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概况

合集下载

台湾经济概况

台湾经济概况

台湾经济概况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经济成长。

但回顾历史,台湾经济发展从1960年代的农业社会,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社会,吸引庞大外资与先进技术来台,带动台湾加工业及中小企业之蓬勃发展,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迹,并将台湾加工产品推广至全球市场,因此享有「加工王国」之美誉。

而近二十年来以信息、电子产业为导向的高科技社会,随着全球在信息、电子科技带动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产业型态已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体制。

2003年台湾当局已投入新台币385亿元在园区的软硬件建设。

园区内共设立370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并透过与跨国企业的智慧财产权的交叉授权和技术策略联盟,建立了台湾科技产业之雄厚实力。

值得一提之处为,台湾享有生产整合成功之优势,将生产流程详细切割,最后再将流程结合;各厂商在流程上具有竞争本质,却又时常互相协助,使得流程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在彼此协助之下降低,造成生产上之优势。

但时值今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并不出色。

2000至2007年不仅是整体经济衰退,以年平均统计数观之,经济成长率4.08%与失业率4.26%,致使平均每人国民所得(美元)年增率仅2.71%,而且于2005年为南韩超越,迄今已有2,000多美元之落差;况且整体经济还呈现外热内温之现象:对外贸易持续畅旺;对内需求则相对疲弱。

油料、燃气及电费价格调涨,2008年1-7月平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高达4.18%,已创下过去15年的新高纪录,使得实质薪资负成长。

荣景繁华的高成长似乎已成为昔日黄花难以复寻,而泡沫经济的疑云,竟直笼罩台湾。

举凡当局的债台高筑、财政恶化、产业相继外移、金融体系坏帐比率偏高、失业人口骤升,及核四议题的喧嚷不休等,再再使得低迷的景气雪上加霜。

台湾是以进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占本地生产毛额相当高的比例,所以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对台湾就显得格外重要。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

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标题:台湾产业研究报告2024摘要:本文为台湾产业研究报告,旨在全面分析台湾主要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通过对台湾经济的深度分析,本文揭示出了台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引言1.1研究背景1.2研究方法1.3文章结构2.台湾产业概况2.1农业产业2.1.1传统农业2.1.2现代农业2.1.3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2工业产业2.2.1电子产业2.2.2半导体产业2.2.3汽车制造业2.2.4新能源产业2.2.5工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3服务业2.3.1旅游业2.3.2金融业2.3.3餐饮业2.3.4服务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3.台湾产业发展趋势3.1内外环境分析3.1.1国内政策环境3.1.2国际经济环境3.2农业产业发展趋势3.2.1现代农业技术创新3.2.2农业供应链的建设3.3工业产业发展趋势3.3.1智能制造的兴起3.3.2绿色工业的发展3.4服务业发展趋势3.4.1旅游业的国际化3.4.2金融服务的创新3.4.3创业创新的支持3.5台湾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4.台湾产业政策建议4.1农业产业政策建议4.1.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1.2推动农业供应链整合4.1.3农业科技创新支持4.2工业产业政策建议4.2.1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力度4.2.2推动绿色工业发展4.2.3强化产学研合作4.3服务业政策建议4.3.1促进旅游业国际化发展4.3.2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4.3.3支持创业创新发展5.结论5.1台湾产业的现状总结5.2台湾产业的发展趋势预测5.3政策建议的具体实施。

台湾地区化学工业发展近况

台湾地区化学工业发展近况

吨 。 目前 第 三期 扩建 计 划 已正 式获 准 。这 是 台塑集 团在 六 轻 1 、2期 工 程 投 产 后 的又 一 个 重要 投 资计
提 出高 雄炼 油 厂计 划转 型 为高 科技 石 化 专 区 。除保
作者 简介 : 翟伟平 男 15 9 4年 生 工程 师 J . 中国化学工业年鉴> Eg 事《 的编辑 出g .作 t- z
销售 乙烯 6 . 4 8万 吨 , 烯 3 . 丙 1 9万 吨 , 丁二 烯 7 8万 .
储 及炼 制设 备 的改 造和 油 品 的销售 。 主要 计划 有 : 液
化 天然 气接 收 站 的继 续 扩建 ;台北 天 然 气 旧管线 的 淘 汰换 新 ;桃 园炼 油厂 重 油转 化装 置 及大 林 厂 正烷 烃装 置 的兴建 和加 油站 的增 、 建 投资 计 划 。 改 近期 又
期 工 程完 成后 ,台塑 六轻 的 乙烯 产 量将 达 到 10万 7
吨 , 以满 足下 游 企 业生 产需 要 。 足 另外 台塑 集 团下 属
企 业 台化 公 司也 计 划投 资 8 0亿 元 新 台币 , 麦寮 工 在
业 区兴建 年 产 1 0万 吨 芳烃 厂 ,未来 芳 烃 的生 产 能 0 力也 将达 到 2 0万 吨 , 全球 之 首 。 5 居 中油 公 司近 几 年来 一 方 面 积 极 推 进 私 有 化 进
支 撑着 台湾 的化 学工 业 ,而 且 在全球 经 济不 景 气的 形 势 下 对 稳 定 台 湾 整 体 工 业 起 到 了 非 常 重 要 的作
用。
近两 年 台湾 石化 工 业 的焦 点是 台塑 集 团 的六轻 工 程 , 19 从 9 8年 1 0月起 , 六轻 一期 工 程 中的 2 0座

台湾地区石化产业发展概况

台湾地区石化产业发展概况

二 甲酸 (PTA)原 料 PX、己 内酰 胺 (CPL)原 料 环 己 烷 与环 己酮 、丙烯 腈 (AN)原 料氨 需要 进 口 ,其余 原 料 岛 内皆可供 应 。人纤 原料产 品 主要客 户为聚 酯 制 造 厂商 .下 游业 者利 用人纤 原料 生产 聚 对苯 二 甲酸 乙二 酯 (PET)与 尼 龙 两大 类纺 织 纤 维 产 品 。 目前 PET原 料 乙二 醇 (EG)与纯 对 苯 二 甲酸 (PTA)在 岛 内供 大 于求 ,超 过 90%的产 品 出 口 ;尼 龙 上游 原 料 丙 烯 腈 (AN)与 己 内酰 胺 (CPL)则供 不 应 求 ,因 此 这 两 类产 品需依 赖进 口以弥补 岛 内供 需的缺 口。
资料来 源 :台湾 工业 研究 院 IEK(2017/04)
图 3 台 湾 地 区 人 纤原 料 产 业 发 展 历 程
台湾地 区人 纤原 料产 业 始于 20世纪 60年代 。 1952年 台湾 当局 实施 进 口替 代政 策 .逐 渐成 立 塑 胶 与人 纤加 工厂 .1953年 中 国 人造 纤维 公 司成 立 。 生 产 嫘萦 。1965年 台 湾化 纤 公 司成 立 生产 嫘 萦 ,但 此 阶段 尚未 有 岛 内 自产 的人 纤原 料 。
i原加料 f
、 工 }
、 ... ......
资料 来源 :台 湾工业 研 究院 IEK(2017/04)
图 1 台湾 地 区 基 本 原 料 产 业 发展 历 程
台湾地 区石 化 基本 原料 产 业始 于 上世纪 7()年 代 。1973年 中 油于 苗 栗 头份 兴建 台湾 地 区 第一 座 裂 解 设 备 ,以天 然气 作 为 进 料 .生 产 54干 吨 /年 的 乙烯 。尔后 二轻 至 四轻 陆续 兴建 .逐 渐提升 台 湾地 区 石化 基 本 原 料 的 自给 率 ,带 动 台 湾地 区 下 游 塑 胶 、橡 胶 、纤 维 等 产 业 的 发 展 .创 造 经 济 起 飞 的 奇 迹 。

台湾工业概况

台湾工业概况

台湾工业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

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

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

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

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

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

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业。

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状况与分析

台湾食品工业发展状况与分析
质 ,培 育 产 品 品 牌 , 利 用 先 进 的 生 物 技 术 和 营 销 手
段 ,对 传 统 食 品工 业 进 行 改 造 升 级 ,开 发 保 健 食
发 等方 面具 有较雄 厚 的实力 和 明显 的品、便利食 品等高层 次 、高 附加值 、加 工技术 密集 型 的新兴食 品 ,一些 高端产
布 局 ,其 中大陆是 台湾 食 品产业最 主要 的海外 布局
分, 国际上 通 常将 食 品工业 划 分为食 品加 工业 、 品 食 制造业 、 料制 造 业 和 烟草 加 工 业 四 大类 。食 品 工 饮 业 是 台湾制 造业 的重 要产 业之 一 ,0 9年 在 台 湾制 20 造业 行业 中排第 6 。台湾本 土食 品工业 的规 模虽 位 不 大 , 长期 的发 展形 成 了其 独 特 的产 业优 势 , 但 累积 了很 强的技 术实 力 与经 营管 理 能 力 , 其 在食 品科 尤
2 台湾食 品 工业 的 经 营现 况
2 1 产 值 与 规 模 . 20 0 9年 台 湾 食 品 企 业 共 有 5 9 2 家 , 企 业 员 2
产 品的价 值 ,提 升农 民所 得 ,从 而 带 动农 业 发 展 , 繁荣农 村 经 济 。8 O年代 以后 , 台湾 食 品工 业 的角 色逐渐 转 为满足 岛 内食 品需 求 、提高 民众 生活 素质
第 6期
台 湾 农 业 探 索
Tawa r u t r l s a c i n Ag i lu a c Re e r h
No 6 .
De e b r 2 0 c m e 01
21 0 0年 1 z月
台湾 食 品工 业发 展 状 况 与分 析
翁 志 辉
(. 福 建 省农 业 科 学 院农 业 经 济 与科 技信 息 研 究 所 ,福 建 1

我国台湾省炼油和乙烯工业简述

我国台湾省炼油和乙烯工业简述
原 油加工 能力 2 10万 ta (5万 b ld ,轻 0 / 4 b/ ) 油 生 产能 力达 3 0万 ta 8 / ,其 汽油 、柴油 、喷气燃
六 轻 的 一 、二期 工 程计 划 投 资 金 额 ( 工业 含
港 、发 电厂 )约 4 6 8亿 台 币 , 已 于 2 0 2 0 1年 中
总员工 约 1 人 。 中油公 司拥有 一 、二 、三 、四 、 万
程造 地面积约 20 6h ,约 占台湾 面积 的 00 8 9 a . % 5
11 设备 基础 工程 .. 2
打 桩 总 长 度 约 4 0万 m。 混 凝 土 用 量 高 达 5
6 O万 m 约需水 泥 量 2 8万 t。 4 ( 0 )
司 也 作 了初 步 了 解 。 台 湾 的 石 化 工司 和 中油 公 司 。 台 塑 公 司 的六 轻 总 投 资 6 5 8亿 台 币 ( 2 1美 元 = 28台 币 ) 3. ,炼油 能 力 2 10万 ta 0 / ,全 部投 产后 。税 收每 年 2 0亿 台币 . 5
11 . 3 建厂 工程 .
五轻 ,一 、二轻 因 乙烯装 置 技术 落 后 、产 能 太 小 已拆 除 ,三 、四 、五轻 的 乙烯 装 置 尚在 生 产 ( 具 体情况见后 ) ,炼 油 能 力 36 0万 ta 0 / ,提 供 台 湾
省 7 %汽油 .公 司总 员工 1 0 . 5万人
20 0 6年 6 7月期 间 ,由 中 国 高 科 技 产 业 化 —
研 究 会 组 团 ,分二 批 共 三 十余 名 石 化 专 家及 各 厂
领 导 ,去 台湾 省考 察 了 台塑 公 司 .同 时对 中油 公
1 填海造地及建设工程 . 1 111 营建工 程 ..

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

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

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台湾是一个拥有发达制造业的地区,其制造业一直以来都占据着台湾经济的重要位置。

在台湾,有很多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它们以其高品质的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下面将介绍一些台湾制造业百强企业。

1.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Hon H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鸿海精密工业股份,也被称为富士康科技集团,是台湾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供应商之一。

该公司成立于1974年,总部位于新北市。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智能方式、电脑、电子设备等产品的制造和组装服务,并与苹果、华为等知名品牌合作。

2.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Delta Electronics, Inc.)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台北市。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源供应器制造商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开关电源供应商之一。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还提供光伏、能源储存、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致力于推动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发展。

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T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简称TSMC,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新竹市。

TSMC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商之一,也是台湾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

该公司提供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和服务,为全球众多知名芯片设计公司提供芯片制造和代工服务。

4. 联发科技股份(MediaTek Inc.)联发科技股份成立于1997年,总部位于新竹市。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专注于智能方式芯片和无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制造。

联发科技股份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方式、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

5. 宏碁股份(Acer Incorporated)宏碁股份成立于1976年,总部位于新北市。

该公司是全球知名的计算机硬件和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

宏碁股份的产品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工业
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柱。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基本上建立了部门比较齐全、以委托加工型态为主体、以信息电子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

70年代以前,台湾工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也具备了相当的工业基础,但发展重心始终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缺乏重化工业与生产资料生产工业。

70年代初起,台湾在继续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开始推动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

在第六个四年经济建设计划中,台湾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并以“人造纤维、塑胶-石化”及“金属制品、机械-钢铁”两大系列作为代表,采取保护政策(即进口替代),建立台湾自己的重化工业。

然而,世界石油危机的发生,改变了台湾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台湾当局便于1974年提出推动“十项建设计划”,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工业及重化工业(即兴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油化学工厂)。

随着十项建设工程的相继完成,台湾重化工业得以初步建立与发展。

1978年,台湾重工业生产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台湾有了自己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开始,台湾除继续发展以出口为主的轻纺电子工业及加强重化工业的建设(1978年提出的十二项建设计划中继续扩建钢铁厂、造船厂与石化工厂等)外,开始转向发展所谓的“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重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信息电子、精密机械仪器、光电工业等。

1980年,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正式建立,是科技工业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其主要目的是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吸引与培养高科技人才,建立与发展技术密集工
业。

1981年底,台湾又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并逐渐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鼓励,以实现工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转型。

于是80年代以后,台湾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工业或劳力密集型工业。

但就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工业发展来说,受世界经济与市场波动的影响,台湾工业生产增长极不稳定,波动相当大,1974年出现50年代初以来第一次负增长,1976年到1978年又出现13-23%的高增长。

80年代,台湾工业在波动中保持中速增长,年平均增长 6.9%,其中1982年出现70年代以来第二次负增长。

90年代以来,台湾主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在1990年制订的“六年建设计划”(1991-1996)中,台湾进一步提出发展十大新兴工业,即通讯工业、资讯(信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空航天工业(航太工业)、高级材料工业、特用化学工业与制药工业、医疗保健工业与污染防治工业。

90年代中期后,台湾开始推动以建设“科技岛”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

虽然有不少规划未能全面落实与实现,但仍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台湾工业发展的主体与核心。

整体来说,90年代,台湾工业增长速度进一步下降,年平均增长4.4%,其中1990年出现50年代以来第三次负增长,2001年出现第四次负增长。

经过约50年的发展,台湾工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

工业生产净值从1952年的34亿元新台币增加到2000年的31287亿元新台币,增长了920倍。

其中,1971年工业生产净值超过1000亿元,1984年超过1万亿元,13年间增长了9倍;1992年,突破2万亿元,8年翻了一番;1998突破3万亿元,7年翻了一番。

在工业内部,制造业生产始终居主导地位。

制造业生产净值于1972年突破1000亿元,1986年超过1万亿元,14年增长了9倍;1996年,超过2万亿元,10年翻了一番;2000年达到25503亿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