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

合集下载

Fibonacci数列斐波那契数列PPT学习教案

Fibonacci数列斐波那契数列PPT学习教案

猜 指数测形:式根。据不前妨面设的为观察fn, 可n 进以行猜fn尝测试。具将有 代入差n 分方程:
fn2 fn1 fn
得到 n2 n1 n
第10页/共26页
3.Fibonacci数列的通项公式
消去因子有
2 1
解得
1
1 2
5
2
1 2
5
由此可知这两个都是差分方程的解。
第11页/共26页
也符合也符合06180618的分割的分割2424小时中小时中2323时间是工作与生活时间是工作与生活1313时间时间第19页共26页从辩证观和大量的生活实践证从辩证观和大量的生活实践证明动与静的关系同一天休息明动与静的关系同一天休息与工作的比例一样动四分与工作的比例一样动四分静六分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静六分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
第13页/共26页
3.Fibonacci数列的通项公式
求解得
C1
1 5Biblioteka C21 5因此得Fibonacci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fn
1 5
1
2
5
n
1 2
5
n
第14页/共26页
4.自然界中的斐波那契数列

,则有

gn
fn f n 1
lim
n
gn
5 1 0.618 2
这是一个美丽的数学常数----黄金分割比。
an
2
a1
2an1 3, a2
2an 8
第25页/共26页
第7页/共26页
2.观察Fabonacci数列
利用matlab的polyfit(x,y,n)命 令拟合得
程序:
f(1)=1;
f(2)=1;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案例(李小锋)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案例(李小锋)

2009年瑞安市中小学(幼)教师参评案例学段:□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学科:数学学校:瑞安市职业中专*名:***文章题目:无“书”也精彩——《斐波那契数列》教学案例无“书”也精彩——《斐波那契数列》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职业高中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将越来越难以开展,教学效果也将越来越差。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抬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职业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师尝试了各种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

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

比如一堂《斐波那契数列》课,在无“书”,即没有教材的情况下,我借助计算机网络,在教学中尝试教学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应用新的学习方式,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高数学(基础版)教材中没有斐波那契数列这一节内容,但学生在连续学完“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之后,思想上明显产生“倦意”,课堂也变的非常沉闷,如果按正常的教学安排进行数列这一章复习,学习效果肯定很差。

如何激发学生对数列知识的兴趣?如何拓展数列知识?在看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⑤》(必修)第二章“数列”的“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并在网络上搜索到很多有关该数列的资料之后,我想为什么不给学生上一节《斐波那契数列》。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我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认识斐波那契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思想;指导学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从网络上选择知识和学习知识进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发现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美意识。

二.案例描述我上《斐波那契数列》这堂课,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几个改变:(1)上一堂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课,而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上网搜寻。

(2)让学生来讲授课的部分内容。

(3)利用网络上丰富的图片,动画,知识描述吸引学生。

斐波那契数列大单元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大单元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探究兔子繁殖问题的过程,在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找到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并感性认识数列。

2、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

3、从数列的认识延伸到斐波那契螺旋的认识,感受斐波那契数列的神奇,体会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斐波那契数列规律的探索,初步认识数列教学难点:斐波那契数列规律的探索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号笔、正方形板贴。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小兔子师:喜欢兔子吗?我们班学生也喜欢兔子,为了养好兔子,他专门去查阅了相关资料,其中一句话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师:兔子成长快,且繁殖能力强。

有多强,猜一猜?生:一次能生7--8只!师:你认为它生那么多(生那么快)师:我们来看一下资料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下?(找学生读)生: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成长为大兔,长大后再过一个月就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此后每个月都会生下一对小兔。

师:你能读懂吗?学生叙述问:一对儿是什么意思?师:我们把一公一母叫一对儿。

假如说,这对兔子基因就是这么好,一生就是一对,按照这个繁殖速度,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提问题:一年后会有多少兔子?两年,五年......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是啊,繁殖了这么多兔子,那一年后会有多少对呢?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怎么样?能解答吗?快速解答在纸上!二、合作探究一探:算式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展示:算式12*1=12(对),你是怎么想的?生解释师:其他同学赞同吗?生1:第一个月还是小兔子,没长大还不能生小兔子!师:看来,这位同学忽略了小兔长大兔的时间。

生2:不赞成,因为小兔长大了还能生兔子。

师:也就是说这个同学忽略了,小兔子长大也能生兔子,兔子的兔子还能生兔子......所以用乘法是不对的。

师:看来这个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仅靠这样的计算,能解决吗?生:解决不了师:是啊,不过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的,出现错误很正常,我们还要感谢这两位同学,让我们对题目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师:既然计算不行,那怎么办?生:画图师:没错,根据以往的经验,当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通常会用画图的方法来帮助思考,那我们先试着画图来解决一下。

优质课大赛课件(斐波那契数列)

优质课大赛课件(斐波那契数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斐波那契著名的兔子问题。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总结出斐波
那契数列的基本特征。 3、出示兔子问题的另一种提法,学生找出与
第一种提法的区别,并进一步引出经常考试 的爬楼梯问题。 4、课堂小结。 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 项之和,那么我们就把 这样的数列称为斐波那 契数列。
课后作业
树木的生长问题
树木的生长,由于新生的枝条,往往需要一段 “休息”时间,供自身生长,而后才能萌发新 枝。所以,一株树苗在一段间隔,例如一年, 以后长出一条新枝;第二年新枝“休息”,老 枝依旧萌发;此后,老枝与“休息”过一年的 枝同时萌发,当年生的新枝则次年“休息”。 那么一棵小树7年后有多少枝树丫?
蜜蜂进蜂房问题: 一只蜜蜂从蜂房出发,想爬到9号蜂房, 只允许它自左向右(不许反方向倒走)。则
它爬到9号蜂房有多少不同的路线?
1
3
5
7
9
2
4
6
8
… …
n-1

n-2
n

教材分析
斐波那契数列是小学六年级数学课 本中的一篇阅读材料,好多同学甚至个 别老师都经常把它忽略掉,认为它不重 要,但它却常常出现在小升初考试和各 种杯赛的试卷中。
月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十

一二

兔 数
1
1 2 3 ···

兔0

1 1 2 ···

数1

23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 3
3、爬楼梯问题
一段楼梯,地板不算台阶则有7级台阶, 规定每一步只能跨1级或2级台阶,则 登上7级台阶共有( )种方法。

斐波契那数列(王芳)

斐波契那数列(王芳)

《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龙泉小学王芳【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第65页阅读资料“奇妙的斐波那契数列”。

【教学目标】1、了解斐波那契的生平,认识斐波那契数列,发现斐波那契数列部分规律,解决著名的兔子问题。

2、在经历感知、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一定的数感,会利用从易入难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培养积极的数学阅读习惯,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的同时发现大自然与数学的联系,发现数学中的美,发现大自然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斐波那契数列的获得及规律,解决兔子问题。

【教学目标】:会利用从易入难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准备】:PPT课件、兔子图片【教学方法】:独学、群学相结合;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今天的数学老师想一改常规,不需要大家打开数学书,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同时也是老师认为历史上最聪明的养兔人——斐波那契先生(板书)。

二、故事引入,提出问题1、斐波那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了解下ppt出示阅读材料(阅读简介)2、出示问题:(1)在斐波那契先生领养了一对兔子,在与兔子相处了一年之后,他提出了伟大的兔子问题,我们来看看。

引导学生齐读,并同桌内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汇报。

(2)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遇到难题怎么办?遇到难题我们也不能放弃,不能绕道,当然也不能硬拼。

遇到难题老师就想起了一个人,他说过一句话对我们解决难题很有帮助!老子,一个大思想家,一个大智者。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板书)知道这句话得意思吗?(提示:“于”是从的意思)3、合作探究(1)那对这个问题,同学们认为,是推导第10,11,12个月容易一些呢?还是第1,2,3,4,5个月容易研究一些呢?(2)那我们就从1 ,2 ,3 ,4 ,5月开始,小组合作研究。

你可以用文字描述每个月的兔子的状态,也可以画图,列表描述,然后解决这个问题!(提示:画图的话大小兔子可以用符号区别表示)(3)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初步展示(4)引导规范: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兔子的变化状况!(1—3月)用实物展示每个月兔子的状况!(用剪好的兔子在黑板上贴出并规范前后关系的表示方法)(5)小组展示第4、5、6月兔子变化情况,并说明兔子的来历(6)发现规律。

斐波那契数列教案

斐波那契数列教案

《斐波那契数列》主题探究教学设计方案一、概述本主题为人教课标必修5第二章——《数列》中关于有阅读与思考的内容.本主题是在已有数列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斐波那契数列的发展历史、实际生活中的斐波那契数列,以及斐波那契数列的一些特性.斐波那契数列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本身也有许多特殊的性质.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意识.二、教学目标分析1.进一步巩固数列的相关知识,加深对数列的认识,能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2.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开拓视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已经掌握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的知识,能在具体的情境问题中,发现数列中特殊的关系:等差或等比关系,能用相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但应用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强,因此需要一定的指导.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能够通过网络搜索相关资源,能借助计算机解决相应的问题.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主要采用网络探究,小组协作的方式,在复习数列相关知识,然后逐步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的历史、应用、特征,教师做好指导、协调工作,对于学生探究结论给予相应评价.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2.网络课件;3.斐波那契数列计算器;4.网络型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本主题共需1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一)问题引入由学生计算,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如果一对兔子每月能生1对小兔子(一雄一雌),而每1对小兔子在它出生后的第三个月里,又能生1对小兔子.假定在不发生死亡的情况下,由1对出生的小兔子开始,50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提示:每月底兔子对数是:1,1,2,3,5,8,13,21,34,55,89,144,233,……,50个月后是12586269025 对.这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或许大自然懂得数学,树木的分杈、花瓣的数量、种子的排列、鹦鹉螺的螺旋线……都遵循这个数列.你能写出以后的项吗?设计意图:通过斐波那契的兔子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思考,对斐波那契数列有感性认识.(二)数列知识1.数列的起源人们对数列的研究主要源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及出于对自然数的喜爱.数是刻画静态物体下的量,一系列的数刻画物体的变化情况,这些按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sequence of number).数列是刻画离散过程的重要数学模型,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存款利息、细胞分裂等问题都与数列有关.在古希腊,对毕氏学派而言,万物都是数.他们将数用小石子排列成各种形状,可以排成三角形的小石子数称为三角形数,可以排成正方形的小石子数称为正方形数.三角形数:正方形数:五边形数:每种多边形数均是一个数列.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于数列的起源有所了解,便于理解研究数列的意义.2.数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快速梳理数列的基本知识:(1)数列的一般形式:⋅⋅⋅⋅⋅⋅,,,,,321n a a a a ,简记为}{n a .(2)数列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2)图象法;(3)通项公式法. (3)数列的分类: 项数有限无限:⎩⎨⎧无穷数列有穷数列项数的随序号的变化情况:⎪⎪⎩⎪⎪⎨⎧摆动数列常数列递减数列递增数列(4)数列通项公式:)(n f a n =;主要方法:①观察数列的特点,寻找项数与对应序号的关系.②化归法(将数列变形,使原数列的倒数或与某同一常数的和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③逐差全加(对于后一项与前一项差中含有未知数的数列).例如:数列}{n a 中,n a a a n n 2,111=-=-,求n a .④逐商全乘法(对于后一项与前一项商中含有未知数的数列).例如:数列}{n a ,12,111-=÷=-n na a a n n ,求n a . ⑤正负相间:利用n)1(-或1)1(--n .⑥(隔项有零:利用]1)1[(21+-n或]1)1[(211+--n .(5)数列求和的主要方法①利用等差或等比的求和公式.②利用通项列项求和.③错项相减法:适用于通项为等比和等差通项之积形式的数列求和. ④倒序相加法: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⑤配对法:适合某些正负相间型的数列. 学生思考:若我们分别以n n n P T S ,,来代表下图的正方形数、三角形数及五边形数,你能发现求出通项公式吗?三者的关系呢?(可以借助图形特点)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示:由上图我们不难看出:2n S n =. 而2)1(+=n n T n . 每个正方形数都可以看成两个三角形数的和1-+=n n n T T S .n 个 n 个 n 个n 个n 个观察五角形数可以知道1)(32)-(3741)13(]}1)1(3[{)13(11+++⋅⋅⋅+++=⋅⋅⋅=+++-+=++=-+n n ••••••••n n P n p P n n n即2)13(22)1(3)23(23)23(11-=-+=-=-=-=∑∑==n n n n n •••n T n•••k k P n nk nk n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数列的基本知识,便于将知识系统化,能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灵活应用数列解决相应问题.3.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让学生回顾.数列可以看成是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 (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顺次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而数列的通项公式则是相应的函数解析式.由于数列的项是函数值,序号是自变量,所以以序号为横坐标,相应的项为纵坐标画出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所以说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数列具有函数的一般性质,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函数侧重研究单调性、最值、奇偶性等,数列侧重研究下标子数列或两个数列的合成的性质等.设计意图:回顾函数与数列的关系,进一步加深认识研究数列的角度和意义. 4.特殊数列让学生填写下列表格: 名称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种数列的理解和应用,通过系统比较能更好的理解.(三)斐波那契教师适当的加以介绍,可以在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中世纪最有才华的数学家斐波那契(1175年~1259年)出生在意大利比萨市的一个商人家庭.因父亲在阿尔及利亚经商,因此幼年在阿尔及利亚学习,学到不少时尚未流传到欧洲的阿拉伯数学.成年以后,他继承父业从事商业,走遍了埃及、希腊、叙利亚、印度、法国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斐波那契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并且特别擅长于数学研究.他发现当时阿拉伯数学要比欧洲大陆发达,因此有利于推动欧洲大数学的发展.他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经商的同时,特别注意搜集当地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资料.回国后,便将这些资料加以研究和整理,编成《算经》(1202年,或叫《算盘书》).《算经》的出版,使他成为一个闻名欧洲的数学家.继《算经》之后,他又完成了《几何实习》(1220年)和《四艺经》(1225年)两部著作.《算经》在当时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这是一部由阿拉伯文和希腊文的材料编译成拉丁文的数学著作,当时被认为是欧洲人写的一部伟大的数学著作,在两个多世纪中一直被奉为经典著作.在当时的欧洲,虽然多少知道一些阿拉伯记数法和印度算法,但仅仅局限在修道院内,一般的人还只是用罗马数学记数法而尽量避免用“零”.斐波那契的《算经》,介绍了阿拉伯记数法和印度人对整数、分数、平方根、立方根的运算方法,这部著作在欧洲大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改变了当时数学的面貌.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道:“我把自己的一些方法和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某些微妙的技巧加到印度的方法中去,于是决定写现在这本15章的书,使拉丁族人对这些东西不会那么生疏.在斐波那契的《算经》中,记载着大量的代数问题及其解答,对于各种解法都进行了严格的证明.书中记载的一个有趣的问题:理想中的兔子繁殖问题,兔子每个月对数就构成了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据载首先是由19世纪法国数学家吕卡将级数}{n F :1,1,2,3,5,8,13,21,34,...命名为斐波那契级数,它是一种特殊的线性递归数列,在数学的许多分支中有广泛应用.1963年美国还创刊《斐波那契季刊》来专门研究数列.设计意图:了解斐波那契的历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四)斐波那契数列特性小组探究,归纳总结结论,可以参照提示,对于能力较强的小组可以进一步探究其它性质.教师对于各小组的探究过程加以评价.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 …… 1.通项公式观察斐波那契数列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等于其前两项的和,即若用n F 表示第n 项,则有)3(21≥+=--n ••F F F n n n .通过递推关系式⎩⎨⎧≥+==--)3(2,1121n ••F F •••••••••n F n n n ,我们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算出任意项,不过,当n 很大时,推算是很费事的.我们必须找到更为科学的计算方法.你能否寻找到通项公式,借助网络资源,能否给予证明?提示:1730年法国数学家棣莫弗给出其通项表达式⎥⎥⎦⎤⎢⎢⎣⎡⎪⎪⎭⎫ ⎝⎛--⎪⎪⎭⎫ ⎝⎛+=nn n S 25125151,19世纪初另一位法国数学家比内首先证明这一表达式,现在称为之为比内公式.可以利用归纳法证明.网络资源:求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 2.项间关系根据下列问题分组探究,写下探究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继续研究其他性质.提供斐波那契数列计算器的网页.斐波那契数列有许多奇妙的性质,下面一起研究部分性质: (1)问题:观察相邻两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项互素,(1,+n n F F )(2)1 , 1 , 2 , 3 , 5 , 8 , 13 , 21 , 34 , 55 , 89 , 144 , … 第3项、第6项、第9项、第12项、……的数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能够被 2 整除.第4项、第8项、第12项,能够被 3 整除.第 5项、第 10 项、……的数字,能够被 5 整除. 你还能发现哪些类似的规律? (3)23211+=++⋅⋅⋅+++n n F F F F F如果你把前五加起来再加 1,结果会等于第七项;如果把前六项加起来,再加 1,就会得出第八项.那么前 n 项加起来再加 1,会不会等于第 n + 2 项呢?提示:1 + 1 +2 +3 + 5 + 1 = 13 1 + 1 + 2 + 3 + 5 + 8 + 1 = 21由于每一项都是其前两项的和,所以23211+=++⋅⋅⋅+++n n F F F F F(4)如果我们分别对偶数项与奇数项做加法运算的话,情形又如何呢?1 +2 + 5 = 81 +2 + 5 + 13 = 21 1 + 1 + 3 + 8 = 131 + 1 + 3 + 8 + 21 = 34 提示:我们可以得到下列的结果:n n F F F F 21231=+⋅⋅⋅++- 122421+=+⋅⋅⋅+++n n F F F F你是否能给出证明?(5)不可思议的是,如果我们把第三项的平方加上第四项的平方会得到第七项.22 + 32 = 4 + 9 = 13 32 + 52 = 9 + 25 = 34 82 + 132 = 64 + 169 = 233试试看其它的情形.12212++=+n n nF F F 是不是都成立呢?(6)更不可思议的是,你能想象到吗,斐波那契数列与杨辉三角居然有联系? 提示:3.黄金分割动手做一下:把斐波那契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的每一项除以前一项, 得到一个新的数列,并画出图象,分析新数列的特点.提示:1,2,1.5,1.67,1.6,1.63,1.615,1.619,1.618, .....下图中横轴为 n 的值,纵轴为n n F F 1+的取值:1 1 1 12 1 13 3 1 14 6 4 1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1 12 8 13 3 5n n F F 1看起来好像会趋近某个定值,大约为 1.61…….这为人所知作为金黄比率, 并且因此斐波那奇的序列并且称金黄序列, 开普勒发现斐波那契数列的黄金比率.4.探究其它特性利用斐波那契数列计算器和互联网,每小组探究斐波那契数列的其它性质,然后利用网络搜索所得到的性质,是否已经被发现。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杨遇春教学背景:《斐波那契数列》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59页的阅读材料,是学生在学习完数列(主要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后安排的一节课外学习内容。

考虑到本节内容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同时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自己对数列的认识和后续学习都很有帮助,而且本课所强调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在我们的学生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决定用一节课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课程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丰富课堂内容的有效途径。

在本节课我主要借助PowerPoint演示加网络搜索的方法教学,用PowerPoint来向学生展示本节的主要学习思路和大纲,然后问题引导学生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问题答案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了斐波那契数列;2.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思想;3.指导学生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如何从网络上选择知识和学习知识进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过程:1、斐波那契数列的由来(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先用PowerPoint让学生看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个人第一月底时在一间房子里放了一对刚出生的小兔,小兔一个月后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次后每个月生一对小兔。

如果不发生死亡,那么到年底这个人有多少对兔子先由学生自己思考,我不急于公布答案,而是与同学们共同做如下研:我们用◎表示一对大兔,用○表示一对小兔,逐月统计兔子的对数(用PowerPoint逐月显示,加以讲解,务必要学生理解递推的本质)第1月底○第2月底◎第3月底◎○第4月底◎○◎第5月底◎○◎◎○第6月底◎○◎◎○◎○◎记第n 月底的兔子对数为n F ,则:1F =1,2F =1,3F =2,4F =3,5F =5,6F =8,…观察数列{n F }规律很容易发现,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它前两项的和,即2n F + = 1n F + + n F (n ∈N *) 这样很容易知道年底共有144对兔子。

【课后作业】《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课后作业】《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数学必修5《数列》的一篇阅读思考的内容。

本节在学生已掌握数列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斐波那契数列的性质。

通过探究发现其与大自然的联系,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以及数字特征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之美,提高学习数列的兴趣,为学习等差等比数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数列的基本概念,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之美。

开拓视野,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提高创新意识和求知欲。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数列基本概念及表示,能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列中的特殊关系。

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应用意识较差,创新意识不强,需要指导。

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查阅相关资源,解决问题并开阔视野。

四、教学策略:学生课下利用互联网或相关书籍查阅相关资源,课上分小组探究汇总,老师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我认为根本原因有三个:计算、应用、兴趣。

数学是研究规律的科学,我们通过学习数学来训练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力。

但是,我们在学校里学到的数学好像没有激起我们太大的兴趣,每当同学们问起“老师,我们为什么学习圆锥曲线,没兴趣,”你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高考要考”。

那么有没有可能,哪怕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学习数学是因为兴趣或是数学的优美?那种感觉岂不是很棒。

我知道同学们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一起创造机会,让我们为了兴趣而任性一回。

我带领大家探究一个有趣的数列——斐波那契数列。

介绍人物(幻灯片)斐波那契,真实名字是列昂那多比萨,来自意大利,这个数列出自他的著作《算盘书》,这本书中,他首先将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计数法引入欧洲,对欧洲数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数列(幻灯片)有一对初生的小兔子(一雌一雄)一个月之后长成大兔子,再过一个月生出一对小兔子,如此规律生长,在不发生死亡的情况下,12个月后又几对兔子?分析数列(幻灯片)动画展示兔子个数的变化规律1 12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板书定义 前两项是1,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它的前两项之和,这样的数列就叫斐波那契 数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斐波那契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5页阅读资料“斐波那契数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斐波那契数列”及其部分特性。

2、在经历感知、分析、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积极的数学阅读习惯,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提出问题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发现了一对神奇的小兔子,和兔子相处一年之后,他便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家。

这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用一道数学题清楚的告诉了我们,请看大屏幕:
假设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能长成大兔,再过一个月便能生下一对小兔,并且此后每个月都生一对小兔。

一年内没有发生死亡。

那么,由一对刚出生的兔子开始,12个月后会有多少对兔子呢
1、请学生读题,分析、理解题意。

你觉得题目中哪句话的意思很重要,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呢
重点理解:①一对大兔生过一对小兔后,下个月会接着生,无死亡;
②小兔一个月后长成大兔,以后一直是大兔。

2、模拟兔子生长过程
⑴请同学们讨论,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一年当中,兔子的数量到底是怎样增长的)我们来模拟一下,好不好
⑵师生共同参与模拟过程,记录数据。

1月—4月,由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兔子变化过程。

⑶引导发现规律,小组合作完成剩下月份的推导
⑷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刚才大家表现得很踊跃。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著名的数学问题,
它就是这个数列:1,1,2,3,5,8,13,21,……
2、观察前后数的关系,从这个数列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学生举手汇报,说出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

②若一个数列,首两项等于1,而从第三项起,每一项是前两项之和,则称该数
列为斐波那契数列。

三、应用新知,练习巩固
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
四、课堂小结
请说一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