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解析20:《雪》四人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雪》四人谈简洁精纯的《雪》语言特色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雪》四人谈简洁精纯的《雪》语言特色苏教版

《雪》四人谈之《简洁精纯的<雪>》语言特色这篇文章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

1、第一段:写鲁迅文章的共同特点:洗练,简洁精纯。

2、第二段:对《雪》的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①本文是如何体现洗练简洁精纯的特点的?
——文字少,而内容多,描绘的层次丰富。

②这段文字主要评论《雪》的语言特点,为什么要先写《雪》描写层次的丰富?
——篇幅短小而描绘层次丰富,说明其内容丰富,从而更能表现其文字简洁精纯的特点。

③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举了哪些典型的例子?
举“滋润美艳”为例,评论作品对江南雪的描写,概括准确而又鲜明深切;举“如粉,如沙”为例,评论作品对朔方雪的描写,写尽了雪花的特点;举“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弥漫太空”为例,评论作品对壮观雪景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可见鲁迅的文章的确简洁精纯,“添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

1。

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1(苏教版九下)

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1(苏教版九下)

《〈雪〉四人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学习本文精练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文学评论的写法教学突破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学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1、教师导入: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学生听老师导入。

2、教师范读第一篇文学评论:读《雪》需要联想(节选)——王蒙。

学生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花10分钟思考讨论: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学生思考后交流:本文强调指出,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当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

4、教师启:本文说《雪》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文章中认为《雪》主要是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联想。

5、小结:不错,联想是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那么联想有怎样的表达作用呢?教师点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

好文章离不开联想。

有了联想,就可以把世间万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思维更活跃,眼界更开阔,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构思更精巧,语言更生动。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下《20《雪》四人谈》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下《20《雪》四人谈》word教案 (1).doc

《雪》四人谈1、教师请学生自读这篇文章,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自由看书思考,明确: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也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他的温柔与温情主要表现在他对童年世界的回味,对少年闰土的思念,对少年学习场所的留恋,对自己的故乡与亲人的关心与怀念,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挂念,使他感到情趣盎然,心情愉悦;但另一方面,文中所写的雪花又是那么的激情与疯狂,他的心志和做事之原则,无一契合着北方大雪的本质,咄咄逼人的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来塑造一个洁净而纯美的辉煌。

2、老师启:这篇文学评论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思考后明确:这篇文学评论语言精练,一针见血,语言很富有感染力量,饱含着情感。

同时,作者的分析一分为二,很客观,角度较新,很有说服力量。

3、请学生再次阅读本文。

学生阅读本文,再次感悟。

三、引导学生学习《〈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节选)》1、教师范读本文。

学生听老师范读本文。

2、提示学生阅读研究:本文主要指出《雪》有怎样的艺术成就?同学们阅读后讨论,明确作者主要指出了三点: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

3、老师启:从本文看,这三点哪两点联系更为紧密一些?为什么?学生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课文运用了夹引夹评的方法,你也能用这种方法对你喜爱的一篇作品作评论吗?学生讨论后交流,准备课后进行尝试。

5、小结:《雪》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野草》。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天才。

这些差不多是八十年前写就的短文,即使拿到今天来看,仍然是深奥的超前之作。

这也就难怪先生生前是多么寂寞,多么缺乏交流与回应。

反反复复地揣摸鲁迅先生的文字,更深感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

庞然大物是决不会放过天才的,搏斗尤其惨烈。

“不生乔木,只生野草”的根源即在此,作品中也难免留下了某些痕迹。

然而尽管少数篇章中“文以载道”的阴影遮蔽了文学本身的光芒,但从整体上来看,《野草》仍然是中国文学的里程碑。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5单元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 能找出相关观点并能区分其认识角度的异同。 2. 难点: 文学评论的写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同一部作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 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 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 二>整体感知 1. 字词。 凝.望( níng) ti án 静(恬 ) 五脏六腑.( f ǔ) 笑靥.(y a ) qi ǎn qu ǎn(缱绻 ) 凛.冽( l ǐn ) 契.合( q ì) 冗.杂( r ǒng ) 干 zào(燥 ) 寥.寥.数语( li áo ) 2. 诗文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
3.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每组派一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 . 《读〈雪〉需要联想》作者的基本观点是: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 的产物, 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 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 而应从作品 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
4
爱和赞赏。”这一句中的“隐约”可不可以换成“明显”?为什么? 明确:“隐约”一词是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的意思。散
文诗《雪》的主题,作者并未直接点明。因此,换成“明”是不符合作品原意 的。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 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今后大家要知道, 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 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但是要 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苏教版九下)

第20课《雪四人谈》教案(苏教版九下)

《雪》四人谈
内容简析
《〈雪〉四人谈》中四位作家分别从文风、谋篇、感情、想像等角度鉴赏《雪》这篇散文诗,从而表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创意说明
文学评论的教学,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看书,总结出写作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原则与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写一些简单的文学评论。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2、引导学生理解四位作家、学者谈鲁迅先生的《雪》,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大一致的地方,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好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归纳,老师作若干订正、补充和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内涵,从而知道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每个人个性不同所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作家的简介。

◆学生准备
课前充分阅读这四篇课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雪》四人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苏教版九下《 雪 四人谈》课外阅读

苏教版九下《 雪  四人谈》课外阅读

《<雪>四人谈》课外阅读——另四人谈《雪》课文有四位名家对《雪》作了解读,其实对《雪》解读的还有不少名爱,如李何林、闽抗生、钱理群等。

读了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从更广的视野来看待《雪》。

(一)表现对两种人生境界的感悟《雪》通过对江南和朔方两种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对两种人生境界的感悟。

江南的雪景是优美的、平静的,充满了一种人情味和温馨感,这是鲁迅内心深处所眷恋与渴望的人生。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它们嗡嗡地闹着。

”朔方的雪则是刚健的、躁动的,充满了一种永不停歇的抗争与搏斗的精神,这是鲁迅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人生的写照。

“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鲁迅深感前一种境界对他只是一种向往,而后一种境界则构成了他的现实的生命存在方式,所以他更看重的是后一种境界。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德州学院中文系《现代文学》课程:《鲁迅研究》(二)有所象征或寄托这是一篇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极美丽的诗,既写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

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

全篇可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写作者故乡江南的雪和雪野的美。

……第二、三自然段:第一段是回忆江南冬雪时自然界的美景;第二段很自然地联想到儿时塑雪罗汉的美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雪》四人谈课文解析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20《雪》四人谈课文解析 苏教版

《<雪>四人谈》课文解析读《雪》需要联想《雪》这篇文字(类似的还有《秋夜》等),比较接近....于我国古代所说的“兴”体,“兴者起也”,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联想。

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不.那么直观、真实。

它又不是..“比”,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寓言,不是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但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有意含蓄,也可能是由于作者无意自觉地去完成这一联想,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凭直感写雪罢了。

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因此,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切切实实从形象出发的,而又是活泼敏捷的联想,是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引人入胜啊!(①《读<雪>需要联想》这篇文学评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品味】“比较接近”,并不完全是,用词准确。

连用一系列否定词语,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这可能是”表示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画线句采用顶针的修辞方法,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作者描写雪的用意。

“呼之欲出”恰当地评论鲁迅写作的成功。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我没有研究过鲁迅日记,不知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鲁迅写下这一篇美文《雪》的时候,是不是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着?他是穿着薄薄的棉袍,背靠着屋内微温的炉火,透过带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雪花的吗?那一瞬间里,他的目光是不是越过千里万里冰封的世界,越过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隧道,回到了童年的南国的故乡?如果是这样,当他在纸上写下那些关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而又饱满的。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下《20《雪》四人谈》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下《20《雪》四人谈》word教案 (2).doc

《〈雪〉四人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了解联想和想像在散文诗阅读中的作用。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鉴赏散文诗的基本方法。

3.学习本文精炼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4.学习运用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了解4篇文章的鉴赏角度和观点的异同,学会应用鉴赏知识来赏析作品的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鉴赏散文诗的基本方法。

2.学习本文精炼通俗、思想内涵丰富的语言。

难点:了解4篇文章的鉴赏角度和观点的异同,学会应用鉴赏知识来赏析作品的技能。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对于《雪》这篇文章,4个作家就有4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4种看法与观点。

二、积累展示1、字词凝.望(níng) tián静(恬)五脏六腑.( fǔ)笑靥.(yè ) qiǎn quǎn(缱绻)凛.冽(lǐn )契.合( qì)冗.杂( rǒng )干zào(燥)寥寥..数语(liáo )2、诗文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每组派一代表展示讨论的结果。

教师补充明确:《读〈雪〉需要联想》作者的基本观点是:鲁迅先生的《雪》本来就是联想的产物,因此读者不能满足于表面的感受,更不能作简单化的比附,而应从作品提供的形象出发,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把握原作。

◆作者认为《雪》主要运用了“兴”的手法,因此作者主要是从文章所运用的创作手法的角度来评论的。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这篇文章作者认为《雪》主要通过自然界的“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既有温柔与温情的一面,只有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剖析读《雪》需要联想王蒙《雪》这篇文字(类似的还有《秋夜》等),比较接近于我国古代所说的“兴”(一种表现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体,“兴者起也”,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联想。

[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

]它生动地描写景物,然而它不是一般的风物画,不是“赋”(一种表现手法,直陈其事),不那么直观、真实。

它又不是寓言,不是“比”(比喻),不是那样自觉地用一种对象作手段去表达另一种对象或另一种抽象的思想。

[通过和“风物画”“赋”“比”“寓言”的比较 , 说明《雪》是类似于“兴”的一种写法, 是运用了联想的方法。

]但它只有“兴”的前一半,某种具体的事物——雪,却没有后一半:从这个具体事物联想起来的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

[《雪》的写法与“兴”的写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描写了景物,以引起人们的联想。

联想什么?兴是把它写出来了,但《雪》并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

鲁迅只是具体地描写了雪,而雪后面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尽管“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但并没有把所引发的思想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所以说“它只有兴的前一半”。

而要能理解兴的后一半,那么你必须去展开联想。

作者提出了文学欣赏的方法:通过作家描写的对象, 运用联想再塑文中的形象, 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可能是由于作者的有意含蓄,也可能是由于作者无意自觉地去完成这一联想,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凭直感写雪罢了。

[揣摩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但是妙就妙在哪怕是在这种严格的局限于对具体对象的描写中,由于描写是这样深刻地抓住了具体对象的特征,这种特征是这样浓重地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作者的内心又是这样深刻地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因此,这些描写就富有启发性地提供了将对象的特征重新加以结合的条件,以至于,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

[这句话较长, 读起来不那么好懂, 说白了很好懂 .意思是说 :对雪的描写要抓住雪的形象特征, 而作者所描写的形象特征中又深刻地体现作者由于时代和社会矛盾形成的内心世界, 所以作者所描写的“雪”的形象也因此更大更深更感人, 思想也更深刻了.作者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明一个文学理论问题, 使文章更具有哲理性.]在这种情况下,读者的切切实实从形象出发的,而又是活泼敏捷的联想,是多么必不可少,多么引人入胜啊![强调联想对于理解《雪》的重要性。

] 本文是1963年王蒙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时所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雪》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 发表了独到的见解.避开一般的研究套路, 王蒙从联想的角度, 谈了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的感受。

作者对那种脱离《雪》的形象和思想,简单地从象征比喻的角度进行粗浅的判断的做法, 给予了坚决的否定, 指出要想真正深入地感受作品, 必须借助于联想。

透过作者融注于作品中的与“雪"”的具体描写相关涉的各种信息, 展开联想, 就可以达到对“雪”的后面的“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的把握.灵魂的柔软和坚硬黄蓓佳我没有研究过鲁迅日记,不知道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鲁迅写下这一篇美文《雪》的时候,是不是正在北京的四合院里住着?他是穿着薄薄的棉袍,背靠着屋内微温的炉火,透过带窗格的玻璃,凝望半空中那些如粉如沙的朔方(北方)雪花的吗?那一瞬间里,他的目光是不是越过千里万里冰封的世界,越过几十年漫长的时间隧道(在山中或地下凿成的通路),回到了童年的南国的故乡?[ 连用了三个长长的问句, 假想了作者写作《雪》的情景, 由鲁迅的住所到鲁迅的神情, 由鲁迅的动作到鲁迅的目光, 由鲁迅的外在形象到鲁迅的情感活动, 由外而内, 由实而虚, 看似下笔较远, 其实紧贴话题。

]如果是这样,当他在纸上写下那些关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安静,宁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chóuchàng,伤感失意)而又饱满的。

[者的叙述仍是紧承上文的假想视角.由鲁迅的姿态到鲁迅的笑容, 再到他"心里的渴念", 最后定格在他的眼睛. "恬静""温情""悠远""惆怅""饱满""湿润"都表现了鲁迅灵魂中 "柔软"的一面。

]也许他的眼睛里还有些微的湿润,因为昔日不可重来,记忆只能留存于想像,既然他已经似一粒种子被风吹离家园,命运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动荡,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极短的时间。

臾,yú)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指人体内部器官。

脏,zàng ;腑,fǔ)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

[在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鲁迅注定要离开自己的故乡, 他虽然深爱着故乡, 但他不能在故乡的春光温暖中消沉下去, 他的性格中顽强与坚硬的一面催使他远离故乡去追寻心中的理想 .于是故乡的温情成为他奋斗颠簸中心灵栖息的温床。

如果说思想家的鲁迅给人们留下的最直接的外在印象是不离手的烟卷的话, 那么故乡的温情便是他精神上的烟卷, 时时给他以灵的滋润。

这里作者用巧妙的比喻, 突出了故乡的温情对鲁迅心灵深处的影响, 并进而突出了这种温情对鲁迅坚硬性格面的作用。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写阅读《雪》的感受和联想。

这一段文字, 虽然很少直接涉及《雪》的具体内容, 却是作者读《雪》以后的直接感受和认识——作者在《雪》中读出的是鲁迅灵魂中“柔软和坚硬”的两面, 而这两面又不是简单的并列的两个方面, 而是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的一体。

是的,所有那些我们熟悉的鲁迅的形象——我们从照片上看到的,从书中读到的,从史学家口中听到的,从他的纪念馆里瞻仰到的——都是顽强和坚硬的,一个斗士的灵魂,不屈者的灵魂。

[一个“从……上”、两个“从……中”, 一个“从……里”, 交代了作者形成这一认识的途径和依据。

应该说, 这是绝大多数人对鲁迅的认识。

但这绝并不是鲁迅的全部, 而仅仅是鲁迅的一面,而且这一面是“书”和“史学家”留给人们的鲁迅, 而不是鲁迅自己留给人们的印象。

]只有细读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熟悉他的阿长妈妈,他的朋友闰土,他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之后,浸润在他情趣盎然(形容气氛、兴趣等洋溢的样子)的童年世界时,我们才会轻轻地叹一口气,欣悦地想到,鲁迅也是温情的鲁迅,是柔软和童真的鲁迅,率性(由着性子;任性)和孩子气的鲁迅。

[“细读”“浸润”说明要认识鲁迅灵魂中的“柔软”的一面并不容易, 必须真正走进鲁迅的世界;“欣悦地想”则表达了作者发现鲁迅灵魂中“温情”“柔软和童真”以后的欣喜。

]第二段对鲁迅灵魂“顽强和坚硬”,和“温情”“柔软和童真”的两面进行简要解析。

这一节似乎离评论的《雪》更远了一点, 其实是在说明从《雪》中读出鲁迅灵魂中“柔软和坚硬”的依据, 正因为鲁迅灵魂中有着“柔软和坚硬”, 从《雪》中读出这两面来才是合理的解读。

这样,我们可以闭上眼睛,仔细想一想鲁迅笔下“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花了。

[领起下文。

]在我们的眼前,冬花在雪野中斑斓(灿烂多彩)地开着,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闹着,小手通红的孩子们在门前雪地里忙碌地塑雪罗汉,闲适的父亲也踱过来帮忙。

雪罗汉用果核嵌眼,胭脂涂唇,目光灼灼,嘴唇通红,但是只一个晴天就化了,成了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江南之美。

]这就是鲁迅心中富足的故乡,温暖的故乡,安逸和春光无限的故乡。

即便在冰雪袭来之时,也掩不住处子—样明媚的笑靥(笑脸。

靥,yè,酒窝)。

[“富足”“温暖”“安逸和春光无限”“明媚的笑靥”,表现了故乡在鲁迅心中的温馨。

]这样的土地和气候,能够消融一切坚冰,让人的情意缱绻(qiǎnquǎn,形容情投意合,难分难舍),醉眼矇眬,春心(指爱慕异性的心情)荡漾。

[说明故乡天然地赋予鲁迅的灵魂以“柔软”的一面。

]第三段写故乡在鲁迅心中的位置以及对鲁迅灵魂的影响, 侧重写他灵魂中“柔软”的一面。

所以鲁迅离开了故乡,因为他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

[鲁迅爱故乡, 留恋故乡, 离不开故乡的温馨带给他的慰藉, 但他只能离开, 只能到北方去, 因为他是一个战士, 一个斗士。

]他要让绵密和潮湿的雨死了,变作凛冽而孤独的白色精魂。

[在鲁迅心中朔方的雪就是“凛冽而孤独的白色精魂”。

]他渴望见到“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的朔方大雪,欣赏它们“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的激情和疯狂。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符合。

契,qì。

)着朔方大雪的本质,[."无一不契合"充分突出鲁迅的精神与朔方雪的品格高度相似与一致。

]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咄,duō)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毫不畏惧,绝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表达了鲁迅借朔方的雪所表达的心中的理想。

]第四段写鲁迅离开故乡的原因,侧重写他灵魂中“顽强和坚硬”的一面。

灵魂的另一面,那种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他把它留在了纸上,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

第五段是第四段的一个自然的发展或补充.因为他是个斗士, 因为他挚爱着朔方的雪, 所以只能把由“故乡的湿雪浸润出来的柔软和温情”“留在了自己的文字和心里”。

以上为第二部分,作者充分展开想像, 凭借丰富细腻的心理感受, 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体味他复杂的思想灵魂, 触摸他性格中柔软而又坚硬的矛盾统一体。

只能是这样,别无选择。

第三部分,收束全文。

“别无选择”概括了鲁迅在灵魂的两难选择之中的矛盾,痛苦和惟一的抉择:把温情掩藏在心底,让坚硬成为自己的盔甲。

这也是本文作者读《雪》的心得,是作者借助《雪》这篇散文诗和鲁迅进行的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简洁精纯的《雪》斯妤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以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

‟著称。

写人写景叙事,无不简洁精纯(精美纯粹),绝无半点冗杂(繁多杂乱。

冗,rǒng)。

开篇概括鲁迅先生文章的特点:洗炼、简洁、精纯。

总领下文。

“以……著称”, 说明这一特点十分鲜明, 为人共知;“绝无半点冗杂”, 是从反面加以说明。

《雪》全文不足八百字,描绘的层次却很丰富[字数少而层次丰富,可见其文字的洗练。

]:江南的雪野,雪地里孩子们的嬉闹,朔方的雪,旷野里雪花升腾的壮阔场面。

[概括了主要内容, 又表现了层次的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