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内容流程

合集下载

《山海经》教学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汇报人:日期:•《山海经》概述•《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生物•《山海经》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山海经》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目录《山海经》概述01《山海经》产生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此时,人们开始对自然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出现了大量记载神怪、地理、动植物等内容的著作,《山海经》便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

根据学者的推测,可能是当时的巫师、方士或地理学家所编写,他们在长期实践和观察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神话传说,最终形成了这部作品。

内容《山海经》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地理知识,按照地域划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

山经主要记载中国大陆的山川、河流、湖泊等地理信息,以及与之相关的神怪传说;海经则主要描述海外诸国、异国风情和神奇生物。

结构《山海经》采用“经”的形式进行编排,每“经”下面分为若干“篇”,每“篇”记载一个或多个相关主题。

整体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读者查阅和理解。

历史地位《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同时,它也是后世神话传说、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之一。

影响《山海经》以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描绘方式,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都从中汲取灵感。

在现代,许多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剧、小说等也常常借鉴《山海经》的元素进行再创作。

《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02描述盘古如何用斧头劈开混沌,分开天地,并最终身化万物,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伏羲画卦讲述女娲用黄土造人,并为了挽救天地,炼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伏羲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画出八卦,揭示宇宙变化之理的神话。

03创世神话0201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长生女神,主宰阴气,并且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

2024年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山海经》图片与原文教材,主要涉及第一章“南山经”的第一节“招摇之山”,内容包括对山海经的整体介绍、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山中所生长的神异草木和出现的奇珍异兽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古文阅读技巧。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文阅读与理解,对《山海经》中神话传说的把握。

教学重点:《山海经》的文学价值,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及神异草木、奇珍异兽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资料、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2024年发现的《山海经》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地理、神话传说等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让学生对《山海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招摇之山的地理描述、神异草木和奇珍异兽等内容,分析古文的用词、句式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古文阅读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巩固古文阅读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招摇之山的一段古文,并分析其中的神话传说元素,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和理解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山海经》图片与原文课件2. 内容:《山海经》简介招摇之山地理描述神异草木、奇珍异兽古文阅读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并分析《山海经》中另一座山的描述,找出其中的神话传说元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山海经》图片与原文,使学生了解了《山海经》的文学价值和古文阅读技巧。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图解山海经

图解山海经

图解山海经正文:第一章:山海经概述本章介绍了山海经的起源、作者、内容概述等相关信息。

1.1 起源山海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篇章。

1.2 作者山海经的作者不详,据后人研究推测,可能由多位古代学者和传说中的神仙所编纂而成。

1.3 内容概述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川地理、人物传说、动植物珍奇之事,是研究古代地理、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第二章:山海经的分类本章详细介绍了山海经的分类情况,包括山经、海经、陆经、人经等分类。

2.1 山经山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各种山脉的地理位置、山势、特征、传说故事等内容。

2.2 海经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各种海洋的地理位置、海洋生物、传说故事等内容。

2.3 陆经陆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各种陆地的地理位置、土地特征、传说故事等内容。

2.4 人经人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各种人物的传说故事、特征、能力等内容。

第三章:图解山海经的工具和方法本章介绍了图解山海经的工具和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山海经。

3.1 地图通过地图展示山海经中各种山川地理的位置,帮助读者理清关系。

3.2 插图通过插图展示山海经中各种生物和传说故事情节,帮助读者形象化理解。

3.3 文字解释通过文字解释对山海经中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注解,帮助读者理解内涵。

第四章:山海经的影响和研究本章讨论了山海经对古代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并介绍了现代对山海经的研究情况。

4.1 古代影响山海经作为古代文化宝库的一部分,对古代的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4.2 现代研究现代学者对山海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内容解读、历史考证等方面。

附件:本文档附带了相关的地图、插图和文字解释的示例,供读者参考。

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指的是x,其详细解释如下:x。

2.法律名词2:指的是x,其详细解释如下:x。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一、引言《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教学手册旨在对《山海经》进行全书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部经典著作。

二、《山海经》概述《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山川地理、物种生态和神话传说的文献作品。

全书共分为山经、海经和北山经三编,涵盖了广泛的地理、民俗和神话知识。

通过对《山海经》的研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民族文化和神话传统。

三、教学内容1. 《山海经》的背景与历史- 介绍《山海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探讨古代人们创作这部著作的目的和意义。

2. 《山海经》的文本解读- 对《山海经》的文本进行逐章解读,解析其中的地理描述、物种特征和神话传说,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3. 《山海经》的文化影响- 探讨《山海经》对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文学、艺术和哲学的启发作用,展示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4. 《山海经》的价值与解读方法- 分析《山海经》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方法,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和研究。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手册的学习,读者将达到以下目标:1. 全面了解《山海经》的内容和背景,掌握其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2. 能够独立阅读和解读《山海经》的文本,理解其中的地理、生态和神话要素。

3. 深入思考和探讨《山海经》对古代文化和后世文学的影响,形成独立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4. 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和继承创新意识。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手册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独立阅读与解读: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山海经》文本,进行解读和分析。

3. 学术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提升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山海经》的学习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知识测试: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山海经》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山海经神话故事讲解教案

山海经神话故事讲解教案

山海经神话故事讲解教案一、教案简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神话文化,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教案采用讲解、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山海经》的背景和作用;2. 掌握《山海经》中的一些经典神话故事;3. 能够分析和解读神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1. 《山海经》的背景和作用;2. 神话故事的分析与解读;3. 文化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节:《山海经》概述及神话故事选讲1. 介绍《山海经》的概念、成书背景和作用;2. 讲解《山海经》中的几个重要神话故事,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等;3. 分析每个故事的情节、主要人物和意义。

第二节:神话故事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1.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神话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训;2. 对比神话故事中的行为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思考神话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影响;3. 探讨神话故事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如《女娲补天》中的关于人类创造的神话观念。

第三节:学生创作与表达1. 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并进行深入研究;2. 引导学生将所选神话故事改编成小故事、漫画、音频等形式;3. 学生互相分享和展示创作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山海经》概述及神话故事选讲的内容;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神话故事中的道德教训和文化意义;3. 创作法: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和表达自己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反馈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考察学生对神话故事和文化意义的理解;3. 评估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山海经》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 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3. 学生创作的作品展示区域。

八、课后拓展1. 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山海经》中的其他神话故事,并进行深入讨论;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图书馆,了解更多关于古代神话的信息;3.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神话故事,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山海经课件课件完整版

山海经课件课件完整版

山海经课件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山海经》的第三、四章内容,详细解读其中的神话传说、地理描述和古史记载。

《山海经》是一部富于神话色彩的古籍,它包含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要神话故事、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山海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地理描述和古史传说,并将其与现代地理知识相结合。

教学重点:掌握《山海经》中的重要内容,学会分析其中的神话元素和古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山海经》教材、多媒体设备、地图、黑板。

2. 学具:笔记本、笔、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海经》中的插图,引发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三章的神话传说,分析其寓意和现代价值;解读第四章的地理描述,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地理的认识。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制一幅古地理图。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山海经》课件2. 板书内容:神话传说:第三章地理描述:第四章古史传说:……3.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关键词、线条等形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山海经》中的一个神话故事。

(2)根据《山海经》的描述,绘制一幅古地理图。

2. 答案:(1)答案要点:神话故事的名称、主要角色、情节、寓意。

(2)答案要点:地图的准确性、地理要素的标注、色彩的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和古史传说。

《山海经》教学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

《山海经》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课《山海经》。

本课主要介绍了《山海经》这部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包括其中的神话故事、地理知识、生物特征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山海经》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2. 能够分析并欣赏《山海经》中的文学美;3. 能够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理解其文化内涵;难点: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美,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山海经》的动画片,引导学生进入神话世界,激发学习兴趣;2. 课文讲解:讲解《山海经》中的经典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3. 文学欣赏: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美,如对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描绘等,引导学生欣赏文学魅力;4. 随堂练习:针对讲解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运用《山海经》中的知识,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神话故事;六、板书设计板书《山海经》板书内容:1. 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2. 文化内涵:地理知识、生物特征等;3. 文学美:人物刻画、环境描绘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山海经》中的故事,创作一个神话故事;2. 作业要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具有创新性;3. 答案示例:学生作业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山海经》的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更多神话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单元第一课《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集,包含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地理知识、生物特征等内容。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

全书解读—《山海经》教学手册一、前言本教学手册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山海经》这一古代文化遗产,提供全面而简洁的解读内容,以便于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二、《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地理著作,记录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地理知识和民俗风情。

全书内容包括山川、水域、地貌、动植物等,共分为18卷,收录了多达500多种的山川地理和动植物。

三、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起源和发展背景;2.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和古代地理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内容1.《山海经》的起源与发展-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起源和作者;■探讨《山海经》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山海经》的组织架构-分析《山海经》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分类;-解读《山海经》中各卷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介绍《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婿、神农等; ■分析这些传说的由来、意义和影响。

4.《山海经》中的地理知识-解读《山海经》中关于山川、水域、地貌的描述;-分析《山海经》对古代地理知识的贡献和影响。

5.《山海经》中的动植物-介绍《山海经》中的动植物种类和特点;-探讨这些动植物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用途。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文本,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3.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原文和相关研究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4.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地理和生物知识。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思维敏捷、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2.作业完成情况:包括阅读笔记、小组讨论记录、书面作业等;3.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山海经》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山海经》原文及注释;2.相关研究资料和参考书目;3.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实地考察的相关准备工作。

八、教学注意事项1.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神话传说,避免迷信和盲信;5.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6.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程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国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基本属性内容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100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 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 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
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二重要的四点
1.上古时代,洪荒时代,远古时代的定义。

B.c4000年。

2. 成书时间,战国中期到汉国中期,B.c400~B.c200,距今大概有两千年历史。

没有明确的记载时间,在当时的时代有了儒家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巫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或神。

在有相对完整正式的社会体制之前是作为领袖的存在。

并且巫术没有文字,口口相传,与山海经的失传有一定关系。

4.明清时代,小说这种载体发达,山海经图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
视野中。

引入今天我们的重点是山海经的异兽们,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

这说明什么,说明山海经至少有一部分最初是以图片的方式流传下来的,我们来看看一些神兽图。

插入一
视频加图片
四大神兽
1【白虎】
在中国,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

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

而它是四
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

是由二十八星宿中,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

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xing)中属金,色是白的。

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从五行中说的了。

2【玄武】
玄武是一
种由龟和蛇组
合成的一种灵
物。

玄武的本
意就是玄冥,
武、冥古音是
相通的。

武,
是黑色的意
思;冥,就是
阴的意思。


冥起初是对龟卜的形容:龟背是黑色的,龟卜就是请龟到冥间去诣问祖先,将答案带回来,以卜兆的形式显给世人。

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

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地扩大。

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因而玄冥成了水神;乌龟长寿,玄冥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最初的冥间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3【混沌】读音:hùn dùn 馄饨(hun tun)
古书《神异经》说:浑沌外表像犬,四足无爪,有目而不见,行走不便,有翅膀,欺负善良,喜欢残暴的人所以称是非不分的人为“浑沌”.
4【异兽】辟邪
辟邪南方人称貔貅又名天禄,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
头、马身、麟脚,形状似狮子,毛色灰
白,会飞。

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
责的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5【异兽】刑天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又称形
天。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
“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
羊之山。

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


因此,刑天常被后人称颂为不屈的英
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读山海经》诗: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即咏此事,借寓抱负。

6【异兽】屏蓬
生两个头,各在一端,意志处处相对,
一个头想走那边,一个头想走这边,扯
来扯去,移不动尺寸之地。

7 【梼杌】拼音táo wù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
兽。

梼杌很像虎,毛长,人
面虎足猪口牙,尾长,被用
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
的人。

相传是北方天帝颛顼的儿子,它还有名字叫做傲狠,难训,由这几个名字里,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为了。

和穷奇一样,梼杌后来也成了四凶之一。

8【异兽】烛龙
《山海经.大荒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

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海外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晵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烛龙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

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

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

它老是蜷伏在那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呼吸——因为它一呼吸,就成为长风万里。

它的神力又能烛照九泉之下,传说它常含一支蜡烛,照在北方幽黯的天门之中,所以人们又叫它「烛阴」,也写作逴龙。

西方神话中的形象
一探讨东西方神话有什么不同点
东方有大多数为人兽合体,女娲,人蛇,注重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古希腊主要是人,男性俊美,壮美,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山海经中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表现一些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

---拧(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战斗不止)
活动一神兽蹲–
好了。

看了这些图,然而这些就是山海经所描述的最初的神兽形象么--------no
三山海经成书,成图过程
图-文-图(图文)
图:推测一:古代人们记录的一份地图,犀牛大象孔雀,部落图
腾。

推测二:巫师说。

口头,咒语,行为,服饰,道具,山海经的成书是在当时的楚国,楚文化。

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
屈原的诗歌里就有关于山海经的大量引用。

推测三:外星读物
人类历史只有200万年,真正的智能的发展好进步也就几千年的历史
那6700万年前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崛起之前,这么大的时间空白地球上就不能存在其他智能的生物吗?
200万年前地球没有我们这样的人类,不代表说地球上没有人,不解的地方是山海经的成书时间跨度上实在是太大了,先人事怎么得到这些以前智能生物所留下的资料的呢?或者说是外星生物。

战国中期到汉国中期,B.c400~B.c200,距今大概有两千年历史。

没有明确的记载时间,在当时的时代有了儒家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之后到了清朝才有山海经的图出现了。

明清时代,小说这种载体发达,山海经图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活动二探讨一下山海经的由来和如何保护古籍的流传和发展。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

美国独立高级研究员
Charlotte Harris Rees耗费多年心血研究《山海经》,以《山
海经》的相关记载和美国的落基山脉为对照,追寻古代中国人
最早发现美洲的证据。

•专家学者对《山海经探秘》在内容上采用对古文逐条边翻译边解读的方式,结合明朝蒋应镐、胡文焕,清朝成或因等人的绘
图,用通俗的语言解构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

附录部分将
《山海经》里的山川河流与当代地理位置进行了一一对照,包
括9张原创示意图。

插入二图片
由此可见,在后世的图画中已经完全没有继承了,一些服饰也是清朝的。

房版图
网络版图
活动三那我们画一下,山海经的21世纪版本。

看图,评图。

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