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四、孟子
(一)孟子与告子辩
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
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
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7今者吾丧我。
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孔子
(一)仁学思想
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天命论
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2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中国哲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中国哲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导读: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这句话,你仔细思考,实在是太妙了。

似乎在揭示一个很大的真理。

其大无外,就是说大到无边无际,想象不到头;其小无内,又说小到无边无际,或者说无限小,要多小有多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其大无外”包含“其小无内”呢,还是“其小无内”包含“其大无外”? 或者说两者一样大,没法比较。

你再细细去把这句话套在现代物理的两个极端物质上:宇宙和夸克。

常识告诉我们宇宙肯定包含夸克,毋庸置疑。

就像我们现在在发问:夸克之下还有“夸克”吗?所以你要想到一个理解。

那就是大到无边一定会碰到夸克,小到无边本身就是大到无边。

两者其实是一个概念。

有自我矛盾的嫌疑,但太妙了,符合常识,符合现代物理研究的方向。

就好像矛和盾的故事一样。

到底是矛锋利,还是盾牌坚硬?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有意思?你思考一下吧。

本章主要内容为大家介绍灵遁者先生在《变化》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

内容如下文。

内容如下: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其“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还有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

”到底我们该听那句话。

虽然我们现在发现了光子,夸克,电子等等基本粒子,仿佛再要细分这些基本粒子,看起来有点遥不可及。

但是我深信对于电子,光子,夸克这样的粒子的认识,我们才刚刚开始。

仅仅是打开了门。

我们的设备,我们的知识积累远远不能征服这些。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们现在知道了,夸克有六种。

分别是:它们是上、下、粲、奇、底及顶。

而且我们对于夸克的了解,是通过观测强子得来的,不是直接观测。

对于现在的探测设备,探测技术,我上面已经说了,对于夸克这样的强子,夸克等这样的尺寸,远远不够。

所以要想知道夸克能否再分,自然就是纸上谈兵,不可把握的事情了。

我相信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敢断言的。

但是现在观测和理论显示6种夸克的质量是不同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某种不同和内在差异。

随着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夸克可以被再次分解和解刨,发现新的东西。

同样光子,电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也会被深入分析,发现新的东西。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语录。

以下将从七个方面展示老子经典语录100句的重要性。

1. 关于自然老子说,“大道废,物必狂”(《道德经》36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大自然的规律被破坏时,事物就会失去平衡,让人们陷入混乱和痛苦。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

2. 关于人的本性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

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应该与大自然的规律一致,而大自然的规律本身是遵循道的规律的。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条规律,就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3. 关于治理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德经》60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者能够遵循道的精神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变得强大和稳定。

只有道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并让国家和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

4. 关于道德老子说,“止于至善,华虽发,祸福无门”(《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至善的人才能避免祸福之门。

至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道德标准,追求它可以让我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真正的平静和满足。

5. 关于谦逊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4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学习和理解道就会更加容易。

道是一种深奥的理念,只有谦逊地对待它,我们才能够真正领悟它的精髓。

6. 关于自我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道德经》19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遵循道的精神,就不会过分追求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是关注整体的利益和幸福。

这将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矛盾。

7. 关于生命老子说,“骥不称其力,焉知其能驹”(《道德经》38章)。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就像骑士驾驶着一匹骏马。

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才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潜力。

我们应该保持自信,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经典语录100句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

老子经典语录100句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语录,这些语录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他对道、德、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和见解。

以下举例7句老子经典语录,以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应用价值。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是老子哲学中最为著名的语录。

它首先表达了哲学上的“名实异处”思想,即道是无法用言语或概念来准确表达的,只有从内心超越理性,直接感受道才是真正的领悟。

它也警示了我们要避免误解和陷入“言辞官腔”的泥淖中。

2.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第八章)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和“以柔克刚”的思想。

水无形却缓慢地冲击坚实的物体,通过不断的力度,迅速占据空间。

在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中,“温柔而不失坚韧”的态度常常能够在与强势者的斗争中获胜。

3.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这句话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学习道德和文化必须超越功利性质,以身心合一的状态与之相应,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4.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道德经》第四章)这句话在数千年的历史和实践中体现了老子在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实证性经验,体现了他对于非言语语言的追求。

因为,大象没有什么形象,也没有什么表象,但是,我们可以从大象翻转、移动、吃草等行为当中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力量。

道虽然不存在实质概念,但是,在老子的哲学中,人们可以通过“感性直觉”领会到道的存在和力量。

5.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功劳。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能把自己置于一个“功臣”的地位。

领袖应该扮演更多的是推手,而不是过多的个人利益和功绩的表现。

6.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借比喻,告诫领导者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像烹饪一样,需要根据食材的状况,有技巧地进行烹饪,使它们变得更好而不是糟糕。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也需要灵活地洞察时势,找到适合的方法。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张恕忠一、老子(一)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道常无名。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智慧出,有大伪。

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反者,道之动。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弱者,道之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

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中国哲学简史好句摘抄和感悟一、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传统。

在中国哲学史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碰撞和融合。

而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当属《周易》、《老子》、《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在当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到了今天,依旧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

二、好句摘抄1. 老子《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独特理解,强调了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2. 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才能获得快乐和满足。

3. 庄子《逍遥游》:“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将知识分为大知和小知,表达了对于真知的追求和对于琐碎知识的嘲讽。

4. 墨子《兼爱》:“兼爱非攻,是谓以德报怨。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仁爱之心化解仇怨,倡导爱与和平。

5. 孟子《尽心》:“知止、万物齐焉;知止、天地悟。

”孟子强调了知止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与天地相应。

三、感悟中国哲学的精髓在于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每一句经典的好句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智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从这些好句中汲取智慧,助力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和成长。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宝藏。

在我看来,这些好句摘抄不仅仅是抽象的言论,更是蕴含着对人生、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通过认真阅读和体会这些好句,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哲学的内涵,进而指导我们更好地修身养性,塑造优秀的品格。

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和探寻。

这些思想传承千年,至今仍然发光,对于当代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

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

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鬼谷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经典名句弥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为世人所熟知。

1、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之道,仁义而行之术,不可为且安。

”这句话指出,任何改革都应从仁义出发,并采用正当的方法,而不是以权力或暴力的手段行事。

2、德能折服:“外物以利德能折服,不可以利贪而誅。

”在鬼谷子看来,以德服人是比使用暴力更宽仁的方式,也更有效。

3、人性本清:“众生皆有一心,相类不变,原来清静无为。

”鬼谷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清静、善良的,只有不断运用自己的精神洗礼,才能洗净世间的尘嚣。

4、知彼知己:“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败。

”这句话警示人们,在敌我双方相遇时,要保持冷静,仔细分析彼此的实力,才能选择出最有利的策略。

5、克己奉公:“克己奉公,能有余力;不克己奉公,全无余力,天下之事,必先自勉。

”这句话认为要做到克己奉公,而不是沉迷于自我,才能谋事定成,受到众人尊敬。

6、因材施教:“夫人之所服也,根蒂不同,植物不同,略复如此,故因材施教也。

”该句提醒人们,每个人的天赋、性格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根据特定的情况,才能明确施教的方向。

7、自反自勉:“自反自勉,以察其行,而得自警,以避过失。

”这句话提醒人们要在自我审视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避免行为带来的后果。

8、心可为官:“人恶,不在外,而在内心之中,心乃为官,而意可以臣。

”这句话提示人们,只有牢牢掌控自己内心,才能保持清明,才能行善避恶。

9、审长寸:“审长寸,居安思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句话暗示人们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认真审视长远规划,终始一致,才能避免失败。

以上就是鬼谷子经典名句摘抄,其中包含着睿智的思想,让人受益匪浅。

他的言论充满坚定的信念,拥有为众人努力改变现状的勇气,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声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经典句段背诵张恕忠一、老子(一)道论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2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6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8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9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10道常无名。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道法自然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争。

4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5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智慧出,有大伪。

7道常无为而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8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10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三)辩证法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善不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5反者,道之动。

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7弱者,道之用。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9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二、庄子(一)自然之性1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

2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3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4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5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6彼自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二)人生观1死生为昼夜。

2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3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4死生,命也。

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5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7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8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三)齐物论1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2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小之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3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5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6堕枝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7今者吾丧我。

8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9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10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三、孔子(一)仁学思想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4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7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9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10我欲仁,斯仁至矣。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2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天命论1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5五十而知天命。

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三)中庸思想1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故,毋我。

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4无可无不可。

5与时偕行。

6变通者,趣时者也。

7君子之于天下者,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8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0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四)德治思想1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3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四、孟子(一)孟子与告子辩1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与性与?2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bei)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也与?5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6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7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二)性善论1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

终亦必亡而已矣。

2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3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5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进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三)性与命1莫之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

2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3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4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5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6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四)民本思想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五、荀子(一)天道观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2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3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4天有其财,地有其时,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6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7节遇,谓之命。

8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9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10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11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

(二)人性论1凡性者,天之就也。

不可学,不可事。

2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4其善者伪也。

5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6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7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

然则仁义法正,有可之可能之理。

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

8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9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

心虑为能为之动,谓之伪。

10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虚一而静,谓之大清明。

(三)礼学思想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2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3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何以能行?曰:义。

4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5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6礼者,人道之极也。

7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8故礼者,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

9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10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

六、易传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精选文库2.一阴一阳之谓道。

3.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生生之谓易。

5.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6.立天之道曰阴曰阳。

7.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8.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9.人文化成。

10.迁善改过。

11.与时偕行,动静不失其时。

12.变化日新。

13.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14.崇效天,卑法地。

15.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16.保合太和。

17.乐天知命故不忧。

(一)太极生成论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二)对立统一观1.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2.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三)变化发展观1.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之。

3.物极必反。

4.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5.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七、墨子1.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3.君子不强听治,即刑政乱;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