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

它们始终是人们最为亲近的语言形式,在每个地区具有特定的文化功能,以及独特的社会伦理审美观念。

方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不仅将口头传承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传承至今,而且还为中国戏曲、民歌、文学及其他形式的艺术提供了灵活的表达形式。

方言还赋予了文学作品灵性,特别是地方文学,这些方言特点丰富了文学形式,为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

另外,方言还可以帮助人们保存历史文化知识,保存古老的传说、神话、民俗以及古老的社会经济状况。

方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

毋庸置疑,方言的研究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增强了民族认同,更是支撑着中国历史文化之承载。

;。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12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第一单元 课件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第一单元 课件 方言与中国文化 绪论

方言与中国文化第一讲绪论主讲:武汉大学文学院阮桂君邮箱:ruanguijun@一楔子中国五方杂处,方言众多·方言不同容易造成误会“孩子”还是“鞋子”?·方言有奇特的现象宁波人说话,可以用“哆来咪法索拉西”“你干什么”·各地表达方式差别很大 东北人——你干哈? 天津人——你干嘛呢? 上海人——侬搞哪能啦? 四川人——你搞啥子么? 武汉人——你搞么斯撒? 湖北松滋人——你搞么兹吗?课程目标(1)了解自己的方言,了解中国语言的基本情况,知道哪个地方的人讲什么方言,如果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达到根据他人口音大致推断他是什么地方的人,那就非常好了。

(2)了解汉语方言的基本情况之后,培养自己对母语的情感,树立方言平等观念,珍视自己的方言,并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方言。

二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有哪些特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社会属性(1)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轻便性、负载信息的无限性、表意传情的精细性(2)语言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思维活动必须以一种物质形式为依托,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就是语言。

没有任何依托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3)语言的社会交际工具性决定了它的全民性自然属性符号是事物的标记,语言符号是用声音形式标记事物或思想的。

语言的各种要素和单位,形成一个有语音机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要素语汇语法语言三要素古今演变汉语的五个阶段汉字产生以前先秦时代两汉至隋唐 晚唐五代至五四运动前五四以后 原始阶段 上古汉语 中古汉语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似乎是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天天说话,处处用语言。

只要生理上没有缺陷,小孩子学会说话比学会走路或用筷子吃饭更加自然平易,人们将它用于日常交际,也是不知不觉、毫不费力的。

大概很少会有人意识到语言乃是我们的祖先世代积累起来的极宝贵的财富。

没有语言,人类的社会生活将无法维持,人类的文化创造也无法实现。

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与语言习惯

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与语言习惯

传统语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言与语言习惯方言与语言习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方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工具。

而且,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本文将从方言的定义、方言与语言习惯的关系以及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方言的定义方言是指在同一个语言系统中,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方言的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比如,广东话、四川话、福建话等都是中国的方言。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语音差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二、方言与语言习惯的关系方言与语言习惯是相辅相成的。

方言的存在使得人们在地域上有所归属感,也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亲切自然。

而方言又通过语言习惯的传承和塑造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比如,粤语中特有的吃饭时的问候语“食咗未啊”(吃饭了吗)体现了广东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广东人为人热情好客的习惯。

而四川话中独特的方言词“吃货”(指爱吃零食的人)则表达了四川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可以说,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三、方言传承的重要性方言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传承可以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同时,方言的传承也有助于保护语言多样性,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方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传承方言就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综上所述,方言与语言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语音差异,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方言与语言习惯相辅相成,通过语言习惯的传承和塑造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方言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方言是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特有的语言,除了普通话和英语之外,方言更是每个地区都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工具。

方言之所以作为一门研究领域,是由于它对中国语言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方言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方言研究对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方言的语言特点方言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使用的方言语言特点也各不相同。

例如,广东方言有六声调、粤语是从音轮部分构成的,它是吸气语音,而且有不少“感叹语”、呼称词符和动词辅助字,常常可用一个字形成一句话。

同时,广东方言还有“街话”和“山话”两种说法,街话相对于标准粤语来说,比较口语化,适合日常沟通和方便生活,而山话则倾向于吟诵,富有韵律感,适用于诗歌创作。

方言的语言特点包括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几个方面。

方言中的音节特别强调单纯元音(如“ei”、“ai”、“ou”等),而字元音则较少,在发音上也有其独特的音节。

方言的语调特点也很明显,除了普通话的4个基本音调,可能还会加上其他附加音调,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

词汇方面,方言可能对同一个意思有多种不同的词汇表达,而且常常还带有当地文化特色,例如红糖、芝麻糊、龙虎山猴子等。

语法方面,方言也常常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如闽南方言中存在“得”、“替”、“三”、“四”等独特的语法助词。

二、方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或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化。

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或获得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包括了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传播和文化心态四个方面。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每个地区或民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方言文化不仅包含了方言的词汇、语法、音律等方面,更是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是一种灵性的文化遗产。

方言文化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它集华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于一身,是中国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游汝杰、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简评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5 —o 7 作者简介 : 韩松航 ( 1 9 8 7 一) , 女, 吉林 四平人 , 吉林师范大学文学 院, 硕士 。研究方 向: 汉语言文字学。
1 21
法, 它用 最质朴 最真 实 的方Leabharlann 式反 映生活 , 它 的语 言合
如果方言对某一类事物的称呼使用特别多 , 也 辙押韵 , 大俗 大雅 , 调 侃娱 乐色彩 浓 。东 北建 立相对 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使用频率高的体现 , 使用不 同 较晚 , 后经历闯关东等事件才促进 了东北 的开发和 的词语加以区分 , 以提高语言的使用效率 , 从而也反 民族的融合 , 同时也促进 了方言间的融合。二人转 映 出这一方 言 区的此类 文化 的发达程 度 。本 章 中列 得 以发 展是后 来人们 的物 质生 活和心理状 态 相对稳 举 的“ 炭” 和“ 蟹” 就属 于此类情况 , 再如 , 我 国古代 定, 才有人专门进行研究 , 它的起源也众说纷纭。它 对马的使用率特别高 , 所 以根据不同的用途 , 马的名 的形成 与东北 黑 土地 的独 特 文 化 是分 不 开 的 , 东北 称被分成很多种 , 为人们在劳作 中的使用提供 了方 地 区一 年 只种一 次作 物 , 所 以有 大 半 年 的时 间是 空 便,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人们的交通工具 的发达, 马的 所 以相 应 的名称就缩 减 了 ; 再如 越 闲的, 漫长 的冬季使 人们 少 了户 外 的活动 , 人 们聚集 用途越 来越 少 了 , 在室 内 , 为 了寻乐 , 互相调侃 , 充 分展示 自己的才艺 , 南 因经常下 雨 , 所 以根据 下 雨 的程 度 也分 成 了很 多 种, 每一种也各有其不同的名称, 这种 自然情况至今 充分展 示东 北人豪 爽 的性 格 。 所 以这些名称也被保存了下来。 二 人 转具 有较 浓 的 口语 色 彩 , 有些 方 言词 是普 仍然存在 , 承接第三小节“ 方言中忌讳词和吉利词所见心 通话里 没有 的 , 因此 记 录较 困难 。二人 转后 来 能 够 一节 , 谈一个东北方言中的例子 : 虎, 这个 很快得 到 推广 , 很 大 一部 分 原 因在 于 二 人转 的说 唱 理状态” 一个是指 哺乳 动物 , 性 用 的是 东北 方言 , 更 接 近 于普 通 话 。二 人转 所 用语 词在 东北方 言 中有两个 含义 , 凶猛 、 力大的老虎; 还有一个就是表现出非人类常态 言更新特别快 , 它不拘泥于一种 固定的说词 , 但唱腔 如: “ 虎呵的” 、 “ 虎 巴 大都相 同。本章作者将地方戏 曲分为: 昆 曲、 高腔、 的詈语 或有 哗 众 取 宠 的意 味 , 巴” 、 “ 虎嘲嘲” 等 , 产生 了一定 的声音效果 , 使语言 梆子 、 皮簧 。但二 人 转有 其 独 特 的艺 术 形式 及 产 生 的感情色彩浓厚 , 富有表现力。这些忌讳语 的使用 方式 , 我们 认为它 并不分 属 于其 中一 种 。 同时反 映着 方 言地 区的价值 系统和信 念 。 二、 第七章— —方 言与 民俗 最后 一 节 中 阴历 除夕 或春 节 , 长 辈送 压岁 钱 给 语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而发 展 , 语 言 因人类 对 事 东北 有 一 种 说法 叫“ 压腰 儿” , 也 是 一 段 民俗 物的认识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向着人们需要的方向不 晚辈 , 文化 的缩 影 。 断完善, 进而也 留下了它成长的轨迹。各地 因不 同 新词语随着时代的产生而产生, 同时也被 时代 的人 情风 俗 、 生 活条 件 而产 生 同物异 名 和 同名 异 物 一 旦 回到故乡 , 虽然 的现象 , 这都从不 同的侧面反映 了各地文化风貌 的 考验 着 。一个人 在外 时间久 了 , “ 乡音未改” , 但故乡 的语 言特别是词汇却 有 了变 差异 及文 化史上 被掩 盖的种 种事实 。通过 列举 各地 新词 的产 生 , 旧词 的 消亡 , 所 以虽是 故 乡但 有 些 亲 属称谓 差异 , 可 以看 出不 同 的 民俗 风 情 对称 谓 的 化 , 话语 可 能会 听不懂 了。 影响, 验证 了 “ 一 部 民族 文 化发 展 的历 史 也 就 是 民 三、 结语 族语 言发 展 的历 史 ” 。 本书是 中国方 言与历史文化交叉 的开 拓性研究 。 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东北方 既称开拓, 那么 自 然是对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的 言 中也是 如此 。称谓 泛化在 一定形 式上 已成 为我们 但也正因开拓使得许多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讨 对 外交 际 的一 种重要 手段 , 对于不 认识 的年轻 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