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服饰详细介绍

西藏服饰详细介绍
西藏服饰详细介绍

康巴人的服饰和佩饰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所处地域较广,大多都在积雪终年不融的雪山脚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个民族拥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装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饰修”,大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无不有爱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区的服饰是颇具独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寒暑不易的袍康巴传统藏族服装予人以雍容华贵之美,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

多以银、珠、铜为扣,有的男装以彩带扎结系住。袖长超手尖约5寸。春夏装袍料是以细呢、灯心绒、毛料、贡缎、氆氇(藏区自纺的羊毛织品)为主,冬装多是羊羔皮做里、复衣料为面的皮袍,康语称“察日扎巴”、“谷巾扎巴”。皮袍以约5寸到一尺左右宽的豹皮、獭皮镶领襟、袖口、下摆,一则增加厚度保暖,二则显豪华,示人以该袍的价值。

女式长袍分长袖和短袖两种。上层贵族或城市妇女的袍长度以盖至足背为限,农区、劳动妇女其袍长则到踝关节以上,以便于行走、劳动。男式袍与女式袍式样大同小异。男士穿袍是将袍下缘提到膝盖部位,大襟盖小襟,扎带束腰,前平后打褶。贵族、绅士、博学者袍长以膝下2-3寸为宜;普通人、年轻人则最长以膝为准。上身可穿两袖,但一般露右臂将袖垂于背后;也可不穿袖,将两袖系在腰上,显得精神,潇洒自如。如何穿,可根据气候温差以及行动方便与否而定,没有严格的规定。牧区的袍称为“扎巴”,夏袍为羔羊皮做的,冬袍为较厚的老羊皮,为适应牧区高寒气候,此袍一般不挂面子。着衣为冬长夏短,不易换洗,故人曰:“一朝着身,寒暑不移”。男式袍以豹皮、虎皮镶边,加墨色襟边为饰;女式袍以红、蓝、黑三色布镶边。这种以皮或布镶边的习俗历史悠久。传说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军队四处征战,军队规定对有功英雄记功,奖赏是将名贵的水獭皮、虎皮、豹皮割为条状带,授时将皮条像哈达一样挂在脖子上,三种不同的兽皮表示三种不同等级的功勋,随后为表其立过功而将此皮缝合在衣领上作为标志。随着时代的变迁,以这三种兽皮镶边已不再是功绩的等级区别,而成为习俗,是财富多少的标志了。它既美化了单调的皮袍,又显示了各自的经济实力。康衣别致康巴妇女的衣有衬衣、短袖外褂两种。衬衣以各种颜色的绸、丝、绉、印度棉绸为料,但不包括桔黄、浅黄两色,因此二色只有僧人、贵族男性、头人才能用。款式有两种:一种领柱为单扣、双扣和三排扣,嵌黑色压条为饰,主要流行于康定、乾宁、道孚一带;而巴塘、甘孜、昌都一带是宽边圆形翻领(现代称青果领)。男衣则有衬衣和短褂两种。坎肩多以羊皮、狐皮、狗皮制成,左襟盖右襟,长度齐腰臀间不一。短褂用金丝缎镶边,一般用毛料、呢子、灯心绒等为面料,有单夹棉皮之分。古有文字记载:“康人衣别致,缀罗之珍,绸缎之美,库金为缘,紫铜着扣,袭多用绢、绉……”可见康区服饰早已被先人所评述。繁多的帽帕康区藏族讲究戴帽子、包头帕。用时区别于地区、气候,人的身份、地位等。如僧人与俗人,过去贵族与平民……都有差异。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赞普传》中及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里都有生动形象的描绘,可见藏族此习俗历史悠久。

帽大致可分为金毡帽、狐皮帽、大盘帽、遮阳帽。金毡帽康方言称“郎西夏莫”,意为四耳帽,过去用印度进口的黑色毡呢做,帽环5-6寸宽,圆筒形,下缘有对称的两大两小耳翼,翼以黑呢为面,里料为黑色皮毛,筒以金丝缎面,缠枝纹、卷叶纹、水波纹为饰。男帽纹饰素,筒高,戴时四耳外翻,看去华贵、高雅。这种帽只流行于城市和农区。狐皮帽有两种,一种是用整张皮为一顶,戴时包缠头部,其头尾相系于后脑部或尾垂于肩,颇有活狐盘于头之感;也可作围脖,美而威,令人不觉畏惧三分;

另一种是将一张狐皮做两顶帽子,面料一般也是金丝缎,筒式开叉,叉口于后。该帽男女皆宜,只是男式叉口是飘带。毡笠式帽,白色毛呢为料,帽为圆锥形,防水御寒,主要流行于与安多相邻的半农半牧区。遮阳帽也称博士帽,用于春夏季,为各地藏族所喜爱。打箭炉和木雅地区有一种女式帽,款式独特,戴着雅观。该帽以黑色布料为帽筒,即先做成圆台筒形状,1.5尺左右为帽襄,帽的尖端为褶封口,有红黄绿三色环形装饰圈,帽的底端开叉口,贴有6-7寸宽的羊羔皮做里,面上以红绿黄三色条镶边,最边缘为1寸宽的獭皮帽沿。皮端覆前额头顶,整个帽襄后垂于背,发辫盘于头上以固定帽子。昌都、德格、甘孜、道孚、丹巴、巴塘等地的妇女多顶头帕,特别是昌都一带的男性普遍包赤色、紫色头帕,有“红帽绅士”之称。颇有特色的靴脚穿的鞋,对于藏民族而言过去主要穿靴,靴必有筒,故有长筒短筒之分。康巴一带以马靴为主,筒长至膝,多是皮革做成,款式多样,男女有别。长筒靴一则在雪地行走不湿,保暖,二则适于骑马,不易掉,上下马方便。俗称的藏靴有两种,一种是以彩色皮革、呢子制成。红色皮革白呢子两色的软靴为僧靴,黑红皮革、红呢子制成的靴为普通靴,底部厚1寸多,帮似船形,靴尖圆形,顶向上翘,类似犬鼻,靴筒以软呢料制作,筒长至膝盖,有专用靴带束之。靴带宽1寸左右,有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许多种纹饰图案,颜色、图案随编织者意。一种是极为普遍的自制原色皮革做成,靴底为一张厚皮,靴中垫有牛羊毛或软草,靴帮也是船形。这种靴多流行于农牧区。还有一种叫云南迪庆靴,船形帮,靴底厚约1寸,且钉满了圆钉,靴帮为黑色呢子、平绒或灯心绒,有男女式之分,是云南迪庆的特产之一,多流行于城市。腰带围腰藏民族的男女老幼、僧俗人等,无不束腰带。腰带有毛织、丝织、线织品,宽窄不一,质量价值也不同,一般长约1-1.7米,有单层和双层之分。围腰,藏语称帮典,是由棉、毛、丝织成的、有多彩条纹的纺织品,它确实是藏族的一种特殊标志。在康区,大部份妇女系的帮典是用有暗花的黑色布、黑贡缎、黑丝绸为料,大致1.5×2平方尺左右。这种仅流行于康定、道孚、丹巴、乾宁等地。巴塘、昌都、德格一带的已婚妇女系多色彩条围腰。城市妇女的围腰小巧而精致,颜色搭配淡雅,上端两角有花纹或贴花;农村妇女围腰宽而长,色彩艳丽,彩条相对宽些。佩饰工艺品藏族民间工艺品是他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反映,它集中体现了藏族古老文化的多姿多彩和鲜明的民族特性,特别是手工艺品、金属制品和毛纺织品。如钣金成形、雕镂花纹、浮雕暗印、拉丝盘纹、鎏金技艺、嵌技等技术。明清两代已有将藏族工艺品作为礼品赠送王宫王室和与邻国交往中的馈赠品的记载。

藏族佩饰的选择与佩戴是随年龄、身份、地位、爱好、衣着不同而不同的。佩饰大体可分为头饰、首饰、腰饰等。头饰有发饰、头顶饰,如珊瑚树、琥珀做成的顶在头上的各种装饰品,也有用金、银、九眼珠等做的。首饰可分为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藏族过去戴的耳环多是金银包珠,而不是环状耳饰;戒指不仅是装饰品,又称驱环,有避邪之意,其更主要的意义在于是爱情婚姻的信物,表示婚姻状况;项链的主要组成有九眼珠、珊瑚珠、绿松石、黄琥珀等,有的价值几万元;

领花(领扣),有金包石或银包珠的,非常独特。

还有一些特有的配饰。嘎乌曾是护身符,经百年衍变,现在也是佩饰之一了,其质地差别极大,金银、铜铁做的都有。腰佩,由金银嵌珠、镂空花纹嵌各种珠宝,宽带形系于腰间,也有长条形垂于腰下,还有单股或多股银链,一端系于腰带上,另一端吊着钥匙、铃当、挖耳勺、牙签等,既为装饰又很实用。腰刀是藏族男女随身佩戴最普遍的,男式刀宽而长,横插腰间,女式刀窄而短,5寸以内,竖挂于腰侧,刀鞘与刀柄均为银嵌珠,浮雕纹饰,十分精巧。它不仅是使用、防身工具,也做为一种装饰品。炉霍县男装。

康巴人的服饰和佩饰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关于藏族服饰介绍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江河纵横.体肥毛长的牦牛,不仅耐寒,还能驮很重的东西远行,是高原上重要的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 藏族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他们一般上身穿绸、布做的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为了便于活动,常常将右肩或双臂露在外面,把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族男女都留发辫,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女子将头发梳成双辫或许多条小辫,披在肩上,并在发梢在佩带漂亮的饰物.妇女们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美丽的围裙.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欢吃用青稞粉制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西藏2018年度全区职称政治考试复习提纲

西藏2018年度全区职称政治考试复习提纲 为方便考生备考2018年度职称政治考试,结合我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实际,特制定《2018年度全区职称政治考试复习提纲》,请考生自行整理复习。 一、党的十九大 1.大会召开的时间及主题; 2.十九大报告主要内容。掌握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目标、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两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五位一体”布局、“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大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树立正确的“四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四大举措”、文化建设、强军及国防建设、港澳台工作、党建工作等; 3.结合本职工作理解十九大重要意义。 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 1.一中全会召开时间及内容; 2.二中全会主要内容及精神。了解国家根本法、国家各

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 3.三中全会主要内容及精神。掌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及职能体系、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首要任务等。 三、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 1.中央经济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八项重点工作、“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等; 2.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及精神。了解“三农”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八个坚持”、七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四个“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表等。 四、全国“两会”热点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反腐败斗争、宪法修正案、供给侧结构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社会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制度、环境保护等。 五、西藏自治区第九次代表大会 会议主要内容及精神,了解大会主题、西藏首要政治任务、“八个必须”、生态优先理念等。 六、西藏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 会议主要内容及精神。掌握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科技创新的现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回归原有的自然生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流逝。目前,国人的服饰也受到了西方潮流的引导,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特色服饰以及服饰设计中缺乏新颖的设计。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留存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象征,藏族文化是目前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并且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有着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很强的表现力,因此研究价值非常高。 1藏族吉祥图案 藏族的传统吉祥图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技能被广泛的人群适用又能够形成自身的特有魅力。顾名思义,吉祥图案就是代表着幸福好运的意思,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载体向人们传递美好的寓意,也是一种区域的艺术表现,透露着民族文化情感。 1.1藏族吉祥图案的来源 藏族吉祥图案流传已久,经历过长期的沉淀与演变,藏族吉祥图案传承了特有的美感,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藏族祖先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吉祥图案被寓意了美好的期望,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诉求。 1.2藏族吉祥图案的特点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注重的是崇高的追求与现实的关注,在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生活着,磨练出藏族人民勇于面对现实坚韧不拔的精神;西藏又被称之为“圣地”以干净通透而著称,因此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仍旧保持着初心与感性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自恃双重并存的民族精神。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结合宗教与人文,在本含有亲和力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1.3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主要分为民间寓意和宗教寓意。从民间寓意的角度上来说其主要前者主要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对身体健康的美好祝福。而从宗教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体现在佛教达到的繁盛时期,也是寓意着通过对这里的探索与思辨,使得众多信徒皈依到佛门中来。 2藏族吉祥图案的文化审美内涵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 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 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 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 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 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 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白族服装特点: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 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 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 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 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 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 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 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 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 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壮族服装特点: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 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 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 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 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 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 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 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 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 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 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 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西藏南部:中国永远的痛!

西藏南部:中国永远的痛! 在Google的卫星地图上,有一片9万平方公里的名叫藏南的土地已经划给了印度,国际公认的领土中,藏南似乎已经不属于中国了。在中印战争结束后,藏南由印度实际控制了五十多年,印度早已将藏南更名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又译阿鲁纳查尔邦),大量往该地区移民,目前人口几乎和整个西藏的人口一样多了。 维基百科全书关于“藏南”的条目是这样写的: 藏南属于西藏的一部分,并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求为西藏自治区的下属地区。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主体为印度控制,并且现在为阿鲁纳恰尔邦。 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谈,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藏南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曾经夺回藏南,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退回实际控制线。印度在1982年建立阿鲁纳恰尔邦,遭到中国的强烈抗议。但中国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以夺回该土地。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藏南那片土地这样换算: ——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 ——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 ——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 ——相当于六个科威特; ——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 ——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 ——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我们失去的这片土地,是西藏人民历代居住的土地,是西藏气候最好、物产最丰富的一片宝地,然而这片领土却在我们手中,被随随便便地丢掉了。 据说,国际上有以下规定:一国占据某地50年以上,国际上就承认该国对这一地区的合法拥有权。藏南,这片肥沃而富饶的土地,看来已经永远失去了,中国的面积已经不是960万平方公里了,因为已经有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永远不属于中国了。 参考文章:伤心藏南 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

第一节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和节日生活中有关衣裤,鞋帽,装饰,佩戴,穿戴等方面的习俗惯制,服饰民俗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服饰民俗,可以表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尚,也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伦理观念,同时还能体现出群体的智慧和创造。服饰民俗的形成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等。 一服饰概说 衣冠服饰,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因此,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满足人们美的需求。服饰,是人类不断认识物质世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主要成果之一,故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四要素中,衣放在首位。 服饰是有关外部装饰的总称。服饰具有多重基本功能,主要是护体、御寒、遮羞、装饰和标志等。服饰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即质、行、饰、色、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式样;色是服装的颜色;饰是佩带的饰物;画是服侍的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表征,服饰民俗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服饰民俗的地域风情极为多样。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的服饰民俗流变也十分丰富。中国素有“服饰之邦”的美誉,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服”,足见我国服饰的多样性。服饰是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我国服饰形制丰富,一般可分为头饰、衣裳、足衣与手饰四大类别。 二服饰的习俗惯制 (一)实用的习俗惯制 实用的习俗惯制是服饰自身的基本特征所形成的习惯,这是消费生活中产生于服饰的实用价值。 (二)观赏的习俗惯制 观赏的习俗惯制主要表现在各种节日或大型的服饰展示会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 (三)礼仪的习俗惯制 服饰的礼仪习俗惯制,在人生仪礼民俗中表现特别明显,如中国汉族传统婚礼中的礼服,丧葬仪礼民俗中的“五服制”: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等即如是。 (四)信仰的习俗惯制 信仰的习俗惯制,在服饰的色彩上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服尚黄、旗帜尚赤;宋沿袭;元尚黄、明改制取法周、汉,用唐、宋旗色为服色尚赤;清又复黄。 三民族服饰巡礼 中国服饰民俗极其丰富,不仅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且还有地域性特别是民族性的内涵。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生活于广阔的地域,她们有处在山区与边区,与外界联系相对闭塞。在大自然的慷慨与恩惠中,她们就地取材,创造出风姿绰约,姹紫嫣红的民族服饰。 (一)藏族服饰 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几个省。其中西藏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西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服饰及其文化,这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的具体表现。 西藏服饰特点 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

西藏服饰详细介绍

康巴人的服饰和佩饰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所处地域较广,大多都在积雪终年不融的雪山脚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个民族拥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装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饰修”,大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无不有爱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区的服饰是颇具独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寒暑不易的袍康巴传统藏族服装予人以雍容华贵之美,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 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 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于的,夏装无袖,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氇短褂。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全藏农区、半牧半农区,以泽当最为著名。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产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于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有26厘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 城镇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丰富,经齐条件较好,人

国家对西藏的政策

国家对西藏的政策 2011.05.19 17:1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自治区总人口219万多人,其中藏族占95%。西藏地方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条件在中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区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第三条明确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西藏人民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这个委员会是一个具有政权性质的协商办事机构。基本职责是,组织实施西藏的民主改革,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标志着宪法赋予西藏人民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和其他民主权利已经开始实现。 国家赋予的地方性立法权。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截止1991年,西藏已颁布了60件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和法律性决议、决定。内容涉及政权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婚姻、教育、语言文字、司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这些条例和法规的颁行,对西藏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保障藏族人民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权利。根据中国法律关于“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于1987年通过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确定了在西藏自治区、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的原则,并成立了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8年10月颁布了该规定的实施细则。 管理和自由安排本地经济建设的权利。党和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关心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从80年代以来,在西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牧区休养生息,免征农业税,取消农畜土特产品计划收购和反派购;实行关税轻税政策;增加财政补贴;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依照国家法律,自主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权利。西藏有丰富的资源,森林面积达600万公顷以上,已发现的矿藏70余种。西藏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森林保护条例》、《矿产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并于1990年成立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委员会。西藏已建立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7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00平方公里。各种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有进行对外贸易活动的自治权。1985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人在西藏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宣布了西藏开展对外经贸活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了促进西藏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中央政府采取了特殊的政策,规定西藏地区进出口商品税率低于全国统一税率,所得外汇收入金额留成。1990年藏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2.45亿元。 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实施特殊政策和措施的权利。西藏实行的特殊政策主要有: 一.在农牧业方面,实行了“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农牧业免征免税,农牧民可以自由买卖自己的产品。 二.在工商业方面,实行扶持民族手工业,鼓励发展集体和个体工商业的政策。 三.在教育方面,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的政策。为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援藏工作。40多年来,国家为发展西藏教育已累计投资11亿元,仅1987年就为西藏教育投资6000万元,帮助建设了34个教育项目。198

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一、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家庭副业。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二、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 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性别外,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

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服饰也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服饰又不同。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三、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 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卫藏、康区、安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就分为三种。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周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或走

如何正确看待藏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问题

如何正确看待藏族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问题 摘要:华夏5000年的历史孕育了各式各样的民族风情,而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雪域高原上默默向世人展现她的瑰丽。藏族服装具有悠久的传承,早在公元前11世纪,藏族服装就已具备了现代的基本特征,伴随着西藏地区的不断发展,藏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与国际潮流接壤,相互交融。如何让藏民族的传统文俗元素更好的融入现代服饰,为中国服饰界的审美带来一次全新的冲击,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藏族文化;现代服饰;交融;矛盾;发展 一、研究意义 任何国家的当代艺术都不可能从别国廉价移植、盲目摹仿得来,只能从本民族艺术精神的土壤中培养,现代服饰的时尚发展同样离不开民族服饰文化的启发和借鉴,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服装样式、色彩搭配、图案纹样、装饰风格等常常包含着丰富的含义,这些独具个性的民族特征,成为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在实践中倍受重视。想要熟练地运用民族元素,就必须加上自身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时尚和市场的精准把握,其意义在于借鉴民族服饰中的精华,使之时装化、流行化;在于对中国的民

族化服装设计潮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将文化演绎为商品。 二、调查方法 (一)查阅资料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出版发表的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初步了解藏族服饰的相关知识。 (二)发放调查问卷 在学校对在西藏定居的同学发放调查问卷,并利用假期进入西藏和相关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2份,其中调查对象藏族同胞308人,汉族同胞136人,其他少数民族同胞8人,问卷内容有效合理,并对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分析。 (三)深入交流访谈 与本校大学生、西藏当地群众、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与访谈,获取从不同立场角度看待藏族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的情况。其中大学生5人,群众3人,服装设计者2人,政府工作人员1人。 三、调查结果 (一)藏族服饰图案的来源 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还要了解其文化内涵,正是这些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共同构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大都源自图腾崇拜,藏族服饰中的图案也同样源于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和传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 ● 格桑益西 康巴汉子服饰服装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一种物质文化。从人类告别动物以来,就伴随着人类不断进化的步履,经历了悠久而灿烂的发展历程,服装服饰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美观。对于人类早期的服装服饰实用功能是第一位的,美观处于从属地位,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编织工艺的应用发展,服装服饰的式样、花纹、质地、色彩和附属饰品亦随着各地区、各时代地域环境、地理气候、劳动生产、宗教信仰、文化形态、审美观念诸多因素的 影响和实际应用而不断演变进化发展,成为 装点生活美,体现人类审美追求和展示精神 物质文化水准的重要标志。 藏族,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 里雪域高原上,这里雪峰林立,气候寒冷。 以号称地球第三极地闻名遐迩。藏族人民 世世代代就在这世界屋脊上过着“逐水草而 居”的游牧和半牧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 上也形成了具有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独有 的地方风格特色。由于所处地域和生活习 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有各 自特点,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 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 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大统一中局部多变, 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 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飒爽。 康巴,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康 巴服装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 明朗的色彩、 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 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别开生面而令人耳目一新。仅康巴地区 的妇女服饰、 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 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92

藏族服饰

期末论文 姓名:李开枝 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课程名称: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任课教师:白永芳

迪庆藏族服饰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研究,藏族服饰的美学特点更为明显,服饰产生于人类生活,它是一定时代、一定场所人们的社会活动现象。所以,服饰必然同社会问题、宗教问题、经济问题、产业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抛去民族、民俗、地理和历史条件,那么藏族服饰的艺术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总的来说,藏族服饰发展的差异性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藏装的地域性特征明显。 迪庆藏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纵向排列的横断山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腹地。迪庆州下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2个县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个自治县。境内有藏、傈僳、纳西、汉、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千人以上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16种。在我看来,各地区藏族服饰的区别在女子服饰上才会看出其存在着差异性,男子服饰各个藏区要想找出差别还是件难事,就从女子服饰开始领略其差异性。 一、女子服饰 (一)德钦县 德钦县,是中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759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6万人。德钦县有着美丽稀奇的自然风光,充满藏文化氛围的人文景观,古朴剽悍的民风民俗使人们对这里无比神往。从古至今,曾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足迹的中外游客,把这里誉为“雪域圣地”、“歌舞之乡”,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也被称为"生活在诗中的民族"、"生活在神话中的民族"。那德钦县因为地理环境、气候差异、当地的民俗民风等原因,小区域的藏族也同样具有差异性。 1、德钦县城 德钦县城地形为河谷地形,按理来说应该气候温和,但由于受白马雪山的影响,夏季昼夜温差不大,属于凉爽的气候,而冬季则寒冷。就德钦县城的藏装来

当代西藏地方政府治理

绪论: 一、当代西藏地方与西藏问题 西藏问题:从英国为首帝国主义企图分裂 二、当代西藏地方政府治理的意义 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安全。 三、治理的基本任务 实现经济社会发现和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环境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 四、政府治理: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政府机关、公务员————行政主体 五、中央政府:治理一个国家所有的领土的行政机关。 六、地方政府:治理一个地方的行政机关。 七、西藏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治理西藏地方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范下自主管理西藏社会公共事物的地方政府。《喇嘛王国的覆灭》 第一讲 当代西藏地方政府 (2)政府机关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西藏地方史通过》、?《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 西藏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内地的区别 西藏地方在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中的重地位 战略地位,资源地位 西藏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架构。 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西藏两大问题

(统治是传统行政管理的权威——强制力) 第二讲 关于治理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治理的概念 民主地方自治地方的注意内容(思考练习) 第二讲当代西藏地方政府 第一节、西藏地方政府的历史治革 一、撒迦地方政权。 确立封建农奴制 加强藏汉经济交往。建立 第三讲 当代西藏地方的行政环境中国特色西藏特点————胡锦涛 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促进行政环境。第一节、行政环境的概念 第一节、西藏地方的刑侦环境 第二节、西藏地方的政治环境: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经济建立起来,但是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西藏的法制建设取得了进步,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3)、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从经形成,但是局部还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4)、各族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不断的扩大。 (5)、法律制度好不够建立,政治民主化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宗教对土俗生活还产生着一些极影响,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还有得提高。 第三节、西藏地方的经济环境 西藏地XXXX是西藏地方政府系统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条件、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总和。 一、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能力低下 二、土地面积大,总体质量差,可利用的土地少,自然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