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苏轼词二首》课件(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7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7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虚先 实抑 相后 生扬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表现手法
浪漫主义诗风
修辞
句式
反衬、白描 想象、象征 虚实结合
先抑后扬 比喻、夸张
用典 反复、反问 长短变化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2、结合全诗内容,绘制诗人心路历程图。
(B希望期待)
(C自信昂扬)
( A苦闷愤怒)
(D凄冷无奈 )
(E茫然无措)
A 苦闷愤怒 B 希望期待 C 自信昂扬 D 凄冷无奈 E 茫然无措
浪漫主义手法
二、“诗人”李白的浪漫飘逸
1、再读全诗,从表现手法、修辞、句式 等角度绘制写作特色思维导图。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夸 张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反衬、白描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比喻、象征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 典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反复、反问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 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澈,句句动人。
——《上安州裴长史书》
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 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 就是雄伟瑰丽,奔走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 变化万千。
浪漫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理解诗意 凡人李白的 失意心酸
感受诗味
诗人李白的 浪漫飘逸
领悟诗魂
仙人李白的 自信倔强
诵读指导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 / 斗十千,玉盘珍羞 / 直万钱。 低
停杯投箸 / 不能食,拔剑四顾 / 心茫然。
回 沉

14、江城子--苏轼公开课获奖课件

14、江城子--苏轼公开课获奖课件

创作背景
• 王弗死后,苏轼旳政治生活发生很大旳变化,个中原因虽然 比较复杂。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 至密州任知州,生活上旳漂泊,政治上旳失意,更兼夜梦与 亡妻相遇,十年间旳感情积溢,催发出了这首断人肝肠旳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
• 词旳上片写自己对亡妻旳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旳悲戚。 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旳境遇,作了奇特旳假设和想 象。上片留给人以无尽旳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 垫。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这用泪水挥染而成旳幽暗 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 “词情蕴藉”、 “含思凄婉”旳婉约风格到达了高峰。
艺术特色
•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纯用白描,不事雕琢。感情至真至 纯,情意缠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堪称悼词之绝唱。 用词写悼亡,是苏轼旳首创。这首悼亡词利用分合顿挫, 虚实结合以及论述白描等多种艺术旳体现措施,来体现作者 怀念亡妻旳思想感情,在对亡妻旳哀思中又糅进自己旳身世 感叹,因而将夫妻之间旳情感体现旳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 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话凄凉。
• “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未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 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那种患难之情,象日常生活一样, 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生死不渝。
•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 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妙旳情 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 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旳新法,在政治上受 到压制,心境是悲愤旳;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 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旳 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旳情感潜流,忽如闸门 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 旳。想到爱侣旳死,感叹万千,远隔千里,无处能够话凄凉, 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单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 说旳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把现实中对妻子旳怀念和个人遭遇 旳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旳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 旳辛酸。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33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课件(共33张)语文九年级上册

品读赏析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 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 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 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 生的宏伟蓝图。
作者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 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 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 岸。诗歌主要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 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朗读指导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 文 玉盘珍羞直万钱。 大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背景资料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 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代了写词的过程:“丙 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 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 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 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 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 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 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朗读指导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苏轼最全资料ppt课件

苏轼最全资料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 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神宗(雄心万丈的皇帝) 王安石(拗相公) 吕惠卿(巨奸大恶,富有险谋又极具说服能力的小 人,声名狼藉,追随王安石,后出卖王安石。) 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力主判 处苏东坡死刑。有“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
我 自为之”) 舒亶(乌台诗案的策划人,罗织东坡罪证高手。与邓 绍一同弹劾苏东坡) 曾布(活跃的政客) 王雱 (王安石之子) 章谆(后为苏东坡敌人)
富弼(老宰相)
欧阳修 范仲淹(早期改革家) 吕公著(曾与王安石为友)
王安礼(王安石弟)
王安国 (王安石正和吕惠卿商讨政事,弟弟安国在外面吹笛
子,王安石向外面弟弟喊道:“停此郑声如何?”弟弟应声回 敬
道:“远此佞人如何?”
刘挚(独立批评者,后与东坡为敌)
郑侠(宫廷门吏,呈给皇帝《难民图》,画了带着脚镣的难民
惠州 儋州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苏轼的政治生涯大致可分为四期:
(一)转任地方 (二)乌台诗案 (三)东山再起 (四)被贬海南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PPT【品质课件PPT】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PPT【品质课件PPT】

3
课前
课堂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 宋爱国词人。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 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 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宏,境界开阔,形成了豪 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 表,并称“苏辛”。②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 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 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
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
2
课前
课堂
○18 自喻廉颇,悲壮之至。
2
课前
课堂
*声声慢(寻寻觅觅)
○19 七组叠词朗读起来,感觉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余味无穷。
2
课前
课堂
○20 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怕黄昏,捱白昼。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
①雁过.也,正伤心( 飞过,经过) ②以其境过.清( 过分,过于)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错误,过失)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1
课前
课堂
附文白对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⑧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我想, 苏轼会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 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
6
课前
课堂
登山苦谏诉衷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 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 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 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 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 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④ [伴读] ④辛弃疾名弃疾,但他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 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1张](精选)共23页

《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1张](精选)共23页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苏轼词二首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 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21张]
(精选)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谢谢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⑥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宫阙:宫流殿露。出 词 人 对 宇 夕:晚宙。的思考。
写对明月的赞美 和向往。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归琼不去楼胜:玉:回 宇 经到 : 受天 美 不上 玉 住去砌。。成胜的,盾遣楼承、心表宇担欲理现,、求,了指承解也词想受脱隐人象。的约既中情透向的绪露往月。出天中词上仙人又官在留。现恋实人中间苦的阿难矛
《水调歌头》
苏轼
目录
01. 文化知识积累。

者 介 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 (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
袖,他“以诗为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
种新型的独立抒情工具。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
实的怀抱,这与他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
有关。他留恋人间,是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
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
正字正音
金樽(zūn)珍羞(xiū) 投箸(zhù) 歧路(qí) 闻笛赋(fù) 烂柯人(kē)
侧畔(pàn) 长精神(zháng)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î) 婵娟(chán juān)
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
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 写,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 “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 移动,暗示夜已深。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 古来难以周全。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 (共25张PPT)

赏词悟情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从 中读出了什么?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明月的阴晴 圆缺,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再慨叹悲伤了。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 阔,做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赏词悟情
D. 作者把人生的不如意归结为自古难全,显得无可奈何,因
此,总的说来这首词体现的是一种消沉的情绪。
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
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严寒。(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
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读出词意
朱红色的楼阁
不能入睡,这里指不能入 睡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雕花的门窗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苏轼:
苏轼字子瞻, 东坡为号焉。 生于北宋间, 家乡在眉山。 唐宋八大家 苏家竟占三
“唐宋八大家” 唐韩柳 宋三苏
水调歌头
苏轼
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 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 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 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 掬水在手月在手。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 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 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年)苏轼谪居密州,这时 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 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这年中 秋,作者对月畅饮,在醉意朦胧 之中写下这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 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用 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 一幅怎样的图景?
对水色山光的静态描写
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 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 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 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动态画面
用典
《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 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 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 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 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 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耳 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 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 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 “雌风”。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宋仁宗景 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 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以作诗讪谤 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元由祐年间,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 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 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 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2、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3、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4、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他既反对王安石比 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 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 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 生涯十分坎坷。 思想上 他出
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 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 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 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 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玉成 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 广博,立意新奇,“吞五湖 三江”的气象。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文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文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
黄庭坚并称“苏黄”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

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
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 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 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 所说的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 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 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 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 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 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 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 旷达!
婉约与豪放并重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 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 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 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 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 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 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 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 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 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 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创新、求实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 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作者起 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 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 景象。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承上句“新作”, 极言油漆新,色泽鲜明
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 密的关系,幽默诙谐
• 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 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 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 概括。
• 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 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 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乌台诗案”是当 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 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 途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的。从艺术风 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 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
写一阵巨风,江面急 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 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 浪中掀舞。这是一个动人心 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 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 浪搏斗习以为常。
“白头翁”的形象是东坡自 身人格的象征。
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 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 实写照。
“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运用了什 么写法,有何好处?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长记:回忆和联想
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
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 (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 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 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 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