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惯用语语义构成方式和文化价值

合集下载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类熟语,它具有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语义丰富等特点。

惯用语在中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口语中不可或缺。

但目前对惯用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本体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惯用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法还是习得规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词汇教学。

因此,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标签:惯用语语义特点一、惯用语的来源汉语惯用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固定语汇,惯用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变为定型的词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惯用语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所以它的来源广泛而又复杂,很难考察它的历史及出处。

一般说来,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行业语、方言、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外来语等。

1.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第一来源,为惯用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还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量惯用语。

如:“炒鱿鱼”“半瓶醋”“穿小鞋”“一锅粥”“钻牛角尖”“挖墙脚”“走后门”“落汤鸡”“伤脑筋”“磨破嘴皮子”“夜猫子”“狮子大开口”“泼冷水”“挂羊头卖狗肉”“掏腰包”“老油条”“大手笔”等。

2.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从这三类中产生的惯用语有一定的交叉和相似性。

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大多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它们既可以作为惯用语传播与流传的途径,也可看作是惯用语的来源。

如:“空城计”“借东风”“闭门羹”“耳旁风”“黄粱梦”“搭鹊桥”“笑面虎”“一窝蜂”“说曹操,曹操到”“眼中钉,肉中刺”等。

产生并记录于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价值。

3.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多种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殊的行业语。

行业语会出现泛化现象,即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广泛使用。

因此行业语也是惯用语的一个来源。

如:“唱双簧”“走过场”、“马拉松”“跑龙套”“拿手戏”“一锤子买卖”“打折扣”“口头禅”“闯红灯”“打游击”等。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

汉语惯用语的语义研究作者:焦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11期摘要:汉语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比较重要和特殊的一类熟语,它具有形式简短、形象生动、幽默含蓄、语义丰富等特点。

惯用语在中国人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口语中不可或缺。

但目前对惯用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全面,本体研究的相对滞后导致惯用语教学无论在教学法还是习得规律的研究上都落后于其他词汇教学。

因此,惯用语的语义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惯用语语义特点一、惯用语的来源汉语惯用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固定语汇,惯用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变为定型的词组,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惯用语涉及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所以它的来源广泛而又复杂,很难考察它的历史及出处。

一般说来,惯用语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作品、行业语、方言、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外来语等。

1.社会生活是惯用语的第一来源,为惯用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社会生活不仅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还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现象、风俗习惯、文化禁忌等,催生了大量惯用语。

如:“炒鱿鱼”“半瓶醋”“穿小鞋”“一锅粥”“钻牛角尖”“挖墙脚”“走后门”“落汤鸡”“伤脑筋”“磨破嘴皮子”“夜猫子”“狮子大开口”“泼冷水”“挂羊头卖狗肉”“掏腰包”“老油条”“大手笔”等。

2.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从这三类中产生的惯用语有一定的交叉和相似性。

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大多记录在文学作品中,它们既可以作为惯用语传播与流传的途径,也可看作是惯用语的来源。

如:“空城计”“借东风”“闭门羹”“耳旁风”“黄粱梦”“搭鹊桥”“笑面虎”“一窝蜂”“说曹操,曹操到”“眼中钉,肉中刺”等。

产生并记录于文学作品中的惯用语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价值。

3.人类社会生活中有多种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专门的、特殊的行业语。

行业语会出现泛化现象,即被社会全体成员接受并广泛使用。

现代汉语惯用语

现代汉语惯用语
如“拍马屁”“寄生虫”“白开水”“抓辫子”“吃独食”“穿 小鞋”“小心眼”等,全都具有口语色彩。它们的感情色彩,褒 扬、赞许的极少,如“老黄牛”;谐谑、讽刺和贬义的占绝大部 分,如“红眼病”“戴高帽”“耍嘴皮”“咬耳朵”“眼中钉” 等等;中性的惯用语也很少,如“破天荒”“打游击”。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 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如“跑龙套”本指在 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 卒的角色,但作为惯 用语,一般是用来比 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 负主要责任的杂事、 小事,当它用本义时, 它只是戏剧中的术语,般使用其引申义 “私自脱离工作岗位 或思想不集中”,而 不用其本义“军人私 自脱离队伍逃跑”。
试比较下面两组词语,体会惯用语生动通俗的口语表达效果:
○ 耍把戏 耍花招 耍贫嘴 桃花运 ○ 踢皮球 铁饭碗 铁公鸡
万金油 窝里斗 乌纱帽
下马威 小算盘 笑面虎
1. 比喻什么都不精通,但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应付一气的人。 2. 家族或团体内部彼此钩心斗角。 3.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4. 原来指新官到任时故意向下属显示威风,泛指一开始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
故用(
)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 101、 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 或集团。
• 102、《水浒》中吴用的绰号,泛指计谋多的人 。
• 103、 见马中锡《中山狼传》,比喻恩将仇报, 没有良心的人。
• 104、 秦始皇曾经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
后来称赶走客人为(
)。
• 105、 可依靠的人或事物,也指主见、主意。
顶梁柱 定心丸 东道主 对台戏 恶作剧 耳旁风 放空炮
一.比喻暗中害人。
二.阴险的手段或政策。
三.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惯用语

惯用语

惯用语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

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

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

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的特点它一般有七个特点:(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3)惯用语比较短小。

(4)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

(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惯用语与成语惯用语与成语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

(1)一般惯用语多是从口语发展来的,口语化强,而成语来源较广,且多用作书面语;(2)惯用语的语义单纯易懂,而成语的语义丰富、深刻;(3)惯用语使用随便,可分可合,如“吃大锅饭”可以说“吃了几年的大锅饭”,中间可加字,而成语使用要求很严格,中间不能加字,不能拆开使用。

“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

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使用惯用语要注意的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习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习惯用语与中国文化

习惯用语与中国文化习惯用语是词语中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类词汇。

习惯用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教学,因此对汉语习惯用语文化特点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习惯用语;中国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折射镜。

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

而文化又是语言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一门语言,从而掌握这门语言。

汉语教学同时肩负着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所以更应该注重对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可以说滞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习惯用语,是我们在汉语教学当中传授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

因此,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用语独特的文化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惯用语的特点从习惯用语与时代社会的关系来看,习惯用语是词语中与时代社会结合最紧密的一类词汇。

在日常语言中,习惯用语是非常活跃的词语,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原因在于,习惯用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直接来源于生活,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时代在不断进步发展,变化和流行往往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最大的冲击,因此人们要刻画、要宣泄、甚至要讽刺。

新的社会现象,必然引发新词语的出现,习惯用语就是这类新鲜词语中的主要成员。

首先。

习惯用语的时代性表现在这类词语的流行之广上。

习惯用语对社会生活反映得越深刻越贴切,流行得就越广,如“女强人”“风投”“下岗”等。

我们说过,一般的习惯用语可以用平白的语言代替,但有些词语已经是情感和文化高度锤炼的结晶,已经很难替换,用其他词语不能恰如其分,不能准确表达人的真正思想,如“凑热闹”“敲边鼓”等等。

同时,习惯用语的时代性也决定了“代谢更新”快的特点。

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很多习惯用语的意思,我们已不能彻底理解了,如“土木八、打野呵”等。

原因在于,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流行于世的习惯用语已不再适合人们交流的需要,逐渐退出语言舞台。

从习惯用语词汇本身来看,习惯用语洗练精确、通俗生动。

谈谈汉语中的惯用语

谈谈汉语中的惯用语
惯用语一语中的,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是现代汉族人日常生活 中常用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口语。 3 汉语惯用语的来源 3.1 比喻
惯用语绝大部分来源于比喻。例如:“眼中钉”,眼中拔钉,岂不 乐哉!常用它来比喻心目中最憎恨的人。“传声筒”原指话筒,后比 喻只会重复别人的话,而毫无自己见解的人或文章。 3.2 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光磊.汉语惯用语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惯用语.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91. [3] 杨海生,武玉洁.浅谈汉语惯用语的维译.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5.
责任编辑 李叶亚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 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阅 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 “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 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 彩,被称为“惯用语”。 2 汉语惯用语的性质特点
惯用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是定型的语言表 达形式。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 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 它在形式上是定型的意义上是整体的,功能上可以把它当作一个 词,一个短语来使用。它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意义上的整体性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 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 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带有贬义惯用语的 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褒义的比较少,使用时要分清对象。 4.2 适当舍弃地方色彩太浓和品位太低的惯用语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必须遵循“符号共享”的基本原则,即保证 让人听得懂,看得懂,地方色彩太浓的惯用语会影响交流,比如“老 鼻子”北方方言,形容多极了,“够分儿”只在北京地区使用,意即够 派头。这些不为多数人所接受,最好少用或不用。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惯用语的词汇化等级分析》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惯用语词汇化现象及其等级划分的学术论文。

本文将对惯用语的定义、特点、分类进行概述,并介绍惯用语词汇化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及现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和归纳,本文将揭示惯用语词汇化的内在规律和等级分布,为汉语语言教学、词典编纂、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还将探讨惯用语词汇化等级分析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以期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分类口语化:惯用语通常来源于日常口语交流,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反映出大众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智慧。

固定性:惯用语的词语组合和结构形式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或替换其中的词语。

寓意性:惯用语往往含有深层的含义或寓意,需要通过上下文或文化背景来理解其真正意义。

形象性:惯用语常常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夸张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生活惯用语:如“穿小鞋”“炒鱿鱼”,这些惯用语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

文化惯用语: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惯用语与历史文化、寓言故事等有关。

地域惯用语:如“北京的四合院”“东北的大饼子”,这些惯用语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和生活特点。

四字格:如“小题大做”“一箭双雕”,这类惯用语在汉语中最为常见,形式简洁,意义丰富。

多字格: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八字没一撇”,这类惯用语字数较多,但结构固定,意义完整。

通过对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特点和分类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生动的语言形式,还能从中窥见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结晶。

三、词汇化等级分析的理论框架词汇化等级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用于探索词汇单位在语言系统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惯用语的研究中,词汇化等级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惯用语词汇化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简述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

简述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

简述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现代汉语词汇方面一、现代汉语词汇背后的文化哲学1、从传统词汇演变到现代的现代汉语词汇,起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融合了古代文字与当代社会的灵性与时代的变化。

在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影响,语言发展与演变。

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不断演变,互相吸收,应用贴近社会实际,结合精辟的文字,发展出蕴藉着文明的历史感撼力。

2、现代汉语的核心价值现代汉语以汉字为核心,以古诗词及名句为基础,继承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

表达的是思想的精深、文字的恢宏,以及文明的智慧瓷陶。

通过词汇丰硕的手段,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属性,承载了民族本位主义、同情心与乐观精神。

三、现代汉语词汇结构1、以汉字为核心汉语词汇结构以汉字为核心,语意把握后,可以把多义层次结合在一起,以表达更复杂的文字信息。

比如关键词“红色”,包括了表示颜色的层面,也可以引申出表示力量、勇气以及共产党文化等深层意义。

2、集合多种理念在历史文化、经典古书里,有儒家、道家、佛家诸多思想,而这些思想结合当代文字,共同构成现代汉语词汇框架,不仅有演变过去时代残余,也融合更高维度精神境界,形成一个新的汉语词汇结构。

四、现代汉语词汇实用性1、对现代生活与文化的反映现代汉语的概念学研究不仅能够放大细节,更多的是针对现代时期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审视,用语言加深人们对世俗认知。

汉语词汇表达复杂概念,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帮助把握现代生活中内涵丰富的生活细节,更好地运用。

2、有可表达性现代汉语词汇无论是音节的转换,或是词义的新解析,都表达出新世纪文化的朝气,深入浅出,可塑性大。

它有令人惊叹的表达力,能够创造各种思想直至情感的抒写,辅助你对自身所坚持的信念和思想的宣扬,有可言表达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