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就像一部长长的纪录片,把他的家族往事、个人经历缓缓道来,没有刻意的渲染,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
在书中,余秋雨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他家族的兴衰,以及他自己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这让我仿佛跟着他一同穿越了时光,见证了那些或悲或喜的岁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自己童年时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老旧的宅院里,院子里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树。
每到秋天,满树金黄的小花,香气弥漫在整个院子里。
他和小伙伴们就在这树下嬉戏玩耍,捉迷藏、打弹珠,日子简单却充满了快乐。
他细致地描述着那桂花树的样子,说它的树干有多粗,枝叶如何伸展,仿佛那树就活生生地长在我眼前。
他还讲起小时候跟着祖母去集市的事儿。
集市上那叫一个热闹,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糖葫芦的大爷举着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子,红彤彤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
祖母紧紧拉着他的手,生怕他走丢。
他们在一个个摊位前流连,祖母会为他挑选一块花布,给他做新衣服。
他回忆起那花布的图案,一朵一朵的小花,那么鲜艳。
还有他上学的经历。
每天清晨,他背着书包走过那条长长的小巷。
小巷的石板路有些不平整,他走得小心翼翼。
学校里的老师有的严肃,有的和蔼。
他记得有一次因为调皮被老师罚站,站在教室外面,心里又害怕又后悔。
那时候的他,心里怀揣着对未来的懵懂憧憬,努力地学习着。
余秋雨先生对亲情的描写也让我感动不已。
他讲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虽然严厉,却饱含着深深的爱。
母亲在灯下为他缝补衣服的身影,让他感到无比温暖。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场景,虽然简单,却是那么温馨。
读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余秋雨先生的内心世界,分享着他的喜怒哀乐。
他所经历的那些挫折和困难,没有让他消沉,反而让他更加坚定地前行。
这也让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住在乡下的外婆家。
那也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地方。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口老井,井水清凉甘甜。
夏天的时候,我总是喜欢用井水洗脸,那股凉意能瞬间驱散夏日的炎热。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

余秋雨借我一生读后感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它讲述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余秋雨的文字所感动,也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开始,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面对着湖水,一边抽着烟一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
他回忆起了自己和妻子的相识相知,他们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部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他们相识于战争年代,经历了战争的磨难和困苦,但他们的爱情却在逆境中愈发坚定。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孩子,从此他们的生活就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快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老人对妻子的爱如同一壶老酒,越陈越香,越久越浓。
他们之间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和深厚,让人为之动容。
而在他们的爱情故事中,也充满了生活的无奈和坎坷,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爱情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爱情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它能够让人在逆境中坚定不移,也能够让人在幸福中更加珍惜。
而生命,是如此脆弱而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让生活的琐事和烦恼掩盖了我们对爱情和生命的感悟。
余秋雨的《借我一生》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揭示。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它所感动,也会对爱情和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借我一生》读后感《借我一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普通男人的不平凡人生。
通过细腻描写和生动的场景,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真谛。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李浩的普通上班族,他过着平凡而乏味的生活。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获得了一种神奇的能力——他可以借用他人的余生。
这个能力让他意识到了生命的宝贵,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通过李浩的借用能力,作者展现了人类对时间的渴望和恐惧。
李浩借用了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的余生,他能够感受到老人留下的痕迹和情感。
他经历了老人的成长、悔恨和孤独,深深体会到了时间的流逝是多么的无情。
这让我不禁思考,面对有限的生命,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惜每一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在小说中,李浩也借用了一个年轻女孩的余生,这个女孩本来是有着美好前景和无限可能的。
然而,她却因为与杀人犯的悲剧相遇而面临死亡。
通过她的故事,作者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对悲剧的无力感。
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去应对生活中的不幸和逆境,如何保持乐观、坚强,并为自己和他人争取更多的幸福。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小说还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
在李浩借用余生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与他有着相同命运的人。
他们相互扶持、理解,形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这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情感和无私的关爱,也让我明白了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通过《借我一生》,我意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或荣誉,而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他人。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用心经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同时,我们也要善待他人,付出爱和友善,相信幸福和快乐会在我们的生命中播撒种子。
通过这部小说,我得到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激励我要更加积极地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同时,它也提醒我要关爱身边的人,传递温暖和善意。
我相信,只有在理解生命的意义、感受生活的美好、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篇一:借我一生读后感“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这是余秋雨先生写《借我一生》这本书时的心境。
显而易见,余先生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写这么一本书,精读全书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余先生用眼泪写成的分量。
以第一章《长辈的山》开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说起,再到余先生的父母以及亲人,这段时间作者一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家庭,观察社会。
他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注视到这些亲人的坎坷、遭难、直到活着。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生态。
自己成年以后,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
如许多相似的家庭一样,他的家在这场灾难中摇摇欲坠,几近被彻底葬送。
余先生着重笔墨写他以及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的遭遇,这也是先生一生最痛苦的回忆。
正像书中所说的“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用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满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机会,而且把这么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
在那样的年代,余先生和他的家庭在“寒冷”中相互“拥抱”,一直在坚持,坚忍直到坚韧。
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小人的侮辱,生命的挣扎之后,余先生对社会的认知清晰而又深刻。
比如在对权力的认识上写到“由此我明白,失去行为权利的人有难大幅度疯狂,真正疯狂的,只能是那些自认为拥有无限权力行为自由的人。
”在写到他的表哥由于不堪与世俗的嘲讽和冷落自杀时说“那个集中了上海小市民刁钻龌龊思维方式的群落,只三言两语就挑动了姨妈原来就有的虚荣、霸道、和机谋,是事情走向恶化。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渴求,是余先生能够成大家的基石。
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后来逃遁到中正图书馆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面对新知识的渴望无限,余先生一生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自己,更成就了整个中国文化。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借我一生》读后感范文5篇(一)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不能不说感触真的很大,也很久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了。
以前高中三年静不下心安安静静的去读完一本书,大一是因为太浮躁吧,总之就很久没有阅读了。
所以现在再重新去完整认真读完一本书我还是有感到吃力的,所以也看得断断续续的,不过,这本书还是对我影响很大,感动感触很多。
起码让我能重新静下心来去体会一本书。
但我知道,我现在对这本书得认识还很表面,有很多深层东西我还不能体味到,现在的我阅历还是太少,也许以后再看这本书时还会有更多收获,品味学习到更多。
大二了还带有很多小孩子习性懵懂无知又不懂独立的我,这本书真的告诉了我很多,也让我反省自己很多。
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这个自由和平的年代,个性张扬,幸福的享受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物质享受,不知吃苦受难为何物,被层层好好的保护着。
但这也同时让我们染上了很多时代病,让我们过于的依赖,让我们不懂长大。
让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会生活去成长,这也是所谓的有得必有失吧。
面对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真的要学会感恩。
当我读到文革时期作者的各种遭遇,我感觉真的真的很揪心,一直知道文革时期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不敢想象人性却真的可以变得如此恐怖如此自私,人权可以被如此轻贱,面对迫害会如此无力。
由父亲被身边亲友因一句闲聊时的话而导致蒙冤受害十年之久,到我一直感觉很亲切很有爱的叔叔被污蔑迫害无法作任何申诉辩驳而最后致使一个如此刚烈坚强的人自杀,当时真的感觉很悲苦很心酸。
还有为爱人而自杀的益胜表哥,典型上海小女人的姨妈,很有风韵很有味道的妈妈,还有太多太多,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吸引我感动我的地方。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读完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旅行。
这本书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纪录片,把余秋雨先生的人生岁月一帧一帧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起伏跌宕。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经历,都让我感触颇深。
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余秋雨先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求学和创作的那些片段。
在那个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年代,余秋雨先生的家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望却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燃烧在他的心中。
他在狭小的房间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籍。
那时候,书籍是他最珍贵的财富,每一页纸、每一行字都仿佛是一扇通向另一个世界的窗户。
他沉浸在那些文字的海洋里,忘却了外界的喧嚣和困苦。
我仿佛能看到他坐在那张破旧的书桌前,眉头微微皱起,眼神专注而坚定。
他的手指轻轻翻动着书页,嘴里还时不时地低声诵读着那些优美的语句。
周围的环境或许嘈杂,或许寒冷,但他的心却始终是热的,被知识的力量所温暖,被文学的魅力所吸引。
他不仅读书,还不停地写作。
没有华丽的纸张,就用粗糙的草纸;没有顺畅的钢笔,就用磨损的铅笔。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
他把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都倾注在那一篇篇的文章中。
记得有一次,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屋子也开始漏雨。
余秋雨先生不得不找来各种盆子接水,但他的笔却没有停下。
雨水滴在盆子里的声音,与他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独特的交响曲。
他的衣服被雨水打湿了,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额头上,但他的神情却无比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他笔下的文字。
这种对知识和创作的执着,让我深深地感动。
在如今这个物质丰富、诱惑众多的时代,我们往往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而余秋雨先生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坚守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
借我一生读后感

借我一生读后感《借我一生》是一部令人深省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李浩的故事,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借我一生》的读后感。
第一部分:追寻生命的价值小说的开篇就让我对主角李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有着光鲜亮丽的外表和背后广受赞誉的事业。
然而,他的内心却始终难以放下一种空虚感和对生命的意义的追问。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是否也会有类似的疑惑呢?在小说的情节中,李浩辗转经历了许多曲折,从事业上的痛失到家庭的沉重打击,每一次挫折都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他在与恶疾抗争的过程中,不再仅仅追求名利,而是转向了对于内心真正渴望的追求。
这一转变让我深思,或许人生的真正价值并非来自于物质的追求,而是在于实现自己的内心追求。
第二部分:家庭的重要性在小说中,李浩家庭的描写给了我深刻的触动。
他和妻子晓娟的婚姻出现了矛盾和裂痕,他对女儿千千的爱也因自身的疏忽而陷入危机。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家庭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和睦、关系融洽,我们才能在混乱的人生中找到一份安宁和慰藉。
通过李浩与家人的相处,我也体会到了亲情的宝贵。
他对儿子小浩的钟爱和对女儿千千的疼惜,让我明白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撑。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家人的陪伴和支持都是我们最大的资本。
第三部分:珍惜当下在小说中,李浩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都让他更加明白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他明白了生命是如此脆弱,一切都可能转瞬即逝,所以他放下了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和关心的人。
这种对人生的颠覆性认识让我深思,我们常常忙于追求金钱和地位,忽略了身边的美好和每一天的值得珍惜。
小结:《借我一生》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角李浩的遭遇和成长,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唤醒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读完《借我一生》,我明白了人生并非仅仅追求功名和利禄,而是要找到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
借我一生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

精心整理借我一生读后感1000字_读后感【第1篇】余洁在其文集中落寞地讲到“世界上最不能忍受的垃圾—文字垃圾”使我曾一度放弃对“文字文明”的追求与思索,也正是余洁老兄的笔端攻击对象—余秋雨先生的一段告白,使我心胸明朗—大的文化是一种解脱,它可以使人类从知识中获取悲淡的大漠中刨寻千年前拉走中国古文明的马蹄、车辙,然后在呆呆地、无奈地看着那人、那车、那文明因渐渐远去而模糊的背影。
带一壶烈酒,在晚霞、篝火中与那孤寂的道士默默地对视,去解读他那因贫困和无知而痴痴的目光,从中发现,一生中什么叫错过,什么叫无奈。
古文明的远去为现代文明的重组清空了理念的仓库。
正如一个兄弟的一句话“如果要死我就死在西藏”,因为西藏是千年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域,是信仰的圣地,所以它能成为余先生手书《文化苦旅》的开启之地,也是秋雨先生一生转折的借住地。
《借我一生》是人们探索先生思想、文章的重要资料,是先生探索中国世界文化文明的游历。
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演练受历史、种族环境的约束,正如:古西方那种桀骜不逊、豪放不羁而张扬的文化,留给了后人残缺的、悲寂的文明,古中国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去研读台湾文化和西欧文明。
也正是这三次非常时刻的学习,使得先生学惯中外,文如翰海。
惭愧呀!在当今所谓的先进、文明、高科技的笼罩下的浮躁的人们,我们缺的、少的、不足的正是这种学习的勇气,一种敢于面对孤独、面对孤寂的精神,知道不足却不肯静心学习的人是可悲的,而从不知道自己不足的更可怜。
文者需要一种勇气,一种直面人生的勇气,一种敢于在困苦中探索的勇气,一种亲历危险的勇气。
知道人的一生只是一个载体,是精神在肉体中的寄存过程。
如果借你一生,你会如何?我呢?年。
来以为一切可以就这样平淡流转。
但1966年6月,文化的革命爆发,父亲不久便被关押,薪水停发,仅靠每月26元人民币养活八个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一角,而我的极限是七分,所以我经常以在寒风中读英语来忘记饥饿。
那是极度饥饿的亲人是不能聚在一起的,因为面对一点儿食物就会你推我让,谁也不肯下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我一生》读后感连着好几天的下午,坐在被窝里看余秋雨先生的《借我一生》。
其实对于余秋雨并不陌生,从读书起,他的名字就是如雷贯耳的响彻,只是作为当时的我,还无力去解读文字里的深邃,鲜少去拜读他的作品。
稍有成长,心思也有了更多的旁枝,喜欢读书却也较少拿起书本真正的评赏。
其实,赏这个字都极为吃力了,还大言不惭的说出评来,真是不禁为自己感到害臊。
幸亏工作之后,大彻大悟,开始弥补自己的无知,开始走入知识的海洋。
一直以来,我不愿意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
文化两字,站的理论高度太耀眼,我承受不起,所以我只愿说我是个接受过教育的人。
教育有的时候很神奇,它给予了你很多东西,并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老师对你的影响,同学对你的带动,以及你自身的后天接受推翻先前的价值体系。
教育扩大了也是个小型社会,老师或好或差,身边的诱惑可能积极向上,也可能是恶魔对你的纠缠。
值得庆幸的,我的老师基本都是值得颂扬的楷模,当然,这个评价是由于我自身的评价体系得出的,并不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五年来,我重复着以前好老师们教给我的: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要尊师敬长、做人要诚实……诸如此类的话语,却让我惊讶的看到现在孩子们的“早熟”。
接受信息的快速以及现实社会的某些负面,让我的大多数孩子们已经开始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屑一顾。
这是现在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沉痛……思维总是会不经意间跨出脑海,当我们说出一些实话或者是想法,一不小心,别人就说你“犯了政治错误”,亏得不是某个时代,要不然,恐怕真是要活不下去了。
天真的话往往就是实话,而实话往往不合大趋势。
而说出口的话,总要基本符合“和谐社会”。
当我教育着孩子要“诚实”,于是诸如“碰瓷”的人出现了;当我教育着“要扶起摔倒的老人”,于是“扶起反被诬陷”出现了;当我教育着什么的同时,相反的那个就急急忙忙的出现,仿佛在和我进行接力赛,而我发现:往往赢还是它。
教育开始倾塌……其实,社会容不得细细的去研究,至少不是三言两语说的清的。
走的路多了也就成了路,伤的多了也就成了“傻子”。
作为班主任,我反复强调的还是要我的学生学会做人至上。
因为我坚信:成绩不好也能生活,但倘若为人不端,天才也无用。
一直以来,我都认定上天为我铺成好的路,正是我现在在走的这条路。
万分感激的是,上天对我很好,让我在每个时间段都遇到很多好人,而这些很多的好人,有些经过时间的筛选,最后真的成为了心底里最柔软的苍老,而有些,也真的只能是过客。
生命里,有些事,很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也愿意整天嘻嘻哈哈的做个没心没肺的快乐人儿。
我信奉上天为我安排的每件事情,也按部就班的沿着它给我规划好的每一步走着。
亦如现在的每天下午:这么冷的天坐在被窝里看书。
如果天没那么冷,我应该和朋友们在聚会。
可是天气不仅冷,而且还下雨,于是聚会都被推迟到了开学之后。
安静的心捧起书本,恰巧是《借我一生》。
边读,边思考,手机也放边上,看到不懂的或不确定的立刻百度一下。
就这么看着余老的书,想象着他走的每一步路,揣测着他的每一份心情。
随着文字和目光的跳动,时而悲愤,时而心痛,时而紧张,最后涌起的是坦然。
余老的童年天真烂漫,但也肩负“使命”。
相比较我的童年,余老的童年简直是快活,其实很多人的童年都是我羡慕的。
改革开放十几年后的上海,让我的童年略显“可悲”。
偶尔回家,奇怪家里人为啥要种那么多草,为什么走路不撑伞,很多为什么,相对的是上海的高楼大厦和紧跟国际潮流的一切。
而落寞的就是,现在同事们兴高采烈地说着某花某草某物,而我什么都不知道。
弥补给我的,就是现在的孩子,也几乎没有童年可言。
余老经历的某段岁月,可以说是我在书本上经常看到的岁月,可是细细的深究起来,又是完全陌生的岁月。
我本多情,泪水原本就容易被一些正义惹出来,现在已坚强许多,只会在眼眶里打转。
那些岁月,幸亏我没有经历过,以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无法借我一生受这些忐忑、猜忌、恐慌以及欲加之罪。
《借我一生》,我想余老的一生倘若愿意借给我过,我也是断然不要的。
尊敬与崇仰要经历那么悲痛的岁月,我觉得我熬不过,终究只是个小市民心态,更何况,谁也无法借谁一生,谁也无法使人生重来,所以能做的,只是活好当下。
不想过多的去描述,历史永远是每个人心中道德价值的私人认定。
而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总是希望学生可以客观的、理性的去评价一段历史,一段战争,甚至是一个国家、民族。
所以,老子的话,我希望铭记在心。
也希望我们不要以一段历史或者某些人的历史就把这一切都强行的打上“好”或“不好”的印记。
历史的作用我觉得更多的是借鉴和反思而非仇恨,要不然文明就太可悲了。
余老的后半段人生是我极其羡慕的。
想做就做、当机立断,并以他长时间的人品立足于民,深得人心。
坦然的心态和勇敢的心,不到那个年纪的故事男人是不会拥有的。
而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大多是经历了灾难、委屈等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痛苦。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同理,汝非其,焉知其之痛。
快乐也好,痛苦也罢,不是当事人,都不会有深刻的体会。
历史的长河中,从来不乏能人和才人,于乱世淡定,于和平勇敢。
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同时它也是炼金石。
记得XX年巴金先生去世的时候,豌豆的伤感,我想对于真文人的去世,世界都是要叹口气的。
于余老,看过那么多书、游历过那么多地方,这两样是最让我羡慕的,也是我此生的追求。
幸得中国有余秋雨!幸得中国有真文人!“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这是余秋雨先生写《借我一生》这本书时的心境。
显而易见,余先生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在写这么一本书,精读全书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余先生用眼泪写成的分量。
以第一章《长辈的山》开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说起,再到余先生的父母以及亲人,这段时间作者一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家庭,观察社会。
他用近似于《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们的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注视到这些亲人的坎坷、遭难、直到活着。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每一个人都能代表一个群体,每一个人都能映射出整个社会的生态。
自己成年以后,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
如许多相似的家庭一样,他的家在这场灾难中摇摇欲坠,几近被彻底葬送。
余先生着重笔墨写他以及他的家庭在那个年代的遭遇,这也是先生一生最痛苦的回忆。
正像书中所说的“文革灾难的民间版本,是用一种彻底失控的民粹主义,为平日游荡在街角、满藏在心底的恶,提供了一个发泄机会,而且把这么发泄转化为表演,转化为文化,转化为暴力”。
在那样的年代,余先生和他的家庭在“寒冷”中相互“拥抱”,一直在坚持,坚忍直到坚韧。
在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小人的侮辱,生命的挣扎之后,余先生对社会的认知清晰而又深刻。
比如在对权力的认识上写到“由此我明白,失去行为权利的人有难大幅度疯狂,真正疯狂的,只能是那些自认为拥有无限权力行为自由的人。
”在写到他的表哥由于不堪与世俗的嘲讽和冷落自杀时说“那个集中了上海小市民刁钻龌龊思维方式的群落,只三言两语就挑动了姨妈原来就有的虚荣、霸道、和机谋,是事情走向恶化。
”对于书籍的热爱和迷恋,对知识的渴求,是余先生能够成大家的基石。
无论是小时候苦读祖父留下的典籍还是后来逃遁到中正图书馆如发现宝藏般的博览群书,还是后来成名后在香港图书馆面对新知识的渴望无限,余先生一生对知识的孜孜以求成就了他自己,更成就了整个中国文化。
博览古今,史通中外,洞察世事,忧国忧民,使得余先生的语言情理合一,在诗性的叙述中浸满了历史的思考和感叹,胸中饱含对家国天下的忧思,其语言的精炼通脱而富有,对事物的描述常常是一针见血,读者最想表达最想说的感受被他表达准确到了极致。
如果把我们一般人的写作语言比喻成高射炮打蚊子的话,那么先生的语言就如用一枚钢针准确的扎向蚊子的心脏,一招毙命。
所以,余先生的文章,不出则已,出必精品。
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的责任感,余先生在仕途一片光明的情况下,在学术事业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一切方便与世俗的恭维追捧下,毅然决然的离开业已建立的,并将拥有更大的所谓成就的“坦途”,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田园”。
“真正的人生大选择,是一种缺少参照坐标的自我挑战“,余先生是这么说的,他更是这么做的。
辞别了大官位,告别了大都市,他独自行走在历史的废墟间,考察,思考,记录,写作。
简陋的旅馆,极其简易的餐饭,独自与历史的默默对话,用脚丈量的每一寸历史遗迹,成就了其第一本散文《文化苦旅》。
带着“当代的愁虑”体察“远祖的废墟”,为的就是给当下的中国寻找曾经有过的最高文化坐标,“为了现代,寻找古代”,用“一己笔触”,探求“世间话语”。
这种对世间话语的寻觅和追求,正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之上。
“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一致”,用个人话语和一己笔触表述的《文化苦旅》,拥有了大时间和大空间,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
写作《文化苦旅》的过程,必定是寂寞的。
荒漠,小旅馆,方便面,几张稿纸,徒步的行走,这一切的外在条件使余先生的写作实实在在的“苦旅”。
这是一个真正文化人的责任,一个胸怀天下的文化大师的责任。
对文化化灵魂、人生真谛的探求,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的寻觅,在历史的深邃荒凉间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揭露世态人情。
一本文化苦旅轰动海内外,成为万千部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上品,不是之一。
从此,《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相继出版,让余秋雨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然而,此时的余秋雨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没有发言权,正如他说的“有关中国文化一切重大课题,由于世界文化有关,但是我对世界文化的讲述内容主要还是来自书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实地考察”。
对文化的尊重,对知识的渴求,使得他自己感觉迟早要远行,远行的目的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体悟去理解文化,理解历史,从而反思历史,找寻答案。
“任何愿望,只要诚恳,并做好充分准备,上天就会及时作出安排”,余先生又一次应验了他的人生经验。
与凤凰卫视的合作的千年之旅较之“文化苦旅”,不知要艰难多少倍,危险多少倍,同时也惊奇多少倍,深刻多少倍。
带着对人类大文明的探索和执着追问,带着舍生取义的决绝,他上路了。
一路走,一路写,一路思考,一路的感叹。
有了对世界文化的切身感受,使得他对中国文化有了境界的升华,认识的高远。
在他结束旅程,从尼泊尔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感叹道“我们过去太不懂事,总是在左顾右盼之间责怪母亲的诸多不是,一会儿是她缺少风度,一会儿是他不够富裕,直到遍访她同龄人的种种悲剧,才让我从心底里默认:母亲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
”有了和中华民族的同龄者的对比,才会真正看到中华文化的综合性生命力。
余先生从传导技术、传导状态、生息空间、精神空间、以及内外部关系等九个方面来深刻理解中华文明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穿过埃及,走过印度,险越伊拉克,行走几万里,遍寻早已逝去的文明废墟,细查支离破碎的文明碎片,从而勾勒出清晰立体的中华文化的立体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