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学实录)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触龙说赵太后》。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触龙的聪明才智和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理解赵太后的内心情感和为国家利益着想的决定。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珍惜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3. 课文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课文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揭示。
3. 触龙聪明才智和敢于直言精神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讲解所需的PPT、教案等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文本解析:(1)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解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触龙和赵太后的情感态度。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传统文化。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

《触龙说赵太后》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帮助学生理解《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
1.2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1.3 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赵太后的地位。
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主要情节和对话内容。
文章主题探讨:文章所表达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智慧。
2.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对话和情节。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总结文章的基本情节。
2)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背景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提问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文章的主题。
3.2 教学手段:课本:提供《触龙说赵太后》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景。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理解能力评价: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思考能力评价:评估学生在探讨文章主题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本:《触龙说赵太后》的文本。
5.2 多媒体:相关的历史背景图片、视频资料等。
5.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理解。
5.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一步查阅和了解。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初中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he first volume touches the dragon and says Queen Mother Zhao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背景材料】一、背景材料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由太后执政。
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显然靠自身的力量赵国决不是秦国的对手。
所以,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较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按当时的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问者言之凿凿,步步进逼,对者狼狈不堪,嗫嚅语塞。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但在这篇课文中,她却表现出溺爱子女、甚至蛮横不讲理,完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
这说明统治者的子女观并不绝对地与个人品质有关,而是与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
二、补充注释1.关于“触龙”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眬”,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
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关于“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触龙说赵太后》课堂实录

儒 家 的 积 极 有 为 , 家 的超 然 通 达 , 横 家 的 智 谋 权 道 纵 变 , 能给 人 深 刻 的启 迪 。 天 , 们 又将 接 受 一 份 历 都 今 我
史 的 馈 赠 。 我 们 一起 走 进 《 国 策 》 去 欣 赏 《 龙 说 让 战 , 触
找 。生 答 :徐 趋 ” “ 走 ” “ 步 ” ) 们 是 有细 微 区 ( “ 、疾 、强 。它 别 的 。 徐 行 日 步 , 行 日趋 , 趋 日 走 。 步 ” 什 么 “ 疾 疾 … 是
词 。 读 文 言 文 . 善 于 发 现 问题 。 通 过 查 阅 工 具 书 阅 要 并
或 者与 同学 交 流 来 解 决 疑 难 。还 要 善 于 积 累 整 理 , 这 样 理 解 的能 力就 能慢 慢 提 高 了 。 师 : 古 文 观 止 》 价 :左 师悟 太 后 , 句 闲语 。 《 评 “ 句 ”
么 理解 呢 ?
师 : 句话 也省略 了一 些内容 , 解时 应补充成 这 理 “ 岂非 ( 燕 后 ) 久 长 ( 其 ) 子 孙 相 继 为 王 也 哉 ” 为 计 使 有 。
谁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 :正 题 是 劝太 后 同 意 长 安 君 去 齐 国作 人 质 。 因 为 太 后 说 “ 复 言 令 长 安 君 为 质 者 . 妇 必 唾 其 面 ” 有 老 , 触龙如果直接说 。 会失败 。 就 师 : 败 了 会 有 什么 结 果 呢 ? 失
2024年语文教案-触龙说赵太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能够领会成语“触龙鳞”、“说客”等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古代的辩论技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及翻译。
(2)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举例示范,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5. 练习与反馈:(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论证方法等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
2. 辅助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论证方法讲解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2.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触龙说赵太后》全文。
(2)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触龙、赵太后的相关知识。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国时期的历史气息,了解触龙说赵太后的意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尊重人才、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触龙说赵太后》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讲述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触龙、赵太后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解析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关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尊重人才、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触龙说赵太后》。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尊重人才、珍惜友情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设计范文

《触龙说赵太后》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触龙说赵太后》一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辩论、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对比分析、案例研究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道德、政治和人性的思考和反思;(3)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内容分析和解读;2. 修辞手法:文中的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3. 论证方法:文中的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识别和运用;4. 关键词语:文中的关键词语的解释和运用;5. 句子和段落: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赵太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与解读:学生合作学习,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和关键词语;4. 辩论与讨论:学生进行辩论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2. 文本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表达与写作: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4. 创新与思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触龙说赵太后》的原文文本;2. 相关资料:赵太后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3. 参考书籍:相关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4. 网络资源:相关的网络文章和讨论。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思维导图:鼓励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帮助梳理课文结构和主要观点;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赵太后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知文本魅力;3. 分享收获:邀请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4.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深入分析课文内容;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
后(教学实录)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教学实
录)
教学目标
1.领会“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积极意义。
2.体会本文高潮、雄辩的讽谏技巧。
3.理解和归纳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背诵课文。
5.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质、揖、走、郄、恃、不肖、没死、崩、恣、约、乘”词语。
2.归纳“质、及、甚、少、异”等词语的义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能力。
2.领悟本文高超、雄辩的讽谏技巧。
教具准备
录音机、《触龙说赵太后》朗读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故事背景
2·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教学步骤]导语
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触龙说赵太后》。
一、介绍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属《战国策·赵策》。
触龙是赵国的一位老臣,在朝中担任“左师”职务。
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
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
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触龙就此点巧妙地说服了赵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又赵威后执政。
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
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
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太后是如何考虑这件事的,触龙又是怎样巧妙地说服太后使长安君质于齐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指导自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意)
3.三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