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一、西藏服饰特点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
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氇、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制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式样由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二、藏族服饰的内涵1、面料:藏族服饰的面料厚重温暖、粗犷朴实,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美感。
这一面料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藏民族生活的白然环境影响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真实与自然不仅是他们信奉的处世原则,也是他们用来判断美丑、衡量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2、色彩:藏族服饰强调对比色彩的运用,明快热烈、鲜艳醒目为其主要特色。
另外,藏族人民尚白,白色是藏族服饰的常用色调。
藏族服饰西藏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之旅

藏族服饰西藏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之旅藏族服饰——西藏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之旅藏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藏族文化中,服饰和装饰品是体现族群特点和表达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西藏的传统服饰与装饰品之旅。
一、藏族男性服饰藏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哇戴”、“哇宗”和“哇唐”三种。
其中,“哇戴”是藏族男性日常穿着的主要上衣。
它通常由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皮制成,抵御严寒的同时还具有优雅的风采。
在领口和袖口处,常常饰以精美的银饰,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审美追求。
而“哇宗”则是藏族男性的常服,也是西藏盛行的传统礼服。
它由多层厚重的羊毛织物制成,以保暖和抗寒为主要目的。
与“哇戴”相比,“哇宗”更加华丽,饰以各种金银线绣花以及色彩缤纷的刺绣,使得整体造型更加亮眼炫目。
另外,“哇唐”是藏族男性的日常裤装。
它采用了宽松的设计,方便行走和骑马等活动。
多用粗布织成,并常常饰以彩色的丝带,增添了一抹青春活力。
二、藏族女性服饰藏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同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她们常常身穿“查帕”和“陈巴妹”两种服饰。
“查帕”是藏族女性的主要上衣。
它由柔软的丝绸或棉布制成,色彩鲜艳多样。
常见的图案有鲜花、动物和自然元素等,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另外,“查帕”还配有颇具装饰性的袖口和袖带,点缀着各式各样的亮片、珠子和金银线绣花,为整体造型增添了一丝妩媚动人的气息。
而“陈巴妹”则是藏族女性的传统下装。
它由大幅度的杏仁形丝绸或纯棉布料制成,穿在身上宛如一条长裙。
与“查帕”相配,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藏族女性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三、藏族装饰品除了服饰,藏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样的装饰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藏银饰品和珠宝。
藏银饰品是藏族人民最常佩戴的一种饰物。
它以纯银为材料,经过精湛的银匠技艺制成。
常见的藏银饰品包括项链、手镯、耳环等。
这些饰品通常以刺绣、雕花和镶嵌等工艺进行装饰,形成独特的图案和花纹,彰显出藏族人民精湛的工艺技艺和美学追求。
藏族传统服饰是什么

藏族传统服饰是什么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那么传统服饰具体是怎样呢?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藏族传统服饰:藏袍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
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因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长还长,穿时要把下摆向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长,要扎上腰带。
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
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
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
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
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藏族传统服饰:帮典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族传统服饰:藏帽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
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藏族传统服饰:头饰佩饰头饰佩饰在藏装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
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传统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将全家,甚至几代人所积累的财产转化为珠宝首饰满身披挂,而四处搬迁去寻找水草丰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的一座宗教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达拉宫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服饰与民俗文化。
本文将以布达拉宫为切入点,介绍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一、藏族传统服饰的种类和特点藏族传统服饰包括男女装两大类。
男装主要有“更巴”、“更纳”等,女装则有“唐装”、“左旗布”等。
不同的服饰在款式、颜色和图案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1. 更巴更巴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上衣。
它由精湛的手工艺制作而成,通常是用羊毛或棉花为原料织成的。
更巴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颜色斑斓、图案精美。
常见的图案有藏传佛教中的八吉祥和纳木错船,这些图案代表着吉祥、幸福和好运。
2. 更纳更纳是藏族男士的传统下装。
它通常是用绿色、蓝色或红色的羊毛制成。
更纳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经过纺、织、染等多道工序。
更纳的特点是它的材质柔软舒适、颜色鲜艳,同时还有很好的保暖性能。
3. 唐装唐装是藏族女士的传统服饰。
它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颜色以红色、蓝色、绿色等明亮的色彩为主。
唐装的特点是其宽松舒适、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在唐装的领口、袖口、下摆等部位通常还会装饰着各种金银丝绣花,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4. 左旗布左旗布又称贡嘎布,是藏族女士的传统各类服饰的主要原料之一。
它是以麻为原料织成的一种布料,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后,使其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
左旗布的特点是其纹路整齐、手感柔软、耐磨耐用。
在制作服饰时,藏族妇女通常会将左旗布与丝绸、羊毛等材料进行组合使用,以增加服饰的层次感和质感。
二、布达拉宫的民俗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文化的重要象征,是藏族民众心中的圣地。
在布达拉宫周边,有着许多与藏族传统服饰和民俗文化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1. 藏族传统舞蹈藏族传统舞蹈是藏族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布达拉宫附近的广场上,经常可以看到藏族男女士身穿传统服饰,跳着欢快的舞蹈。
舞蹈中的动作柔和而有力,富有神秘色彩,常常表达着对自然和宗教信仰的敬仰与崇拜。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服饰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历史沿革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服装款式、饰品搭配、色彩运用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推移,藏族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款式和风格。
二、服装款式藏族服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
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袖口较窄,领子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黑色、蓝色、灰色等。
女式长袍则相对较为紧身,长度及踝,袖口较宽,领子较低,颜色则较为鲜艳,如红色、绿色、黄色等。
此外,男女长袍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鸟、鱼、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饰品搭配藏族服饰文化中,饰品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人民善于用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银饰、珊瑚、玛瑙、玉器等。
其中,银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饰品,包括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
四、色彩运用藏族服饰文化中,色彩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
藏族人民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和权威;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和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上白色的花纹和图案,寓意着纯洁、美好和吉祥。
五、文化意义藏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藏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是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古代藏族文化

古代藏族文化西藏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中藏族是最主要的民族之一。
藏族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藏文文献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也说明了古代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藏族传统服饰、宗教信仰、音乐艺术等方面探讨古代藏族文化。
一、传统的藏族服饰藏族服饰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族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藏族人主要穿着长靴、长裙、披肩等装饰。
其中,老年男性穿着传统的长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由五颜六色的花纹构成的披肩和鞋子,这种披肩称为“单”。
这种传统服饰有利于藏族人在高寒的环境中保暖,也彰显了藏族的民族特色。
在现代,藏族服饰也逐步向时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藏族裙子逐渐取消了腰间的带子,变成了绕着腰的宽边;单被改为宽肩带或者由皮革做的背带;披肩成为女性装扮中的重要元素,也可以作为男性外衣的替代品。
同时,一些现代元素如牛仔布、接头衫也渐渐被引入到藏族服饰中,这些变化不但丰富了藏族服饰的多元性,也表现了藏族人民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观念。
二、宗教信仰那么,藏族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什么呢?答案是藏传佛教。
自从唐代时尺贡王请来佛法后,佛教就逐渐成为藏族的主要宗教信仰。
藏传佛教是从印度传入西藏,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沉淀洗礼,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藏族特色的佛教宗派。
藏传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修行、布施、智慧,是从后魏时期华严宗朝散关入中华,自唐代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藏传佛教曾经被压制过,但是在民国时期被官方部门认可并提供金钱资助后,藏传佛教在西藏盛行起来。
现在,世界上许多藏传佛教活动,包括寺庙、僧侣日常行为等,仍然充满着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和宗教热情。
三、音乐艺术藏族音乐艺术可以追溯到古代。
藏族音乐采用十二平均律和自然调、半音阶、琶音和调式措辞,以及活力充沛的唱诵风格,在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水平上有独特的价值。
藏族音乐通常是通过管乐、弦乐、打击乐器来演奏。
其中管乐器主要有域卡、笛子、唢呐等;弦乐器有拉卜吉、品吉琴、拉达等;打击乐器有经拄、铙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一、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
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
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
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
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家庭副业。
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二、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
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性别外,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
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
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
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
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
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
等到成年时,服饰也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
结婚后,服饰又不同。
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三、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
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卫藏、康区、安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
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
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生产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就分为三种。
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周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
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或走
亲访友。
节日服饰,和平常的穿着不同,近似于礼服。
所以藏族人民一般都备有节日服饰,供节日那天穿戴。
在其他一些欢庆场合(比如婚礼等),也穿这种服装。
比如年楚河流域的藏族妇女的头饰奇丽多彩,尤其是日喀则、江孜一带妇女的节日盛装,更是服装艺术的珍宝。
拉萨河谷一带的妇女节日所穿的裙子,则多绣花、挑花、镶花。
盛装的节日裙,做工精巧,绸缎作里,氆氇作面,彩线绣制的花纹图案,各呈异彩。
藏族妇女的节日盛装最讲究佩饰,头、颈、胸、肩、腰等处的金银玉器装饰物达100多种。
四、服饰文化与职业的联系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职业服装已成为不同职业的标志,比如解放军、武警、医生、公安等各行各业都穿有职业标志的服装。
在藏族人民中,也存在着不同职业服饰,农区、牧区、林区的藏族,有着不同的服饰。
猎装结实,便于穿山越岭,寻踪围猎,便于行动和伪装。
猎帽是用狍子头颅剔去骨头和肉,鞣制而成。
戴上这种猎帽,可吸引猎物,以便伪装捕杀。
农区和牧区的服饰也很有特点,前面已作过介绍。
这里着重介绍一种职业服饰,那就是藏传佛教徒的职业服饰,其的确是别具一格。
藏传佛教分为四大派系,黄教僧侣身着黄色袈裟,红教僧侣身着红色袈裟,黑帽系僧侣头戴黑色法帽,就是西藏最古老的苯教徒,也有自己特定的服饰。
黄敦僧侣跳神舞时,有专门的服装和法具,服装多以皮革制成,上面有大小不等的许多花色图案和铜铃,另有一件缀满贝壳之类的皮制坎肩,头戴鸡冠形法帽,还配有单面神鼓和弯弯的长鼓槌。
苯教徒的祭服更为复杂,举行祭祀活动时,苯教徒头戴尖帽,帽上缀五色布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青色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咒词。
这种宗教装束,在特定情况下穿用,平时并不使用。
五、服饰文化与地域的联系
藏族居住的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藏族,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
首先这种同一民族内出现的不同的服饰文化,取决于其民族内部不同地域的经济生活。
比如藏北的藏族,从事畜牧业生产,他们的服装制作多用牲畜皮毛,羊皮袍直接用生羊皮制作,有的用羊毛、羊绒纺线制成衣服。
前藏、后藏农区的藏族,多自织氆氇、毛线,喜穿毛线制品的衣服。
而林芝、墨脱林区的藏族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他们过去从事狩猎生产,他们的服饰原料常取材于兽皮。
其次,同一民族内出现的服饰文化的不同,往往表现出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
这种审
美观念具体地体现在对服饰色彩、领口、衣袖、头饰、腰饰、胸饰等的不同选择上,不同地域的藏族追求不同,但一般都是就地取材。
如牧区的服饰多以玉器、骨类装饰,而农区的服饰以金银装饰为多。
事实上,藏族的服饰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当我们研究它时,不能把它看作是单一的服饰样式的传承。
因为服饰本身包含了广泛的社会内容,它往往和众多的文化事项相联系,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民族复杂的社会意识。
由于服饰的构成有其实用和功利目的,又有审美装饰用意,所以不同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体现着不同的含义,形成了不同的服饰类型。
比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地位、季节、用途等等,都会影响到服饰的制作,式样千差万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穿着打扮上,识别对方的地位和身份等。
从这种意义上讲,藏族服饰及其文化和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社会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