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蔬菜种植)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创业先进事迹材料第1篇:返乡创业先进事迹---誉于一身的新农民。
紧抓机遇大造林常言道:发展农业,一靠科学,二靠政策。
2002年冬,刘子健通过看报、看电视,知晓了国家退耕还林的惠民政策,立即紧抓这一机遇,联合其在皇图岭笔田村的姐夫XXX,通过一系列的法定程序跨乡租得一块为期30年、面积达450亩、名叫胡冲茶场的大荒山作为创业基地。
紧接着,他又在本村的长湖岭上向村租赁30年、面积50亩的荒芜茶场作补充,实施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项目。
为此,他竭尽了家中多年的积累,并采取从信用社贷款及合股筹资办法,当年筹集资金30多万元,雇用2台推土机整地一个多月,后又雇用民工达1200多个工日,全部栽种了良种油茶,成为当时全乡最大的造林户。
尔后,刘子健年年严格按照林业部门的要求,每年精心对油茶林进行2次抚育,使林木长得绿绿葱葱,充满生机。
2---用的生态立场之路。
“以短养长”闯新路林业生产是项生长周期长、利益见效慢的行业。
不少造林大户常因前期投入大、资金来源枯竭,陷入难以为继困境。
有的人只好中途亏本向外拍卖;又有的人只好无可奈何地中途废弃。
为了做出一番成绩,刘子健顶着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开始,全家移居长湖岭山头,一年四季吃住在山上,坚持以场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到新型农场建设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最终探索出一条以综合养殖辟收、速生水果催收、油茶穗条增收和油茶生产助收的现代生态农庄。
去年自繁公猪1头,母猪30头,产仔猪600头,年出栏牲猪800头,牲猪销售总收入达到228万元,除去饲料等成本,形成利润46万元;出售鸡2万羽,出售鸭万羽,总收入82万元,创利润20万元,综合养殖场总利润达到66万元。
50亩速生水果林“新世纪梨”在他的精心培育下,实现了两年挂果,去年进4---城固县董家营镇莫爷庙村人,现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先后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者”;他所创建的大巴山食品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青壮年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蔬菜种植大户先进事迹材料5篇》

《蔬菜种植大户先进事迹材料5篇》第一篇。
蔬菜种植大户先进事迹材料xx,现年60岁,xx县虹桥镇天齐庙村人。
个人承包50亩土地种植蔬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蔬菜生产经营上,他大胆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积极探索蔬菜种植高效新模式,实现了依靠科技致富。
xx年他经营的瓜菜种植示范园年产瓜菜650吨,纯收入31.5万元,成为享誉全县的瓜菜种植科技标兵。
为发展“两高一优”瓜菜生产,xx年以来,王林认真钻研瓜菜种植技术,先后总结摸索出了甘蓝—西瓜—玉米—白菜和甘蓝—甜椒—玉米—香菜两种菜粮高效种植新模式,其中采用的甘蓝—西瓜—玉米—白菜模式种植20亩,平均亩效益6200元,实现效益13万元,两项合计创效益25.4万元。
同时,他还通过自己技术创新,采用嫁接技术,研究出了超大西瓜培育技术,xx年—xx年先后培育出10余个瓜重超30公斤的超大型西瓜,其中xx年他培育的重达41.2公斤的巨型西瓜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廊坊)农交会并引起轰动。
xx年、xx年王林两度参加xx县农业产业化研究会举办的西瓜擂台赛,培育的西瓜均居参赛产品之首,并连续两次荣获“瓜王”称号。
王林致富不忘乡亲,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先后接待周边群众参观300余人次,带动农户450户,带动推广“四种四收”高效种植模式1万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为当地蔬菜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二篇:蔬菜种植大户王泽平先进事迹蔬菜种植大户王泽平先进事迹王泽平是永寿镇鸿化村村主任,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在国家鼓励土地流转这一大背景下,他抓住时机,在本组承包了25亩土地用于种植食用菌。
前期,由于技术缺乏和种植经验不足,产量一直都不高,出现亏损。
面对这一困境,他首先想到的是去书店买有关食用菌种植的资料,一边看书学习,一边实践摸索,慢慢地了解育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却花费了大量时间。
永寿镇农业服务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他介绍了一名技术指导员,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多次培训及他自身的努力,增加了收益。
返乡创业农业致富故事.doc

返乡创业农业致富故事返乡创业农业致富故事一:80后留法海归用阿甘精神种菜?跟着植物生长的节奏慢下来今年冬天北京最冷的一天,王冕穿着大衣、揣着手快步走在农场的小路上,路旁是早已结了冰的湖面,他回头向勉强跟上的《青年参考》记者喊着,以后打算在里面养鱼,声音很快被瑟瑟寒风吞没。
滴水成冰的天气里,独自矗立在园子里的洗手间早已被冻上,但一钻进王冕的目的地厨房,一股热浪扑面袭来。
请来做饭的阿姨煮好了面条炸好了酱,三四个小伙子在热气腾腾的锅灶旁端着碗吃得飞快,根本不需要在逼仄的屋子里多添几把椅子。
有厚棉被遮挡和阳光直射的蔬菜大棚成了白天唯一温暖的地方,下午王冕就坐在里面和记者侃了两个多小时大山。
自然乐章的员工坐在一旁喝水、听音乐、看书,分外惬意。
种菜需要的时间实在不多,几个年轻人一起住在园区隔壁的小木屋里,一起洗菜做饭,再花三四个小时天南海北地聊天,在习惯了浮躁和快节奏的北京竟显得有些奢侈。
用王冕的话说,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就像是跟着植物的节奏慢下来。
从小王冕就患有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精力不是特别充沛,下午只有一两个小时可以处理事务,他甚至可能不分时间、场合地睡着。
以前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得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还要看微信、打电话,让他有些力不从心,如今的慢节奏生活简直像为他量身打造的。
而在负责客户关系的魏旭珂眼中,这位说话慢条斯理、笑起来热情单纯的老板,能力强、思路清晰、看问题独到,很有人格魅力,还是个就算不讲理也让人无从辩驳的脑洞大开型人才。
魏旭珂辞去医疗器械行业不错的工作去种菜,家人自然不同意,觉得他自讨苦吃,从安逸稳定跳进了水深火热。
但这个90后男孩的理由是想认真做点事,这大概是诸多创业青年的共同想法。
这家创业公司的员工不多,个个算得上是高学历精英,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拿一分钱工资。
王总是个有想法的人,大方向把握得准,我们信任他的能力。
魏旭珂告诉《青年参考》,下一个风口应该是农业,会有起色的。
别给我扣上海归帽子1981年出生的王冕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回乡创业养殖事迹材料

回乡创业养殖事迹材料阳台种菜鱼菜共生,盒子农场20次失败后的重生眼前一亮的鱼菜共生38岁的杨辉有着广州男人的特质——说话不疾不徐,喜欢享受生活。
大学毕业后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IT企业做程序员。
职业的原因,他患上了“电脑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一些绿色植物。
买回几件盆栽和小鱼缸,但疏于侍弄,往往是菜枯鱼死。
2021年末,在美国、澳洲参观时,杨辉被“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系统吸引。
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无土环境中,建立鱼、蔬菜、微生物的循环链。
相比传统种植,它最大的特点是能节约的用水量,并且种菜不用施肥喷农药,养鱼也无需换水……唯一的成本就是鱼食。
根据英国鱼菜共生协会的数据,1斤鱼食,至少能生产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鱼肉。
回国后,杨辉和朋友成立了“都市农耕俱乐部”。
但中国城市家庭只有几平米的阳台,办公室“舞台”更小。
怎么办?杨辉设想,把它统统浓缩进“盒子里”。
20次失败之后在制作“盒子农场”之前,杨辉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穆雷·哈勒姆出版的教程,被他视若珍宝。
这是一位在圈子里鼎鼎有名的世界级“牛人”,被称为“农业传教士”。
画图、找原材料,家中很快堆满了工具和配件,电钻、PVC水管、打孔器等,花了他两万多元。
2021年3月,杨辉做出了第一套鱼菜共生系统。
但一个月后,鱼死了,菜也枯了。
为了找到适合中国气候环境的植物和鱼类,杨辉和伙伴们尝试了1年,普通菜、小白菜、袖珍椰子、吊兰、金鱼、罗非鱼……放进盒子农场做试验。
他还到华南农业大学请教。
但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直到2021年6月,杨辉的第21件作品出炉:4个种植槽下面是一个鱼池,池里养着罗非鱼,池水带着鱼儿的排泄物被抽到旁边的植槽,瞬间就变成了植物的营养剂,被植物根系净化过的水,又重新放进鱼池。
整套鱼菜共生装置看起来设计简单,由普通的PVC水管、抽水泵和塑料槽组成。
占地4平方米,却能满足一家三口的吃菜问题!成功后,杨辉不由得和仅剩的3名研发伙伴相拥欢呼呐喊。
蔬菜种植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

蔬菜种植致富带头人主要事迹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有这么一位蔬菜种植致富带头人,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呢。
他叫李大叔,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
李大叔年轻的时候啊,就和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家里穷,就指着那几亩薄田过活。
可他不甘心就这么一直穷下去,就寻思着怎么能让土地生出更多的钱来。
刚开始啊,他就种一些普通的蔬菜,像白菜、萝卜啥的。
但是呢,因为没什么特别的种植方法,收成也就一般般。
不过李大叔这人啊,骨子里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就到处去打听,听说邻村有个种蔬菜的小能手,种出来的菜又大又好。
他二话不说,就跑去人家地里帮忙,不要工钱,就为了学技术。
这一学啊,就是好几个月。
回来之后,李大叔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把自己家的地重新规划了一下,还专门弄了个小棚子,搞起了实验田。
他种的菜啊,从选种就开始讲究。
不再是随便在集市上买点种子就种,而是到处搜集好的种子品种。
比如说那种特别甜的西红柿种子,他找了好久才找到。
种的时候呢,他也不再是按照老一套的方法。
每天早早地就去地里,看看土壤的湿度,看看菜苗的长势。
他还经常跟那些菜苗聊天呢,就像哄孩子似的,说什么“小宝贝们,你们要快快长大呀”。
你可别觉得这是傻话,李大叔说啊,这菜苗也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长得好。
施肥的时候,他也不用那些普通的化肥了。
他自己弄了一些有机肥,什么鸡粪啊,羊粪啊,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再用到地里。
他说这样种出来的菜啊,那味道才正宗,才健康。
而且他还很注重防虫呢。
不是像以前那样,等虫子把菜咬得不成样子了才想办法,而是提前就做好预防措施。
他在地里种了一些防虫的植物,还自己制作了一些环保的驱虫剂。
慢慢地,李大叔种的菜在市场上就出名了。
大家都知道他的菜好吃,又健康。
那些菜贩子都争着来收他的菜。
他的收入啊,也是越来越高。
但是李大叔可没有满足于此。
他想啊,自己富了不算富,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行。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种植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周围的人。
他经常在村里的大槐树下给大家讲课呢,讲得那叫一个生动。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返乡创业就是外来人员或者本村出去人员返回村里,开始经营某些产业,开展种植业,养殖业。
用新的创业思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去创新当前农业的发展模式。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返乡创业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杨宏斌,男,现年40岁,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现任合水县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从1997年部队转业回乡,到2012年创办怡露水业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注册创办怡露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怡露门窗建筑装饰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县怡露种植专业合作社。
走过了一段艰辛创业的风雨历程,也取得了创业的丰厚回报。
2014年,怡露水业总产值达2000万元,实现利税65万元,安排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60人,为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不甘贫穷,立志创业。
杨宏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1975年出生在合水县西华池镇孙家寨沟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儿时的贫困经历,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三年的从军生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1997年,从部队转业后,他回到家乡合水县孙寨沟村,当了一名普通农民。
当时,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惠农政策的落实,在全国涌起创业发展脱贫致富的新浪潮。
经过深思熟虑,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创新,艰辛创业。
在北京一家门窗工厂,他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从最基本的工序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增强技术。
经过九年的磨砺,他迈出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
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门窗加工公司,万事开头难,当时处于“三无”状态的他,经过几年的努力,凭着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优质的服务理念赢的了客户的信赖,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伴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他组建了过硬生产及销售团队。
北京公司总资产1400多万元,年创利润200万,并在当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是指那些之前外出务工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后创业的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分享:
1. 陈先生是广东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广州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租下了一块农田,种植果树,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水果种植基地。
他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资金与经验,成功地将农田种植业务发展成一个有盈利的企业,带领周边的农民在果树种植上也提供了就业机会。
2. 李女士是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工,她之前在北京打工多年。
返乡后,她开设了一家家庭农场,专门种植蔬菜和水果。
她通过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学到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成功地实现了农产品的高产和高质量,并利用电商平台和自家门店等多渠道销售。
这样不仅提高了她个人的收入,也为周边的居民提供了新鲜健康的农产品。
3. 王先生是河北省的一个农民工,他之前在上海打工多年。
返乡后,他开设了一家农民合作社,致力于发展当地的土特产品——核桃。
通过与当地农户合作种植,他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核桃产品,如核桃油、核桃酒等。
他利用自己在城市打工期间积累的人脉和市场资源,非常成功地将核桃产品推广到了全国各地,并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资源支持。
这些返乡农民工创业案例都展示了他们在城市打工时通过积累
资金、学习技术和市场经验等方面的成果,成功地将这些优势应用到农业领域,并实现了个人的创业梦想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这些成功案例不仅给其他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创新创业事迹材料三篇

创新创业事迹材料三篇【篇一】某某,男,中国共产党员,1990年9月出生于某某某某,某某年7月园林专业毕业。
如今,某某的菜园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已经走上百姓的餐桌,成为某某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头人,实现了从大学生到“蔬菜种植能手”的转变,走上了“大棚蔬菜种植”的创业路、“党员帮扶带富”的领航路。
此后,获得某某市“返乡农民工创业先进个人奖”,某某年被评为“某某市十大创业之星”。
拒绝安逸,立志高远毕业之后,某某来到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一家企业从事蔬菜生产,工作虽稳定安逸,但公司固定的生产模式却使得这位满腔热血的年青人陷入了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难以完全学以致用的窘境。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某来到了某某市蔬菜科技示范园参观学习,对于示范园生产模式与运作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某某自费去了素有蔬菜之乡的山东寿光县学习蔬菜种植,在家乡某某市张家山镇,租种了20亩菜地,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菜农。
与菜农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上创业路。
知识运用到实践,开辟新的种植模式创业初期,某某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租种了20亩地,在种植技术和品种上独具创新,错开销售周期,实施轮做,种植良种黄瓜、茄子、花菜等蔬菜。
在农闲时间,他还通过与菜农们分享书本上的蔬菜种植技术,共同讨论出了一套结合实际的种植方法,并加以实验。
同时,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帮助菜农把产品推销到超市、商场。
凭借品种优良、种植技术先进的优势,某某年上半年,他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茄子、黄瓜和花菜等品种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供不应求,每亩实现效益可达5000余元,年盈利某某万元。
积极帮助农民就业,做新时期共产党人由于在大棚蔬菜加工、销售、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种植的蔬菜吸引了各大超市竞相购买,引来了周围的一些菜农向他学习菜苗培养和种植技术。
两人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帮助当地农民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并带领菜农建立起了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蔬菜种植)
农民工返乡创业典型事迹材料(蔬菜种植)
XX镇XX村位于XX县北部,XXX河北岸,304省道穿村而过,总人口4216人,耕地面积7618亩。
在这人均耕地不足2亩的村子里,一种新的种植模式正在悄然兴起——大棚蔬菜种植。
从XX镇政府向南走100百米,映入你的眼帘的是一条条排列整齐的“长龙”,简直就是一片白色的世界。
走近棚里,一座座钢筋铁骨支撑着大棚,一畦畦幼苗泛着绿油油的色彩。
这就是小圩村回乡创业青年尹克伟描绘的美丽“画卷”。
XXX,XX镇XX村大许庄小尹组人,36岁,4口之家,初中文化。
83年初中毕业后,跟随本村瓦工走东奔西,常年在外打工。
但是他不满足于做个小瓦工,经过不懈努力,自己当上了包工头,手里的积蓄越来越多。
随着财富的积聚,尹克伟开始动起了脑筋,与其在外地东奔西跑,不如用挣来的钱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
20XX年的一天,尹克伟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条致富信息,搞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能够快速致富,善于动脑筋的尹克伟就琢磨开了。
投资是有风险的,搞大棚种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能够为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品种。
于是尹克伟连续一个月跑外县和周边的集市,了解反季节蔬菜的市场行情,分析预期利润。
根据初步扩算,一亩大棚投资需要2900元,纯
利润可达1500元。
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说干就干,在征得妻子同意和支持后,两个人就开始着手谋划。
由于自家地块零散,不适于搞规模种植,他就把这个想法向村支部汇报。
村党支部一班人经过认真讨论研究,认为这种经营方式上符合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有关政策,下符合市场需求,是扶植发展的对象,决定为尹克伟协调调换土地。
有了组织的支持,尹克伟的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一上马就搞了5亩,他买竹杆,请专家,雇人员,跑种子公司。
一个季节下来,5亩大棚蔬菜纯收入竟在7000元以上。
尝到了甜头的尹克伟雄心勃勃。
在接下来的3年里,他继续扩大投资,改进品种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把原来的竹杆支架逐步换成钢管结构,其预期使用年限在20年以上。
经过4年的积累和发展,尹克伟的大棚蔬菜已发展到20亩左右,年纯收入可达80000元,尹克伟的致富经验和事迹在当地迅速传播开来。
尹克伟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年的种植经验介绍给同村百姓。
同门兄弟尹克军家贫如洗,两年前,尹克伟得知尹克军有种植大棚蔬菜的意向后,主动借5000元帮助尹克军搞2亩大棚辣椒,当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
如今,尹克军三间土房已不复存在,盖上了新瓦房。
得到尹克伟直接帮助的还有张同付、尹克均、刘士云、许振国等12户。
在尹克伟的直接帮助带动和影响下,小圩村大棚蔬菜种植户已达30多家18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达80万元。
饮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之后思奋进。
在党支部的关心下,尹克伟主动向组织靠拢,20XX年向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以后每年向组织
交一份思想汇报和致富经验总结。
尹克伟致富的事迹受到当地党组织的重视,小圩村党支部经过组织程序把尹克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考察和培养,引导他发挥信息、技术、资金优势,与其他种植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创造条件,让他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提要求、压担子,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且把他与两名党员结成对子,让其发挥自身优势,传授致富技术,提供信息服务。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小圩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小圩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在以尹克伟为代表的一批致富能手的带动下,小圩村的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中共五河县小圩镇小圩村支部委员会
某乡镇财政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在改革过程中,作为基层镇财政来说,要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基层政权运转提供财力保障相当困难,收支矛盾突出。
近期,我们对镇财政及嘎查村财务运行情况和全镇历年所欠债务情况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X镇位于鄂前旗西部,是自治区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之一,是鄂前旗融入大银川经济圈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全镇总面积3871.21平方公里,下辖17个嘎查村,1个国营牧场,农牧户总数为2085户,总人口9884人。
全镇水浇地总面积8.5万亩,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45.3万头只,个体工商业户66户。
二、财政体制
今年我镇严格执行“镇财旗管”政策,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由旗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我镇财政收支,促使我镇走出困境进而加快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制约乡镇支出,也有利于控制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和债务的不合理增长和膨胀等。
嘎查村财务我镇按照上级要求,执行村财民理镇代管政策。
三、债务情况
(一)镇级债务情况。
全镇累计负债1011.94万元,其中银行信用
社贷款87.99万元、向上级财政部门借款100.40万元、占用旗财政周转金54.50万元、占用旗农综办专项款29万元及其他应付个人、干部的各项款740.05万元(附表)。
债务形成的原因:
一是在过去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膨胀的同时,工资标准又在不断的提高,各种名目的培训和各部门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次数较多而又是强制性的,仅工资和公务费累计欠债110.84万元。
二是我镇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可用财力不足,境内的畜牧业增收慢,工业对财政贡献小,服务业起步较晚,造成财政收入止步不前。
为培植税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为企业无偿提供工业用地、支付移民搬迁和征地费用欠债79.60万元。
三是为使教育“两基”达标,实施教育工程负债20万元。
四是为了更快的发展地方经济,投资10万元建设移动网络设施;投资64.67万元修建了108公里乡村公路;投资7万元改造了农网线路;投资30万元新建两处农贸市场,四项负债111.67万元。
五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负债投入防五经费3.64万元。
六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居住条件,仅生态和环保投入44.29万元。
七是为了正常有序、快捷开展工作,购置交通工具投入28.54万元。
八是由于政府的搬迁工程,重新修建办公场所、购置固定资产、
办公设备以及修建政府街道等工程,导致举债465.96万元。
九是偿还到期债务104.98万元,同时支付利息42.42万元,两项负债147.4万元。
由于地方税源窄,年实现个体工商税收不足30万元,要完成各项目的实施,只能通过举债和高成本的“引税”来完成,导致负债达1011.94万元。
(二)嘎查村债务情况。
乡村债务较重,消债化债难。
在我们所调查的11个嘎查村各嘎查村负债总额53.26万元,在税费改革前全镇11个嘎查村累计负债375216.40元,负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农牧户举家外出,常年在外,“三提五统”经费无法收回,仅此一项嘎查村通过金融系统、包扶单位和村干部个人垫资上交此项经费375216.40元。
在税费改革后各村兴办企业、维修活动阵地、“防五”支出和支付干部工资负债116382.04元(附表)。
五、财政存在的困难
主要是经费严重不足,今年旗财政给我镇核定经费为14.7万元,而根据1—5月份实际发生的费用和科学的预算,今年实际费用(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