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把

合集下载

《少林心意把》

《少林心意把》

《少林⼼意把》《少林拳谱》记载:少林⼼意把是少林寺武僧秘不外传的保守套路,其特点是内外兼修,⽓贯全⾝,锐注四梢,发声⽽起势,落⾳⽽着凹,起时柔,⾏时刚,落时顿吼,重如发炮。

观其形如虎出洞,视其⾏姿如蛟龙,落⾜声暴如炸雷,殿宇震摇浓⽓腾。

练成此功夫,⾄少须时⼋秋,亦称“少林神把”。

智者不匹夫,武者⽆懦夫,⼈⼈强则中国强!天下武术宗成,名侠剑客⼀流。

我武古今功夫,⼼怀家国兴亡!练法预备势:两⾜并⽴,两臂下垂,五指并拢,掌⼼向⾥,掌指向下,⾝胸挺直,⽬视前⽅(图1)。

运⽓:⾃然呼吸,⽓沉丹⽥,定式3息。

(1)摆头抱拳:抬左脚向左开半步,同时两掌由下向内向上画弧,然后往外、往下撩打、变拳抖肘,抱于腰间,拳⼼向上,头向右摆(图2)。

(2)追风连掌:两脚碾地,体向左转90度,左腿屈膝,右腿蹬直,两腿成左⼸步,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前猛推,掌⼼向前,右掌屈肘端于腰间,掌⼼向上,⽬视左掌(图3)。

上动不停,抬右脚向前上成右⼸步,同时右掌向前推出,掌⼼向前,左掌收回腰间(图4)。

接上动作,抬左脚向前上⼀步,使两腿成左⼸步,同时左掌向前猛推,掌⼼向前,右掌端于腰间,掌⼼向上,⽬视左掌(图5)。

(3)跳步阳把拳:抬两脚向前踮跳⼀步,左脚落右脚前半部、⾜跟离地,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两掌变拳,由前随⾝向后撩,然后左拳向前滚臂屈肘上冲,拳⼼向⾥,右拳屈肘抱于腰间,两腿微蹲,⽬视左掌(图6)。

(4)跳步甩把拳:抬右脚前震脚(响亮),落左脚右侧;同时两拳由前向后侧栽击,两腿半蹲,⽬视前⽅(图7)。

(5)右提把栽捶:抬右腿向前提膝:同时两拳由下抖肘向上撩打,然后右臂架前,拳头向左,左拳沉肘亮于胸前(图8)。

接上动作,右脚下落左脚前⼀步,抬左脚向前震脚(响亮),与右脚成并步,同时开⼝宏发⿐⾳(嗯—),两拳由上向左侧下⽅随⾳猛栽,两腿半蹲,⽬视前⽅(图9)。

(6)左提把栽捶:抬左腿向前提膝,同时两拳由下向上提把打,然后左臂架肘悬拳,右臂屈肘平胸亮捶(图10)。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

中国功夫历史概况Posted on 2009-08-04 by1、中国功夫的历史中国功夫也称中国武术。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

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2、中国功夫的特点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3、中国功夫的作用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4、各种功夫举例:猛鹤拳、形意拳、米组拳、戳脚翻子拳、八卦掌、八级拳、查拳、大悲拳、大鸿拳、峨嵋铁臂金刚捶、花拳、临清潭腿、劈挂拳、三皇炮捶、太极拳、螳螂拳、通臂拳、意拳、咏春拳等等中国传统武术中国武术如同浩瀚大海,深不可测,门派拳种,枝繁叶茂,穷毕业生精力能得其九牛二虎之一毛,已属不易。

少林七十二绝技--心意把

少林七十二绝技--心意把

少林七十二绝技--心意把心意把心意把是河南少林寺中传习的一种散招练习法。

有人考证认为此技是心意六合拳鼻祖姬际可“读书古寺”、“传艺河南”时,传留少林寺的,心意把共十二大势,其名目有:起式把、左右把、(楔撅把)、翻身把、地磐把、起纵把、腾挪把、亮翅把、展翅把、推上把等。

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

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

太极奸,八卦滑,论毒毒不过心意把。

练拳不练把,等于瞎胡打;宁教十趟拳,不教一个把”。

把,指的是心意把。

少林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狠招毒、绝妙无比,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风格特点及要领心意把又名锄镢头。

仅一大式又可演变成十二大式变化,重在心意,并非流于锄镢头的的架子。

它势法单调,讲求实用而不尚花架,是练心、意、力、气的无上妙法。

正如秘谱中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镢把般;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

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

如起把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踩脚而落,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

动作说明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竖项,两手贴于两侧裤缝,掌心朝后,咬牙叩齿,目视左方。

撅头把身体左转90°,屈膝下蹲,左脚前点成左虚步两膝相扣。

同时,双手左拉右坠,分别护于裆部和心部,拳心朝里。

左脚前点后前跨一步,右脚随之勾脚提起。

同时,左拳提于胸口,右拳绕过左小臂上拉至右耳处(犹如提篮)。

拳心朝前,左拳变掌立掌朝前推,口发嗯声。

右脚前落,左脚跟步,下蹲成弯套弯步(两脚掌、脚跟着地,两膝相扣),与此同时,左掌变拳上提,两拳呈锄头势,随右脚下落双拳劈下,拳眼朝下,口发嗯声,犹如农夫锄地,俗称锄地把或撅地把。

少林寺心意拳与心意把的区别

少林寺心意拳与心意把的区别

少林寺心意拳与心意把的区别[标签:来源]少林寺武术中有不轻易外传的内功秘技心意把和心意拳。

心意拳被称为拳中之王,心意把被称为看山门绝技。

近日拜读《少林与太极》 9 李先生《心意拳与心意把》一文有诸多不同看法,就本人练习少林心意把心意拳 30 余年之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抛转引玉,并请行家指正。

一、心意把心意拳之区别少林寺心意把与心意拳是不同的两种拳法,不能混为一谈。

1 、心意把:心意把没有十二大势,而是只有一势,此一势又有左拳右拳之别而为左右势,由此左右势化出十二种变化,而起落把势皆一样。

少林寺心意把是把一势多次重复,配合发声,在起落、飞纵、翻身、内气运使等方面配合变化的一种练内、外功的方法,能迅速提高内力、功力、爆发力、技击水平的古传功法,而不是一趟十二大势的拳法。

2 、少林寺心意拳:少林寺心意拳被已故行正方丈称为拳中之王,历代高僧一向秘持不肯轻传,本人研习少林寺武术多年,研习过名称不同的心意拳。

其内容虽不相同,但其风格大体一致。

如少林寺贞绪方丈之外甥柴宗汉老拳师所传的心意把心意长拳,寂聚大师后代吴山林师爷所传的心意拳,已故少林寺初祖庵行夏大师的心意拳,其套路相近,而以吴山林大师的较为完善。

其结构内容如下:少林寺心意拳共有三段,第一段以左盖右打为主,重在训练出拳速度、力量及盖打技术。

第二段重在练习拦打(外拦掠手)连环打、斩截挑领诸法,其特点是架势古朴,多次重复,而且有双恨脚、冲天炮、望眉攒加反背攒心炮诸动作,有猛虎之威猛,并非有鸡、猴、鹰熊之形态,与河南流传的心意六合拳无相同之处,从势法、发力特点看皆是不同的两样拳法。

与心意把也大不相同,其双恨脚与少林寺大洪拳相同,其裹边炮与少林寺炮拳相同。

其步型以弓步、丁步为多,其出拳大多配合上步或退步,并是一手防,一手攻,招招实用,勇猛激烈,发力顺达。

其上法特点是连环打法,连环步法,势势连环,偶意深刻。

与寺外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大不相同,决不能混为一谈。

按老拳谱所示,心意者虎拳也,以取猛虎之威,以心意气之贯通,非像虎形而取其威意也,与目前行意门的心意拳有巨大之差别。

心意把行桩

心意把行桩

心意把行桩行桩功是少林镇寺名拳“心意把”的基础功法。

通过行桩的练习,可使周身上下骨挺筋伸,劲力贯通。

在实战时可达到发力稳健沉雄,势不可挡。

正如拳谚云:“打人如走路,打人如拔草。

”一、马步行桩法1.面朝南站立,双脚左右分开比肩略宽。

身体正直,下颌内扣,双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2.双腿向下弯曲,下蹲成四平马步桩,同时双手握拳收于腰侧。

然后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用力前推,推至双臂快要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3.然后缓缓呼气,呼气同时双掌变拳,缓缓收于腰侧。

4.接着,左腿略微上提,左脚紧贴地面经右脚跟后侧向右进步,身体重心全部落在右脚上。

左脚落实后,整个身体180度旋转,变为面朝北站立。

双腿仍保持四平马步桩姿势。

5.接着,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缓缓用力前推,推至双臂快要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然后呼气,双掌变拳收于腰侧。

接着左脚经右脚跟后侧向左进步,落实后身体面朝南站立。

然后吸气,双拳变掌缓缓用力前推。

如此反复练习。

左右脚互换练习。

练习要点:1.左脚向右经右脚后侧向右进步时,动作要缓慢,不可以快,身体重心可略向上挺起,但上挺动作幅度不可过大。

2.当左脚接触地面落实后,身体由左向右180度旋转时,动作也必须要做到缓慢,不可过快。

3.缓缓吸气与双掌缓缓用力前推要同步进行。

二、弓步行桩法1.双脚并拢站立,身体正直,下颌内扣,双眼向正前方平视。

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2.双腿缓缓向下弯曲,同时左脚缓慢地向身体正前方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

同时双手握拳缓缓收于腰侧。

3.紧接着左脚前脚掌用力向下踩,左腿屈膝前弓,右腿伸直,成弓步桩姿势。

然后缓缓吸气,吸气同时双拳变掌随身体前移缓缓用力前推,当推至双手臂快伸直时,闭气,静止用力前推5秒左右。

4.然后缓缓呼气,呼气同时身体重心向前移至左脚,右脚经左脚内侧向正前方迈出一步,以右脚脚跟着地,同时双拳变掌缓缓收于腰侧。

5.紧接着右腿屈膝前弓,左腿伸直,成弓步桩姿势。

少林绝技心意把图文教程

少林绝技心意把图文教程

风格特点及要领心意把又名锄镢头。

仅一大式又可演变成十二大式变化,重在心意,并非流于锄镢头的的架子。

它势法单调,讲求实用而不尚花架,是练心、意、力、气的无上妙法。

正如秘谱中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镢把般;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心意把虽仅一式,但变化莫测,可应万变。

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求浑身百节滚身而起。

如起把练法;滚身而起,束身劈打,踩脚而落,内提外随,内外合一,动静呼吸相配合,灵活敏捷如龙腾虎扑一般。

动作说明预备式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竖项,两手贴于两侧裤缝,掌心朝后,咬牙叩齿,目视左方(图1)。

撅头把身体左转90°,屈膝下蹲,左脚前点成左虚步两膝相扣。

同时,双手左拉右坠,分别护于裆部和心部,拳心朝里(图2)。

左脚前点后前跨一步,右脚随之勾脚提起。

同时,左拳提于胸口,右拳绕过左小臂上拉至右耳处(犹如提篮)。

拳心朝前,左拳变掌立掌朝前推,口发嗯声(图3)。

右脚前落,左脚跟步,下蹲成弯套弯步(两脚掌、脚跟着地,两膝相扣),与此同时,左掌变拳上提,两拳呈锄头势,随右脚下落双拳劈下,拳眼朝下,口发嗯声,犹如农夫锄地,俗称锄地把或撅地把(图4)。

注:此把为心意把之母,由此可又演变出十二大势,又叫十二把。

一、亮翅把右脚前点,双脚向上,向前纵起。

与此同时,双拳变掌在左胸前交叉后向两侧分拨,身体落下(图5、6)。

二、反身劈把捶以右脚跟为轴,起身右转,转身同时,双掌变拳上举至左肩上方,待身子转足180°后,直身下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膝相扣。

在身子落下的同时,双拳用力劈下(图7)。

三、进步劈把捶右腿勾脚提起,双拳上提至右肩上(图8)。

左脚下落,右脚随即向前跨一步,左脚跟步蹲身成弯套弯腿。

与此同时,双拳顺势用力下劈,拳轮朝下(图9)。

四、移身把身子左转,左腿勾脚提起,左拳变掌随转身向外拨掌(图10),身子转足180°后,左脚向前跨一步,右脚跟上,直身下蹲,成右丁步。

漫谈少林心意把

漫谈少林心意把

漫谈少林心意把我老师的师傅释行性(张庆贺)法师讲,心意把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寺僧人在劳动时借鉴锄地、掘土、摇辘轳等动作,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

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

只要练好一式,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变化无穷。

练心意把重在心意,讲求实用,不尚花架,是盘练心意、气力的无上法门,不能仅仅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架子,要“外练筋骨皮,内养精气神”,内外兼修,集技击养生为一体。

秘谱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少林心意把有三十六种变化,以练底盘功夫、增长内劲为核心,集功、拳、力、意为一体。

现在少林拳遗留的心意把有锄镢把、山河把以及起落把等几套拳把。

常说的十二把有起式把、左右把、翻身把、地盘把、腾挪把、十字把、推仓把、扫泼把、起纵把、展翅把、亮翅把、跳跃把。

少林拳有三十六把,除以上十二把架势外,还有鹰捉、虎扑、斩手、探海深望、正把、斜把、赶马三捶、白猿洗脸、燕子取水、锁喉等,一左一右化为七十二种打法。

心意把的练习特点是集步法、身法、破法、打法、内劲、气功、桩功、轻功、硬功、练力于一身,即使练习者用尽毕生精力,也不易达到最高之境界。

释行性法师讲,没有两年以上内功基础是不能练习此技的。

若习练过早,容易出病,对身体不好的人来讲,是不可练习的。

心意把基本桩功练习要求提膝扭腰,左拳右掌,脚弓发力,脚尖上钩,用钩崩之劲,力贯足弓,上、中、下齐用,腰催力发,可发敌于丈外。

心意把练习要求全身配合,攻防兼备,呼吸配合,哼哈发声,嗯咦倒人。

练习外形一领一追,一手攻一手防,追风赶月不放松;一腿提,一腿撑,脚踩去意刮阵风;腰要拧,胯要松,身体配合,缠坠裹扣,提拉对挣。

然虽其变化多,则一理通则百势皆通。

少林心意把内外兼修,身、步、拳、脚、心、意,要达到三节明:起、随、跟;四梢齐:上提下坠中束练,一念动四梢皆至;五行固:闭住自己五行,克他人五行,“五行好比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

少林心意把概述及其演练

少林心意把概述及其演练

少林心意把概述及其演练一、少林心意把概述少林心意把是少林寺武功中披有神秘面纱之武技。

把,又称把头,是指拳法中能克敌制胜之招法,多是针对性强的单个招式。

而少林心意把是少林武僧在实战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组把头。

它由多个实用把头组合在一块,通过起落、吞吐、飞纵、翻身等动作的外形变化,结合意念、呼吸、发声、运气等內练心法,反复训练人身十拳在实战时之运用。

少林心意把练习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主在练刚,源在练劲,行在练跳,落脚练踏,向前练推,向后练甩,上可练格,下可练踩,向侧练撩,挤砸吐音,发声如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敛若伏猫,放如纵虎,内静外猛,刚柔相济,变化无穷。

长久练习,对敌时之攻击、防御、躲闪等能形成本能地反应,这也是这组把头被称作“心意把”之缘由。

据寺僧相传,少林心意把的源头可追溯到宋代。

宋时,少林寺福居和尚聚天下十八家武功于少林,然后对拳法进行研究,究其根本,找到了拳法实战需要的六种劲力,再把少林徒手搏击中包含这六种劲力的实用招式找出来,结合日常生产生活及养气用气之法,整理出了一些把头,让武僧练习。

武僧们或单操,或组合,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武僧徒手搏击时的应变能力。

后来这种训练内容和方法逐步完善并流传到寺外。

据说,后世的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太极拳都是得了少林心意把的某些内容推演变化而来。

少林心意把主要有镢头把(也叫锄镢把)、亮翅把、翻身劈把、进步劈把、移身把、斜势把、顺势把、反身推苍把、撩阴把、腾挪把、展翅把、推苍把、虎扑把、截把、闪战移身把、左右把、偎身把等把头,这些把头可单练,也可组合练习。

少林心意把原来常见的组合是六把,每走完一圈为一把,每把48个动作,共288个动作。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主要是四种组合。

近代以来,能演练少林心意把的拳师有有延乐、寂然、吴古轮、恒林、恒山、贞俊、吴山林、妙兴、妙聚、贞绪、吴天有、吴有德、吕学礼、永祥、德根、李常秀、刁俊卿、柴宗汉、王天仁、崔西岐、素云、毛永汉、乔黑保、杨桂吾、张庆贺、刘存良、王超凡、李银章、陈秋菊、石喜文、朱天喜、郑树基、陈太平、李新民、李朝乾、吴南方、王占洋、巩建松、延奥、于兴宝、胡正生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意把心意把共一个母势(撅头把)十二大势,其名目有:亮翅把、反身劈把捶、进步劈把捶、移身把、斜势把、顺势把、反身推苍把、撩阴把、腾挪把、展翅把、推苍把、虎扑把。

心意把只有单势练习形式,无套路,直线往返练习。

但小洪拳、金刚拳等多种拳术套路皆是修习心意把前的必修课程。

心意把以化繁为简,故仅为十二单把。

此为少林派秘不外传之技。

少林寺白衣殿壁画正是心意把的演练图。

心意把历来是少林寺武僧们所渴望学到并掌握的护法秘技,但由于此法势绝妙无比,杀伤力惊人,加之得法不易,所以历来秘不示人,即使是少林弟子传授时也是慎之又慎,反复甄选。

目前能将心意把练到第六把者便已是凤毛麟角了。

建于明末的少林寺毗卢殿,也叫千佛殿,原为储存藏经和佛像的场所,从雍正开始,这里变成了少林寺的秘密夜间练功房。

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西来堂志善碑》所载的“夜演武略”就是寺僧变换练功形式的真实写照。

清席书锦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编撰的《嵩岳游记》记述了寺僧在千佛殿习武留下印记的情况:“今后殿壁,绘罗汉手搏像。

屋地下陷,深数寸,传为习武场。

”由于寺僧长期不断地在千佛殿内练功,殿内地上被脚踩出了四十八个深深的脚坑。

据前任方丈德禅、行正讲,这些脚坑是清代少林武僧演练内功心意把留下的。

从脚坑的深度看,它不仅表示练功时间较长,而且表明清代少林功法也是流传内功的。

道光年间,河南一位巡抚久慕少林之名,来到少林寺,坚持要看少林绝技,寺院无奈,只得选派几个武僧为其演练。

但练武是官方明令禁止之事,过后寺里怕这几个武僧因断点续传罹祸,就令他们分别出逃。

其中有一个海发和尚,在少林寺中精研心意把,他和弟子湛谟等逃到了偃师境内的少林寺下院石沟寺,这里地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海发、湛谟和尚便在这里潜心修炼心意把,从而把这一宋代流传下来的少林秘功练到了最高境界。

据行性法师之师吴山林讲,到了石沟寺以后,湛谟为了练功,十二年夜间睡觉就睡在一个长条凳上。

吴古轮五岁出家少林寺,拜湛谟为师,取法名寂勤,后随湛谟到石沟寺习武,开始跟着湛谟的弟子们学些入门功夫。

当时湛谟的弟子都是藏在窑洞中练心意把,而练把最后须发声,声音吸引了年幼的寂勤,就好奇地爬在门缝偷窥。

他爱武成癖,悟性奇高,久而久之,在窑洞里面正儿八经练习多年的人尚未窥门径,而在外面偷学的他已经开悟,对心意把已颇有心得了。

海发、湛谟和尚得知甚奇,便把这孩子叫来,见其根骨资质奇佳,令其试着演练,果然颇得其法,于是开始正式教授之,赐法号寂勤。

寂勤从此一练几十年,不仅得心意把真髓,还学得少林各种嫡传拳械及功夫,技艺精绝。

同治末,因被人告发少林寺违反禁武令,湛谟令寂勤一路打出少林寺,还俗隐居,以保存少林绝学。

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大火十日不熄,僧人四散,自此少林寺进一步衰落。

寂勤还俗后使用本名吴古轮,将绝技传于其子吴山林,使少林绝技后继有人,对少林武术在民间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1914年,寂勤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而吴家世代以传承心意把为使命,历经万难,由吴山林传授于张庆贺,庆贺公将心意把传给丁洪本和吴家后人吴南方。

后令丁洪本出家,拜入少林寺住持素喜大师门下,法名释德建,至此,终将心意把回归了少林寺。

另,三十年代,贞绪和尚任少林寺监院之时,曾把吴山林请到少林寺教了三年拳。

那时他曾把心意把的一些架势传给了一些武僧,后来发现这些武僧中有武德不良之徒,就愤然离开了少林寺。

现在外面有人说会心意把,就是那时吴山林在少林教拳时传出的一些功架,严格地说不能称其为心意把。

行性法师,俗名张庆贺,河南巩义人,自幼贫苦,十几岁时开始习武。

1950年左右拜在少林寺下院住持淳全和尚门下学医。

1955年,师傅把他送到了吴山林门下,从此他就跟随吴山林大师学少林功夫。

当时学武很苦,不光生活条件差,而且老师从来不多讲,让你自己悟,只有加倍苦练,才能得到老师的指点。

行性法师跟随老师练了十五年,才得到老师的衣钵传授。

他的心意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随心所欲的境界,能推演出八百多把。

庆贺公对外自谦本事小,一生就收了此一僧一俗两个弟子。

两位传人不负厚望,弘扬宗风祖志,践行“行意禅”本色,或上山或下地,各自隐逸苦修,各历一番不同的艰苦,但殊途同归,都通过少林古轮拳法之不二大道,登堂入室于禅武医殿堂,朝着无上禅功心意把的境界前进着。

对此,庆贺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收德建和吴南方为衣钵弟子,一直根据他们练功的火候和悟性,将我一生所学和体会逐步传给他们。

这是经过多年观察决定的。

德建为人诚实,厚道,品行好,能吃苦,习武学医有毅力、有悟性。

为了专心致志地继承禅武医绝学,出家持戒,经常在山上苦修,吃苦不用说,也受了不少委屈,有时也有各种诱惑,他都承受住了,这些磨难对他是很宝贵的,心性得到了磨砺。

这对于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是很难做到的。

恩师生前嘱咐我要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我如今把一生所学传给德建,对师命算是有个交待了。

吴南方是恩师的孙子,寂勤公的曾孙(按:庆贺公口述时少算了一辈),由于种种原因,吴家的传人隔代了。

南方根基好,为人、悟性、吃苦精神都和德建相像,只是这些年在农村种地,一家老小要靠他养活,生活比较困难,练功受了影响。

这两年和德建在一起切磋的时间多了,进步比较快。

善莫过于行孝报恩,为吴家培养一个传人,是我的一个夙愿。

我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有劳疾,他们师兄弟团结互助,我很欣慰。

”一九九九年秋,少林寺住持素喜、首座印松等人见证了传承仪式。

其文曰:“自清末少林正宗拳法掌门人吴古轮法号寂勤打出山门,将少林秘笈《心意把》及少林传统精髓《擂台战术》、《少林医学》、《禅学》传于其子吴山林,恩师又传于我,一九八八年门徒丁洪本法号德建跟我学禅、武、医至今已十年矣。

现将此传续于德建为吴古轮师公第四代传人。

古轮公第三代传人张庆贺(行性)题记。

少林寺当代住持素喜。

公元一九九九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庆馀堂庆贺书”吴南方,古轮公玄孙,吴山林曾孙,1962年12月出生于吴家隐逸之所---偃师市佛光乡杨树庙村。

祖志宗风,血脉相传。

因为文革等特殊原因,古轮功夫在父辈时断传了,历史注定要吴南方承担重任。

婴幼之时,便与吴山林大师同塌共眠,受曾祖父启蒙。

少年时,一边随曾祖外出行医,一边由祖父吴有德亲授拳法,后又随表叔乔黑保学习少林稀有拳械秘功。

十七岁时,立志继承光大家学,毅然放弃优异学业,开始耕读练拳的漫长人生。

1980年,祖父去世后,即追随伯父张庆贺(法号行性),隐居山村几二十年,专心苦研绝学“心意把”、“擂台战术”等,系统学习并全面继承了少林禅武医精华。

一九九五年,经师兄释德建介绍,皈依素喜大师,得赐法名德方。

现今,师兄弟师兄弟二人一僧一俗,精诚携手,在政府大力支持,各方贤达襄赞助力下,把禅武医文化、古轮拳法(心意把为主要功法)推出深山,走向世界,造福大众。

进入新世纪以来,禅武医的大旗已经在三皇寨禅高高树起,2005年禅武医研究院正式成立。

从2007年起,“禅武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也已连续举办了两届,影响深播海内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更好的配合研究院的工作,并让更多人受益,吴南方于2007年注册成立了禅武医专修学院。

心意把实则是练气练柔劲,旨在行气入膜,充实肌体,达到动显于外,点化千钧;静敛于内,祛病健身。

又名锄镢头,是少林寺僧人千百年来自耕自种,自食其力,在田间劳动时受锄地、掘土、摇辘轳等动作的启发,悟出的一门上乘功法。

心意把仅一大式和几个侧式。

只要练好一个侧式,领悟其中奥妙,就可以变化无穷,发展成一个武术流派。

练心意把重在心意,并非流于形式架子,而是讲求实用,不尚花架,足练心意,气力的无上法门。

正如秘谱中云:“心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篮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

夜静练式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心意把练到高深境界,即达到了忘我、无念、了生死的无上境界。

其要诀在于空,应达到三空,即心空、身空、目空。

心空则气闲神定,无所思虑,无所畏惧;身空则腾挪辗转自如;目空则一切不在眼里,达到无我无敌的境界,即所谓无虑也。

道本无相,弘之在人。

练心意把时要明三节、四梢、阴阳、五行、六合,先将气调顺,排除七情六欲,演练要来回一线,不受场地限制,做到拳打卧牛之地。

主练心、意、气、兼练下盘、轻功和身法、步法。

如快步,即一起前脚带后脚,平飞而去,原地翻身,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移闪腾挪,进退疾缓随身变。

心意把虽然仅一个大式和几个侧式,但变化莫测,,身随意转,可应万变。

发劲以粘滚为主,起落反侧都要浑身百节连贯,滚身而起。

如起把的练法,束滚身而起,摇膀,拧腰,横身,肘不离肋,七扭八圪了(圪了音ge liu ,嵩山地区方言,即弯转扭曲之意),旋着转;内提外随,内外合一,束身劈打,如龙腾虎奔之势。

心意把练到高深境界,已不宜再与人动手争胜了,因它使的都是内力,伤人于无形之中,所以武德不佳之人,不能练心意把,否则伤人伤已,大违佛门慈悲之心。

少林武术被称为禅武如一,倘若不以佛学为基,以禅为本,则练武之时,必定自伤其身。

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

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的外门功夫,对自身的危害无非是受些暗伤、硬伤,筋骨受苦而已,只要身子强壮,尚可抵御得住。

但如练的是少林上乘功夫,若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容易戾气深入内腑,越陷越深,导致走火入魔,比这任何外毒入侵都要厉害百倍。

少林上乘功夫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心意把亦是如此,所以必须有佛法和禅心为这化解。

只有佛学禅宗修为越深,对少林功夫的领悟才能越多。

心意把就是禅拳,首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别人。

而且少林寺禅武医是相畏相成的,少林武功,功夫练好了才可以熟悉经络,精通医理,医理精通了又可以陶冶禅心武德,这正是禅通武达医理明,三者不可偏废,是统一体。

明末至今,少林寺出了上百位名医,都是文武双全、内外兼修的高僧,如淳全等。

少林《心意把歌诀》一、意把势法单,它系少林内功拳。

拐起毛蓝掌宜吐,起落身法随意变。

起如举鼎提口气,发“嗯”声落如分砖。

运气宜顺为要旨,落下好似掘地般。

夜静练势意集中,形似白猿跳山涧。

二、运百会达涌泉,行输丹田昆仑转。

通往中腕到膻中,三合以后抵劳宫。

气从两足向上提,气达周身用呼气。

起如举鼎低颚吸,落地分砖气呼出。

左右起步循环跳,亮翅展身腾丈余。

初练每时三十六,月后九九八十一。

天天如一千日连,功到气随走遍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