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杜牧——《山行》

合集下载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

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杜牧《山行》《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欢迎阅读。

杜牧《山行》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杜牧《山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秋日行经山麓时所见的景色。

诗人一下笔就用了“远上”二字,描写屈曲蜿蜒,渐远渐高的山路,由路以见出山的高大深远,进而让人体味山里环境的空静,以及诗人一路行来的消兴和幽致。

“石径斜”的“斜”字,又把山的陡峭给刻画了出来。

“远”、“斜”二字前后呼应,从不同角度写出整个山岭的气势。

“寒山”二字,既点明时令季节,同时为烘托枫叶耐寒的特质,埋下了伏笔。

这一句刻画秋岭,没有摄入一件实物,用墨极少,但由于用语精当,组合巧妙,同样给人以气势非凡之感。

诗人顺着山路石径向上望去,惊奇地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

山岭之巅,白云缭绕,几间屋舍忽隐忽现,形成一幅别致的峻岭秋景图。

作者故意把“人家”置于高山之顶,白云之中,这就造成一种虚实相生的意境,渲染出生意盎然的气氛,从而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第三句写车行至半山,突然下一“停”字,悬念顿起,牵人思绪。

原来,那里有一片鲜红的枫树,显得格外美丽,诗人再也无心仰望那绚烂明丽的高山之顶,无意寻访那令人神往的白云深处的人家,而在不畏秋寒的枫树面前留连忘返。

突出“晚”字,既进一步渲染了枫树的耐寒,又暗示诗人留连之久,并且带出下句,他在遐想,在深思,突然情思勃发,从心底迸发出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

杜牧《山行》原文、译文、赏析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杜牧《山行》赏析:展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人生的感悟

杜牧《山行》赏析:展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人生的感悟

杜牧《山行》赏析:展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人生的感悟《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山景为背景,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全诗赏析如下:一、作品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

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四、作品赏析1、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a.“远上”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诗人登山的艰辛与执着。

b.“寒山”点明了深秋时节的清冷与萧瑟,同时也为全诗奠定了清冷而宁静的基调。

c.“石径斜”形象地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高而缓的形态,使人仿佛能见到那条通向深山的石径。

2、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a.这里的“深”字,既可以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深处,也可以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神秘感。

b.“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不仅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与深邃,还通过“有人家”三字,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温馨场景,从而感到深山虽静却充满生气。

3、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a.这一句情感鲜明,表达了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深深喜爱,以至于愿意停车驻足欣赏。

b.“晚”字用得精妙,既点明了时间的转换(从白天到傍晚),又暗示了夕照下枫林的独特美感。

4、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a.这一句是全诗的高潮与精华所在,诗人用“红于二月花”来形容枫叶之美,将秋日的枫,叶与春日的鲜花相比较,突出了枫叶的艳丽与独特。

山行杜牧翻译赏析 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

山行杜牧翻译赏析 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

山行杜牧翻译赏析杜牧《山行》赏析诗意翻译山行杜牧yuǎnshànghánshānshíjìngxié远上寒山石径斜,báiyúnshēngchùyǒurénjiā白云生处有人家。

tíngchēzuòàifēnglínwǎn停车坐爱枫林晚,shuāngyèhóngyúèryuèhuā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背景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

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注词释义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山行》诗意_杜牧

《山行》诗意_杜牧

《山行》诗意_杜牧【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诗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

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注词释义】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 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

古诗词山行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诗词山行,以及古诗词山行唐代杜牧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及翻译山行古诗原文:《山行》杜牧〔唐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深秋时节,沿着远处的石子铺成的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经过深秋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作品简介与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古诗《山行》的原文及赏析《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

《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一、一部小说。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说围绕着轮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没农田的事件,真实描绘了五四前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纠葛,反映了恶势力的妥协,改良主张的`碰壁和农民的无辜受害。

作者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于为似,是以霜叶比假左派,虽红似二月之花,但仅似而已,不是真红,同时霜叶又和暂占上风的反革命势力作比,以喻其得势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

《山行》原文注释及赏析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

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

《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三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译文山中的景色沐浴着春天的阳光,不要因为只是微微的阴天就打算回家。

天气晴朗并无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雾深处也会打湿你的衣服。

注释⑴山行:一作“山中”。

⑵春晖:春光。

⑶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⑷纵使:纵然,即使。

⑸云:指雾气、烟霭。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鉴赏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诗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焕发了容光,众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这一切都构成了春天的光彩。

在这种美景艳阳天中,些许天气的阴晴变化不算什么。

那空山幽谷,云烟缥缈,水汽蒙蒙,露浓花叶,即使是晴天也会沾湿衣服,来客不必因为天色微阴怕雨就罢游而归。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

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

次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是诗人对客人的劝留之辞,恰值游兴正浓之际,天空中忽然浮过一片“轻阴”,大有大雨将至之势,这是令客人游兴顿减的惟一客观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观上并非不恋山景的心灵信息。

《山行》课文原文及赏析

《山行》课文原文及赏析

《山行》课文原文及赏析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了,另一位著名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

白居易的诗这样写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

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

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旦”,就是早晨;“霜叶”,经霜打了的树叶;“一时”,四季的一季,在这里指秋季。

头两句的意思是: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

“因”,因为;“待”,等到。

诗的中间两联写得最美: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

一行接一行的树,就像排列成行的深红*的帷帐;零乱飘落的树叶,就像剪碎的红*头巾,一块块地飘呀飘。

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翘膀,把秋天的红叶写得如火、如花、如绛帐、如红巾。

在诗人眼中,秋*中的寒山也是那样美丽,那样可爱,那样动人。

全诗的最后两句“解驻篮舆看,风前唯两人”,意思是:能停下竹轿临风欣赏这秋天红叶的美丽景*的,只有我和杜牧两个人。

诗人用他那生动的语言,在我们面前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使我们好像也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杜牧——《山行》篇一:杜牧的山行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杜牧究竟是于何处有感而发澧州枫林揭示千古迷团杜牧的《山行》诗与我的家乡枫林郑传岩《绝句之旅》通心灵一次随手地展卷,《中华诗词》中“枫树”二字跳入我的明眸,这是当代诗坛名家、著名学者李元洛先生的大作《一双璧玉、两颗珍珠——绝句之旅》,读来如品山珍,如啜清露。

文中叙道:我居住在历史名城长沙,傍城而过的湘江西岸,岳麓山居高临下地远眺全城。

从儿时至老大,从春朝到秋日,这座山我不知去登临过多少回了。

特别是枫叶流丹的深秋时节,满山的枫树绿过了春,青过了夏之后,在秋霜的鼓动和秋风的鼓舞之下,忽然几声呐喊,纷纷举起了火把,将岳麓山烧成了一座火焰山……烧红了整个深秋,也烧红了游人的望眼……在山中留恋,在青枫峡里留连,逸兴豪情不禁陡涨于胸臆,我不禁高声朗吟起一千多年前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岳麓山中,青枫峡里,有名闻遐尔的“爱晓亭”,亭之四周,均为枫林,春日翠碧,夏日浓绿,秋日殷红。

山亭之名就是取自杜牧《山行》的诗意。

杜牧25岁时曾游涔阳(今湖南澧县),他的堂兄杜悰在这里任刺史,有“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

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

”(《登澧州驿楼寄京兆韦尹》)为证,但却没有写《山行》诗的时间的具体记载。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为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的岳麓山书院山长罗典所建,后来湖广总督毕沅改其名为“爱晚亭”。

杜牧先后游宦于江西之南昌、安徽之宣州与池州以及江苏扬州等地,也曾四次于秋高气爽之时路经金陵,《山行》一诗总该是写于江南而不是北国吧?我私心甚至希望他写的就是岳麓山的秋日风光。

不过,权威的说一不二的答案,只能由杜牧自己作出了。

反复捧读过大作之后,我久久沉思,一位热爱他故乡的权威诗人李元洛先生是否是灵通了澧县人的心事,以此篇杰作来有意暗暗启示于我:不要辜负桑梓之恩,应该把养育自己的故土——枫林美秋的原声原形从玄远而模糊的历史中必恭必敬地请出来,亮亮堂堂地还给这个社会。

家乡枫林缘千古枫林,家乡的枫林,在芬芳的美名谱上,一辈又一辈的贤人名士,以你为骄傲;在优秀的文化库中,一件又一件地风采奇迹,为你而神奇。

可是,俏丽的你,现实的英姿又在哪里呢?如今,为什么偏偏光有枫而无林相伴哩?我这六十余年过去,枫林只是频繁的在梦里有过相遇,在诗里有过传情。

曾几何时,古老的枫林,从枫林一、二、三、四里到枫林乡、枫林保、枫林村、枫林学校,一路过来,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咿咿唔唔吟诵杜牧《山行》诗的时候,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小眼睛,总是深情的望着老师发问:诗中的枫林是否是家乡的枫林?诗中的枫林又是否是这个学校的枫林?面对学生、面对心中的疑问,我曾想:那绝妙的锦秀之景,到底是童话的美丽传说,还是上帝作弄于人呢?是地域名词谐音的假借,还是真正有过美妙的过去呢?我邀朋结伴,良久地站在一棵古老的枫树底下,谒诚地请求它对隐匿的“家史”悄悄地作个诉述。

它仿佛懂得了我们的来意,刹那间,传来一阵丝弦般的音响之后,便毫不迟疑地舞动着身披的青襟,缓缓地送来它族门的长调。

从悠扬的旋律中我们听得出,它是一介幸存者,族祖就在这洞庭湖畔。

千余年前,它们族门兴旺,前山后岭方圆三十余里都是它们的族寨,后来只因为……真有其事吗?忽地让我也想起来了,《澧州志》上有过记载:澧州有枫香纯林,乌桕黄枫等落叶乔木,250年以上的古树13株,其中枫树6株、枫杨1株;双龙乡枫祥村那涔阳古道旁有1株400年以上的古枫树,树高15米,胸径202厘米,冠幅16米,荫地面积近1亩。

经中国林科院有关专家鉴定,胸径超过2米的枫树,唯有澧县1株,堪称全国“枫树之王”。

不久,令人惊讶的信息出现了,在方石坪乡,一株由县林业局挂牌保护,经专家鉴定已达600年历史的枫香古木,胸径3米以上,树腹已成空洞,但树叶依然葱茏繁茂。

我似乎回到了远古的家乡,那是枫木蓊蔚的王国,春季流绿,秋季染红,真正是美颜天赐啊!千多年前,出生于澧州的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吟咏过:“层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这是他少年就读于澧州治所西郊伏牛山时的诗章《乌夜号》里的名句,是他广角度,大手笔地把家乡枫林美景凸显了出来。

后来,他的又一首《登涔阳楼》的乡情之音:“万户砧声水国秋,凉风吹起故乡愁。

行人望远偏伤思,白浪青枫满北楼”托了大野枫林之景,寄了浓浓的爱乡之情。

青枫、青枫林,家乡的枫林缀玉联珠地在他的笔下情景交融,构成了絢丽的艺术之美。

今天,澧洲只见稀朗的枫树而不见大遍枫林的现状,并不等于唐朝时也是如此。

在《直隶澧州志》的“澧州全舆图”中,记着:“澧州旧编户三十八里。

康熙三十五年,奉文新编一里,共三十九里”,当中有枫林一里、枫林二里、枫林三里、枫林四里之里名,其分布就在涔阳古道一带山区。

至于“里”,乃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

隋朝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

杜甫《兵车行》中有诗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旧时,里是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以县统乡,以乡统里。

”可见,枫林一、二、三、四里均是唐朝或者早于唐朝就传承下来的里名。

然而,漫长的岁月,时有治乱,物有兴废。

那秀岭青岗的枫木茂林,大可因为旧时的贫穷与落后带来了她的厄运——状似梓泽丘墟而胜景不常,枫林在历史上也有过薄命,使得好大气的一幅“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秋图景悄然从家乡的土地上暗淡了下来。

杜牧澧洲抒《山行》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陕西西安市人,成长于诗礼簪缨的世家之族,文才武略集于一身。

刚过弱冠之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阿房宫赋》,他的佳作,尤以七绝受人推崇,其中《山行》诗脍炙人口,别具异彩。

但他在科考入仕的途上,还是留有周折的一幕。

唐朝,读书人的主要出路是参加科举考试,而当时的科考对高门大族子弟和寒士都敞开了大门,取士的争夺日趋激烈。

牧之生于膏粱,行止不无“浮华轻薄”,难免常常“不拘细行”,这便成了他进士及第的最大障碍;加之礼部组织考试的地点,有时长安,有时洛阳,有时两地并试。

杜牧虽文才极好,但必须有诗文之外的功夫——以求“知己”和用诗文“干谒”。

“知己”是应进士举的读书人,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官中有声望的人去看,希望他们给自己宣扬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所谓的通榜,也谓之“知己”;“干谒”就是想法求见达官贵人要求帮忙。

正是为寻找“知己”,拜求“干谒”,杜牧便有了寻亲南游之举。

《新唐书》载:曾任过宰相的杜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

师损生诠、愉、羔;式方生恽、惠、悰、恂、舀;从郁生牧、页。

可见杜牧称杜悰为堂兄。

杜悰于元和九年(814)尚岐阳公主(宪宗嫡女),大和初由殿中胡马都尉旋出澧州剌史。

杜牧要南下投靠如此令誉之堂兄嫂,协助说情,自然于情理之中。

王西平《杜牧评传》记载:大和元年(827)秋,杜牧前来澧洲客游。

此间,其堂兄嫂除了陪他叙说家常和议论科举中的引卷、举荐、拜师等相关功夫之外,还专门为堂弟请来了澧州的乡土诗人李群玉、李宣古等作陪,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常到治所四周的农家了解地方风情与民生疾苦,一同寄兴于山水,互相唱和……这一段时间,杜牧深深地感到李群玉的人品好,富有才气,便竭力劝其赴举。

写下了《送李群玉赴举》的诗章: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水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在澧州客游的日子里,杜牧还留下了《登澧洲驿楼寄京兆韦尹》之绝句: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

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

杜牧的这些佳作已经告诉了我们,年甫弱冠的杜牧是为科考,不远跋涉千里来到南方荒远的澧州。

他在《窦烈女传》中记叙过此事:“大和元年,予客游澧州,路出荆州……”,那么,他出荆州入澧务必是由湖北公安南坪驿站,经涔阳古道,达澧州治所。

据《澧州志》载:“发咸阳,出蓝关,经郧襄至澧土,由此往南经武陵,沅辰牂牁夜郎也,此乃必由之路。

”道之所畅,用之所广,既是商运的纽带,又是邮递的通道。

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络绎不绝。

自秦汉以来是骚人笔下常歌常咏的行旅胜地,该大道北接南坪驿站,过孙黄驿入澧州北郊的顺林驿站,再绕山顺岭穿过涔河桥,至兰江驿站,再向西南可畅通云贵。

当初,杜牧堂嫂(岐阳公主)的出京入澧方行于这条古道。

《樊川文集》卷八《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载:“尚书出为澧洲剌史,主后尚书行。

”杜牧乃官宦后代,出荆州后必是堂堂皇皇的地登上奔赴澧州的官道,潇潇洒洒而来。

叭嗒叭嗒的马蹄声,嘎吱嘎吱的车轴声,一曲长旅之乐奏响澧州北域。

杜牧此次出行,正当深秋时分,夕阳之下,胭脂般底色的画面,从天幕上挂了下来。

“吁”的一声,马车停在山峪谷口,随之车上跳下来那位年轻书生——杜牧。

他激情荡漾地享受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南国大礼:经霜的枫叶火了,爆炸似地燃烧着;林峰间的雾气白了,慢悠悠地飘浮着;石砾小径如同沉睡的巨蟒,静卧山腰;几点农家小舍蒙胧地镶嵌于山项。

对此奇伟绝特之景,文才极佳,“诗内”功夫绝好的杜牧,此刻摇头晃脑,往返留连,敢说不是在为之逸兴湍飞吗?谁又能说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的美秋佳作——《山行》诗,不就是在这澧州的涔阳古道上,我的家乡枫林山麓而欣然出生的呢?只是因为那小杜好异于人而有意将写诗的地点潜隐在诗句之中,让阅览者以分享含咀之乐罢了。

杜牧南游,名作问世,总算是天赐机缘。

而就进士及弟,并制策登科才是一个谋合中的必然。

他得益于堂兄附马爷和堂嫂岐阳公主的显赫地位,所以争为其“知已”者不下二十人,其中吴武陵尤为出力。

当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由长安赴洛阳时,吴持《阿房宫赋》呈给崔,崔接过一读,也很惊奇欣赏。

吴说:“请你在这次主考进士时取他为状元。

”崔还在迟疑。

吴说:“如果不行,请还我这篇赋”。

崔立即应声道:“敬依所教”。

于是转向在坐的诸位朝官说:“方才吴太学博士推荐了一位第五名进士。

”有人问:“谁?”崔说:“杜牧”。

就这样,杜牧果然就中了第五名。

得意之际,他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一绝。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成功地客旅澧洲,教他如愿以偿,不仅是个人顺利地得以雁塔题名,两枝仙桂一时芳。

更是为澧州的人文历史著写了辉煌的一页。

我为之高声疾呼:家乡的枫林是杜牧笔下的枫林——一颗湖湘的明珠。

(4200)篇二:杜牧《山行》教学案篇三:《山行》赏析《山行》赏析【原文】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2。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今译】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鲜花。

【赏析】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来到林木萧条的山前,一条石路蜿蜒而上,仿佛在黄绿的草木中画出一条白线,而这白线的顶端是山颠缭绕的白云,白云下面隐约可见有些房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