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_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篇一一、引言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为产业集聚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产业集聚现象在国内外广泛出现,尤其是在我国,其产业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产业集聚的机制及其对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进行分析。

二、产业集聚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产业集聚指的是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支持体系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这种集聚有利于资源共享、技术溢出、知识传播以及创新扩散等,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从企业异质性、贸易成本、市场潜能、劳动力市场等多个维度为产业集聚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包括市场潜力效应、创新环境效应和制度环境效应等。

市场潜力效应指的是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市场和更高的利润而向市场潜力大的地区集聚。

创新环境效应则强调了知识溢出、技术交流等对产业集聚的推动作用。

而制度环境效应则关注政策、法规等制度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四、我国近十多年来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近十多年来,我国各地区的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然而,这种产业集聚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超中西部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经济梯度。

这种经济差异的成因除了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有关外,还与产业集聚的机制密切相关。

五、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与市场潜力: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企业集聚,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市场规模的限制,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

2. 创新环境与知识溢出: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知识溢出机制,有利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对国内学者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分析我国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概述,发现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甚少,而且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对我产业集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有硬套的现象,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善,从而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产业集聚;规模经济1、引言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宗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国内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甚少,主要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实际问题结合进行论述。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简单述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以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Core-Periphery)模型的提出为标志,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它阐明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的形成和演变的[1](邱竞、薛冰,2008)。

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在纯自然条件方面并不一定非常有优势的地方却成为了工业集聚的中心以及两个自然条件方面非常相近却可能在工业集聚方面有非常不同的表现,新经济地理学抓住了导致工业集聚的最为本质的经济力量―收益递增,其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的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 [2](金煜、陈钊、陆铭,2006)。

刘长全[3](2009)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建立了中心―外围、国际专业化、全球和产业扩散、区域专业化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模型,认为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2024年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范文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演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我国,近十多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

本文将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产业集聚机制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的影响。

二、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与机制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 市场规模效应:产业集聚能够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 知识与技术溢出:产业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共享,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劳动力市场效应:产业集聚能够形成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4. 政策与制度因素:政府政策和制度环境对产业集聚也具有重要影响,如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

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分析近十多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 政策与制度差异:政府在不同地区的政策倾斜和制度环境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 产业集聚程度: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4. 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在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产业集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促进区域内部的经济联系和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又反过来影响产业集聚的进程和方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形成市场规模效应、知识与技术溢出、劳动力市场效应等,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
年 第 4期 总第 15 7 期
兰 州 学 刊
L nz o U k n a h uX  ̄ a
No. 4 2 08 0 Ge r 1 No 7 nea . .1 5

学术 综 述 ・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研 究 综 述
Kum n 19 ) r a(91 的中心一外围( o — epe ) g Cr Pr hr 模型是新 间微弱优势的积累就会引起经济体的极端化分异: e i y 一个区域成 经济地理学诞生的标志, 它阐明了规模报酬 、 运输成本和要素流 为工业化的中心, 另一个区域则沦为去工业化的外围。此外, 集
造业部门以工人劳动作为惟一投入, 生产一系列具有水平差异 不会退化到“ 后院资本主义” Bcyr Cpas) (aka ailm 的状态 ; d ti 三是 这导致了区位选择问题; 四是要素的流动, 这是产生 的产品, 每个厂商只生产其中的一种, 且具有规模经济; 农业部 运输成本, … rga(9 b将 E 9 门以农民劳动作为惟一的投入, 生产一种同质的产品, 且规模报 集聚的必要条件。 Kumn 1 8) N G的建模技术概括为 组短语, D— 模型、 即“ S 冰山型运输成本、 进化、 计算机” j o L 6 酬不变。工人在两个 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 农民在两个区域

作者简介 : 邱竞 , , 男 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学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宏观经济 ; 薛冰 , , 男 中国人 民大学经 济学院
理论经 济学专业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聚也可能不会发生。但是 , 当改变这些参数达到临界值时, 区域
的新近发展 总结为六个方面, 并对 当前新经济地理 学的不足与缺 陷、 发展前 沿及 未来可能 的发展方向进行 了阐释 。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

融改革 的新形势 , 切实 转变经营 理念和融资方 式 , 从 以前 的
“ 无 钱找市长 、 花钱靠银行 ” 变为 “ 先去找市 场 、 贷款靠项 目” 场, 大胆创新运用金融工具 ,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 采取 多种融
依存 、 互利 互惠、 同甘共苦 、 共 同发展” 的良好局面 。 要创新经 上来 。在积极争 取银行贷款 支持的 同时 , 主动出击 , 走 向市
成于 2 0 世纪 9 0年代 , 其宗 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 学 的殿堂 。国内学者关 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的研究甚少 , 主 及两个 自然条件 方面非常相 近却可能在 工业集 聚方面有非 常不同的表 现 , 新经济地理学抓住了导致工业集聚 的最 为本
极参 与政府组织 的各 种银企对接 、 对话 活动 , 加强与 小微企 业 的密切合作 , 促进 新型银企关系的建立和改善 , 形成 “ 相互 营方式 , 改 善服务手段 , 积极开 发微小企业信贷新产品。 坚持 因企制宜 、 分类 指导的原则 , 大力推广量身定做 的做法 , 实行 差别化信贷政策 , 对小微企业高看一眼 、 厚爱一层 。 结和评析 , 并在此基础上与我 国实际问题结合进行 论述 。 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 理理论与产业集聚关 系的研究成果 , 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 简单述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 出 自己的看法 。
2 、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 内容
和分析 有硬 套的现 象 , 我们 应该加 强基础理论 的研 究 , 在我
国社会主 义市场 经济 的基础上 . 对相关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 和 改善 , 从 而使理论更好 的服务 于我 国产业 结构 升级 . 加快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 关键词 : 新 经济地理 ; 产业集聚: 规模 经济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迅猛,而另一些地区则陷入了相对滞后的状态。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人才聚集、创新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等都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政策的效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策略一、引言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而新经济地理学则更加关注地方特点、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产业集聚这一重要机制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产业集聚机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分析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二、产业集聚机制与区域经济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特定产业在某个地区内的集中发展现象,形成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溢出效应。

经济的集聚会促使创新、专业化和分工,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产业集聚机制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规模效应,即由于某一地区市场规模较大,会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并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外部溢出效应,指某一地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共享经验、人才和技术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创新水平;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摘要:产业集群在经济地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文将对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进行归纳总结。

随后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产业集群形成原因、产业集群的功能效应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集群产业空间组织综述在西方对产业集聚进行大量的研究,但在数量众多的理论成果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

其原因是众多的学派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所以使结论也并不相同。

对于不同的理论成果我们只能取其相似之处,并对不同之处加以阐述并分析。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与定义(一)地理资源、运输成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早期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帕鲁的增长极理论、科洛索夫斯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这些理论在对产业集群进行定义的主要从产业链在地缘上集中所能获取外部经济角度出发的。

如马歇尔对产业区的定义:大量种类相似的中小型企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现象称作“产业区”。

当然在这些理论中能看出,研究者也看到了产业集聚带来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齐全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减少。

研究者也相信企业集聚能带来创新的产生。

但是在早期的产业聚集研究中更倾向于物质方面能获取的好处。

将研究的主要目光锁定在能轻易看到的各种成本的降低上。

(二)社会文化、知识溢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产业区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新社会经济学派、波特的新竞争理论。

这些理论相比起早期的产业集群理论更加重视交易费用的减少、社会文化的根植性和知识溢出带来的创新。

波特在综合各家理论之精华对于产业集群理论下了这样的定义:“集群是一组在地缘上接近的相关企业和相关机构,由共同性和互补性联系在一起。

”对于现代产业集群研究者更认识到社会文化的重要性,产业集群内网络的建构成为最为关注的地方。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和科研学校之间、还有企业与地方文化制度之间的信任网络构建成为现代产业集群更为显著地特点。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产 业集群 文献 研 究 产 业集 群是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内互相 联 系的 ,在 地 理位 置上 集 中
段。 韦伯 的产 业 集聚 理论 有 一定 的 创新 性 ,他 从微 观企 业 的 区位选
择角 度 ,探讨 了产业 集群 优 势 的 因素 。但是 韦 伯对 集 聚的 研究 脱离 了一 切制 度 、社 会 、文 化 、历史 因素 ,单纯 从 资源 、能源 的 角度加
2 世 纪 7 年代 末 ,新 经 济 地 理 学理 论 发 展 起 来 ,其 中最 为典 0 0 型 的代 表 是 克 鲁 格 曼 ( g n),他 是 第一 位 把 产 业 集 群 与 国 ku ma r 际 贸 易 因 素 紧 密联 系起 来 研 究 的 经 济 学 家 。他 通 过 “ 模 报 酬 递 规 动倾 向于 空 间集 聚 的一般 性 趋 势 ,阐 明 由于外 在环 境 的限 制 ,如 贸 易保 护 、地理 分 割等 原 因 ,产 业 区集聚 的 空 间格局 可 以是 多样 的 , 并提 出了形成 产 业聚 集 的三 个 主要 原 因 :需 求 、外 部 经济 和特 殊历 史事 件 。克 鲁格 曼 的模 型 为人 为的 产业 政 策扶 持提 供 了理 论依 据 , 但他 的研 究过 于 偏重 数 学模 型 ,忽 略具 体 的地 理空 间 ,缺 乏经 验研 究的 实证 ,忽 视社 会 、文 化等 因 素。
力 ;社 会 学家 则从社 会 关 系网络 、社会 文 化环 境 的视 角对 产业 集群 区 的社会 文化 因素。 组 织进 行研 究 ;地理 学 家则 强 调经 济 空问 、社 会空 间 、地 理空 间的 美 国 区域 经 济 学 家 胡佛 在 2 世 纪 4 年 代 论 证 了产 业 集 聚 存在 O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刘长全摘 要:新经济地理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下,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与集聚经济研究的主流理论。

本文从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实证检验与主要结论三个方面出发对新经济地理理论做了系统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集聚经济 规模报酬 新经济地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普遍的不均匀性,在空间的各个层面都可以观察到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对生产率、经济增长、实际收入等会产生显著影响和促进作用,这就是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产业集聚的结果,也是生产活动集聚的基本驱动因素,产业的集聚经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布局特征(Hender son, 1988)。

胡佛(Ho ov er,1948)在 区域经济学导论 一书中,将集聚经济与资源禀赋、空间转移成本三个因素看成是区域经济的 三个基石 。

但是 空间不可能定理(Starr ett,1978) 说明,由于贸易成本的存在,竞争性空间理论与集聚均衡不相容。

那么对产业集聚的解释可以遵循的三条基本路径是:放弃均质空间假定、以外部性的存在为条件或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为前提。

以K rugman等(K r ug man,1991;Venables,1996)为代表所开创的新经济地理(N EG)理论,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的基础上,基于Dix it-St iglitz垄断竞争模型框架(Dix it&St iglitz,1977),研究规模报酬、产品差异化和运输成本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强调了企业在利用规模报酬与节约运输成本之间的平衡,以及在此过程中的产业集聚趋势,现已成为产业集聚研究的主流理论之一。

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都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等,以及此过程对企业规模、生产率、要素价格、福利等的影响。

另外,由于距离是贸易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后者又是新经济地理模型的核心变量,所以相对于传统区域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具有更明确的空间关系。

本文首先对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进行总结,然后对其理论发展过程与代表性模型展开讨论,最后再对相关实证研究状况进行梳理。

一、基本特征与构成要素概括起来,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特征表现为强调规模报酬、运输成本、市场结构与市场需求等各个因素对产业分布和贸易的影响。

F ujita(1996)指出企业布局要在生产成本与市场进入能力之间平衡。

如果企业向不同地区提供产品的成本很低,那么生产成本是影响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相反,很高的贸易成本将会促使企业接近市场,生产成本的影响会较小。

如果贸易成本处于中等水平,那么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在分布上将会向市场进入成本较低的区位倾斜,这些地区能提供更高的实际工资(K rug man,1980;K rug-man&V enables,1990)。

O ttaviano与T hisse(2002)认为新经济地理关注的主要是货币外部性而不是技术外部性,并指出新经济地理的核心思想表现在五个方面:(1)经济的空间分布是各种报酬递增与移动成本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2)价格竞争、运输成本与土地价格的上升都会促使生产与消费的分散;(3)当企业之间产品存在差异、运输成本较低时,企业趋向集聚;(4)城市集中了大量的最终产品和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从而对消费者和劳动者都具有吸引力;(5)集聚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循环累积的结果。

H ead与M ayer(2004)指出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本特征也是表现在五个方面:(1)是对内在于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定,其产生的原因是每个工厂都有的固定成本与不可分的费用支出;(2)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设定,在内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完全竞争不可能存在;(3)贸易成本的存在,指更一般的空间转移成本,同时包括要素与产品的流动成本;(4)内生的公司区位,公司在各地区的进入与退出取决于其在各地区之间的盈利性差别;(5)内生的需求区位,各地区的市场规模内生,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布局及由此带来的劳动力流动或关联企业流动,前者引起地区间消费需求的变动,后者引起地区间前后关联需求的变动。

Head等人提出的前四项构成要素将引起本地市场效应(K rugman,1980),是新经济地理的基础,同时也出现在新贸易理论中。

在这些假设下,集聚将会发生,但只是对地区间初始分布的不对称或永久性冲击造成的不对称的放大。

新经济地理相对于新贸易理论的创新在于引入第五个构成因素,在它的作用下将出现循环累积的效果。

R obert -N icoud(2005)指出,新经济地理与新贸易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为本地市场效应添加循环累积因素,报酬递增产业集聚的需求和盈利性将进一步提高。

如果要素具有流动性,这些要素将会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地区流动,在一定条件下这样的循环就会发生。

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都具有相似的假设条件和分析范式。

首先是通常包括两个部门,分别是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基本上都用制造部门和农业部门表示,但也可以用来分析现代服务部门。

另外还假定这两个部门一个报酬递增,一个报酬不变;一个是不完全竞争,一个是完全竞争;一类产品运输有成本,一类无成本,这里运输成本代表了与贸易相关的一切成本。

空间上通常假定由两个地区构成,这些地区初始条件通常是一样的,即具有同样的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资源禀赋等。

K r ug man与V enables(1990)在对市场进入与产业分布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假定存在中心地区,并且相对于外围地区来说具有更高的资源禀赋,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Kr ug man,1991)则基本都假定两个地区是均质的,从而控制自然因素对产业分布的影响,着重分析在短期冲击作用下,循环累积的作用及路径依赖导致长期均衡的改变。

因为对地区做了同质假设,所以新经济地理模型总是存在对称的均衡 每个地区具有相同的(流动)要素分布和生产活动,然而这个均衡是可能稳定的,也可能是不稳定的,均衡的结果也可能是所有报酬递增的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地区。

因此从研究重点和主要结论来看,新经济地理模型首先是分析讨论在什么条件下集聚作为一种均衡的结果出现(K rugman,1991);之后,Puga(1999)分析了在什么条件下这种集聚分布的结果是稳定的;还有就是分析 预期 在均衡状态转变过程中的作用(Baldw in,2001;Baldw in et al., 2004)。

多重对称均衡的存在使得预期可能会自我实现并导致均衡状态的转变,从而当冲击改变了对将来的预期就可能导致产业分布在不同均衡状态之间变化。

这些模型基本都建立在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之上,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基本特点就是将D-S模型与 冰山(iceber g) 运输成本、要素流动性结合起来。

更具体地说,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通常是两类部门产品的柯布-道格拉斯形式,报酬递增差异化产品的子效用函数则通常是常弹性函数。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其中Ot taviano等(2002)采用的分别是准线性和二次型函数形式,P fl ger(2004)采用与O ttaviano等(2002)一样的准线性效用函数及K rugman(1991)使用的常弹性子效用函数。

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齐次与非齐次、常弹性与非常弹性函数形式的设定对于模型的均衡特征有重要影响,而在集聚过程中企业平均规模、生产率方面也有不同的理论内涵。

二、发展过程与主要模型各种贸易理论模型预测具有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运输成本的产业部门将会集聚在具有较高市场进入能力或者说市场潜力的地区,这就是本地市场效应,也是新经济地理模型发展与认识的起点。

L inder (1961)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首先提出本地市场效应假设,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产业首先是其具有较高需求或较好发展势头的产业。

K rug man(1980)通过结合运输成本与垄断竞争模型,论证了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

在他的两地区、两部门和单一要素模型中,制造品需求较多的地区将是制造品的净出口地区。

H elpman与K rugman(1985)对这个模型进一步发展后,分析显示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具有报酬递增和产品差异化特征的制造业部门将集中在需求较高的地区。

报酬递增产业在一个地区的产出比重会超过这个地区对该产业的需求比重,并且一个地区需求的上升将导致产出更大比重的增加。

虽然众多新经济地理模型都以本地市场效应为基础,并在假设、函数形式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对要素流动性 循环累积形成机制的假设有着重要差别。

K rug man通过引入劳动力流动使市场规模内生化,对新贸易理论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扩展,初始不平衡导致地区生产结构和实际工资的差异,后者引起劳动流动和市场规模的进一步变化,因此而产生循环累积的效应,最终导致制造部门集聚在一个地区的结果。

这就是所谓中心-外围模型,已经成为新经济地理理论的核心模型,也是诸多理论扩展的基础。

V enables(1996)指出劳动力流动并不是市场内生化的唯一机制,如果产业之间存在投入产出的纵向关联,下游产业将构成上游产业的市场,考虑到市场进入的成本,上游产业将会向下游企业较多的地区集中。

促使纵向关联企业集聚的原因除了需求关联对上游企业的作用,还有成本关联因素对下游企业的影响。

在上游企业较多的地区集中,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将会因为中间投入品运输成本的节约而下降。

K rug man的中心-外围模型也同时强调了需求关联与成本关联两个方面的累积过程。

在其模型中,如果企业发生迁移,劳动力随之流动并引起市场规模的变化,由于企业倾向于在较大的市场布局,市场规模的变化将引起更多的企业迁移,需求关联的累积因素发挥着作用。

另外,生产迁移将引起迁入地区价格指数的下降和迁出地区价格指数的上升。

如果劳动力流动使得各地区的实际工资相等,那么初始冲击会引起迁入地区名义工资的下降。

成本的相对变化导致工业竞争力的变化,并引起企业的进一步迁移,因此成本关联也在发挥着作用(Baldw in,1999)。

在V enables的模型中,一些投入要素不具有流动性,成为促使产业分散的重要因素。

产业特征,尤其是产业纵向关联的强度,与贸易成本共同决定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大小及相互作用情况。

与多数新经济地理模型一样,Venables的模型中也包含两个地区,但是生产活动由三个部门组成,一个是报酬不变的竞争性产业,另外两个是报酬递增的不完全竞争产业,而且其中一个生产最终产品,另一个则为其提供中间投入品。

虽然模型采用的也是D-S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但运输成本被假设为按价值计算的费用,没有使用普遍采用的 冰山成本 形式,V enables指出这会影响到函数形式,但不会影响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