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知识理论主要内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
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
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
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中医基础指导: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互关系

精⽓学说、阴阳学说和五⾏学说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法。
精⽓学说着重探讨了物质世界的本源,它以⽆形之⽓的聚(凝聚)与散(弥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形之物的内在联系,从⽽肯定了世界的物质同⼀性。
就本源来说,万物源于⽓,⽓可分阴阳;⽓聚合所成的具体形物,既具有阴阳两个⽅⾯,⼜可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划归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
阴阳学说和五⾏学说对世界本源的认识从属于精⽓学说“⼀元论”。
阴阳学说采⽤“⼆元”的分析⽅法,着重⽤“⼀分为⼆”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所存在着的阴阳对⽴制约、阴阳互根互⽤、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等关系。
阴阳学说阐释了⼈体的组织结构,认为⼈体是⼀个有机整体,⼈体的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前后各部分之间,⽆不包含着阴阳的对⽴。
阴阳学说还概括了⼈体的⽣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起着指导作⽤。
五⾏学说采⽤“多元”的分析⽅法,以“五”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认为宇宙间⼀切事物都是由⽊、⽕、⼟、⾦、⽔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然界⼀切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的结果。
在解释⼈的⽣命活动时,以五⾏特性归类五脏、五体、五志等,来阐述五⾏间的相⽣相克、制化与胜复的关系,从⽽对五脏的⽣理功能与相互关系、病理变化有了更进⼀步的了解,并进⼀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结 精⽓学说作为⼀种⾃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法论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统⼀理论,中医学以阴阳对⽴统⼀、协调平衡来说明⼈体⽣命现象;五⾏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中医学以五⾏的系统结构观点来阐述⼈体⾃⾝及⼈与外界环境的统⼀性。
精⽓、阴阳、五⾏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的基本特点。
元气学说的应用

元气学说的应用1、元气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的元气生命活动的总动力,但并不隶属于某一脏器,如命门、肾、三焦等,而是把元气视作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周行全身上下内外的元真之气。
1.1哲学原理上是依据于中国古典实有主义的“元气论”,王充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柳宗元说:“庞昧草化,唯元气存”(《天对》),张载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
王夫之说:“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读四书大全说》)。
从“元气论”原理上讲:元气是物质自然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都是根源于元气而存在的。
中国古人在探索世界物质本原的过程中,发展了一门相对比较完整的学说——“元气”说。
元气说认为:宇宙天地和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稀微无形,人眼察觉不到,但又充满宇宙太空;元气还处在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它聚集生成万物,而万物又离散成为元气。
由于元气的运动,由于元气中阴阳两种属性的矛盾冲突,从而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运动的多样性。
战国中期,曾有人提出过“精气”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由物质性的“精气”组成,“精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比“天”更基本。
战国末期,荀子继承改造了“精气”学说。
在说明万物形成本原时吸收了前者,把“气”看成是构成万物的物质因素;但解释精神现象的特点时又扬弃了后者,认为首先有了形体,然后才产生精神,即“形具而神生”。
荀子还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气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荀子认为自然万物都由统一的“气”组成,只是水火、植物、动物以及人类乃是气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已,这里已有进化论的思想萌芽。
荀子还认为自然界“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无关。
人应该“制天命而用之”,即人有力量掌握自然规律去征服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汉代的王充在前人元气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而系统的“元气自然论”并应用这一学说对“天人感应说”等迷信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优秀文档】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阴阳、五行的关系,体现了古代中国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究竟什么是气、阴阳、五行呢?气、阴阳、五行的关系究竟又有着什么样的医学含义呢?在医学中气、阴阳、五行的关系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呢?今天三九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详细的学习一下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气、阴阳、五行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
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
(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
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
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
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
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
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
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
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
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
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
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4

中医基础理论的含义与构成、形成与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导。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母体,首先,精气学说(又称“元气论”、“气论”)作为主导性自然观,对世界“本体”问题作出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阐述,并决定着中国传统科学包括中医学的研究思路、方式及其特质,也是整个中医理论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是阴阳和五行学说,它们具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
阴阳学说所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最一般的联系和最深刻的本质,是世界运动最普遍的规律;五行学说所要揭示和证明的是宇宙万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统一的结构模式,并试图具体地刻画出系统事物错综复杂的结构关系的一般机制。
中医学家正是借用阴阳和五行学说认识生命及相关问题,分析归纳有关资料和信息,以建构中医理论体系。
另外,与元气论、阴阳及五行学说相伴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
中医学对正常人体认识的理论,主要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精气血津液三大学说。
藏象学说借助以“象”测“藏”的司外揣内等方法,以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联系为中心,结合研究脏腑与形、窍、志、液及外环境的关系,它与经络学说构成中医理论的核心。
精气血津液理论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及其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阐述其生成、运行输布、功能、代谢、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经络学说主要阐释机体联络通道的构成、分布、功能及病理变化等。
这三种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独特而精辟的认识。
另外,体质与人格,是不同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性的反映,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探讨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及其性质和致病特点、规律等。
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理及影响或诱发疾病的常见因素、发病途径和类型、疾病发展变化和转归的基本机理和一些共性规律。
第四节 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

总之,中医学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从气——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阐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构筑了中医学的理中医学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的古代,把当时先进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与医学理论熔铸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哲学概念说明医学中的问题,同时又在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哲学思想。哲学帮助了医学,,医学丰富了哲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在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中医学理论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超出朴素直观的水平。
(一)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阴阳言气的矛盾对立,五行说明气有生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涵,“举阴阳则赅五行,阴阳各具五行也;举五行即赅阴阳,五行各具阴阳也”(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引阴阳之气也”(《类经图翼·运气》)。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气化是一个自然过程,气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内部的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阴阳有动静,五行有生克,于是形成了气的运动变化。
从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看中医的科学性

从阴阳说、五行说和元气论看中医的科学性关晓光;郭杨志;杜娟【摘要】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范畴,其学术核心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元气论等,带有相当的人文色彩,其内容是千百年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本文从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出发,论述中医科学性及其特点.【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4【总页数】3页(P3-5)【关键词】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中医科学性【作者】关晓光;郭杨志;杜娟【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6中医学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自然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实践学科,通过不同时期的医学实践者的总结和提高,形成了理、法、方、药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影响很大,其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打上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烙印,在阐述人体生理功能、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借用阴阳、五行、元气等古代传统哲学理论,这既是中医理论的特色,又为历史上不断出现的“中医不科学论”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讨论中医理论科学性的过程中,需要从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论出发,论述中医科学性及其特点。
1 阴阳说与中医科学性中医理论中的阴阳重在说明自然界、人体内对立的两种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转化。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起源,是阴阳作为医理出现的肇始。
如“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等。
这些论述的重点在于指出人体内相对立的两种状态,以及在一定条件下这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如果脱离了与人体机能的联系,单独提出阴阳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如“阴味”“阳气”的提出在于揭示两种类别不同的营养物质可以营养人体的外、内两个相对的部位,假如理解成饮食物是由“阴味”“阳气”组成的则没有任何医学意义;同样“清阳”“浊阴”的重点在于强调人体内外部分,即“腠理”“五脏”的性质是不同的,如果理解成阳气走表、阴气走里则很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
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
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
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
”“阴阳是气,五行是质。
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
……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
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
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
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
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立着的统一体。
阴阳学说的核心是“二分法”,它是用二分法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由气聚合而成的万物,根据其形质特点,可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
因此,它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生克制化所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体、五官、五志等,来阐述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从而把人视作为一个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自然界的五运、六气、五方、五季和五化等都内应于脏腑组织,人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等相互联系,因此,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整体。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行的生克制化,这一认识有助于人们去揭示自然界本身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故五行学说也属于古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沦。
由于人的生命活动,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索,去认识。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哲学范畴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各自又受着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带有某些自发的倾向和素朴的形式,还不能完全解释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天人关系。
然而,它可以提供一些认识方法和思路,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注重综合运用。
历代医家都非常强调这一点,如《类经图翼》说: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
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这就充分说明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往往须联系五行,言五行则必及阴阳,而两者的根基是气。
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认识人的生命过程。
此外,还须指出的是元气论及阴阳五行学说都属于我国古代的富含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它长于思辩,但又受着社会历史的限制,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
因此,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元气或阴阳五行这类抽象概念的朴素阶段,而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具体联系,使古人的朴素认识不断具体、深入,增强其科学性及指导意义,如此方能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为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