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的再定义_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精)

合集下载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自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这些观点和见解往往会被大量的网民所传播和接受。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却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造成了言论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

本文将就网络谣言在自媒体时代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网络谣言,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络上散布的假消息或不实言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有了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这无疑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许多自媒体从业者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点击率,往往会故意夸大事实或者编造不实信息,这不仅扰乱了网络信息的秩序,更是对网民的负责任行为。

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许多网络谣言常常以极端的言辞和夸大的效果来吸引眼球,并且常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话题,如疫情、政治、科技等,导致了人们对这些话题的误解和恐慌。

一些不实的疫情消息会造成大量的人们不理性的恐慌和囤积物资,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又如,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便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和假消息,使得事件的真相被混淆,社会上的舆论也被带偏。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散布了虚假信息,而且还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网络谣言的传播也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对于个人来说,一旦被网络谣言所困扰,就极有可能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和排斥,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被网络谣言攻击,就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由于网络的特性,一旦网络谣言爆发,便会传播的迅速,迅速扩大到全社会,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被攻击的对象来说,身不为自由。

网络谣言的传播不仅对个人和企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度和凝聚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针对网络谣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危害,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防范和遏制。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

有关谣言的研究报告谣言的研究报告引言:谣言是指广泛流传,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消息或传言。

它们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社交媒体等途径传播,对人们的信任、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对谣言进行研究,并呈现出谣言的定义、起源、传播方式、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一、谣言的定义:谣言是指在缺乏确凿证据支持的情况下,通过口耳相传、传媒等渠道传播的消息或信息。

它们通常具有吸引人的特点,以煽动、引起恐慌或误导为目的。

二、谣言的起源:1. 信息不完全或不准确:由于信息的获取有限或者传播媒体的偏见,造成消息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2. 人们的心理需求:个体对未知或不确定的事物产生焦虑和恐惧,往往会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消息。

3. 社会环境:社会动荡、政治斗争、经济危机等环境下,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和传播。

三、谣言的传播方式:1. 口耳相传: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传播信息,往往伴随着信息的扭曲和夸张。

2. 社交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谣言的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

3. 传统媒体:一些传统媒体在报道时未经事实核实,追求热点新闻,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四、谣言的影响:1. 社会秩序混乱:谣言会煽动恐慌和不安,引发民众群体性事件,扰乱社会秩序。

2. 损害个人和机构声誉:谣言往往对个人和机构造成信任危机,损害其声誉和正当利益。

3. 误导和误解:谣言可能导致公众对特定事物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4. 公共安全风险:对于公共安全和紧急情况,谣言的传播可能导致人们不当恐慌和混乱,增加应对风险的难度。

五、应对谣言的措施:1. 加强信息教育和媒体素养:公众应提高判断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主动辨别和抵制谣言。

2. 完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互联网监管,规范传媒行为。

3. 加强事实核实和正面信息宣传:媒体和机构应加强事实核实,及时发布真实信息,缓解谣言带来的影响。

4. 协同合作: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应积极合作,共同应对谣言,提高整体的防范能力。

网络安全法 谣言

网络安全法 谣言

网络安全法谣言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网络秩序和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网络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

其目的是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管理。

其中,针对网络谣言的管理是网络安全法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和广泛影响,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利益。

网络谣言可以引起社会恐慌,破坏互联网舆论环境,影响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还会给个人的名誉和隐私带来损害。

因此,制定网络安全法来规范网络谣言行为,并惩处违法者就显得非常必要。

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谣言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谣言的定义和界定:网络谣言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不实消息、虚假信息或无根据的言论,其目的是获得不正当利益、制造社会恐慌或者损害他人名誉和隐私。

2.加强谣言的监测和查处:建立网络谣言监测与查处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控和把握。

相关机构应当定期发布网络谣言的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严肃处理。

3.加强谣言信息源的管理:对于发布网络谣言的个人或组织,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明确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审查和管理,对发布谣言的平台进行处罚,并要求相关平台主动承担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

4.加强谣言信息的传播管理:对于网络谣言的传播者,要依法进行惩罚。

明确对于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法律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刑事处罚。

5.促进谣言的清除与澄清:对于网络谣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清除和澄清。

加强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及时公开真相,防止谣言继续传播。

6.加强网络谣言的宣传与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宣传与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和辨别能力,增强大众对谣言的警惕性。

开展网络谣言的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认识,促使公众自觉抵制和拒绝网络谣言的传播。

总之,网络谣言的传播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制定网络安全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和惩处是非常必要的。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谣言申论范文: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的一种虚假、歪曲或无中生有的言论。

由于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谣言对公共舆论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保障公共利益,打击网络谣言成为必要。

首先,网络谣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虚假言论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通常比真实信息更快、更广,因此网络谣言常常煽动社会情绪,导致社会不安定。

例如,2018年广西一起自杀事件,就是由于一条不存在的“七天禁食令”而引发的。

其次,网络谣言严重损害了公共形象和个人利益。

虚假言论对个人、机构、企业等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不可逆的。

例如,2018年一则“八喜欠薪”谣言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声誉,严重影响了公司运营和工作岗位的稳定。

再次,网络谣言破坏了社会信任与和谐。

谣言的内容往往妖魔化某个群体或企业,使得各方不信任和猜疑。

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彼此合作、和谐发展。

为了打击网络谣言,需要全面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减少谣言的传播渠道,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启动行政审批程序。

具体而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需建立公民网络素养指引,旨在弘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在人们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帮助公众正确评估和对待网络信息。

其次,应对限制谣言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虚假信息源头的取缔和定位,提高社会公众、政府监管部门和网络平台的意识与配合,合作打击网络谣言。

最后,应提出法律法规,并建立有效发现追踪与处置机制,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又切实打击网络谣言。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

我们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观,拥有承担道德责任的自觉,不要乘机信口胡言,诋毁、抹黑别人。

打击网络谣言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整治网络环境,共同创造一个清晰正确的网络世界。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网络谣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它们以其迅速传播、影响深远的特点,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认识和抵制网络谣言,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散布的,经过编造、夸大、歪曲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谣言往往以虚假的事实和不实的信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迅速扩散开来。

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信息的不确定性,网络谣言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传播。

其次,我们要认识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困扰,更会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网络谣言还可能导致社会恐慌、舆论混乱,甚至引发社会事件。

此外,网络谣言还可能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

因此,我们不能对网络谣言视而不见,而是要积极地应对和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冷静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网络谣言。

在接收到一些信息后,我们要进行多方求证,通过权威渠道和可靠来源核实信息的真伪。

其次,我们要加强网络素养,提高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

我们要学会分辨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欺骗,做到见谣就揭、见假就辟。

最后,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打击工作,向有关部门和平台举报网络谣言,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

在抵制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抵制网络谣言的能力。

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清朗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谣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我们要通过加强认识、提高素养、积极参与,共同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维护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利益。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和谐!谢谢大家!。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

网络谣言:自媒体时代的言论乱象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成为了一个言论乱象的主要问题。

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流传的一些不真实、不可靠或者没有证据支持的信息,通常用来传播不实的消息、散布恐慌或者抹黑他人。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广,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造成了信息不真实或者误导。

由于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一些自媒体主播或者网民为了吸引眼球和增加流量,不择手段地发布虚假信息。

这些信息可能是没有依据的八卦传闻,也可能是经过片面修改或者捏造的事实。

这样的网络谣言会使得公众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缺乏了解和判断力,误导大众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谣言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

网络谣言不仅使得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也破坏了媒体机构和个人的公信力。

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主播或者网民,为了吸引流量和提高点击率,发布虚假消息来获取关注。

这种行为会让公众对自媒体的信任度大幅下降,并且对其他媒体报导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样一来,公众对传媒的信仰和信任度将进一步降低,对媒体传递的信息也会形成麻木和冷漠。

网络谣言会引发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

网络谣言往往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呈现,散布一些传言和恐怖故事,让公众感到恐惧和焦虑。

这种不实信息可能会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导致群体性的恐慌和社会的不稳定。

特别是在紧急事件发生时,网络谣言会加剧恐慌的程度,让人们无法正确应对紧急情况,造成更大的伤害。

为了解决网络谣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媒体机构和自媒体从业者应该加强自律,承担起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

他们应该注重查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发布信息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核实。

法律法规也应该对网络谣言进行规范和打击,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制造和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

公众也需要提高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在接收到信息时,我们应该多方面获取、核实和对比信息源,不盲目相信和传播未核实的信息。

社会应该加强网络素养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警惕性和辨别能力。

演讲稿范文谣言

演讲稿范文谣言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谣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犹如病毒一般,无孔不入,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谣言。

谣言是指未经证实、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

它往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内容夸张等特点。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那么,谣言为何如此猖獗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人类好奇心强: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谣言往往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使其乐于传播。

2. 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者往往无法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导致谣言传播。

3. 情绪化传播:人们在面对谣言时,往往会被情绪所左右,盲目跟风传播,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

4. 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传播谣言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图一时之快,不顾他人利益。

为了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提高自身素质:我们要学会辨别谣言,增强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2. 增强法律意识:我们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传播谣言的行为,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

3. 倡导正能量: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事实说话,引导舆论走向。

4. 加强网络监管: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严厉打击传播谣言的行为。

5. 培养社会责任感: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自觉抵制传播谣言,为构建和谐网络贡献力量。

总之,抵制谣言,共建和谐网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而奋斗!谢谢。

谣言的议论文

谣言的议论文

谣言的议论文谣言的议论文引言:谣言是指通过口头传播或者媒体渠道传播的未经证实或凭空捏造的消息,往往具有虚假、夸张或者具有恶意目的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然而,谣言的传播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谣言进行深入的讨论。

论点1:谣言会引发恐慌和群体性事件谣言一旦传播开来,很容易引发大规模的恐慌和群体性事件。

人们常常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容易产生恐慌的情绪,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

例如,一些虚假的疫苗谣言可以导致大量人群拒绝接种疫苗,进而造成疫情的蔓延。

此外,谣言还可以引发人们的愤怒和仇恨情绪,进而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论点2:谣言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和稳定谣言的传播往往会破坏人们对于信息的信任,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当人们无法辨别真假信息时,他们将失去对于政府、媒体等权威机构的信任,从而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

此外,谣言往往会加剧社会的分裂和对立,使得人们之间产生误解和敌意,进一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论点3:谣言的传播需要加强管理和防范鉴于谣言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对谣言进行严格管理和防范。

首先,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执行,对于有恶意编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打击和惩罚。

其次,政府和媒体应当加强对于信息的监管和把关,及时辟谣和传达真实信息。

此外,公众应当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和传播不确凿的信息,从而减少谣言的传播和影响。

结论:谣言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我们有责任加强对谣言的管理和防范。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减少谣言的传播,维护公正、公平、科学的信息传播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4期2010年4月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Vol.5No.4Apr. 2010谣言的再定义——从一则网络谣言谈起游[摘雅(漳州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福建漳州,363000)要]在传统的谣言观里,谣言是故意捏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的信息。

这样的定义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必要从谣言的概念入手,重新探讨谣言的本质属性,分析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机制,从而形成新的谣言观。

[关键词]未经证实;大众传播;心理平衡;辟谣[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游雅(198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2008年注定是一个要被载入中国史册的年份。

从年初的雪灾,到3月份的西藏暴力事件、5月份的汶川地震、8月份的北京奥运会……这一系列事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世人瞩目,而它们却选择共同来书写2008年的不平凡。

在国人眼中,“8”是一个特别的符号。

2008年,互联网上一个关于“8”的谣言悄然流行:1.25雪灾1+2+5=8,3.14西藏事件3+1+4=8,5.12地震5+1+2=8,奥运会的日期是08.08.08。

为何在科学高度昌明的今天,这样的网络谣言仍然极具市场?真假,也无法把它从其他消息中辨别出来。

因此,谣言概念所做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作为一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另外,必须承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失真。

谣言是一种自发性的、扩张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它在传播过程中,往往经过多个个体的连续复述。

当人们接收到某些信息时,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偏差,也可能是记忆的出入,容易造成对信息的歪曲认识和理解,然后再将歪曲认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样信息会越传越走样。

因此“走样”的结果不一定全部出于“故意”。

从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看来,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三个特点:削平,即在信息的传播中,人们由于记忆的限制,经常只能记住信息的部分内容;磨尖,即信息在传播中传播者往往只留意自己感兴趣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当他再传播这些信息时,常常也只强调其印象深刻或感兴趣的部分,其余部分往往被忽略;同化,即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接受谣言的人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识来理解谣言的内容,将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保留,将不符合自己认识的内容删除,而且经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适当地发挥。

如此,谣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即使不是出于“故意捏造”,谣言仍然存在着失真的较大可能性。

第二,谣言能否进入大众传播?关于谣言的传播渠道,大部分学者把它归为私下的、人际的传播。

如张华葆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的解释或理论;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到: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定性。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谣言其实从来不缺乏进入大众传媒的途径。

例如,“9・11”事件中,在死亡人数统计结果出来之前,CNN 及凤凰卫视都有过推测,甚至“有的主持人张口就说‘在这场袭击中至少5万人丧生’”,谣言开始满天飞,而最后统计出来的数据是2000多人。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种现象既和谣言本身的信息特性有关,又和媒介迅速传播的理念相联系。

诚然,人际间的口头传播是谣言传播的重要方式,但广播、报纸、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由于新闻来源和竞争等原因,对一些信息的确认常常存在时间差或误判。

因此,在谣言传播的渠道中,大众媒介传播也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纳一、谣言的概念关于谣言,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界定。

在古代,“谣”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种意义上的“谣”具有民间性、自由性、随意性的特点;二是指没有根据的传说。

此后的“谣言”概念里,“谣”的第二层含义逐渐凸显。

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定义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

这个定义影响甚广,导致大部分人对谣言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认为谣言一定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消息。

学者时蓉华甚至提出:谣言是恶意的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对于谣言概念的界定多数使用了“未经证实”这个修饰语,对谣言的属性并未进行直接的价值判断。

如《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缺乏事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二、谣言的属性探讨中外学者关于谣言的看法中存在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谣言一定是虚假的吗?这个问题涉及具体的价值判断。

从前文所引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故意捏造”、“没有事实根据”、“假”这几个语词是传统谣言观中的核心定位。

而这种依照传播者的目的、意图所做的界定,在一则消息的流传中很难体现出来,它常常是个人的主观推断,在得到确切的说法之前,人们无法断定谣言的—54—入探讨的范畴。

人来说,首先会加深他对谣言的印象,然后才会产生辟谣的效果。

而对于先前不知道谣言的人来说,首先是获悉谣言的内容,然后才接受辟谣的内容。

所以,辟谣本身是个艰巨而又两难的命题。

从信息处理理论角度分析,谣言的流传本身会加深它的印记,从而影响长期印象。

该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把新的信息和原有经验连接起来进行判断。

其中一个基本假设就是,当人们接受一个新的信息时,这表明他会把这部分信息和认知结构中属于同一主题的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总体相关的结构。

当同一主题结构中某个信息被提到或唤醒时,其他的关联信息也会被唤醒。

这意味着,尽管谣言可能消失或被否定,它的“印象”仍会残留在记忆中并成为记忆的一部分。

当相关主题再次被思考时,谣言造成的这部分印象又会和其他相关信息一起,成为判断的依据——因此,谣言一旦波及,就很难消除。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谣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不断重复、相互传播的沟通方式。

1953年,国外学者克罗斯得出决定谣言产生的公式,R=I*a*c。

其中R=谣言rumor ,I=重要度impor-tance ,a=模糊度ambiguity ,c=听者的批判能力critical ,这具体体现在对其传播内容的信任程度上。

因此,在公众的心理素质不变的前提下,谣言的传播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人们心目中谣言的事件是重要的;二是人们关注的该重要事件信息模糊。

人们对事件越重视,信息越模糊,谣言的流量就越大,影响就越广。

如何辟谣?根据R=I*a*c,重要度是事件本身的,很难改变,一般只有在自然消失的过程中,传播者兴趣减退或出现否定性的客观事实后重要度才会更改;模糊度则是辟谣者可以大力为之的,传播失误造成的真空,很容易给谣言以可乘之机,所以辟谣时就应该尽快消除模糊度,使事件明朗化;至于听者的批判能力,除了仰仗听者自身的见仁见智之外,辟谣时还应大范围地采用大众传播媒介,这样既能促使多数知道谣言的人迅速知道辟谣的内容,又能增强受众对传播内容的信任程度,有助于提高听者的批判能力。

可问题在于,“谣言的力量之一是它的不断重复。

辟谣要想有效果,也得翻来覆去地说。

遗憾的是,辟谣由于必须严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不可能寄希望于让大众传播媒介反复传播。

人们看报和听广播就是为了得到新闻,而不是反复读昨天,或更糟,几个星期前就已经宣布过的事。

”因此,对于谣言,大众应采取平常心的态度去对待,政府权威则要要信息明朗化,这样,谣言的杀伤力,才会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1]卡普费雷. 谣言[M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刘建明. 当代中国舆论形态[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1989.[3]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 ].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徐锦江. 流言导读[M ].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5]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M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社科院语言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6. [7]陈新汉. 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2004,33. [8]蔡静. 谣言背后的心理因素——从西方媒体涉藏报道谈起[J ]. 新闻记者,(6)2008.三、谣言的产生及传播机制(一)谣言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当社会事件或社会危机发生时,恐惧心理在事件经历者与事件相关者中漫溢开来,人们渴望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需要对事态发展的进程随时进行了解。

然而在传统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之下,如果政府不主动公开信息,公众就难以获得政府所控制的公共信息。

而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如果政府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不能及时提供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不能满足人民的愿望,人们可以通过许多非正式的渠道寻找信息,这样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就不可避免。

(二)谣言的传播涉及心理平衡机制谣言从来不是“客观中立”的,它是具有强烈主观认识的双重属性的传播。

它在传播过程中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叙述层面,它主要由事实信息构成,传达的是事实、情景、关系;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层面是示意层面,它是事实信息背后暗含着的情感、意见,它创造了叙述的方式并左右着叙述内容的改变。

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并在传播中出现内容的变形,正是源于这种潜在的心理作用。

在连续传播的过程中,“谣言”和“事实”之间的区别常常是主观选择过程的不同。

对事实的“选择性接受”、对意见的“选择性接受”,使谣言出现了种种变体,并使它在特定的心理氛围下具有极大的顽固性。

例如2008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其时间上的巧合性成了谣言的最好佐证。

民心惶惶之中,恐惧还是接二连三:三鹿毒奶粉事件发生不久后,柑橘生虫的谣言让广大民众再一次心惊肉跳。

这类谣言的传播和巩固实际上涉及到了两大心理因素:解释框架和对信源信任度的问题。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来看,“态度的持有和改变,取决于人的认知在整体上是否一致。

人的认知结构倾向于保持一致,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某种解决如改变态度以达到一致”。

当人们需要对异常事件,比如一则不确定其可信度的信息进行判断时,如果符合自己已有的解释框架,则易于接受。

而如果有关事实真相的解释和自己已有的框架差距过大,就会出现认知的不协调。

而为了消除认知因素彼此矛盾而造成的不协调,其中一种选择就是降低不协调要素的重要性,即在相信谣言的状况下,降低“证据”的重要性。

以虫柑橘为例,除了事发地以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其他地区的柑橘也受虫灾,实际上大部分地区的柑橘都是绿色健康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大部分民众还是选择相信谣言。

另一个相关因素是对信源的信任度。

为了批驳谣言,就必须提出证据,但证据的可信度直接来自信源的权威度。

中国政府过去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遮遮掩掩的态度,使民众趋于相信坊间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