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教学中的体态语

合集下载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体态语言包括身体的姿势、眼神的交流、表情、动作等等,可以通过这些语言传达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同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主动性。

下面就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体育教学体态语言运用的一些要点。

首先,语言要简洁明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执行的指令或动作要尽量简单明了,语言流畅,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比如:“跳绳,起跳!”、“用力啊!”等等。

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冗长繁琐,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降低教学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肢体、眼神、面部表情、体态等形式表达的语言,应用肢体语言可以有效的增强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比划、演示动作,眼神交流、比划呼唤等等方式与学生交流。

例如在跳远项目中,教师可以模拟着跳远的动作,鼓励学生大力起跳,通过比划与眼神交流,增加学生的感受和信心。

再者,注意肢体的动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初学者,需要教师通过动态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学生执行动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准确记忆动作。

比如,在杠铃抓举的动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手势比划和动态演示动作,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动作的整体流程和关键点。

最后,注意情感的表达。

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动作和技能的学习,更是学生性格和情感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技能的传递,更要注重传递情感和态度。

例如,在学生做不好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做得不错,再练习一下就行了!”这样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体态语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的姿态、动作和表情传达信息、表达情感,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在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体态语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吸引力、互动性和影响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必须要求得到规范和正确。

教师的体态语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和要求,注重姿势的正确和优雅,充满自信和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站姿和走动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和自信,通过眼神交流和微笑来表达友善和亲切,通过手势和动作来引导学生的注意和参与。

教师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避免过度夸张或太过随意,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降低教学的严肃性。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要注重与语言的协调和一致。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身体要相互协调和一致。

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和语言相互配合,强调重点和突出关键,从而加强讲解的效果和学生的理解。

当教师讲到“大象”的时候,可以用双手比划出大象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该概念。

教师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和表情来传递情感,当教师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时,可以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展现出悲伤和同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小学教师的体态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和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语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度的作用。

教师可以用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示意学生合理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姿态和位置。

教师还可以通过体态语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用手势和姿势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或展示作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体态语是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使用的一种非语言沟通工具,它通过身体动作、眼神、面部表情等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和作用。

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体态语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品质。

本文将就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往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体态语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合理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体态语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教学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体态语的运用,善于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特点和原则。

体态语要真诚自然,不做作不刻意,要与说话内容相符合,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教育风格,不做出违背常规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体态语要适度得体,既要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内涵,又要避免过度夸张和不雅观的动作,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范和要求。

体态语要具有引导性和感染力,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感染力和感染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会更加提高。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

要注重动作和表情的合理搭配,即要做到“言传身教”,做到说话和动作一致,互相配合。

体态语要注意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即要做到动作轻重缓急的协调统一,在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时候要注重动作的节奏和韵律,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要注重动作和表情的变化和丰富性,即要注重不同情境下的动作和表情的变化,做到形式灵活多样,更加自然和具有感染力。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教师的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的表现方式。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体态语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浅议一下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言是一种非常直接的交流方式,但是体态语则是一种更加直观的交流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的体态语可以传达出对知识的热爱与专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教师讲解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时,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体态语来表现故事中的情节与角色,这样会使学生更容易被吸引,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师的体态语也可以辅助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表达的力度和形象感。

当教师课堂讲解知识时,可以通过手势或者眼神来配合语言,使得知识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非常灵活多变。

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体态语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

在讲解抽象概念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或者面部表情来形象地展示抽象的概念,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讲解具体事物时,教师可以通过行动或者身体姿势来展示具体的事物,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师的体态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当学生表现出困惑时,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来传达出安慰和鼓励,给学生增加信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体态语也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来展现出自己的个性魅力和教学风格。

某些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喜欢大动作,表情丰富,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另一些教师可能偏向于细腻的手势,举手投足间带有一种细腻的艺术表现,这样也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体态语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也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需要保持适度。

虽然体态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艺术表现方式,但是也要注意适度,不能太夸张或者太极端,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发现与思考

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发现与思考

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发现与思考作为小学低年级教师,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教师的体态语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关注自身的体态语,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教学的效果。

在日常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体态语。

体态语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它通过身体的动作、姿势、表情等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通常包括姿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这些非语言的交际方式,虽然不是通过语言表达,但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际方式,它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观察中,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小学低年级教师体态语的现象。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姿势不够稳定,动作显得很紧张。

这种体态语给学生的感觉是不安定的,容易让学生感到焦虑和不安。

一些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面部表情过于严肃和冷漠。

这种面部表情给学生的感觉是教师不友好,容易让学生产生抗拒情绪。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肢体动作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

这种肢体动作给学生的感觉是教师缺乏亲和力,难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

针对这些现象,我开始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改善自己的体态语,让它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体态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的肢体动作、姿势和面部表情都会传递出某种信息,即使我们没有说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体态语,努力使它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教师需要放松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姿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保持自己的身体放松,姿势稳定,使自己看起来更加自信和平静。

这种良好的姿势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安心,还可以让教师自己感到更加放松和自在。

教师需要表现出自己的喜悦和关爱。

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尽量展现出愉快和热情的心态。

这种积极的面部表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友好和关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情感投入。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体态语是指人在交流中通过身体姿势、手势等非语言动作的表达方式。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体态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果,还能给学生们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一、注意姿势
在教学时,教师的姿势受到学生们的关注。

教师应该保持一个稳定、自然的姿势,坐
姿笔直,双手自然搭在课桌上。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讲解、演示等动作,这时也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动作,比如挥手、比划等,使得课堂更加生动。

二、注意眼神
教师的眼神也是体态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眼神可以表现出教师的自信、亲和力和责
任心等。

教师在讲解时应该保持视线与学生进行交流,软化目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
注和关怀。

此外,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目光注视、斜目等方式来调整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
地专注于课堂内容。

手势也是教师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适当运用手势来强调重点、概括内容、示范动作等。

比如,在讲解一些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来模拟物理现象,让学生
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手势来引导学生,比如通过手势指示学生前行、停止等。

四、注意动线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动线也是体态语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布局,灵活地应
用教学空间,避免过度局限于课桌、教师台的位置。

在课堂中,适当地与学生交流和接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关心。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体态语,是指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达信息、情感和意图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

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体态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技巧,它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传达知识、增强互动、实现教学目标。

下面将就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进行一些浅议。

体态语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身体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老师可以利用手势来解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动作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体态语还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控制和管理学生,例如适时的眼神交流、站姿的调整、手势的运用等,都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提高课堂纪律。

体态语在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魅力和个人魅力。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除了对知识的掌握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舞台表现力,而体态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方式。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情、动作、声音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和对教学的热情,从而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一些体态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要注意体态语的准确性,要做到言行一致,避免出现矛盾和误导学生的情况。

要注意体态语的灵活性,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体态语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注意体态语的自然性,避免过度夸张或做作,以免给学生留下不真实或不自然的印象,导致反效果。

要注意体态语的节制性,要适度运用体态语,不要过度依赖体态语,要让言语更多地成为主要的传达方式,避免过度肢体化、失控等情况。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

浅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体态语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和表情。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身体来表达信息、引导学生行为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正确的体态可以给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教师笔直挺拔的身姿,可以给学生一种严肃认真的感觉,让学生知道教师是权威的,值得尊重的。

而教师昂首挺胸,微笑着与学生交流,可以给学生一种亲切友好的感觉,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自己的体态,通过正确的姿势和表情来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

适当的体态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体态语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比如站立时教师踏实有力的脚步声可以引导学生安静站好;坐下时教师端庄的姿势可以引导学生安静坐好。

教师可以通过体态来表达愉快、激动、惊讶等情感,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当教师表达某个有趣的知识点时,可以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也感到有趣。

教师要善于运用体态语来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情感。

合理的体态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身体的动作和位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调节。

在讲解重要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站在黑板前面,面向学生,手势大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注意听讲和理解;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弯腰、低下身体,与学生处于同一高度,跟学生面对面交流,以便更好地聆听学生的问题和疑惑。

教师要通过合理的体态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体态语是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体态,通过正确的体态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学生的行为和情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体态与言语的协调,做到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教育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教学中的体态语摘要:本文从信息量大、具有信息的连续性、变化性、暗示性、直观性等探讨体态语的特点,并从面部表情、手势的运用、眼神交流、身姿、服饰、间距探讨了体态语的运用。

本文还从情感魅力、课堂氛围的营造、师生的交流、教学内容的深化论述了体态语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词:体态语体态语的特点体态语的运用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body languag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bulky volume, the continuum, the variety, the suggestion and the directive perception. The paper also prob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such as facial expressions, gestures, eyes, posture, clothes, distance. And finally the paper expound the functions of the body languag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emotions, harmonious classroom atmosphere, easines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xtens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Key words: body language, features of body languag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一、引言现代心理学也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具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丰富活跃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体态语言,也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也有人称之为一种亚文化,是与语言技能发展相伴的.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等的影响,体态语在帮助儿童学习英语中起到重要作用,可是,在日常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忽略体态语言。

体态语是人类交流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流手段。

主要以面部表情、身势动作,空间距离和仪表服饰为物质材料,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凭借视读情感意义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含蓄,朦胧美和幽默感等特点(李峻,2001)。

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倡导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导思想,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堂,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好,其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及学习技巧等等.而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则对教学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作为一种无声语言,教师的“体势语”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是一种隐性力量。

灵活运用体态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而且容易激发出他们的兴趣。

体态语贯穿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交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的心理氛围,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探讨体态语的涵义、种类、特点、教学中合理的运用。

二、“体态语”的涵义人际间交流的工具和符号,可以概括为两类:即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

言语交流指的是利用有声的自然的语言进行交流,即语言符号系统。

非言语交流是指运用言语(说和写的方式)以外的其它渠道传递信息的交流方式。

而构成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有三种:即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和有声交流。

其中动态无声交流又称体态交流,即“体态语”。

它是用体态动作的变化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特殊的非常复杂的语言系统(朱丹桂,?)。

美国的埃克曼和里森根据体态语自身的功能性特点把体态语命名为符号式、图解式、调节式、心情展示式和适应式五种类型。

但人们还是通俗地、习惯地按体态语生成的部位将其分为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服饰、间距和触摸等。

它是人们在社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它具有重复、矛盾、替代、强调、补充和调节等最基本的功能。

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不同,其信息量大,连续性和变化性强并有着暗示等作用。

也就是说,在言语交际中,它往往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言语出现,以体态动作的变化直接作用于对方的视觉神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

三、体态语的特点1、信息量大。

体态语可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交流。

一个人的眼神、服饰、手势、身姿、距离、音调、节奏等都可以同时传输,使对方能同时多方面、多渠道地接受多种信息。

科学测试表明:“人的记忆,80%是靠视觉感官来确定的。

”交际中仅依靠听觉来掌握信息是有限的,也是比较抽象的,而恰当准确地运用体态语,就会使交谈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周笃宝 2003 )。

2、体态语表达信息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体态语的连续性是指交际双方只要处于视听范围内,双方之间的体态语的信息交流就能不断地进行。

交谈者的一举一动、面部表情的变化等,每时每刻都在传输信息。

体态语的变化性是指体态语是变化的。

例如,交谈者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所处的位置都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视觉引起交际者的注意,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周笃宝 2003 )。

3、暗示性与直观性学生对英语语言新知识的理解有时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的,而是通过教师的表情或动作的观察而得到的(朱丹桂.?)。

例如:学生在回答一个问题时,不能确定是否回答的正确,老师可以点点头给予学生说下去的勇气。

体态语不仅具有暗示性而且还具有直观性。

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姿势、行为或举止向学生提供信息或发出指令,有助于吸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注意,加深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比其它的直观教学手段更方便、更形象、更具魅力,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朱丹桂.? )。

四、六种体态语的功能运用1、面部表情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全都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孙晓凌.2006),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有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一般情况,教师应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达成师生默契配合,增加课堂融洽的气氛,从而吸引学生。

如果教师面色阴沉、表情呆板,会给学生以恐惧感、冷漠感,学生就会有一种畏惧心理,渐渐地产生疏远感,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课堂气氛就会沉闷,这样一来教学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度。

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主动与学生沟通,教学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手势的运用这是一种基本的体态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手势来辅助自己的言语表达。

手势还可替代言语和增加言语的表现力,使讲课变得形象、生动、赋予感悟力。

教师在运用手势语时,要自然、恰当、优美,随着讲授内容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并随讲解内容而适当调节速度。

适当的手势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表现教师的风度和气质,优化教师形象。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某种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想要的学生的某种行为。

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3、眼神交流俗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心理表达与接受往往与眼睛分不开。

有经验的教师讲课总是对着学生的眼睛说话。

授课中,教师要根据情境的需要,巧妙地将眼神(如环视、注视、虚视等)与有声语言协调,去组织教学,帮助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审视学生的眼神,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年龄小,意志力薄弱,课堂上常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和同桌窃窃私语等现象。

比如,环视可使每个视野内的沟通对象,感觉到自己已受到教师的注意,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目光中体会到一种师生关系,并且从中看到教师的理解、信任、宽容、肯定及赞许。

(汪永刚.2003)。

注视可用于表达启发、批评、赞许和鼓励等情感。

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目光的直接接触可以引起感情的微妙交流: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眼神变化来判断学生听课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教师的眼神中得到暗示或警告。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能从眼神中了解到真实的东西,提高教学效果(朱丹桂.?)。

比如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可以环顾四周看看学生的眼睛,如果有学生的眼睛是盯着教师看的,这位学生就有可能知道答案但又害怕说错或是因为胆小而不敢举手,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以鼓励的眼神,使其增加自信。

4、身姿。

身姿是指人的躯干的某种姿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主要阵地,是师生接触的重要地方。

因此,教师在课堂、在校园、在面对学生场所等都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行为,从站、坐、行、走、稍息等方面都要表现教师应有的文明、庄重、洒脱、稳重。

站时,姿态要稳健、挺直,传输给学生挺拔向上的信息,令学生尊敬、崇拜,给人以鼓舞。

走时,姿态要身板挺直、两肩要平、步伐稳健、步频适中。

因教师在教学中的走动或其他言语行为等的变化都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不断变化集中点而获得新的刺激,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精力旺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坐时或稍息,姿态同样要能显现教师的气质、素养和个性特征。

优美的坐姿可以优化教师的形象,给学生以美感。

无论坐或稍息都不能做出一些不雅的动作而有损教师的形象(周笃宝 2003 )。

5、服饰。

衣着服饰也是体态语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的衣着服饰不仅要给学生以美感而且是一种教育因素。

教师的服饰一般要求称身得体、朴素大方、和谐自然、突出个性。

教师的服饰要与环境、气候、场合相协调,与自然的个性、特征、人的审美心理相和谐。

教师自然恰当、和谐协调的服饰可赢得学生的信任,提高教师的威信,进而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周笃宝 2003 )。

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衣服单词时,适当穿着这些衣服,可达到易理解的效果,使课堂活泼生动起来。

6、间距。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离学生2-3.5米远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地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