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合集下载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藏族文化的瑰宝: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西藏,被誉为“雪域高原”的神秘之地,是中国珍贵的宝藏之一。

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便是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

在这篇文章中,将带您深入探索西藏藏族的瑰宝,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传承。

一、藏族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的华美衣裳藏族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绚丽的色彩而闻名。

男性常穿戴的传统服装包括“扎西拉姆”、“格鲁格”等,而女性则喜欢穿着被称为“扎西青”、“鲁朵”等华美的衣裳。

扎西青是一种由刺绣艺术展示的藏族传统女装,它通常由蓝色、红色和绿色组成,反映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而鲁朵则是一种由精美毛线编织成的藏族妇女传统上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这些传统服饰以其细腻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向世人展示了西藏人民的智慧和品味。

二、藏族珠宝:灵性与美丽的结晶藏族的珠宝制作源远流长,代代相传。

藏族珠宝不仅具有华丽的外观,更融汇了宗教与文化内涵,寓意深远。

藏族珠宝的材质多样,包括纯银、黄金、珊瑚、琥珀等。

其中,银饰品是最为常见的,因为在藏族文化中,银有着神圣的象征意义。

银饰品通常以动物、花纹等图案为设计元素,巧妙地将藏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

除了银饰品,珊瑚、琥珀等稀有材料也被广泛地应用于藏族珠宝的制作。

珊瑚代表着吉祥和祝福,而琥珀则象征着平安和幸福。

这些珠宝作品以其独特的纹饰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藏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传统服饰与珠宝的文化传承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几百年来,藏族人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服饰与珠宝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下去。

在如今的西藏,传统服饰与珠宝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寄托了人们对于家乡和文化的深深眷恋。

许多藏族青年都努力学习传统服饰和珠宝制作的技艺,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传递给后代。

同时,藏族的传统服饰与珠宝也逐渐走进了时尚舞台。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的色彩纷 呈,引人 注目。
藏民族生活劳作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这势必要求不同地理条件下的人们必须穿戴不同的服 饰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所以,日渐完善的藏族服 饰文化内涵非富层次多样。
总结: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其作用不仅在遮 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 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义.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 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 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 中,构筑了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藏族服饰就充分 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中国民族服饰中最讲究、最美 观的服饰之一。藏民族是勤劳智慧、善良勇敢的民 族,很早以前他们就对服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较高 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 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服饰在结构式样,花纹饰 品等方面也逐步改进,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藏族 服饰。
唐朝和 亲公主,吐 蕃赞普松赞 干布的王后。 本是唐室远 支宗室女, 于640年奉 唐太宗之命 和亲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 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 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 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 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 没有文字,记事用绳子打 结或以木刻划记号来表示。 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 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 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 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 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 书籍可以译成藏文,对藏 族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用。西藏过去无完整的历 法,以麦收的季节(约为 夏历三月)作为一年的开 始。
文成公主进藏:

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 最突出的事件是公元641 年和710年唐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中原 先进生产技术影响着同服 饰密切相关的西藏纺织工 业的发展。同时,中原的 纺织品大量输入吐蕃,在 不断改进藏装的质地和花 饰纹样方面所起的促进作 用是可想而知的。仅金城 公主同墀德祖赞联姻时携 带的锦帛就有数万匹之多, 车马载运,络绎于途。民 间贸易往来,丝绸织物也 占大宗。7世纪以后吐蕃 与唐朝互通商市,吐蕃人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内涵日渐完善的藏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既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又有许多等级和地域性的差别,还有一些特定的服饰制度。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是青藏高原的土著居民与古羌人的一部分融合而成的,这几乎已是史学界的共识,而无论是古羌人中的发羌,还是卡若、曲贡等文化的创造者,他们都生活在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世界屋脊上,以牧业、农业为主,这就决定了藏族先民们服装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长袖长裙。

为了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牧业生产的流动性,逐渐形成了大襟、束腰,在胸前留一个突出的空隙(酷似袋子),这样外出时可存放酥油、糌粑、茶叶、饭碗,甚至可以放幼儿,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调节体温,需要时再穿上,不必全部脱穿,非常便当,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可谓一物多用,当然,这些穿着方式和使用功能不可能一日俱备,也不必详考。

然而藏族的这种基调形成久远却是不难想像的。

有人曾研究过西汉前后的青铜器图像及古代壁画,发现古羌人与今天的藏族服饰极其相近,都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露臂、以毛皮制衣等,惊人的相似,说明藏族服饰有着很强的稳定性,这正是生态环境与生活方式决定服装形制的最好说明。

在等级差异方面,贵族藏袍与民间藏抱的结构并没有根本区别。

差异主要表现在质地和花纹上。

贵族服饰质地精细,花纹讲究。

一般有蟒缎袍,由黄、红、蓝、绿、白、紫等色作基调,上面有“间希”纹祥(龙、水、鱼、云等纹)。

此袍常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朝见达赖,或重大节日举行礼仪时穿用。

“寸扎白玛加加”袍(莲凤锦缎袍)是一种有莲花、凤凰纹祥的缎袍,它和“寸扎花尔白玛”(莲花缎蒙古袍),是四品以上官员过年过节的普通藏袍。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承载了丰富的藏族文化,其中包括独特的藏族服饰和美味的藏族饮食。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一、藏族服饰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藏袍。

藏袍是藏族男女穿戴的传统服饰。

它通常由细腻的丝绸制成,具有丰富的刺绣和天然色彩。

藏袍的款式设计多种多样,形式独特。

男性藏袍一般以白色为基调,配有色彩鲜艳或纹饰精美的领口、袖口和下摆。

女性藏袍则更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镶有金丝和宝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爱佩戴饰物,如银首饰、珠宝和宝箱。

这些饰品不仅用于装饰,还寓意着仪式感和仪容的完整性。

银首饰通常由纯银打造,包括项链、手链、耳环等,以其华丽和精确的工艺而闻名。

而珠宝和宝箱则常常用于保存重要物品或供奉神灵。

二、藏族饮食藏族饮食以高原特色为主,兼收并蓄了汉、蒙、尼泊尔等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他们的饮食习惯以高热量和营养丰富为主。

藏族饮食中的主食以青稞为主,青稞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小麦作物。

藏族人民将其磨成粉后,用其制作出各种传统食品,如青稞饼、青稞酒等。

青稞饼烤制而成,口感香脆,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

另外,藏族人民还喜爱食用牦牛肉和酥油茶。

牦牛肉是高原地区最为常见的肉类食品,它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为藏族人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酥油茶则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饮品,由茶叶、奶油和盐等原料制成。

酥油茶既可作为日常饮用,又可代表着礼仪和文化,常常在重要场合和节日中食用。

总之,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是布达拉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展示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无论是色彩斑斓的藏袍,还是高能量的青稞饼和酥油茶,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独特魅力。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自治区的象征,为访客提供了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文化的机会。

西藏服饰文化ppt课件

西藏服饰文化ppt课件


6 、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 、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
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 、面料: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羊藏语称为“帮典”,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
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藏北),有的以较宽的强烈对比色条相配,有的以纤
10
从藏服的花纹图案的运用上有三个方面的特 征,
一、圆满性,受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表达 圆满、圆通的追求,成为寄托佛教感情的载 体。
二、习惯性,很多图案直接来源于藏传佛教 装饰图案。
三、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部位画纹图案 大小可根据需要随意改变。
11
藏布
服装材质,也就是藏服的面料:可归 纳为三类, 一、毛织物 二、丝绸织物 三、化纤或天然混纺织物。 我们作品(一)选择的是三种材质相 结合表现视觉上的温暖,庄重又不失 华美, 作品(二)则以丝绸织物为主,突出 表现靓丽,平滑,细腻的感觉。 12
藏族靴子
主要以棉布、碴毽、绸缎、光板、羊皮、毛 料、呢子等布料拼接而成。上绣格式花纹图 案,独特的马靴形状是藏族地区鞋靴的主要 特点。。
13
藏族帽饰
男女老幼都喜欢戴 金花帽,不过男女 戴的式样有区别。 金花帽是用金花 缎、金丝带做装饰, 以毛毡和皮毛用面 料,在阳光照耀下 闪闪发光,格外精 神。
每逢藏历新年或各种庆典时,穿长袖藏袍,里子为羊皮毛,外罩纯 毛面料,藏语称为“巴扎”,戴织锦缎皮帽,藏语称为“次仁金锅” 帽。妇女盛装则是内穿丝绸衬衣,外套无袖绸缎藏袍,腰系彩色绸 缎或虹纹“邦典”,背披一条彩色氆氇的小方单,头发梳成翅膀式 样戴三角形珠冠,藏语叫“巴珠”或“姆弟巴珠”,耳朵两旁佩戴 “埃果”,胸饰为“噶乌”,男子穿毛料或织锦缎料长袍,夏季内 穿藏式高领衬衣,头戴礼帽,藏语称为,“甲噶夏莫”,脚穿牛皮 靴子,喜戴戒指、手链。藏历新年、冬季穿“巴扎”,戴金花皮帽, 藏语称为“甲色夏莫”。

导游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导游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导游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大家好,欢迎来到布达拉宫!作为资深导游,我将为大家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1. 藏族服饰的起源与发展藏族服饰源远流长,起源于古老的藏区。

藏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吸收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它不仅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展示族群特色和身份的象征。

2. 男性藏族服饰男性藏族服饰主要包括“昂藏”和“荷嘎”两种。

其中,“昂藏”是指藏族男性的传统长袍,通常由羊绒或细羊毛制成,色彩鲜艳,上面还有精美的刺绣图案。

而“荷嘎”则是腰间绑带,以红色、黄色和白色为主,象征着忠诚和勇敢。

3. 女性藏族服饰女性藏族服饰以“查亚”为代表。

它是由上衣和长裙组成的,通常用细羊毛、绸缎等材料制作而成。

查亚的颜色丰富多样,现代设计中也逐渐出现了更多元素和时尚元素的加入,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 藏族服饰的独特元素藏族服饰独特的元素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首饰、帽子、裙腰、衣袖等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藏族女性的手镯和项链通常由银制成,上面刻有花纹或寓意吉祥的图案;藏族男性的帽子通常由青稞皮制成,经过特殊工艺制作而成,寓意着勇气和智慧。

5. 藏族服饰的意义与传承藏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体现。

它代表着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神圣的敬仰,以及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

藏族服饰的传承需要从小培养,通过学习织布、刺绣等手工艺技能,将传统的服饰文化传承下去。

6. 布达拉宫中的藏族服饰在布达拉宫的展览中,我们可以见到许多珍贵的藏族服饰。

这些服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近距离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藏族服饰,了解更多关于它们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布达拉宫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藏族服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大家对藏族服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感谢大家的聆听,祝愿大家在布达拉宫的旅程中度过美好的时光!谢谢!。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藏族传统服饰之旅西藏藏袍的力展示

藏族传统服饰之旅西藏藏袍的力展示

藏族传统服饰之旅西藏藏袍的力展示藏族传统服饰之旅:西藏藏袍的力展示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藏族人民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服饰。

在西藏的藏族传统服饰中,藏袍是最为引人注目和具有代表性的。

一、藏袍的历史渊源藏袍,是藏族传统男女服饰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藏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古代,藏袍被视为家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和显赫家族的成员才能穿戴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藏袍逐渐演变为大众服饰,成为了西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藏袍的款式和特点藏袍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巧的工艺而闻名。

它通常由上衣、裙子和腰带组成。

男式藏袍较为简约,多为长袍式设计,长度一般及膝,袖口装饰有华丽的图案。

女式藏袍则更加华丽,以宽松的裙摆和丰富多彩的刺绣装饰为特点。

藏袍的面料多选用优质的羊毛和棉麻,具有保暖性和透气性。

三、藏袍的色彩与意义藏袍的色彩丰富多样,其中红色、白色和蓝色最为常见。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更是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勇气,白色象征纯洁和祥和,蓝色则代表着天空和海洋的广阔。

藏族人民认为,穿着不同颜色的藏袍可以带来不同的祝福和保护。

四、藏袍的意义与传承藏袍作为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藏族人民身份认同与自尊的体现。

通过穿着藏袍,藏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同时也传递着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师将传统的元素融入到时尚中,使得藏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五、藏袍在当代的展示与发展在当代的西藏,藏袍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还成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亲身体验藏袍的魅力,并将其作为旅行中必备的纪念品。

同时,藏袍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着西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

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
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

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

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

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

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

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
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

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

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

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于的,夏装无袖,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氇短褂。

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全藏农区、半牧半农区,以泽当最为著名。

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

它的生产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于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有26厘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

城镇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丰富,经齐条件较好,人
们的服装无论用料、款式、色调等都与农牧区有一定的差别。

城镇男女一般喜欢以哗叽、毛呢或混纺为衣料,妇女尤讲究款式新颖合身。

近年在拉萨出现的女式筒服,虽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样,但左右襟不开,合缝成管状形,以较紧身佳,究线条,衣眼、衬衣的色调淡雅柔和。

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衬衣。

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

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

农牧区的服装、鞋帽喜欢运用红与绿、黑与白、赤与蓝等对比色,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具有明快、活泼的艺术效果。

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

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

即便是农区,因自然条件不同,也各有服饰特点。

如藏南工布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称之为“古季”的外衣。

这种无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

熊皮或黑氆氇制作,适合在林中伐木、抬本。

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

工布人还在“古季”的领和腰间镶上织锦图案,作为他们的节日盛装。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

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

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

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

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

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

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

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

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

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

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简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

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

松巴靴底都是用牛绒捻的绳纳制的。

还有一种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见于冬天穿着。

其中较为高级的称“松巴梯呢玛”.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线或绵线密密缝制,厚达1厘米多;靴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8种颜色的丝线在靴帮上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也绣花,十分艳丽。

这种靴,做工精致考究,喜庆日子里才穿用。

嘎咯靴以牛皮制底,靴帮由3层氆氇缝制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约33厘米,彩条毛呢在上约3厘米,花纹竖立。

靴跟与靴尖缝上黑色牛皮,
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

靴帮开15厘米竖口,口边分别用染红羊皮加固,便于拉携。

这种靴的特点是靴尖朝上翘起,看上去威武大方。

憎尼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科。

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见的是上面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憎官的短坎启用金丝缎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借人们都披绛红色氆氇制作的大氅,头戴竖德鸡冠帽。

这种帽子以厚黄氆氇为科,帽形似鸡冠,帽顶有穗,剪缝整齐,向上耸立。

僧尼还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饰的细节上有所差异,如宁玛派憎尼戴一种叫“乌坚边夏”的帽子,这种帽子以红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萨迦教派的活佛们下围白布长裙,上披红色茧绸3幅缝成的披肩。

按传统习惯,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

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于,在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

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发。

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

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

卫藏妇女在发顶系一近66厘米长的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巴珠”,上面缀满珍珠、珊瑚和宝石。

昌都一带妇女则把珊瑚、松耳石、猫眼石等饰品直接系在发辫上。

甘南藏族的发饰具有独特的风貌,妇女的发式是梳成数十条小辫,称为“碎辫子”,即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到肩背以下接编黑丝线于腰际;另将后脑勺部分头发编成一束细辫,上坠一宽18厘米的毡胎布块,并将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

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琥珀珠玑级起来的头箍,每粒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

海南藏族妇女在辫梢处佩有特制的辫套,辫套上装饰若干个银盾(银质,形似碗,上有各种精致图案),腰带上挂有尺多长精致的银奶钩和日月形的银制装饰品“咯洒尔”。

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

饰品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

一些饰品雕镂着精细的花纹。

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质量因贫富而异。

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

“卡乌”为一金属小盒,面上镶嵌松耳石,内装护身符之类,意义与男子佩戴的护身盒相同。

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

藏东一带男子喜欢腰系羊皮兜肚,内装钱币等物.手饰包括手镯和戒指:手镯有金、银、玉、海螺4种,手工制作,用于妇女;戒指男女均戴,以银质居多,上面嵌有玛瑙、翡翠等珠宝,富裕之家盛行黄金戒指。

佛珠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

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

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
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
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

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