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学总论1

合集下载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邪后扶正。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箭 的方补面虚实与现泻的实。, 在主刺要灸是法通方过面针,灸大手凡法针和刺腧补穴法的和配艾伍灸两属个补头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所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指 ,大适椎宜、泻曲热池开针窍 刺,泻取法十,二二井者穴相用配三可棱达针泻点热刺、放启血闭,、再开取窍结 之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构
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是
二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论阳体学系说的是各中个医 方基面本。理中论医中用的以重说要明内人容体,的贯组穿织于结中构医、理生头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所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指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结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构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是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什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
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的抵御
结 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正气时,即可发生疾病。 构 正邪双方在斗争中有消长的变化。一般地说,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
,而病向愈;若邪气增长则正气衰退,而病转恶化。随着邪正双方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
❖ 调和阴阳与针刺补泻手法密切相关。
《灵枢·终始》篇曰:“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 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 例如,阴盛阳虚可见癫疾、嗜睡,阳盛阴虚可见狂躁、失眠, 针灸临床均可取阴跷脉气所发穴照海和阳跷脉气所发穴申脉治 疗。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 治神守气 ❖ 补虚泻实 ❖ 清热温寒 ❖ 治病求本 ❖ 三因治宜
第三节 调和阴阳
1.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调 理阴阳,使失调的阴阳向着协调方面转化,恢复 阴阳的相对平衡,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2、阴阳的证治
在阴阳一方偏盛、另一方尚未虚损的情况下, 应泻其有余;
而当一方偏盛,另一方也见虚损的情况下,在 泻一方有余的同时,配合扶正或益其不足。
在临床上,虚证和实证的表现是错综复杂、 变化多端的,诸如有表虚里实或表实里虚、 上虚下实或上实下虚,还有真虚假实、真实 假虚等等。所以,补虚泻实治则的运用,也 必须灵活应变。
❖ 单纯的虚证和实证,就单用补法或泻法。若 是虚实夹杂,相间出现,则必须补泻兼施以 求治,并结合虚实程度的轻重缓急,决定补 泻的先后多少。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或上补下泻,或上泻下补;或左补右泻,或 左泻右补。
3.实则泻之
❖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 虚之”都是泻损邪气的意思,可统称为 “实则泻之”。实证治疗原则是用泻法或 点刺出血。若病属本虚标实,正气已衰退, 则应泻实与补虚兼顾,或者先行补虚,而 后泻实。
❖ 例如对邪实正虚的臌胀病,一味泻实或单 纯补虚都是片面的,唯有虚实同治、攻补 兼施才是理想之策。
4.宛陈则除之
❖ “宛陈则除之”,是“实则泻之”的一种。 “宛”同“瘀”,有瘀结、瘀滞之义。“陈” 即“陈旧”,引申为时间长久。“宛陈”泛 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变。“除”即“清除”, 指清除瘀血的刺血疗法。唐·王冰注云:“宛, 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 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指出由络脉 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应以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灸学》治疗概论 PPT课件

《针灸学》治疗概论  PPT课件
医学课件 37
• 1 .按经脉配穴法
医学课件
38
• (1).本经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该经穴位 配合使用.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耳鸣耳聋—翳风、耳门、中渚 肺病咳嗽—中府、尺泽、列缺
医学课件
39
• (2).表里配穴法:脏腑经络病变,取本经配合 表里经穴位.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如:胃痛— 梁门、足三里、公孙 心绞痛—内关透外关
医学课件 5
辨位归经
• 前额痛(鼻炎)——阳明经—— 合谷、内庭 • 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 中耳 炎)—— 少阳经——外关、足临 泣
医学课件
6
• 后枕痛(颈椎病、枕大神经痛、落 枕)——太阳经——后溪、昆仑 • 巅顶痛(高血压)——肝经——太 冲
医学课件
7
经络察诊
• 经络察诊(经络望诊、经络触诊、 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 • △经络望诊(经络现象) • 上肢内侧前缘出现红线(皮下 出血线)——肺经
医学课件 47
• 重病、急病——井穴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胃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 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冠心病、心绞痛——中冲(心包井) 阳明热盛——内庭(胃荥) 关节痛——太白(脾输) 气喘咳嗽——经渠(肺经) 嗳气、泄泻——足三里(胃合)
医学课件 10
• 穴位按压——压痛、敏感、麻木、 迟钝、舒适、皮下组织隆起、结节、 松软、凹陷——多见于特定穴 • 膀胱俞下结节、隆起——膀胱结石 • 阳陵泉下条索状物——肝胆道病变 • 阑尾穴压痛——阑尾炎
医学课件 11
经络电测定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十胆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灵。
歌诀(募穴)
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 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 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
穴名 公 孙 内 关 后 溪 申 脉 足临泣 外 关 列 缺 照 海 主治 冲脉病证 阴维脉病证 督脉病证 阳蹻脉病证 带脉病证 阳维脉病证 任脉病证 阴蹻脉病证 相配合主治 心、胸、胃疾病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 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 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 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 主要穴位。 2、还可治疗相关的热病。
3、歌诀 腑会中脘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 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六脏
肺 心包 心 脾 肝 肾
背俞穴
肺 俞 厥阴俞 心 俞 脾 俞 肝 俞 肾 俞
募穴
中 膻 巨 期 章 京 府 中 阙 门 门 门
六脏
大 三 小 胃 胆 膀 肠 焦 肠
背俞穴
大肠俞 三焦俞 小肠俞 胃 俞 胆 俞 膀胱俞
募穴
天 石 关 中 日 中 枢 门 元 脘 月 极

歌诀(背俞穴)
4、歌诀 太渊合谷肺大肠,太白冲阳脾胃乡, 神门腕骨心小肠,京骨太溪膀胱肾, 心包大陵三阳池,丘墟胆经太冲肝。
络穴

1、含义:“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络穴是络 脉由经脉别出部位的腧穴。人体共有十五络穴。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总论

(一)选穴原则

2、远部选穴: 指选取距离病痛较远部 位的腧穴。“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一)选穴原则

3、辨证选穴
辨证选穴:指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选取腧穴。

如:阴虚—太溪、三阴交 血瘀—膈俞、血海、合谷、三阴交 肾虚—肾俞 阳虚—关元、气海 气血不足—足三里、三阴交

疏通经络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疏通经络




“不通则痛” 其临床常常表现为疼痛、肿胀、麻木、 痿软、拘挛、瘀斑或者脏腑组织功能失 衡。 《千金方》:“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 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的最主要、最直接 的作用。
方法

选择相应的腧穴、针剌手法、三棱针点 刺出血、梅花针叩刺、拔罐等法。
清热温寒

寒则留之:寒:寒证(虚、实); 留:留针。 —深刺而久留针 (“如人之不欲行”)。 如:风寒湿痹—留针候气或艾灸。 —可加灸
治病求本
急则治标: 针对急重的标病进行治疗。
如脑病: 昏迷—人中醒脑 高热—十宣泻热 缓则治本: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如支气管哮喘—补肺 健脾 益肾

调和阴阳
《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 阴与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必 别阴阳。”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方法

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 法来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


泻其有余 阳盛高热: 大椎刺血、泻外关 阴盛寒凝: 泻阴陵泉、丰隆(加灸) 阴虚阳盛: 补太溪、照海(壮水之主, 补其不足 以制阳光) 阳虚阴盛: 补关元、命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 嗜睡: 补申脉,泻照海(补阳泻阴) 失眠: 补照海, 泻申脉(补阴泻阳)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全文】针灸治疗学总论

【全文】针灸治疗学总论
腧穴性质
泻: 委中、水沟、十宣、合谷
2.针灸治疗原则
(1)治神守气 (2)补虚泻实 (3)清热温寒 (4)治病求本 (5)三因制宜
(1)治神守气
治神
(1)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 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2)是指在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 神状态。
治神守气
守气 注重守气在针刺过程中的作用。
原穴与络穴
原穴 定义: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留止的部位。 内容:十二原穴(阳经有单独原穴,阴经以输 代原)
应用:1、用于诊断:《灵枢·九针十二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2、用于治疗:“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 腑之有疾者也。”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 原。”
原穴
◦ 心烦失眠:取神门或大陵; ◦ 肺病咳嗽:取太渊; ◦ 肝阳上亢:取太冲; ◦ 阴虚牙痛:取太溪。
方法 针刺补法
符号 ┬
操作方法的选择
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刺泻法

治疗时机的选择
皮肤针

艾条灸
×
艾炷灸

温针
拔罐法

水针
IM
皮内针
电针
IN
6.特定穴的应用
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 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 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平补平泻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难经·六十九难》:“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素问集注》云:“不盛不虚,即于本经以和调之, 名曰经刺。”
不是疾病无虚实可言,而是脏腑、经络虚实表现不明显 , 主要是由于病变脏腑、经脉本身病症,而不涉及其他脏 腑,属于本经自病。

针灸学:针灸治疗总论-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学:针灸治疗总论-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学:针灸治疗总论-针灸治疗原则
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
第一节:针灸治疗原则
【概述】针灸治疗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

针灸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

一、补虚泻实
含义虚则补之
虚证采用补法治疗(通过针刺手法的补法、穴位的选择和配
伍等实现)
陷下则灸

气虚下陷的治疗原则是以灸治为主
实则泻之
实证采用泻法治疗(通过针刺手法的泻法、穴位的选择和配
伍等实现)
菀陈则除

对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梭针点刺出血,达到
活血化瘀的目的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治疗应按本经循经取穴
二、清热温寒
含义热则疾

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剌出血,手法宜轻而快,
可以不留针或针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寒则留

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傲寒的目的
三、治病求本
含义急则治标当标病处于紧急的情况下,首先要治疗标病
缓则治本
在大多数情况下,治疗疾病都要坚持“治病求本”的原则,尤其是慢性病和急性病的恢复期
标本同治标病和本病并重的情况下应当采取标本同治的方法四、三因制宜
含义因时制

在应用针灸治疗疾病时,考虑患者所处的季节和时辰有一定的
意义,因为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一
定的影响
因地制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也有所
区别,治疗应有差异
因人制

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的不同特点而制定适宜的治疗
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刺节真邪篇》
(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大法: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凡病皆由血气雍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备急千金要方·明堂仰侧》
(三)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的作用:
“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经脉》
“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 行气之法 。” ——《针灸大全·金针赋》
“调气之方,必别阴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三)针灸的治疗作用在于调和阴阳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 使神内藏。”——《灵枢·根结》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盛而阳衰,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 阴虚而阳盛, 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灵枢·终始》
“留”即留针之义,应当深刺而久留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激发其经气, 温经散寒,使阳气来复、散其寒邪。
治疗原则:“寒者热之”“寒者留之” 诸寒证皆宜用灸法(助阳散寒的直接措施), 深刺而久留针,或温针法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疾”指快速的意思(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 亦指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 多用于实热证。
治疗原则:“热者寒之”“热则疾之”
诸热证皆宜行清泻法, 以毫针浅刺疾出,泻法或点刺出血。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灵枢·九针十二原》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二、扶正祛邪
——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一)疾病的发生及转归与邪正斗争。
所谓正气,即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 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 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淤血和食积等。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内经》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①指中气下陷,失于固摄;
“陷下”
②血络空虚; ③指脉象沉下;
④指阳气暴脱、脉危欲绝之危象
“脉虚气少,故陷下也。” ——《灵枢·经脉》 (陷下有沉脉之意)
临床常用的补法:
(1)补益肾气法:用于肾气虚弱证。 大补元煎 穴如肾俞、命门、关元、太溪;补法,并灸。
(2)补益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穴如脾俞、胃俞、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宛陈则除之” ——属于“实则泻之”范畴
“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
“宛,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
针刺而除去之也”
——唐·王冰
“血实者决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 ——《素问·针解》
故凡由络脉瘀阻而引起的病证,均可以 三棱针点刺出血治之。
对于“郁陈”较重者,可在点刺出血后再加拔火罐,便可 排出更多的恶血,促进病愈。
再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 按方施术。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阴 阳,使机体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 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在总论中分别就针灸治疗的作用、 治疗原则、辨证方法、针灸处方四部 分进行讲述,在各论中结合具体病症 进行分析,以使同学们掌握针灸辨证 论治的方法,为针灸临床实践奠定基 础。
第一节:针灸的治疗作用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举痛论》
“大惊大悲,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始终》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 而气随。 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针经指南·标幽赋》
“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问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 其为治也, 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是根据八钢的理论,结合疾病的病位、病性 确定的治疗大法。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灵枢·官能》
将针灸治疗原则归纳为三方面: 治神守气 清热温寒 补虚泻实
一、治神守气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 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素问·宝命全形论》
机体正常:经络通畅、气血条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 病态机体:经络壅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
针灸治病
针刺
疾病
疏通经络 扶正祛邪
艾灸
调和阴阳
治疗作用阴阳纲 扶正祛邪法则强 疏通经络气血畅 三大功能不可忘
一、疏通经络
——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一)经络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病理变化:
刺灸法中: 针刺补法和艾灸——偏扶正、适慢性久病或虚寒证 针刺泻法和刺血——偏祛邪、适新病、急症、实热证
三、调和阴阳
——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在正常情响正常的阴阳消长。
(二)调理阴阳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
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素问.五常政大论》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经脉》
以上属于正治法
(1)热则疾之:
“热”指邪热亢盛,或为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 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局部热证。
“温者清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是热,即病性属热者;“清”是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
临床常用清法有:
(1)清解热邪法:适用于热证。 白虎汤 、清营汤
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
(2)清热解毒法:用于温毒热证。 黄连解毒汤
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
(3)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 安宫牛黄丸
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4)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
穴如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 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 导赤散(清泻相应的脏腑热邪)
(2)寒则(温之)留之
“寒”指疾病的性质属寒,或为外感寒邪引起的表寒证;或为寒湿痹阻经脉 的寒痹证;或为阳气不足引起的脏寒证。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 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比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针灸的扶正祛邪,主要通过补泻手法、腧穴配伍和 腧穴偏补偏泻性能实现。
特定穴中: 背俞穴——偏扶正、适慢性虚弱性久病 郄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适急性发作性痛证 原穴——扶正祛邪双重作用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
守气必先治神
二、清热温寒
——治疗的根本大法之一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纲领。 病因病机离不开寒热。
清法:是通过针法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泄热开窍的一种治法, 用于热证的治疗。
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 一种方法,用于寒证的治疗。
第一章
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
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以经络学说为核心, 以针刺和艾灸为主要手段, 遵循辨证论治、循经取穴等规律, 防治疾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 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治疗疾病要综合运用脏腑、经络学说, 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并注重经络穴位诊断, 再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 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
(3)补益肺气法:用于肺气虚证。 补肺汤 穴如太渊、肺俞、足三里、太白;补法,灸。
(4)补益心脾法:用于心脾两虚证。 归脾汤 穴如心俞、脾俞、神门、三阴交;补法,灸。
(5)补益气血法:用于气血两虚证。 八珍汤 穴如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补法,灸。
(6)补益肾阴法:用于肾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 穴如关元、肾俞、照海、尺泽;补法。
三、补虚泻实
——针灸治疗原则,针灸治病的重要方法
针灸的“补虚泻实”是通过针和灸的方法激发机体本身 的调节机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邪气盛而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则意诚,意诚则功效倍故也。” ——《圣济经·知极守一章》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是。”
——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刺针必肃”——《素问·诊要经终论》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 “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 “密意守气”
(7)升阳益气法:用于清阳不升,中气下陷证。附子理中汤 穴如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补法,灸。
(2)泻法:
“盛则泻之”“满则泄之”“邪盛则虚之”
——统称为“实则泻之”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如邪气亢盛,并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其症候 表现为实证。
治疗用泻法,或用毫针泻之, 或用三棱针放血,或用梅花针 重扣出血,以祛除病邪、邪去 正安、疾病才能向愈。
临床常用泻法有下面几种:
(1)疏风解表法:用于表实证。 麻黄汤 穴如风池、合谷、列缺,针刺泻法。
(2)泻热通便法:用于里实证。 大承气汤 穴如天枢、曲池、上巨虚,针刺泻法。
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 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三国志·方技传》
(二)守气
针灸疗法中的气,主要为经气,即经络之气,又称“真气” ——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