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合集下载

课程理论流派-自整

课程理论流派-自整

课程理论流派一、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不是“思想”出来的,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

主张在活动是课程与教学的根本形态,让学生在“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实用主义认为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杜威反对科学中心论,主张儿童中心主义。

杜威所列出的“暗示、问题、加设、推理、验证”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实质上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他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思维起于不确定的、有问题的情境,培养思维能力首先要提供合适的情境。

他根据经验发展的顺序,以儿童为起点,调和了“心里组织”和“逻辑组织”的矛盾。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认为,社会的遗传核心就是“共同文化因素的遗传”。

教育是影响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因素,因为它的存在,知识才能够进步、积累和精炼。

要注意那些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的共同要素”。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传递文化遗产,“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的核心”。

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进步,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传递文化遗产,“使每一代人拥有足以代表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宝贵的各种观念、意义谅解和理想的共同的核心”。

要素主义认为教师是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

因此,要按照逻辑顺序而不是心理顺序来组织经验学科课程最明显的特征。

要素主义还使学科课程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从而确立了学科课程的地位。

三、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优缺点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优点:1. 强调教育的社会使命: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应该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变革。

它强调教育应该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2. 重视全人发展: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道德品质等方面。

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3. 注重社会与学校的关系: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学校不应该脱离社会现实,而应该与社会密切联系,关注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

它主张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现实。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缺点:1. 忽视个体差异: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过于注重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

它可能无法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教育的个体化程度不高。

2. 过于理想化: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往往追求教育的社会使命和公平正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比如,如何平衡学生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如何解决教育的资源分配问题等。

3. 缺乏具体操作方案: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但在具体操作方案上可能缺乏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这可能导致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难以在实际教育中得到有效实施。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优点:1. 强调个体差异和认知多样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和多元化的认知方式。

它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2. 重视文化差异和多元化: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强调教育应该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

它主张教育应该打破单一的知识体系,尊重不同的知识传统和经验。

3. 注重纵向学习和拓展: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拓展的过程。

它主张教育不仅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中学教资简答题必背考点

中学教资简答题必背考点

中学教资简答题必背考点考点1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主要观点1.社会中心课程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主张用线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蒂斯、布厄迪等。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

为此,该理论批判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过于注重学生的个人需要、兴趣、自由及活动而忽视了社会的需要,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课程是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运载工具。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及其主要观点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其基本特征是: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考点2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考点3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考点4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特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具有如下的特征:(1)认识命题之间关系。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考点5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合理宣泄法。

当人受到不良刺激而产生消极情绪时应不良情绪充分得以宣泄,通过合理的宣泄来减轻心理负担,恢复理平静。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1.课程目标的定义与作用2.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科学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人文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社会改造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五、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课程目标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希望达到的一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三种。

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科学主义是一种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实证分析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文化、价值和尊严的思想观念。

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人文关怀、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社会改造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

关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关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理论流派(一)——赫尔巴特主义课程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课程理论,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课程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实践者和发展者是他的学生齐勒和赖因。

这一课程理论的主要内涵为:1、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促进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

前者的实质是使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2、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

这样,他就在课程与教学层面上,把他提出的有些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3、建构了规范的“学科”课程,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学科相结合。

科目设置主要为: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

4、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他还敏锐地看到学校里原学科把内容割裂开了,使学生学到的是知识碎片。

于是他提出了一种新设想:在校外生活中,这些学科内容几乎看不到它们是各自割裂的,那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就不能把它们联络起来呢?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坚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陶冶德性的观念。

他指出,要达成陶冶道德和陶冶宗教意志的目的,仅仅借助于宗教的教授是不行的必须通过饮食了丰富多样内容的、以明确的教学目的为核心整合起来的课程才有可能。

只有借助这种课程,才能统一儿童的意识,保证儿童以道德、宗教情感和意志为核心的人格的形成。

以教学目的为核心仅仅是观念整合,还必须以一定的学科为中心形成形式的和实质的整合。

齐勒认为,中心学科必须是能够陶冶情绪的,它同意志的形成直接结合,唤起意欲,成为行动的源泉。

这种中心学科就是历史、文学、宗教。

齐勒把所有学科划分为三个系列,第一系列是自然学科,第二系列是语言和数学,第三系列是地理、体操、技能和唱歌。

9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9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认为,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 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 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 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 认为, 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 的,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 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程理论流派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
根据上述理解, 根据上述理解,对课程建设这一概念可 作如下界定: 作如下界定: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主体对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 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 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 着手进行。 着手进行。
1课程体系三级化趋势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3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5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4重视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趋势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体系三极化的趋势国家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目标制定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政策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颁布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制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和要求规定达到基本标准所需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要观点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要观点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主要观点一、引言社会改造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实践,旨在通过改革和重建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发展。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作为一门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意识。

二、核心观点1. 社会问题的本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强调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

它通过研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这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社会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制度、结构以及人们行为密切相关。

2. 社会公正与平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强调追求社会公正与平等。

它教育学生认识到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并探讨导致不平等的原因。

通过分析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革方案,学生被鼓励思考如何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的目标。

3. 政治参与与社会行动社会改造主义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政治参与和积极的社会行动。

它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激发他们关注公共事务和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

通过模拟政治活动、讨论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学生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全球视野与跨文化理解社会改造主义课程强调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理解。

它帮助学生认识到全球化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并促使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制度、政策和社会运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评估自己所处社会的特点。

三、课程内容1. 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社会改造主义思想起源及其在不同国家和时期的发展;•社会改造主义主要理论家及其代表作品;•社会改造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案例。

2. 社会问题与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性别、种族和阶级等社会身份的不平等问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革的案例分析。

3. 政治参与与社会行动•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渠道;•公民权利和义务;•青年参政议政的机会和挑战;•社会行动策略和组织方法。

4. 全球化与跨文化理解•全球化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改革经验;•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论是课程研究者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课程问题所做出的各种理解和思考,它是课程研究者世界观、教育观和方法论的反映。

课程理论流派是课程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对课程理论认识的某些趋同反映。

主要有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几大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任何课程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教育环境。

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主要基础的课程流派,是课程理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课程理论,对世界教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等,主要代表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经验与自然》、《经验与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等。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生产力高度发展使劳动力的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美国的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率已经由19世纪末的30%上升到20世纪前半叶的50%,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成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人们信奉“有用即真理”的哲学观,普遍“务实”,关注“实惠”,当时美国公民送子女求学,也主要是把学校教育作为获取足够面包和牛油以满足生活的一种实用手段。

1这种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美国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过去盛行的赫尔巴特主义依然强调“主知”,注重“形式教育”,与美国公民强烈的就业要求等社会需求形成巨大反差,最终导致规模宏大的以“探讨民主、科学、进化和工业制度对于教育的意义”为主题的进步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促成了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萌芽。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课程组织应该心理学化。

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让儿童在做中学。

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2)课程内容
改造主义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 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
(如学校课程要关注犯罪、战争、贫富、种族歧视、失业、 环境污染、疾病、饥饿等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判 性见解。学校课程还要设置工业化、自动控制宣传媒介等 论题,要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物理等科 目)
代表人物
弗莱雷P.Freire 康茨、拉格 布拉梅尔德 T.Brameld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1)课程改造的目标。
课程目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适应现存社会,而 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改造社会现实的技能。 课程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 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一.概念 二.代表人物 三.基本主张 四.评价
概念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中心
课程理论,它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 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 课程内容的理论。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 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 文化。
评价
• 积极方面:
1)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以社会 需要来设计课程,有利于为社会服务 2)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 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 • 消极方面
1)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如 科学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 2)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 的系统知识。
3)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单靠教育是不可 能解决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
一一

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来决定,而不是 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3)课程组织。
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 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改造主义者提出了多种课程组织方式,如: 课程的安排要具有弹性,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 习单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环境,学科须重新组 织,对课程重新认识,课程计划无需事先制定等。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主张
(4)学习方式。
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 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校课程改革应该遵循原则,如:
• 课程应由多方面活动和各种材料构成; • 依据综合的原则组织这些活动与材料,并与需要 • • •

理解的意义保持密切相关; 提供一切具有社会价值的技能; 提供关于当代生活的重要问题和课题的实践; 组织和运用儿童的矛盾和动机,以儿童学习的矛 盾而不是教师教学的矛盾为基础; 通过自治的学校团体,建立一种社会合作计划; 为创造力的表现和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充分的机 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