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杭州开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调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式,实现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杭州建设海绵城市的若干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
1. 西溪湿地公园西溪湿地公园是杭州市区内较大的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11.5平方公里,是杭州的重要生态保护区和休闲旅游胜地。
在建设过程中,西溪湿地公园充分利用湿地功能,采取了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湿地植被恢复、地面透水铺设等,有效改善了周边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3. 观潮城市实验区观潮城市实验区是杭州市区内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通过改造和更新老旧的城中村,实现了城市的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改善。
在实施过程中,观潮城市实验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和建筑屋面,采用了雨水收集利用和绿色屋面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有效减少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和地表径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二、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景探讨1. 建设海绵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鼓励使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
市民需要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发展海绵城市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促进城市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吸引更多城市参与和学习,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展。
杭州已经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海绵城市建设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进展。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案例详解——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导读在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给排水系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针对海绵城市致力于解决的诸如内涝、水资源短缺以及径流污染等问题,需要将市政排水工程需要与海绵城市的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使雨水的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有效提升。
一、市政排水工程进行“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市政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放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因为有着实现雨污水的排放、转移和治理的功能,被俗称为灰色基础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
传统的市政排水系统的核心理念是快干快排,这种方式虽然在城市暴雨强度大的时候排放效率较高,但是对城市紧缺水资源的循环有效利用毫无益处,所以,海绵城市需要从传统的管道集中速排模式,转向了生态化和可持续的雨洪管理,这也是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且,市政工程“海绵化”改造并不是要将灰色设施推倒重来、也不是用“绿色设施”代替“灰色设施”,而是致力于结合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将雨污水的收集、输送、净化、利用、排放等环节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协调运作,最大程度发挥城市自身的排水和用水功能。
二、市政排水工程详解1市政排水工程工作机制城市排水系统通常由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组成:在实行污水、雨水分流制的情况下,污水由排水管道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而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
2传统市政排水工程常见问题这些传统的市政排水工程存在的常见问题有:◆为满足瞬间排水要求,过分依赖管道工程;◆工程浩大、维护成本高且可持续性差;◆雨水被排掉、地下水得不补充、雨水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管网老化,排水坡度小,水流不畅、淤积严重;◆泵房设备老化、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小;◆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污水收集率低。
三、市政排水工程“海绵化”改造措施正如前文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城市排水防涝管道这种灰色建筑的建设,要解决城市看海问题,建设海绵城市仍需要“灰色”和“绿色”相结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到底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实现市政排水工程的海绵化改造。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分析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海绵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一,提出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涝灾害和水资源浪费的概念。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一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雨水从建筑物和城市设施中有效地收集、储存和利用。
下面将结合我多年的建筑和装修工作经验,介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原则、实践案例以及相关技术。
首先,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环境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分析城市的地势、降雨量和排水能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排水方式和设备。
例如,在低洼地区,可以采用地下排水系统,将雨水收集后通过地下管道引入相对较远的排水区域,以减少城市内积水和洪涝的风险。
其次,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应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和雨水池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起来。
这不仅可以减少城市的供水需求,还可以降低雨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此外,利用雨水灌溉公共绿地和城市绿化带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曾参与一个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水排放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项目。
该项目位于一个位于海岸线附近的城市,雨水排放成为了当地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
首先,我们在城市中设置了地下储水池和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雨水。
通过设计合理的雨水收集系统,我们能够将降雨期间的雨水分流到这些设施中,从而减少雨水流入排水系统的量。
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根据天气情况自动调整雨水收集的流量和排放方式,确保雨水的有效利用。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可持续性,我们还采用了绿色屋顶和透水铺装等技术。
通过在建筑物和道路的顶部铺设透水材料,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到地下水体中,从而降低地下水位的上升速度,减缓城市内涝的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水系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及案例

开放性(Openness)
——河岸畅通,无边界衔接
黄浦江两岸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 放空间”的工作愿景,要把黄浦江两岸打造为 “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 成为“全球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 等措施,全力推动公共环境空间还江于民。
历经了15年的不懈努力,在黄浦江滨江贯 通工程中,实现了将慢行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三 线合一,还与绿地、建筑、河流融为一体,具有 较强的艺术性,真正实现了“断点变亮点”,构 建了河岸畅通的开放性空间。
杨 树 浦 港
江 浦 黄
杨树浦港周家嘴路~上 海二钢厂滨河范围,拓展 滨河绿化面积3600平方 米,实施总长度200m。
工程位置
改造前
改造后
F
蓝绿融合 Fusion
I
管控明晰 Ident
N
亲近自然 Natural
E
功能延伸 Extend
蓝绿融合(Fusion)
水域控制线 蓝线
滨水绿化控制线 滨水建筑控制线
管控明晰(Ident)
1 扩充滨河缓冲带,退让蓝线
2 收集绿地地表径流汇至植草沟
3 雨水流经植草沟汇至雨水花园
4 初期雨水在雨水花园净化滞留 5 多余雨水溢流至浅水湿地
6
湿地水体利用涨落潮从木桩渗出与外河 水体进行交换
亲近自然(Natural)
功能延伸(Extend)
功能延伸(Extend)
虹口滨江景观步道 杨浦滨江步道
互联性(Network-based) ——断点互联,消除断头浜
《水利部关于印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利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城市河湖 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保护地下水系统,实施水生态修复,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在 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因地制宜做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河网互联、消除断头浜是增强河道水动力, 增加水面率的主要措施。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海绵城市案例分析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技术手段,使城市对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对城市生态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影响。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构建“海绵”来实现水的滞蓄、自然补给和渗透,从而解决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问题。
下面就以中国厦门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案例分析。
厦门市是一个海洋城市,常年面临降雨较多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应对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洪涝灾害,厦门市积极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厦门市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市区近期重点工程,并制定了相关规划,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
首先,厦门市通过改造城市硬质地面,增加透水面积,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在市区的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自然渗透到地下,避免了雨水积聚和排水系统的超负荷。
此外,厦门市还利用屋顶绿化、立体绿化、景观河道等手段,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渗透性。
其次,厦门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等雨洪处理设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灌溉、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形成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景观。
厦门市在公园、社区等场所建设了大量的雨水花园,以滞后排放的方式处理雨洪水,并将雨洪水纳入景观景点,增加城市的景观价值。
同时,厦门市还利用泄洪口、渗透溢流、雨水湖等设施,实现雨洪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降低城市排水压力。
最后,厦门市开展了海岸线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对滨海区域的防护和修复。
厦门市通过引进潮滩植被、增设海岸林带、加强沙滩修复等措施,提升海岸线抗风、抗涨潮和抗风浪能力,增强了城市的防汛能力和适应能力。
同时,厦门市还通过植被的修复和生态河道的建设,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综上所述,厦门市作为一个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改造硬质地面、建设雨洪处理设施和开展海岸线治理等措施,提高城市的渗透性,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并加强城市的防护和生态修复。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

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挑战。
作为应对这一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以其综合治理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的特点,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将从工程专家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海绵城市项目,并探讨其成功之道。
一、项目一: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是国际上最早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该项目通过创新的工程技术和策略,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环境。
项目中采用了多种措施,如建造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水池等,实现了雨水的回收与再利用,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二、项目二:荷兰鹿特丹项目荷兰鹿特丹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水管理城市”为理念,并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加以实践。
该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造水中心和水廊道、利用建筑物屋顶进行雨水收集等,有效地增加了城市的雨水收集能力,解决了城市雨水排放问题。
此外,项目还通过改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防洪和自然环境质量。
三、项目三: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中国深圳滘西河治理项目是国内成功的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之一。
在该项目中,透过综合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面临的水污染和洪涝等问题。
项目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如建设湿地、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实现了雨水的自然净化和保持,改善了城市的水环境。
四、成功之道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实践之道。
首先,全面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确保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其次,采用创新技术和工程手段,如雨水收集系统、湿地建设等,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质量。
此外,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
结论:作为解决城市水资源管理和防灾风险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项目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杭州建设海绵城市之若干案例分析及前景探讨
海绵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改造城市空间、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引进自然水
循环等措施,解决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并实现城市生态、经济和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态。
杭州作为中国第一个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已经取得
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下面就是对几个杭州海绵城市案例的分析和前景探讨。
西湖湾海绵城市示范片区是杭州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
该片区通过构建城市水网
络系统、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的雨洪处理能力,改善了城市
洪涝问题。
该片区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和利用西湖湾水系,增加了城市的生态性和可持
续性。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杭州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杭州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也注重海绵城市理念的融入。
在该项目中,杭州将城市副中心
规划为“水城”概念,通过改造河道、建设湿地公园、利用雨水资源等措施,解决城市面
临的水环境问题。
该项目还注重建设绿色建筑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副中心
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
杭州已经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探讨,
可以看出海绵城市建设对于解决城市的水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将在更多的城市中得到应用,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杭州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
者和典型代表,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借鉴。
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以池州市为例

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以池州市为例摘要安徽省池州市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解决城市积水内涝、水体黑臭,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本文主要对池州市发展海绵城市进程中的水系统优化进行分析,以池州市水系统优化为案例,分析我国在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一、池州市水系统现状概况1.1背景环境1.1.1主城区面临问题(1)池州市主城区地形上中间高、四周低,为此除清溪河外的支流水体大部分为断头河,且水体补水水源不足,流动性差。
(2)池州市主城区部分水体功能发生转变。
如四号沟原为沟通清溪河与月亮湖的排涝通道,绣春河建成后,其主要的排涝功能弱化。
(3)池州市主城区水体很少有开展初期雨水处理等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的,且存在大量雨污合流或截污纳管不到位现象,部分河道存在污水管管材不佳或下游容量受限污水外溢现象。
(4)池州市主城区部分水体存在农业面源污染。
1.1.2城市周围水环境面临问题(1)水生态系统已遭到破坏池州市内河浮游植物以蓝绿藻占绝对优势,占比量高达65%以上;浮游动物以耐污型的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对环境要求相对较高的枝角类职务含量较低,占比不足3%;底栖动物保有量少,占比不足8%,且以耐污品种霍甫水丝蚓占绝对优势,同类生物占比高达50%以上;大型维管束植物尤其是对水质要求高的沉水植物,在市水环境范围基本未发现。
池州市城区河道总长度约300km,大部分河道以硬质护坡为主,透水性不佳,生态性差,河道生态岸线河道不足40km,生态岸线比例不到15%。
城区河道缺乏生态补水,河道流动性差,河道自净能力差。
(2)水安全标准偏低根据《池州市水系规划标准规定》中“市城区河道防洪标准流量年限以50年一遇为基准”来看,目前防洪标准仅20年一遇,远未达到规范要求;根据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和空间增长范围面积分别为231km2和341km2,原规划堤圈已不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原规划城防堤圈未建成封闭堤圈,不满足城市防洪需要;城区位于淮北平原,地形平坦,且处于沙颍河和汾泉河的下游,一旦上游河道破堤决口,洪水将顺势而下,对池州市城区造成的损失将是极为惨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
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
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
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地表径流综合
节点超载(高亮节点为超载节点)
一年一遇
两年一遇
五年一遇
10年一遇
管线超载(高亮管线为超载管线)
1年一遇
2年一遇
5年一遇
10年一遇内涝风险
1年一遇、2年一遇没有内涝点。
5年一遇、10年一遇内涝点: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1年一遇
2年一遇
5年一遇
10年一遇
溢流量
污水处理量
原因分析
1、下垫面硬化面积比例大,地表对雨水的调蓄能力弱,地表径流量太大。
2、排水系统建设标准偏低,市政管道容易出现负载情况。
方案措施
由于地块下点面房屋、道路、其他硬化地面为主,考虑到改造成本、排水系统治理效果、城市景观等方面的因素,拟优先选用绿色屋顶海绵设施对示范区进行改造,并论证可行性。
若绿色屋顶海绵设施不能满足治理标准,则采用地下调蓄池设施对系统进行进一步改造。
工况一:绿色屋顶海绵设施改造
工况介绍
示范区内房屋屋顶,都按80%比例铺设绿色屋顶海绵设施
绿色屋顶设施结构为:
表面层:具有150mm蓄水深度、植被系数为0.8;
土壤层:厚度为150mm、饱和导水率为0.5;
沙垫层:厚度为300mm、孔隙率为0.5。
累计径流量
地表径流综合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内涝风险
无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5年一遇(LID)
10年一遇(LID)
溢流量
污水处理量
总结
示范区径流量、径流峰值大幅度降低。
内涝点全部消除。
溢流风险消除。
负载节点、负载管大部分消除,10年一遇情况下,只出现轻微负载情况。
工况二:地下调蓄池海绵设施改造
工况介绍
为减少剩余管道负载风险,并减少降雨事件过程中,排向污水处理厂的量,增加地下调蓄设施,调蓄设施位置为下图所示位置。
降雨过程中,排水系统中水量通过管道引流到调蓄池,当降雨结束后,再
将调蓄池中水排放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调蓄池设计
总设计容量为6000立方米
节点超载
10年一遇(调蓄池+LID)管线超载
10年一遇(调蓄池+LID)
主干管水位(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污水处理量
调蓄池容积(降雨持续1小时45分钟时刻)
总结
降雨过程中污水处理量大幅度降低;
节点超载、管线超载基本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