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李氏宗谱序言
湖北钟祥陇西堂李氏族谱序言

湖北钟祥陇西堂李氏族谱序言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便有了天地生人之说。
而天地生人,前必有祖宗所创,后必有子孙延续。
而延续之过程,为不至于祖孙辈序紊乱,便有了族谱。
族谱,本家史也,其与方志、国史三大巨柱共同构建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厦。
族谱反映出的是每个人来龙去脉之演变。
族谱为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族谱乃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宝殿。
无族谱去寻根问祖,人则成无本之木,势必中断;无族谱去追宗溯源,家则成无源之水,无法连贯。
由此可见,族谱之意,高;族谱之义,深!追溯李氏,本自嬴姓,其原始始祖为少典,姓公孙,其后是少典之子黄帝,名轩辕。
黄帝的“黄”就是土地的颜色。
“黄”字,是一个人站在田上;又似“廿人”共有“田”。
黄土、黄河、黄种人,说明中华民族以农业立国。
黄帝留传了《黄帝内经》千古医学奇书。
黄帝将连山易演变为归藏易,又组织领导仓颉等人发明了文字。
有了文字,中华民族才真正告别了蒙昧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
李氏血缘始祖为皋陶。
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
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宫、大辟),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至舜(是黄帝次子昌意的第八代孙)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知人”、“安民”等主张,深得舜帝赏识。
舜帝将他作为继位侯选人,但还未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之后,历禹、夏、商,26世为理官。
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
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33世理征时,他因屡谏纣王(前1075-前1046)且执法不阿,遭亡身之祸。
理征的妻子契和氏携子逃至伊侯之墟,饥采树果“木子”(李)得以活命,后理贞畏于纣王追捕不敢姓理,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
此即“指树为姓”之说,故李姓血缘自皋陶,得姓自利贞。
李氏正史始祖为李耳。
其于周平王(前770-前719)时任太史,古之圣人,博大精通,孔子曾问礼于他,受益不浅,说我见到老子,“如龙乘云”,即好象见到了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
李氏家谱序言范文(通用17篇)

李氏家谱序言范文(通用17篇)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
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名人传记以荣耀家族,对本族有名望、有功德人列传志行。
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但不要妄加评论。
传记部分应有恩荣录行述,包括功绩、著述、成果、冠礼、褒奖、诏命、赐谕、告身、祭文等。
主要记载县级以上政府及官员对家族成员的封赠、赐字、赐匾、赐诗、赐联、褒奖文字、奖励和表彰、重要荣誉称号与官阶、职称等内容。
使后代明了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地方、家族的贡献,(对家族的贡献包括出资修建词堂、祖墓、修谱、修建马路、桥梁等。
)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
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时氏家族的名人传记应包括女性内传和外传。
传记中可配有相关人物的画像或照片,让后代读来倍感亲切、生动。
其他家族成员则按世系图表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名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要简明扼要,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这一部分所占家谱的篇幅较大。
传记应真实,以直叙为主,用词朴实,溢美之词可摘自权威评价并注明出处或物证。
契据文约是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名迹录是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任宦记是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李氏宗谱三次续修倡议书

李氏宗谱三次续修倡议书四川省筠、珙、宜、三县客家《李氏族谱》三次续修族谱倡议书尊敬的各位族亲长辈、兄弟姐妹、以及侄辈后裔你们好; 族谱是记载人类文明、族系发展、家族沿袭、宗亲血脉传承的瑰宝,对提升和弘扬我锡坑李氏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族谱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在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和经济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除了可以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之外还可为我们提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依据,可以让我们尊祖,敬宗,睦族。
早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族谱,一直延续至今,已成为各氏族历史发展必修之物。
我四川省筠连、珙县、宜宾三县锡坑李氏宗族,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锡坑甲(即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锡坑镇),清乾隆五年,(即公元一七四一年),我族(入川)始祖李良训公妣率子李绍清、媳赖氏、孙李林茂、李林佑举家六人从嘉应州取道入川,距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繁衍后昆十二代,初步估计族员已近千人,族人分布四川省筠连县(城关镇、巡司镇、腾达镇街村、腾达镇泉水村、腾达镇龙井村)、珙县(沐滩乡付家坝、巡场镇、洛表镇、上罗镇)宜宾柏溪等地。
我族自良训始祖公自清乾隆年间入川后共进行过二次修谱,(其中入川三世祖李林茂、李林佑二公于清万硕年第一次)(入川十世祖李于坤于公元二零零六年第二次)并且初步拟定了辈分派字:良绍林发、世学友兴、舟于天国、家跃远强;四海登朝;广大平原、粤锡坑甲、川云宏扬;文智德轩、惠泽群芳;卓著蔚然、五福济堂、千秋永业,万代其昌。
后经三次修谱主编查阅多方族志、考证多方史料,,并经族中长辈多次商议,研究决定更为:良绍林发世学友,兴舟于天国运昌。
景运文明传道德,恩深秀泽继书香。
诗轩益智维宗本,忠诚宏盛定隆祥。
五福济堂千秋永,万载延承振家邦。
由于多种原因第一二次续修之族谱内容出现不少偏差与错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族系文化急需弘扬传承之际,我四川省筠珙宜三县客家《李氏族谱》三次修编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2、李成祖序

李成祖第二次修谱序闻之宗之为言尊也,尊而流派之所出;族之为言聚也,聚而亲爱之有由。
以谱之为用籍录也,籍录其世系之始于何地,本于何时,一本虽有万殊,不虑其难同也。
一付必至千秋,不虑其难考也。
所以上而王侯,凡谓有金枝玉叶,远者必按爵而后賜爵;下而士庶,凡谓有宗亲族谊,多者必核谱而后同源。
此谱之所由重也。
愚也昔馆于省署,历任数年,见诸大家,莫不有谱。
因思我李氏,亦自有谱焉。
但当我朝定鼎之初,旦自江西发迹以来,斯固入于谱者也。
復由蜀郡迁黔之后,斯又未入于谱者焉。
况所有者,遭年湮世变,梨栆不存。
虽有典仪,不无残缺。
愚也,曷敢不继此而绎修之,以使永垂不泯乎?于是解帐旋归,将我祖之流模,述其已往;补厥将来,叙六世之根由。
条陈不紊,一年之寒暑,篡集维新。
乃不意奏成后,寻蒙有抚,申命遥传,宣愚还业。
愚隨将谱拾至辟雍,愚恒与良友二人,王瑶、潘雋者,交遊甚密,一旦即谱示之,二友交羡愚,曰“子良费苦心矣。
”愚應之曰:“不然。
此本纤细之事,虽微末之才,亦可及耳,子何过誉乎。
想士君子窮年考道,负棟怀才,须于治世之事,优而有余,甫不为愧?为此,实乃一家之事耳,又何足论乎。
”愚此言毕,二友并喟然曰:“今闻子言,吾侪真不及子远矣。
”然此本不虞之誉,愚有何能,不过被祖宗之培养,乐师长之裁成。
十余年,身心未得,撰著偏工。
桃浪奔波,已荷观光于上国;筆囊脱颖,恒蒙鉴録於大方。
但愧文运不隆,僅承廪禄。
尤幸书身声遠佈,广得英才。
然要之专以为人,不若反而为已。
特光先典,用嘱后人,切望一门嗣绪,九族曾玄,世守宗功,世世之家风宛在;世传旧德。
世世之祖籍无违。
递百千万世以长存,合宗族诸人而共体。
自多麟趾,自见凤毛,自振家声,自绵鼎甲。
此诚愚之厚望也。
特彰是序,以誌家传。
(时在,大清嘉庆四年(公元1776年)中秋成祖尧夫氏於贵州省荷花池东窗书院补序。
)。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下)

家谱序⾔40篇范⽂欣赏(下)2013-10-12 15:32 来源: 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0718次李⽒家谱序⾔商乃古今之要地。
贤之⽈:江淮之屏蔽,河洛之襟喉。
古今地杰风淳,⼈杰物丰,可记可传之事不⼀可⾜,第恐世远⼈湮,景事风蚀,良可悼哉! 李姓始于远古,难以考。
⽼⼦⽣,遂天下知。
历经千载,⼦孙昌李⽒家谱序⾔商乃古今之要地。
贤之⽈:“江淮之屏蔽,河洛之襟喉。
”古今地杰风淳,⼈杰物丰,可记可传之事不⼀可⾜,第恐世远⼈湮,景事风蚀,良可悼哉!李姓始于远古,难以考。
⽼⼦⽣,遂天下知。
历经千载,⼦孙昌。
昔李渊及⼦建唐,⼈间以李为荣,傲异性于国家。
世代相传,不忘先⼈之伟业。
尽⼼竭⼒,恐辱先祖之灵。
放眼观,李⽒之盛,荣及四海。
⼈才之旺,依然如昨。
尚不闻“千古之书莫⼤于经史“。
国之为史;县之为志;宗之为普。
记之,存也,传焉,⽤以彰往法来,备观省,昭劝戒⽿。
⾃先祖居此,三百余载。
传⾄⼗⼏世,⼈丁兴。
民国时,家谱不幸遗失,后⼈之罪也。
于今也,众⼈有志修葺,⼦孙之幸事。
余不敏,受众⽼之托,惶惶⽽记之,恐愧先⼈!⼗世孙李东⽅陋书于2004甲申年陬⽉⼭东⾼密河崖王⽒家谱序⾔源远流长的历史⽂化滋养了⼀个伟⼤的中华民族,培育了⼀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家族王⽒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族,数千年来探天⼈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强,建功⽴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其中⼀⽀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省永州府凌全县迁居到⽽今的四川省眉⼭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今已有族⼈逾千⼈,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思源。
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义,有王⽒家族“绍”字辈王学⽂,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有意义之为。
此书不仅是王⽒族⼈智慧、⼒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启迪今⽣,激励后⼈,树君⼦之风,⾏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谱序

李氏家谱续修序言世间万物,水有源,木有根,人也不能例外。
族之有谱,国之有史,名虽不一,体裁亦各有别,而其理则大致相同也。
国之有史,所以明兴衰更替之因;族之有谱,所以动木本水源之恩。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我中华之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李氏家族。
李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
吾李氏始族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1398年),由北直枣强县迁至淄川县台头村,李氏世谱由此而存。
又有二十一世孙隆茂,历经周折从台头请到完整氏谱一部,精心保存,免遭“文革”洗劫。
然而自第九世暨十世祖化显移居博山黄连峪后,六世单传。
十五世暨十六世之第二支崇有迁至淄川区东桃花泉村,第四支崇禄迁至博山大桥村居住,原本四支皆存的氏谱由此断续,致使百年的四大家族之宗亲后代谱中无法记载。
九十年代初期,由二十二世孙钦超携带家人多次造访黄连峪,寻找根源共同商议,续修族谱。
亟不可待,义不容辞,功在当今,益在后世。
为尽快使李氏家族再获团聚,供后代子孙理清脉络,经二十一世孙隆惠,隆新,二十二世孙钦和、钦超、钦树、钦富,二十三世孙遵太、遵孝、遵学、遵亮等人共同议事,为续修李氏世谱做了铺垫。
续修期间,整理人员,齐心协力,不计报酬,无私奉献,驱车西行黄连峪、桃花泉、岭子南坡,北寻台头,一路采访、搜集、整理、校对失散的文献。
为使后代查看迅捷,在原谱的基础上,决定改用宝塔式版本,禁用繁体字,凡是二十二世后所生之人,女儿、女婿、配偶、籍贯均续写谱内,直呼其名,以备后续。
此次,氏谱续修完全是人性化的编篡,因新世纪周易起名的风潮,多人不按氏谱排列之辈份,出现了漏字、添字、重名者甚多,为不使该名误用,在编辑时做了明确的注释,望其谅之。
拙文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
人生征程漫漫,唯愿吾辈及后人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李氏之大家、彪史册之伟业,上告敬慰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四川省筠珙宜三县客家李氏族谱序言

序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不相识,尊卑不能辩者,虽一脉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涣及也,族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之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自古人皆有祖,祖有父,父有子,子有孙,代代传承,无穷轶也。
追本溯源,吾族源于陇西,李氏源于上古少典,原始公孙,又称有熊氏,是为上古太祖,二世轩辕祖,乃国有熊,以德武天下,诸侯归之,拥称皇帝,是为上世鼻祖。
传至五世祖皋陶以下数十世,任尧、舜、禹历代大理官,因官得姓理,后嗣纣王无道,理徽公直柬死忠,祖妣契和氏携子利贞、妣逃于殷墟,饥寒交迫之余,因食木子得存,为报其恩,逐改理为李姓,故利贞公乃为我李氏得姓后一世始祖。
此后李氏子孙繁衍,枝繁叶茂,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于中华民族举足轻重,人才辈出,功世昭卓。
战国末,二十五世祖李昙公,任秦国御史大夫,因功封百人候,公生四子:长崇、次璇、三昭、四矶;析地分支。
崇公继陇西太守,分于陇西,璇公继赵郡太守,分于赵郡。
赵郡李氏得望于秦朝,陇西李氏得望于唐朝。
吾族出自陇西一脉,追根溯源,系七十一世、陇西四十七世祖火德公避乱迁福建上杭开基,为福建上杭始祖;至七十七世、陇西五十三世、福建上杭七世祖敏公由闽移居广东,是为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始祖。
李敏公;法名百八郎,字必捷,号达生;乃火德公六世孙万三郎(字春华)公之长子,公于宋建(景)炎二年戊申岁八月初六日,自汀州府清流县迁广东循州居住,妣周氏三十八娘,生二子,长上达、次上通。
我锡坑脉系始祖李卯龙公;字贤贞,乃中华李氏开姓始祖李利贞公八十世、陇西始祖李崇公五十六世、福建上杭始祖李火德公第十世、广东始祖李敏公四世孙致祯公之三子,公于明崇祯十三年丙辰岁与兄乙贵(字真久)公等聚族捐资修建《广东省长乐县锡坑客家李氏宗祠》,实为为捐资之首,系为我锡坑客家李氏创业始祖之一。
李氏谱序逺祖序

李氏谱序逺祖序
逺祖序
李楨
家之有譜犹國之有史,以纪事实,譜以序昭穆,昭穆之能明則家派曷得而蒙哉.
吾李氏為姓氏源出老子,按世谱李氏乃伯阳之后,啓周秦歴漢晉,有李暠者,隴西狄道人,漢飛將軍廣十六世孫,廣子侍中敢之后也,事晋為凉武昭王,世为西州著姓.传五季曰虎仕西魏封隴西公,虎生昞仕周封唐國公,唐公生渊袭爵,隋末起兵晉阳,受禅登极,是為高祖.盖自隴西公受姓氏以来道德渊源,子孙繁而贤,支支茂盛,派派流芳,唐高宗治字為善,乃太宗九子.高宗曾孫汝阳王璡之四世孫曰濟,又名浚,迁居光州固始县调元乡秉均里.浚之四世孙曰詠,时唐末黄巢反唐杀戮唐宗室,遂避祸迁居无锡,詠生二子,长曰元榘居无锡,次曰元與因五代之乱迁居常州。
元榘生師厚仕闽官至尚书,任户部侍郎时迁家邵武。
元與生师稷,宋建隆中知环州,开宝中拜宣徽北院使;師稷生二子,长曰宏,迁南康;次曰寜;師厚生宣,历任司徒,闽亡退处樵东;子僧護赠少保,生三子,曰赓;曰序;曰庠;賡赠太保,至和中回迁无锡;生二子長曰夔,次曰曼;夔字斯和,以进士授华亭尉历官至右文殿修撰,生四子,曰綱;曰維;曰經;曰綸.綱字伯紀,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兼门下中书,生八子曰儀之、宗之、集之、润之、望之、茂之、秀之、申之,幼子申之出继綸为嗣.宋淳熙十六年如是為记.
今李氏譜牒历历有源守而勿失,开卷一覧上以見先人之勛業,以下見后人之嗣緖,非善継善述者能之手書此為覌.
明正德九年谨誊.
卅八世孫楨沐手.
【李桢】李桢,在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成为进士。
著有六国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修李氏宗谱序当思家国一理也,家谱与国史一道也,史不修则万古纲常墜而不举,谱不修则万代家声晦而不彰,谱之关于家运大矣。
当谓人之有宗派,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观其源可以知其流,而因其流亦可溯其源。
吾族乃天下之巨姓,陇西之望族,始姓理,源于皋陶之官封,历虞夏商,子孙世其职,商纣之时,理征以直言获罪,其子利贞逃之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全生,遂易理为李焉。
周秦汉以来,世世相承,历十八世至崇公,崇公流寓于陇,崇之后讳虎封为唐公,唐公生炳,炳生渊,是为高祖,生太宗,太宗与隋炀帝之女生三子恪,初封吴王后追封为郁林王,本族乃恪公之后裔也。
恪生子四重、玮、琨、璄,琨生祎,祎生子三峘、峄、岘,峄生远,远生元,元生涛,涛生子二承休、承范,承休生子二仲容、仲宝,仲宝生子三景圭、山、亮,景圭生衜公,字少贤,历太子大傅,裴氏为中书令晋公度之女。
五季时避梁王乱,偕弟术、衍逃之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
道公生轩、辕、軿、辂四公,辕公吾支之祖也。
生子德雄,德雄生子二海、结,海公生僎、瓒、授、選四子,瓒公生顺、竦、翊三子,竦公生谏、绍、谋三子,谏公生宗衍、大奎、大经、大全四子,宗衍生濬、澄、澈、汴四子,汴祖自宋祥符年间,由建昌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生子响,响生亮,亮生明、声、畹三子,声生名、昇二子,名生鍈,鍈生春、震、广三子,广生子政,子政生仲三、小十二、小十三,仲三生元量,元量生荣甫、镇甫、声甫三子,荣甫生廷瑞,廷瑞生仲发、苑、继三子。
元乱之后宗族长幼悉遭涂炭仅存继公一人,仲继生以诚、以忠、以文、以信四子,以文娶舒公朝英之女生璘、璞、珪、璋四子,珪公字广卿,生六子伯宽、安、佑、环、淮、淑,伯佑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
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李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微霍山上土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
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现宏卿中学附近)。
生斗申华千准阜六子。
斗公支外迁,族大齿繁,另立宗祠,申公分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现三溪李申),后又分居湖北汉阳城,准公居西仓畈,千公居下李,其五子承任公又分居中李,华公和阜公合居上李,阜公曾孙之颜公居马湖守祖业。
吾族自道公以来,经天纬地之才,历历可数;出将入相之人,代代不衰。
裔孙延及大江南北,世代昌隆不息,繁衍派生若干支系,皆有家谱稽考,然各设宗谱,造成世系源流不清,派行不一,尊幼失序。
时值世界李氏修通天谱之良机,道祖派下各支谱首统编,改以前诸谱以道公为始祖之说,此次合修,以渊公为始祖,增十二世至道公,正本清源,实吾族之幸事,后嗣之福荫。
考之以前诸谱之记载,确有一些谬误之处,另受时代之束缚,男尊女卑,妣来自何地,女适何方,皆无稽可考;本次修谱对谬误之处加以考证后进行了改正,同时遵循男女平等之原则,均有详细记载,实乃谱局之创举,时代之进步,本族之幸事也。
吾虽不才,故敢为之序。
公元二00八年戊子渊公派下五十二世孙李名才敬撰李名才,字李锦,公元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咸宁学院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在阳新二中、浙江温州平阳、苍南县任教十几年,桃李遍布鄂闽浙各地,在《历史大观园》、《中学政史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几十篇论文,与人合编了多部作品。
二00四年回家乡投资创办阳新英才高中,任英才高中副董事长。
爱好广泛,精通易经卜卦命理之学,在判断性别、死亡日期、财运等方面曾准确预测过多个案例。
改理姓为李成大姓改理为李据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皋陶,尧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理徵之子利贞随母逃难,改理为李,名李利贞,李氏后人尊他为得李姓第一始祖,李耳自称李利贞十七世孙,因《道德经》而流传于世。
据《广韵》记载,李氏共有十三个郡望,如陇西郡、赵郡、江夏郡等等,多为战国及两汉时期设立。
如今散见各地的李姓常常以“陇西世家”自称,这与李姓的发展不无关系。
李耳之后世在东周、战国时期封侯者不少,历任朝廷高官。
战国时,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的陇西地区设郡,堂号“陇西堂”。
秦时,大将军李信因破燕国,虏获燕太子丹而闻名天下,秦亡后,李信后人归汉,始封陇西侯,从此以“陇西世家”自称。
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也就是在唐后,李氏进行了三次主要的南迁。
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副教授李似鸿对李姓的迁徙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说,李姓从长安到建昌、再到宁州,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通州大邑到偏远山区,从皇室贵胄到普通百姓的迁徙和发展的过程,这种迁徙,既是历史运行的必然规律,更是人口增长和战争动乱的必然结果。
李姓入赣唐时已有记载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迁移在江西并且在江西形成望族的李氏,如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唐时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
李晟有十五个儿子,其中十二个掌握了兵权,李愿、李宪、李愬、李听等都颇有名望。
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
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家居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
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其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
公元882年,李游的长子李服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
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
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成为当地望族。
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江西西平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江西李氏五大姓除西平堂李氏外,江西还有4个主要的李氏世系,分别是: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后代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892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894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
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
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
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在丰城约2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宜春、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
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福建的南平地区、广东的英德地区,四川一些地区和山东的定陶地区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是唐高祖李渊幼子滕王李元婴的后裔,李元婴曾封滕王,遥领洪州都督。
唐朝末年五代初年,滕王李元婴的裔孙李荣,居家山西上党,生有五子,次子李神福携三子承鼐、承鼎、承鼒来豫章平乱,唐哀帝天祐三年(即公元906年),李承鼐领偏帅印至江西丰城杨梓洲象牙潭溺水阵亡。
李神福痛失长子,无心回上党老家,带领幼小的长孙,为儿子守墓居家枫林。
次子李承鼎居家白州,二世孙李安乏嗣,立李承鼒三世孙李士玑为嗣。
三子李承鼒居家丰城湖茫南头历上,二世孙李霸定居湖茫,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上李),其开基祖李承鼒。
李霸四子李士玑过继到白州为嗣,白州李氏与湖茫上李同脉。
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在丰城人数不多,约2千余人,但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南昌周边县区。
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等。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即唐太宗三子吴王恪的后裔。
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dao音)辅佐唐朝末帝唐哀帝,任太子太傅,但当时朝政已被梁王朱温控制,公元905年六月,爆发“白马之变”。
此时唐哀帝已知道自己的命运,密召李衜,令其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
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
一说开始就没有磨刀这个地名,是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原是人数众多的望族,现在磨刀村的人数不多,约200余人。
但是,迁居在外的后裔特别多,从磨刀李村迁分出去后裔,在外建村都成为当地的望族,李后裔号称有40万之众。
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主要分布在九江、抚州,以及南昌周边县区,外省主要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四川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部分地区。
福建上杭李氏,就是李火德公世系,李火德是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的后裔。
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为了生机,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次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县石壁村再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建上杭李氏,开基祖李火德,其后裔大批迁往两广、海外,以及回迁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