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

叙事学的概念知识点总结叙事学的概念及其发展叙事学的概念源于20世纪初,最初是由文学学者提出并应用于文学研究中。

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叙事学逐渐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用于文学,还涉及到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叙事学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丰富了叙事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叙事学的发展。

1. 叙事的概念和特点叙事是一种通过描述和讲述来表达思想、情感和信息的文本形式,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

叙事的特点包括情节、人物、时空背景、语言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叙事的结构和内容。

2. 叙事的功能和作用叙事在社会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可以用来传递知识、表达情感、建立联系、构建认同等。

叙事不仅是一种文本形式,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通过叙事,个体和社会可以互相作用,交流信息,构建共同的意义体系。

3. 叙事的语言特点叙事的语言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叙事的语言特点包括叙述性、连续性、个性化等,这些语言特点反映了叙事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4. 叙事的文化背景叙事的文化背景是叙事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功能,这种多样性丰富了叙事的文化内涵和研究内容。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语言分析、社会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来理解叙事的结构、功能、语言特点以及文化背景。

叙事学的应用领域包括文学研究、心理疗法、教育教学、广告营销等,这些应用领域通过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叙事学的发展趋势叙事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将进一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叙事研究的视野和深度。

2. 多样性和包容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叙事学将更加关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研究者将更多地关注叙事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和交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外传统叙事理论叙事学的起源叙事学的发展1.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中国传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叙事文学成熟于宋元以后中国的叙事理论明代后期发展形式:叙事作品的序、跋和评点●金圣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评点叙事学的发展●意识形态叙事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意识形态角度研究●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叙事的涵义文学三大体式:抒情诗戏剧叙事文(诗、剧本、小说)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文学的本质的是意识形态话语。

文学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一)从叙事的内容看(二)从叙事方式来看四、叙事的构成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1. 叙述内容2. 叙述话语3.叙述动作第二节叙述内容一、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是一种人类的基本欲望(一)事件(二)情节(三)人物(四)场景二、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三、行动一般行动逻辑基本形式是三段式序列:(1)可能性。

(2)变为现实。

(3)取得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最典型的形式有如下几种:①、首尾接续式。

②、中间包含式。

③、左右并连式。

第三节叙述话语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时序时距频率二、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四节叙述动作一、叙述者与作者二、叙述者与声音●“独白”式叙述●“复调”式叙述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巴赫金的“狂欢化”和“复调”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

叙事学发展历程概述
情感分析与故事理解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情感分析,理解故事 中的人物和情节,有助于深入研究和理解叙事作 品。
个性化推荐与阅读体验
基于人工智能的推荐系统,可以根据读者的兴趣 和阅读习惯,推荐适合的叙事作品,提供个性化 的阅读体验。
05
结论:总结与展望
叙事学发展历程的总结
早期起源
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 主要是以口头叙述为主。
当代发展
在当代,叙事学已经成为了文学、电影、 游戏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世纪
随着中世纪的演变,叙事学逐渐发展为文 字形式,并开始在宗教、历史等领域中得 到广泛应用。
19世纪和20世纪
随着现代文学和电影的发展,叙事学得到 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在这个时期,叙事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 文学形式,并出现了大量的叙事作品。
要点二
交互式叙事
交互式叙事是指观众可以参与到叙事进程中,通过选 择、投票、分享等行为影响叙事的发展和结局,它使 得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成为叙事的参与者 。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叙事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叙事学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叙事学研究提供强大的支持,例如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和情感;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发现新的叙事模式和趋势。
跨学科与跨文化叙事学的发展
跨学科融合
跨学科叙事学研究将叙事学与心理学、 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从 不同角度研究故事的构建和解读。
VS
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叙事学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故事的 构建和解读,探讨文化差异对叙事方式和 意义的影响。
实验叙事学的兴起与新动态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什么是叙事学“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

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

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

”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

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

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

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

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

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浅析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西方叙事学是指对叙事、故事和叙述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而现代的叙事学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俄罗斯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叙事学逐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包括文学、电影、传播、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在西方国家,叙事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文学、影视、新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本土学者对叙事学的研究兴趣增加,一些西方叙事理论开始在中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中国学者通过对西方叙事学的研究和理解,开始在中国的具体文化背景下,探索叙事学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他们不仅研究西方叙事学的经典理论,还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形式的研究和分析,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传统戏曲等,与西方叙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叙事理论的普适性和局限性,为叙事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西方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也为中国的文学、影视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文学创作方面,中国的作家开始借鉴西方叙事理论,注重叙事结构的构建和故事情节的处理,创作出更具有现代感和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影视艺术创作方面,西方叙事理论也为中国的导演和编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他们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设计故事情节,提高影视作品的叙事效果。

虽然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叙事学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领域,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不足,需要更多的学者加入到叙事学的研究中来,推动叙事研究的深入发展。

由于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因此需要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叙事学的研究需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和文化传统,探索叙事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结合,推动叙事学的本土化和创新发展。

西方叙事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既受益于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开放与借鉴,又得益于中国本土学者的积极研究和应用。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2024年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范文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篇一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交融探讨一、引言叙事学是一门涉及叙述结构、叙述方式、叙述技巧等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创作与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两大主要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共存关系,以期为叙事学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二、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经典叙事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批评领域,以结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对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叙述技巧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文本的内在规律。

在文学领域,经典叙事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为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经典叙事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过于强调文本内部结构的研究,忽略了文化、社会等因素对叙述的影响。

同时,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对于跨学科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三、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后经典叙事学是在20世纪后期兴起的,它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的局限性,将文化、社会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对叙述与读者、叙述与文化等关系的探讨,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

在研究方法上,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文学、电影、游戏等媒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共存关系尽管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离不开经典叙事学的理论基础。

后经典叙事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鉴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更好地分析文本内部结构。

同时,后经典叙事学也需要在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

其次,经典叙事学也可以从后经典叙事学中汲取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后经典叙事学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叙述的多元性和动态性,这为经典叙事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

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

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

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

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

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

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

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

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

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

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

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

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

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

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

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
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

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

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

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

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

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

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

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

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作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国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

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

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

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

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

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

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

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在此之前,1966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