后,不再能和自然界达到和谐统一,随之而来就面临着一种孤独感。
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类开始试图寻找爱情,渴望着爱与被爱。
人们渴望与周围的人建立长期的'、充满爱心的关系,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归属需要之一。
那天我鬼使神差地游荡进成都街头的一家书店,想起了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在飞机上翻开,读到现在。
《霍乱时期的爱情》经典书评精选2前一阵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去世引起各个媒体的各种形式的怀念。
成长的苦与乐:《霍乱时期的爱情》对爱的反思

成长的苦与乐:《霍乱时期的爱情》对爱的反思《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
这部小说以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故事,深刻地反思了爱情在人们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霍乱时期的爱情》对爱的反思,以及它对我们理解成长中的苦与乐有何启示。
爱情与成长爱情的力量《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描述主人公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之间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影响。
在费尔明娜年轻时,她与弗洛伦蒂诺相爱,但由于家庭原因被迫与律师胡维尔结婚。
然而,即使在婚姻中,她对弗洛伦蒂诺的爱从未改变。
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使得费尔明娜在成长过程中保持了自己内心的纯真和独立。
爱情的痛苦然而,《霍乱时期的爱情》也揭示了爱情带来的痛苦和挣扎。
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之间的爱情被时间和空间所阻隔,他们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只能通过书信来维系联系。
这种分离和等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让他们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爱情与自我成长爱情的启示《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描绘主人公们在爱情中的成长,向我们展示了爱情对于个体自我成长的重要性。
费尔明娜在与弗洛伦蒂诺的爱情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最终选择了追求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幸福。
这种对内心真实需求的认知和追求,是她在爱情中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重要启示。
爱情的磨砺同时,《霍乱时期的爱情》也表达了爱情对于个体成长的磨砺。
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在等待和分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挣扎,但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爱情的磨砺使得他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坚持信念,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幸福。
爱情与社会成长爱情的束缚《霍乱时期的爱情》还通过描绘爱情对于社会成长的影响,反思了爱情对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费尔明娜与弗洛伦蒂诺的爱情被家庭和社会所束缚,他们无法公开地在一起生活。
这种束缚使得他们无法完全追求自己的幸福,也暴露出社会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关于《霍乱时期的爱情》评论整理

《霍乱时期的爱情》1.《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2经典语录: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每段婚姻难免都会遇到一方出轨这样的难题,处理这种问题总是非常考验另一方的智慧和胆量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
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3.整理的评论:01.“霍乱”隐喻是纷乱的人世,如同“红楼”是荣华富贵的象征。
而“爱情”正与“梦”一样,都是不需要解释的。
02.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
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03无论漫长与短暂,它的确和人生一样从容。
在经历和忍受感情的煎熬时,它显得那么的漫长,以至于我们怀疑,用一生来等待爱情是不是太久;在经历美妙青春和闪过爱情火花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匆匆,让半个世纪后重逢的恋人不得不从对方的脸上证实自己的苍老,这又是怎样一种深刻的悲哀。
赏析《霍乱时期的爱情》

赏析《霍乱时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8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
小说中,马尔克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一个宏大的故事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进行讲述,使得小说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故事中,马尔克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隐喻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小说的主题是爱情。
马尔克斯通过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爱情的本质、爱情的力量和爱情的脆弱。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是一种纯粹的、执着的、永恒的爱情,他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
而费尔明娜的爱情则是一种现实的、理性的、短暂的爱情,她最终选择了现实的婚姻而放弃了阿里萨的爱情。
小说中还涉及到了很多其他的主题,如衰老、死亡、孤独、回忆等等。
马尔克斯通过这些主题,展现了人类生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小说更加深刻和厚重。
总之,《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爱情的本质和力量。
小说的叙事手法独特,主题深刻,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最新)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篇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我用了3天时间加快的读完了,确实小说好长啊,花的时间也不少。
先谈谈我的感想吧,1.霍乱就是爱情,爱情就是霍乱,所以,男主人公阿里萨一生得了这种病:爱情霍乱,阿里萨对达萨的爱情贯穿一生。
首先,年轻时的爱情可以在一个男人的内心里安放一生,而且从来没有变过。
这个爱情只是属于阿里萨一个人的,这种宿命让人觉得很苦很压抑,没有一天让人觉得幸福和快乐。
2.这部小说让我对男人,不,应该是某一部分男人对于爱和性的思考,也就是,一个男人可以和女人有性,但不一定会有爱。
在男人的世界里,爱和性是可以分开的。
阿里萨把自己的爱情留给了达萨。
年少时的一见钟情,通信往来,可他们没有真真实实的面对面交往过、了解过,女主人公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人生,而男主人公一直幻想着可以娶到女主人公,哪怕到了生命的尽头也是这样想的。
男主人公好执着,这样的执着,怎么说,一个字苦,两个字是太苦,人生意义和快乐就在等着那一个人,而那个人却浑然不知。
男主人公有没有想过他所有的坚持和等待也许会是一场空呢?我想他不会这样想。
男主公自己也说:爱情就是他的宿命。
只是,换做谁,没人想用一厢情愿的方式去消耗自己的一生,没有回应的爱情,总归是在绝望里过着每一天。
当全书只剩下最后一句“一生一世”时,百感交集。
整部书,很马尔克斯。
尝试去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男主人公是阿里萨,在我看来,我觉得他的这种半个多世纪紧闭内心的等待,只为一个人敞开,是极度浪漫的;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洁癖,而不断去放纵自己的肉体,这种做法对于其他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又是极其残忍的。
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首先,面对着一个男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即使不接受,在心里也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肯定。
你要明白,总会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其次,当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面对着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外界的压力。
费尔明娜其实早已不堪重负,在这时帮助她最大的,给她继续生活下去信心的,是阿里萨的信,以及他的陪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乱时期的爱情》
1.《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它讲述了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角恋,展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可思议,小说穷尽世间爱情,洞穿爱情真相,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
2经典语录: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每段婚姻难免都会遇到一方出轨这样的难题,处理这种问题总是非常考验另一方的智慧和胆量
易得的幸福无法持久,这点体会更多地是源自教训而非经验。
诚实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按照自己身体的意愿行事。
世俗的好处: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
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用一块没有泪水的海绵将有关他的记忆彻底抹掉,让他在她记忆中所占据的那块空间里长出一片罂粟花。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3.整理的评论:
01.“霍乱”隐喻是纷乱的人世,如同“红楼”是荣华富贵的象征。
而“爱情”正与“梦”一样,都是不需要解释的。
02.小说写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爱的故事。
他们在二十岁的时候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年轻了;经过各种人生曲折之后,到了八十岁,他们还是没能结婚,因为他们太老了。
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马尔克斯展示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所有的爱情方式:幸福的爱情,贫穷的爱情,高尚的爱情,庸俗的爱情,粗暴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放荡的爱情,羞怯的爱情……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
而透过这些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哥伦比亚的历史,是哥伦比亚人自己破坏哥伦比亚的历史。
03无论漫长与短暂,它的确和人生一样从容。
在经历和忍受感情的煎熬时,它显得那么的漫长,以至于我们怀疑,用一生来等待爱情是不是太久;在经历美妙青春和闪过爱情火花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匆匆,让半个世纪后重逢的恋人不得不从对方的脸上证实自己的苍老,这又是怎样一种深刻的悲哀。
04《霍乱》创造了凌驾于现实主义之上的浪漫。
结尾是浪漫
的,却是让人心碎的。
当他们老得需要别人搀扶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一起,踏上一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航行。
这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可它却从来没离开过悲惨的现实。
05.阿里萨要的,究竟是婚姻,还是爱情?
达萨接受医生、阿里萨的,究竟是婚姻还是爱情?
他们是在一条线上讨论一个问题么?
真是又一场百年孤独。
阿里萨陷入绝望的孤独。
达萨陷入绝望的孤独。
医生也陷入绝望的孤独……
孤独不再是一百年,也许是一千年,是一万年,是最后几个字:永生永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