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整理 新人教版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知识梳理
1.“推恩令”的实施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3)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评价: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三、学法指导
如何理解“推恩令”?
在学习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势力时,可以制作以下示意图帮助理解: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图(a)这么大;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图(b)的阴影部分。“推恩令”的实施使每个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分越小,以此示意图可以形象地说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果经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 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易误警示1. 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 秦亡前,刘、项所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亡后,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3.“文景之治”政策 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楚汉 之争 刘邦 建汉休养 生息 文景 之治 经济困难 高祖 文帝、景帝 赋税和徭役措施 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社会生活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实施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刑罚;休养生息,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促使社会安定。

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

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

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大一统的汉朝》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总结必考知识点1.汉文帝、景帝时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生产。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为加强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3.为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文化上,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抗衡。

(5)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的大一统。

4.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

大一统的汉朝的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汉高祖提出:“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怎能还在马上治天下呢?这句话告诫当时的统治者( )。

A.秦朝的统治被推翻B.必须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C.尽快停止战争,注重恢复和发展生产D.大力分封同姓人做诸侯王2.关于“文景之治”出观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吸取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3.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在( )。

A.高祖时期B.文景时期C.武帝时期D.光武帝时期4.西汉鼎盛时期出现在谁的统治时期( )。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5.今天的北大和清华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

汉朝的大一统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汉朝的大一统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汉朝的大一统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作业是学生对知识基本理解后,验证知识掌握的准确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汉朝的大一统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汉朝的大一统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1.汉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汉初的汉高祖、文帝、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措施: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进一步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中央司隶校尉,地方十三州部。

⑵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3)教育上:在长安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4)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5)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6)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影响:汉武帝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军事上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与加强,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3.东汉:25年,刘秀(光武帝)都城洛阳(东京)初一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首先,还是要做好预习、听讲、复习这三个环节,虽是老生常谈,但做好这三步,确是至关重要的。

课前认真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讲到的历史事件、人物等有一个简单了解。

另外,学生可以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师讲课时获得解答或者向老师提问。

上课时要认真听讲,这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课上应勤于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很多同学开始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因害羞或胆怯而不能积极举手,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习惯,惰于思考和回答了。

初一历史西汉大一统知识点

初一历史西汉大一统知识点

初一历史西汉大一统知识点西汉大一统是指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

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西汉大一统的主要知识点。

一、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结束了长达四年的角逐,成功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消除了诸侯割据的势力,确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

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巩固统治地位,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推行封建制度西汉时期,刘邦继续使用封建制度,将国土划分为多个郡县,任命世族为郡县的官员。

这些世族是刘邦的亲信和支持者,通过封赏土地和封爵地位,他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也为刘邦的统治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三、设立郡县制度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西汉王朝设立了郡县制度。

郡县是政府的基层组织,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负责管理司法、税收和军事等事务。

郡县制度的实施,使得西汉王朝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

四、改革土地制度西汉时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世族手中,普通农民的土地被侵占,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汉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

刘邦通过减租减税、保护农民权益等措施,缓解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

五、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西汉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刘邦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改良农田水利。

同时,刘邦也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六、推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具有政治才能的官员,西汉王朝推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使得社会上升通道更加公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稳定。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千年,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开展对外交流西汉王朝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匈奴、朝鲜等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同时,西汉也促进了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的国际交往打下了基础。

总结:西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为后来的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并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 课东汉的兴衰课时任务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统治、社会动荡;知道黄巾起义,了解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必背重点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建立背景西汉后期,各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建立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统一刘秀称帝后,用10多年的时间削平群雄,完成统一光武中兴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即中兴汉朝之意:一是使衰落的汉朝新兴;二是恢复社会经济;三是天下出现盛世局面结果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经济发展农业使用二牛一人一犁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手工业冶铁、制瓷等手工业发展较快;发明的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2.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中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外戚和宦官集团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地方豪强大族势力不断壮大,兼并土地,占有田庄,役使大量农民,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

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3.黄巾起义背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徒增多爆发184年,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结果由于缺乏军事经验,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黄巾军受到重挫,损失惨重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_ 没有推翻东汉图片解读:东汉(25—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与西汉合称两汉。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

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2-22课)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1.汉武帝的大一统具体措施:(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统治地位由此确立。

(3)军事上:对匈奴展开多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基本解除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4)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张骞通西域1.西域位置:西汉时期,人们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两次通西域:(1)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2)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加强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3.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丝绸之路: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往西亚,再往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的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早期。

2.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历史人物是蔡伦。

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由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3.东汉时期的张衡制造的地动仪。

作用:测定地震的方向。

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4.东汉华佗最早制成了“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主要著作《五禽戏》。

5.东汉末年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书中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他医德高尚,医术高明,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公元前1世纪末)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张骞通西域后,佛教沿丝绸之路逐步传到中国)。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知识点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帝国时期之一,历时四个多世纪,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两汉时期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就为大家总结了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的知识点。

一、西汉时期1. 秦汉之际,汉高祖刘邦在长安建都,成为西汉的首都。

2. 汉武帝时,武力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少数民族,实现中华大一统。

3.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开端,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4. 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贸易往来,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5.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得以广泛应用,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东汉时期1. 东汉时期著名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之一,奠定了东汉时期的政治格局。

2. 东汉时期的三国分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也是文化和艺术上的黄金时代。

3. 东汉时期著名的董卓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5. 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三、历史人物1. 刘邦:西汉的创立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重要皇帝,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 蔡伦: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者之一,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张骞:西汉时期的一位使者,开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

5. 曹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

以上就是七年级历史两汉时期必背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提高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知识
点总结
1.汉文帝、景帝时期,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发展生产。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国家富裕,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2.汉武帝为加强大一统的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为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文化上,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使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抗衡。

(5)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的大一统。

4.汉武帝时,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的大一统,开始进入了鼎盛时期。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大一统的汉朝知识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争雄知识点整理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争霸知识点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