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二上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说课稿范文:第一章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Ⅲ,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一、总体思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进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节课程的设计,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知识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采用比较法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本节课共计2课时完成。

二、解读课标与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位于地理必修Ⅲ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前面已经学习了1.1区域的含义、1.2区域发展阶段、1.3区域发展差异,本节内容是对区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是本章的重点,为后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节内容分成2个课时,本节课程设计是第1课时,主要内容有: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区域调整。

重点在于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产业转移。

本节课通过三大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②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意义。

③知道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两个显著例子——能源与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④了解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基本措施、线路等。

⑤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②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②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导教案设计: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 区域经济联系【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的成效与意义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3.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等4.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课堂导学】新一代波音737尾翼,分别由我国上海、西安、沈阳三个飞机制造厂生产。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会不会影响到飞机的质量?它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具有怎样的特征?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自主学习】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2.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3.什么是区域经济合作?它是如何形成的?4.什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5.什么是经济全球化?6.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我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异明显,那么东西部之间应该如何合作呢?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自主学习】我国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有哪些?(一)南水北调【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南水北调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____________”的总体布局,因此,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方案东线方案中线方案西线方案路线水源区供水区优点评价缺点(二)西气东输【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空格内容西气东输的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________铺设管线到________,全程4167千米。

该工程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________,一次跨越________,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________。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本章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后续课程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节:地球的形状与运动,以及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形式及其影响;第二节则围绕地图的定义、分类、阅读和使用进行讲解。

通过对这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地球空间的初步认识,并掌握地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来理解地理知识,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图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能。

2.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地图比例尺的概念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动画,直观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探讨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地图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兴趣,同时提问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 讲授新知首先,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接着,讲解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并解释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图学习介绍地图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图的定义、比例尺、图例和方向。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3教学课件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亚马孙地区雨林被破坏的根源是( A )
A.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 B.发达国家的过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 C.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 D.巴西政府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3、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B )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 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 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迁移训练】
(1)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请描述 里约热内卢的地理位置特征。
位于南半球、西半球;地处热带;位于巴西的东南部,东临大西洋
(2)简要分析A地的气候的形成原因。
3、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二战前:单一经济,出口农矿产品,现代工业不发达
二战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
巴西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亚马孙热带雨林蕴藏着世
界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昆虫、植物、鸟类及其他生 物种类多达数百万种。
雨林的功效——
广阔的亚马孙热带雨林---
“动植物王国”
“地球之肺”
地球之肺已经伤痕累累 !!!
2、其他:●马瑙斯——电子、新兴工业区; ●里约热内卢——最大海港 ●圣保罗 ——第一大城市
巴西 人文地理特征—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
1、特征: ①农矿产品大量出口; ②工农业发展迅速 2、主要农矿产品 ⑴农产: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居世界第一; 大豆、可可、柑橘、玉米居世界前列; ⑵矿产:铁矿丰富;
伐木
垦荒
雨林的破坏
焚烧
垦林
讨论——巴西亚马孙雨林是应该开发还是保护?
开发 PK 保护
保护性开发雨林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7讲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湘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复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7讲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湘教版

第27讲 区域经济联系考点一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

(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

(4)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

拓展延伸 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和重点措施考向区域经济发展1.(2016·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大别山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契机。

阐述大别山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因素。

答案政策和技术支持;农产品资源丰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汉等大中城市较近,市场广阔;修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土地、水源、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方面结合图中信息作答。

(2018·河北衡水中学联考)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是指某个地区在某个时期的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该地区经济每增长1%所带来的人口规模变化幅度,常用于衡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人口相应增长0.1%为协调)。

图1为京津冀地区2000~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图,图2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关系图。

据此完成2~3题。

2.有关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不断上升,京津冀地区人口不断增加B.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波动上升,带来京津冀地区人口随之波动C.2000~2014年经济增长带来大量人口的增长,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D.2000~2001年和2010~2011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人口明显减少3.为推动京津冀地区人口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A.北京应遏制人口过快增长,引导人口向天津转移B.促进地区产业错位发展,引导人口多中心分布C.唐山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协调度高,无须产业升级D.石家庄经济和人口增速都较低,应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答案 2.C 3.B解析第2题,京津冀地区2005~2014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变化较大,有增有降,而不是波动上升,故A、B两项错;2000~2001年和2010~2011年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有明显的下降,只能说明人口增长率与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的比值下降,不能说明人口明显减少,D 项错;2000~2014年经济增长带来大量人口的增长,从而给资源、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C项正确。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一章 认识区域 第三节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脆弱性提高,②错;进一步提高核心城市地位,可能会造成区域内其他城市发展缓慢,
不利于区域均衡发展,会使区域经济脆弱性提高,③错;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区域整体 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且能增强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经济脆
弱性,④对。
03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考向1 区域联系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结合材料探究: (1)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对口帮扶政策?
提示 因为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大,西部经济欠发达,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整 体发展。 (2) 巴中产业在对口帮扶中是如何获得市场认可的?
提示 通过获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提升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利用帮扶主体 的销售网络,获得市场。 (3) 作为帮扶主体,浙江金华从中可获得哪些好处?
提示 利用巴中优质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土地等,获得成本优势;扩大市场。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方法突破
西部大开发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实践应用
1.说明你的家乡位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的哪个地区,说明该地区在我国四大经济 区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说明你的家乡内部是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
2023版高中同步学案
1.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亚吉铁路( C )
①加强沿线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②促进沿线地区物资运出和资源开发 ③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改善交通 ④促进非洲南、北部之间的经贸合作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亚吉铁路会提高沿线地区的交通通达度,加强沿线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
沿线地区物资运出和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基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学案湘教版必修1.doc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意义。

2.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 3.掌握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类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阅读教材P 24~P 25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 区域经济合作。

(3)表现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和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帮扶成效明显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密切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发展正误判断:(1)发达区域与落后区域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 )(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不受益。

( )(3)经济全球化使得地球显得越来越“小”。

( )【提示】 (1)√ 发达区域具有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落后区域具有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两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对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益。

(3)√ 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技术、资本、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教材整理2 资源跨区域调配阅读教材P 25~P 31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南水北调2.(1)工程起止点⎩⎪⎨⎪⎧主体: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分支: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等省(2)意义 西电东送是指开发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东部沿海地区,有下列三条输电线路: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地理环境来说,都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然而,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正误判断:(1)南水北调工程首先实施东线工程是因为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学过程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欧洲联盟〔EU〕、欧洲自由贸易协定〔EFTA〕、欧洲经济区〔EEA〕、东亚经济论坛〔EAEC〕、美加自由贸易协定〔CUS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等。

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

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交织、逐渐融合的重要表现。

在世界范围内,需要确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国际规那么,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它给世界各国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包括我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提出了新了挑战。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一是对口帮扶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人都有了明显增长。

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发展较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高二上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说课稿范文:第一

对于老师制作好的教学计划,有利于新课的讲授,为大家编辑了高二上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二、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

地球表面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

学生通过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中国地理的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对于学生来说,对区域和区域划分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程度。

本章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

第一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认识不同的地理区域;其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要注意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识不同的地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