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推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可持续发展

摘 要 :通 过 对 生 态文 明 理 念 的发 展 过 程 、 内涵 的 阐述 ,指 出生 态 文 明 所 强 调 的人 与 自然 - N和 谐 共 处 、 协 同进 e _
化 ,是 实施可持 续发展 战略 的基础和前提 ,有 着重要意义 ;并对 四川省 可持 续发展 具有的优势和存在 的 问题 作 了阐述 ,在此基 础上就如何 建设 生态文明,搞好环境保护提 出了建议 。
.
Ke r s: S c u n Prvn e; S san be d v l p n ; Ec lg ii zto y wo d ih a o ic u tia l e eo me t oo cvl ain y i
1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 人类在开发利用 自然 的时候 ,从维 护 社会 、经济和 自然 系统 的整体利益 出发 ,尊重 自然 ,保 护 自然 ,致力于现代化 的生态环境建设 ,使 现代经济社
维普资讯
河北农业科学 ,2 0 0 8,1 ( ) 4 2 5 :l4—15 4 4 ,17 Junl fH b i g cl r c ne o ra o ee A r ut a Si cs i 四川省 生态 文 明建 设 促 进 可 持续 发 展
全 国陆上气层气探 明储量 的 13 / ;煤炭资 源主要集 中于
川 南 和川西南地 区 ,川 东 、川 北 也有分布 ,储量 10亿 I I I 1
t ;四川攀枝 花 的钒 钛磁 铁矿 等矿 资源数 量与 质量堪 称
世界级 ;四川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资源都有一定规模。 2 12 四川省的旅 游资 源极 为 丰富 四川省 不但有 被 .. 列入 《 世界遗 产名 录 》 文化 和 自然 双重 遗 产一 乐 山大 佛 ,文化遗产一都江堰 和 自然遗产一九寨 沟和黄龙 ,还
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以成都为例

172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以成都为例黄 然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要:在文中笔者将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和“虚拟形象”两个层面,“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依托于政府规划而建构出来的城市形象,“虚拟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的镜面反映,是通过媒体报道而传播出来的城市形象。
在此层面上,笔者再从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成都;城市形象建构;城市形象传播一、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了加速推进,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于21世纪初正式启动,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启动阶段(2004-2006年)2004年,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确立生态立省的战略,成都市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推进阶段(2007-2013年)2007年,省政府就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2011年,省政府通过并开始实施《四川省“十二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2012年,环境保护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进一步加强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为保护环境建立部省合作协调机制。
(三)全面深化阶段(2014-至今)2014年,成都市正式成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5年,成都发布《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时期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6年,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城建攻坚2025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功能完善、生态优良、环境宜人的现代化城市……二、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概念(一)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生态文明城市的一个核心指标。
四川芹菜坪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四川芹菜坪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调查与研究沐川县环境保护局陈柏羽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基础,促进我县和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促进芹菜坪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的有效保护,以加强沐川县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为重点,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一)保护区范围及对象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的小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沐川县境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向云贵高原过渡带的小凉山余脉五指山北麓。
保护区范围在行政隶属上属沐川县永福、建和、幸福、武圣、利店、沐溪等乡镇。
其东部以五指山山脊国有林界与永福、建和、幸福、沐溪等乡镇社区接壤;南部隔五指山山脊县界与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马边县老河坝、荍坝等乡镇社区相望;西部以西密山县界与马边县劳动、石梁等乡镇社区相连;北部以西密山国有林界与武圣、利店等乡镇社区为界。
区内最高海拔为西部的西密山1900.60m,最低海拔为森林经营所所在地马颈子附近,海拔940m,相对高差960.60m。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3°38′-103°52′,北纬28°49′-28°58′之间,呈“人”字形。
南北最长距离为17.15km,东西最宽距离为23.24km,海拔跨度940m-1900m,面积3662hm2。
所处的五指山是岷江水系与金沙江水系的分水岭,以北属岷江水系,以南属金沙江水系。
(二)保护区的生态效益和作用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区域的凉山山系。
保护区总面积3662hm2,虽然面积不大,但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9.22%,是一座巨大的绿色资源宝库,保护区内调查并鉴定到种的昆虫有20目153科516种。
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材料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新时代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社会对于现代文明建设的共识。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各地积极开展了相关经验交流活动,探讨与分享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做法与经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一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交流材料。
一、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定生态保护政策是基础和关键,政策可以制定出很多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使得各个环节、各个社会主体都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例如,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些政策就很有启发性,比如,重点扶持生态经济、鼓励农村居民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实行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基于实施最严格的水电开发审查制度等。
二、推进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绿色发展”要求节能、减排、优化产业结构并发展低碳经济。
例如,广东省出台了“十三五”能源环保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能耗总量要降到2015年的80%以下,同时要实现工业SO2排放量同比下降5%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以上。
三、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对提升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增强责任感和行动力,很有益处。
例如,云南省玉龙县通过开展“绿色文明、健康共生”主题教育,加强了群众对保护生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认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加强督察考核加强督察考核,及时检验、发现和纠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新疆沙雅县每年都要组织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督察考核,通过激励创造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促进政府、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五、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既可以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例如,厦门市通过建立部门西海岸一级城市生态公益林保护基金池,对绿地进行生态保护,有效提高了当地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还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天府绿道研究报告总结范文

天府绿道探究报告总结范文天府绿道是指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条全长约1500公里的城市绿道系统,是成都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探究报告旨在对天府绿道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其建设状况、影响和将来进步方向。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实地考察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起首,天府绿道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自2009年启动以来,天府绿道的建设进展迅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主干道和支线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绿道网络。
绿道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环境品质,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处所。
此外,天府绿道还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相融合,形成了奇特的景观风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其次,天府绿道对城市进步产生了乐观影响。
通过绿道的建设,成都市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了市民的出行环境。
同时,绿道也增进了城市的经济进步和就业增长。
探究发现,天府绿道的建设为周边的商业和服务业带来了新的进步机遇,推动了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的茂密。
此外,绿道还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天府绿道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起首,绿道的建设规划和管理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绿道沿线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不足。
此外,绿道的维护和管理成本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投入和管理手段。
同时,绿道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秩序和安全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管理和监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天府绿道的建设和进步。
起首,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完善绿道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绿道的维护和管理水平。
同时,要加强宣扬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绿道的应用安全性。
最后,要加强合作与共享,与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加强联动,共同推动绿道的进步。
总之,天府绿道作为成都市的重要城市绿道系统,对城市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乐观的推动作用。
然而,绿道的建设和管理依旧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加强规划和管理、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宣扬和教育以及加强合作与共享,可以进一步推动天府绿道的进步,为成都市的可持续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心得

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心得四川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的转变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四川发展的新篇章所带来的变化和机遇。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龙头,经济总量和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四川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对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区域之一,四川省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川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
四川省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领域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扩大。
同时,四川省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了四川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区域,四川省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四川省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实施,严格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四川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动低碳生活和生产方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四川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四川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确保了人民基本生活权利。
同时,四川省不断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动了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兜底、住房安居,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四川

生态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四川
四川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该省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一、推进绿色发展
四川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推进绿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该省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广了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该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较低的污染排放。
此外,该省还加强了对生态农业的支持,推广了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该省加强了对水、空气、土壤等环境资源的保护,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该省还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了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治理。
此外,该省还加强了对生态修复和再生的支持,推广了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三、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四川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该省加强了对生态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同时,
该省还加强了对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广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化活动和项目。
此外,该省还加强了对绿色旅游的支持和发展,推广了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项目,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总之,四川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该省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展。 ¨ 四川 革命 老 区 区域 面积 2 5 . 5万 平 方公 里 ,
占全省 的 5 1 . 8 %; 总人 口4 1 6 8 . 6万 人 , 占全 省 的
4 6 . 4 %。 老区生态资源丰富 , 是长江上游生态屏
障的重 要组 成部分 。 ( 二) 是 四川 生态 省建设 的 需要 2 0 0 0年 , 四川省 委 、 省政 府 高 瞻远 瞩 , 筹 谋 推 进建设 长 江 上 游 生 态 屏 障 的重 大 举 措 。2 0 0 6年
四川地处我国西南部、 青藏高原东南缘 , 是长江的 重要水源地和涵养 区, 其独特的区位特质 , 成为长
江 上游生 态屏 障 、 “ 中国半壁 江 山的水 塔 ” 、 “ 生 物
大量拓展性研究 , 但专题研究 革命老 区生态文明
建 设 的成果 较 少 , 从 利 益 协调 的视 角 研 究 老 区 生 态文 明建 设尤 其是 专题研 究 四川革 命 老 区生 态 文
明建设 的成果 暂 无 发 现 。老 区 生 态脆 弱敏 感 , 经
多样性宝库 ” , 四川生态建设情况直接关 系到长
江 流 域 乃 至 国 家 的 生 态 环 境 安 全 和 可 持 续 发
济社会 发 展滞 后 , 生 态文 明建 设 有 其 特殊 性 。在 已有研 究 成果 的基 础 上 , 本研 究基 于 四川 革 命 老 区生 态 文明建 设 的重 要性 和特 殊 性 , 拟 构 建 利 益
范并行及局部调整与整体推进并驱 的原 则 , 构建利益协调机 制 , 实现革命老 区生产发展 、 生活 富裕和 生 态良好
一
的 目标 。
关键词 :四川革命老 区; 生态文明建设 ; 利益协调机制 中图分类号 : D 6 1 6 文献标志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进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研究2012-12-4 李慧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与野蛮相对,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社会形态建构意义上来看,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一、四川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分析(一)优势分析1. 自然基础:四川地处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东南边缘,属长江、黄河上游地区。
境内海拔从187 米到 7556 米,垂直地带性明显,以高山与高原为特色。
总体上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多年平均降水量 1150 毫米。
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率高。
2. 自然资源:2009 年全省拥有耕地 594.74 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4.89%;林业用地 1912 万公顷;园地 71.7 万公顷;草地 1521.5 万公顷;湿地439.66 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 17.69 %,其中有高原沼泽草地 99.75 万公顷,是长江、黄河上游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水资源丰富,经济可开发量为 7611 万千瓦,均居全国之首。
四川省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已发现矿产种类 132 种,探明储量的 90 种,钒钛及稀土矿均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
四川是世界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全省有维管束植物9254 种,占全国种类的三分之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63 种,有药用植物约 3000 多种,有 60 多种地方药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45 种,占全国总数的 39.8%,其中野生大熊猫数量占全国的 76%以上,是驰名中外的大熊猫故乡。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物种基因库。
3. 经济基础:2010 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17185.48 亿元,GDP 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4.28%,列全国第 9 位,西部第 1 位,四川经济在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川是西部最大市场和物资集散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列西部第 1 位。
四川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大省和重要的粮油、畜禽、果蔬、茶基地。
四川是全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规模较大,门类基本齐全,200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 18071.68 亿元,居全国第9 位。
四川机械、电子、冶金、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皮革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另外四川省商业、餐饮、娱乐等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
4. 社会基础:是继北京、上海之后,中国又一个重要的科研基地。
随着 2011 年科技部对四川省宜宾市建设国家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批复,四川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经达到 17 家,预计到 2015 年,基地将形成总产值 150 亿元,工业增加值 80 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值 400 亿元。
全省有两院院士 61 人,列西部第一。
四川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技工校)5.3 万所,2009 年“普九”人口覆盖率99.64%,高、中、初等教育体系基本健全。
四川省城镇及农村卫生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得到大力发展。
全省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西部重点学科、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医专科达 74 个,先后获得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励 49 项。
5. 人文基础。
四川历史悠久,是我国多元一体的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早在 4500 年前成都平原就诞生了最早的城市文明。
四川现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2 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7 座。
四川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资源,使文化产业具有繁荣发展的深厚底蕴。
四川是多民族地区,有 55 个少数民族,有彝、藏、羌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此外,风格独特的川剧、川菜、川酒、川茶、皮影、木偶、杂耍等民俗文化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四川是道教的起源地,道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厚。
四川佛教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峨眉山不但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也是四川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演绎了独具一格的天府文明。
6. 生态基础:生态建设进展顺利,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四川近年来加大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
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国土整治、地质灾害治理、川西北沙化退化草原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0 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 34.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80%以上的省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水质进一步改善。
(二)劣势分析1. 四川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突出。
四川省总人口 8984 万人,人地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0.069 公顷,比全国要少 27%。
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资源总量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全省 17 个市人均水资源在缺水上限 3000 立方米以下,其中十二个城市在1700 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以下。
2. 区域性贫困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四川省地处西部,是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较大的区域,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全省共有国家级扶贫县 36 个,扶贫村 10000 个,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盆周部分山区,区域性贫困问题和生态脆弱环境问题叠加在一起,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及江河源头区的少数民族,其生存和生态保护的矛盾尖锐。
3. 与国家生态建设要求相比,四川还存在差距。
从生态省建设的部分指标情况看,四川生态建设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 四川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构成制约。
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梳理生态文明观念,更要在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等经济社会领域有所突破。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与全国相比,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还有一定差距。
与西部地区整体水平相比,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
与北京、广州、上海相比,四川省在所在经济区域中的产业结构差距较大,详见表 2。
四川省的科技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也不够强劲。
从横向比较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详见表 3。
从表 3 可以看出,四川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
从实现总产值看,四川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偏低,2009年仅占全国比重的 2.1%;北京为最高,占全国比重为7.2%;其次是上海和广州,分别为 5.3%和 2.7%。
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结构。
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等产业转移情况看,资金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集中,而且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项目比重较低。
5.四川生态文化教育不足。
为了能说明问题,我们选取了成都及绵阳等部分地区的高等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参与调研的院校也普遍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忽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
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与实地调查显示,不论是国家 211 工程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不论是生物、环境类专业还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生态文明普及教育都很缺乏。
二是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统计问卷显示:93.86%的学生选择“环境恶化与己无关”,91.15%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应该是政府的行为,百姓起不到多大作用”。
三是生态环境知识匮乏。
关于“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理念学习”的问题,在收回的 897 份问卷中,有88.62%的学生选择“从未接受过”,有6.50%的学生选择“接受过一些零星的学习”,只有4.88%的学生选择“接受过系统的学习”,而且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大多是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四是生态道德教育缺失。
不注意节约用纸、用水、用电;用过的塑料瓶、塑料袋、电池随处乱丢;随地吐痰、践踏草坪的行为时有发生;爱面子、图虚荣、攀比消费的学生也不占少数。
表1四川省生态建设的部分指标与全国的比较名称单位国家生态建设指标值资料来源:《四川生态省建设规划》及《四川统计年鉴2011》。
表22005-2009年四川与其他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数据来源:根据2005-2010年全国和各省市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表32009年各地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比较注:四川只统计成都和绵阳。
二、推进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及对策建议(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基于生态理念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1. 实施生态文化教育行动计划。
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等学科建设,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
把生态理念贯穿于文化教育领域,树立良好的公众环境道德、创建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
2. 实施生态文化工程行动计划。
充分挖掘和保护四川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成都平原区以三星堆、金沙遗址、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祠、都江堰、青城山为代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川西北江河源区、川西高山高原区以藏羌文化、康巴文化为代表保护和利用民俗民风文化资源,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区以近代革命根据地为代表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创作一批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工程。
3. 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
倡导“绿色消费”,坚持绿色消费观。
以绿色消费推进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促进生态建设。
倡导适度住房消费,推广建设生态型住宅。
创建“绿色饭店”,宣传安全、健康、环保理念,推广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培育“绿色市场”。
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生产、流通、消费全程监督管理。
加强食品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卫生管理,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物流网络。
按照绿色市场标准,加强硬件建设,逐步推进市场设施现代化。
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建立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柜,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等绿色市场。
(二)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构建———基于保障措施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1.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
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根据四川省的实际需要,在实施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立法,重点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清洁生产、强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