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已整理)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已整理)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设计(已整理)

亚洲及欧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重点: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三、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四、教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用具:亚欧人口分布图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课程设计:1、导入:复习回忆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2、自学提纲:一、看“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复习回忆:(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2)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3)亚洲地跨哪几个温度带?(4)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3、析疑点拨:请证明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并分析原因。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亚洲缺少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亚洲大陆性气候显著?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重点)(1)成因。

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3)风向如何改变?读图1-7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2)哪种气候面积最广?(3)欧洲气候为什么有显著的海洋性?(4)完成课本活动44、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特点:(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5、析疑点拨:对比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4篇,希望大家喜欢。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1“地球和地球仪”【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教学过程】(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教案湘教版【篇一: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3.通过分析亚洲气候特征,使学生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欧洲气候的特点。

4.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5.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教学重点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3.亚洲及欧洲河流特点的成因。

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堂导入)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讲授新课)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阅读。

教师进行总结。

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板书 3.亚洲的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范文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范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案1《位置和范围》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23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湘教版共5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湘教版共5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学计划湘教版共5篇(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下册)七班级下册地理教学方案湘教版共1七班级地理上册教学方案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同学的主动性与缔造性,教学中留意引发同学发觉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同学主动参预、主动探究的主动性。

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同学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关怀同学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地理教学中留意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关怀同学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依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调动同学学习地理学问的主动性,使同学宠爱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 增加老师的亲合力要充分调动同学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同学宠爱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同学宠爱地理老师,而老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

内在的美应当是老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老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同学沟通、鼓舞赏识的态度、急躁细致的关怀等等,总的说来老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养,使同学感受到我的地理老师各方面素养都很棒,提高我在同学心目中的地位,增加老师的亲合力。

(二) 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究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同学进展的目标动身,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同学的实际状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同学有用的地理学问,留意技能的培育,使同学学会学习地理学问的基本方法,在学习学问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为克服旧教材学问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学问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

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篇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篇

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中学地理教案设计以现阶段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不良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带来的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湘教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1南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分布区,,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三的产自,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恒河恒河判断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1、控制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1、显现出来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剖析印度河亚穆纳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位置与国家1、让大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学生南亚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㈡、三大地形区1、地形特征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⑴、东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⑶、南部是德干高原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通过阅读南亚等高线,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湖泊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恒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南麓;流经的国家:印度,孟加拉国;注入的海洋:孟加拉湾。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5篇积极探索地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最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位置:属于东亚,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东面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东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北有鄂霍次克海。

日本国土南北狭长,并与经线斜交,日本大部分处在23oN——46oN之间,跨经、纬度广,将使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如跨纬度广,日本的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间差就大。

二,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大岛组成,其中面积的是本州岛,(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18页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这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三,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峰。

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

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四,多火山,地震。

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五,气候;温带和-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六,经济类型:加工贸易型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大量进口原料、燃料,然后依靠高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高品质的工业产品,再销往世界各地,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

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中国和欧洲。

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国情: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

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全册)

第 1 周课时教案年月日第 1节总第 1课时课题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备课人安秀丽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会世界上不同时区之间,时间的相互换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换算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难点不同时区之间的时间换算教法指导自学、讲练结合教具学具教学挂图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目标自主学习激情互动复习提问:1、地球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什么?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深入认识一下世界的大洲——亚洲。

组织学生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简述亚洲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时区时如何划分的?如何计算不同地区的区时?组织各小组交流自主学习结果回忆,思考回答倾听,激起对新知识的探索熟悉学习目标,以便在学习中有的放失。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以培养学生任务型阅读的习惯。

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激情展示精讲点拨强化识记当堂检测反馈纠正拓展延伸组织各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学生展示中的疑难问题讲解组织学生强化识记主要知识点组织学生达标检测题组织学生结合答案,自查自纠,必要时教师给以指导和帮助组织学生结合本节内容,谈谈心得与收获。

组代表发言倾听,学习分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利用各种方法识记。

做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答案,进行自测。

畅所欲言,与大家分享收获的喜悦。

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1课时)一、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二、时区和区时教学反思讲练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第 2 周课时教案2016年3 月1 日第 2节总第 2课时课题第六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2课时)备课人安秀丽课型新授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亚洲地形图,能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过程与方法掌握地形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阅读地图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欧洲地形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备课节次:1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亚洲的位置特点;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

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

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

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

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

(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板书设计:第六章亚洲及欧洲第一节自然环境一、亚洲的位置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边界:P2二、亚洲的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三、亚洲的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教学后记: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备课节次:2、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分析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及表现,让学生结合已学的气候知识,分析并解答出有关欧洲气候的思考题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

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综合归纳、对比分析等能力。

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3、教育目标: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重点: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三、难点:学会分析各大洲的气候特点四、教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指导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用具:亚欧人口分布图六、课时安排:二课时七、课程设计:1、导入:复习回忆世界气候的分布特点。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2、自学提纲:一、看“亚欧气候类型图”分析亚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活动:复习回忆:(1)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2)亚洲的纬度范围如何?(3)亚洲地跨哪几个温度带?(4)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亚洲的海陆位置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6)亚洲的地形特征如何?对气温、降水有什么影响?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3、析疑点拨:请证明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并分析原因。

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图”找出亚洲缺少什么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原因:面积广大,地跨寒、温、热三带,地形复杂,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

为什么亚洲大陆性气候显著?跨经度广,东西跨度大,面积广阔,大陆内部距海远,海洋影响不显著。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重点)(1)成因。

出示Flash动画,解说。

(2)为什么显著?(3)风向如何改变?读图1-7讨论分析欧洲气候特点。

(1)欧洲有热带气候吗?为什么?(2)哪种气候面积最广?(3)欧洲气候为什么有显著的海洋性?(4)完成课本活动44、归纳总结:欧洲气候特点:(1)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2)海洋性特征显著(3)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典型5、析疑点拨:6、拓展训练:讨论:欧洲内部和亚洲内陆均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两者在同纬度的亚洲和欧洲的内陆气候是否一样?(见课本P9图6-10“亚欧大陆同纬度气温和降水量比较”)7、自学提纲:亚洲河网分布有什么特点?亚洲河流特点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在地图上找出长江和湄公河,看它们发源于什么地方,注入哪个海洋。

归纳:亚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两大特点:(1)呈放射状向四周注入海洋(2)内流区面积大。

讨论:欧洲的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轮廓等特征的影响形成什么特征?8、析疑点拨:亚洲河流特征成因。

(1)呈放射状向四周注入大洋。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所以河流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2)内流区面积大。

亚洲地域辽阔,内陆距海远,降水稀少,河流水量小,蒸发量大,河水很难长途跋涉注入海洋,因此,亚洲内陆河流大多为内流河。

例如:锡尔河、阿姆河欧洲河流的特征:(1)河网密布,水流平缓(2)河流短小,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多为外流河)(3)航运价值高9、指导学生读图6-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列举。

(占世界百分之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亚洲的人种和民族学生自学阅读14页亚洲的民族小材料。

亚洲的国家在地图册上找到与我国在陆地上相邻的国家。

中国的临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

学生阅读12页材料,欧洲的人口与国家。

10、教师总结。

欧洲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放录像。

学生看录像,回答看到的是哪里。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怎样分析某一大洲的气候特征,掌握了分析方法和步骤,即:气候以哪个温度带为主,哪种气候分布最广,哪类气候在世界上分布典型等方面来分析。

八、板书设计:亚洲气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性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九、作业布置:完成填充图教学后记: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备课节次:4一、教学设计思路: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最难的知识点之一。

是高中地理有关知识的基础,但高中教材又不再阐述了。

讲深了,学生不懂;讲浅了,对高中的后续学习没效果。

怎样寻找一个平衡点,是颇费周折的。

重点、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重点有:什么是“早”―――举例说明时区的概念―――利用世界时区图―――仔细观察图――24个时区区时的换算―――利用世界时区图―――初中生空间能力弱难点有:区时的概念―――利用“北京时间”和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画图讲解教法设计:1、地理演示法: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2、观图感知法:观看世界时区图,感知24个时区3、画图讲解法:利用北京时间讲清区时的含义4、设疑探究法:利用泾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说明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二、教案三、教学后记:第二节非洲备课节次:5一、课型新授课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四、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2、教学难点: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