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明清前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共149张PPT)

合集下载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规律:(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 生产关系的形式。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 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3)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 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4)封建土地私有制 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5)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1)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 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2)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 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3)封建土地私有制的 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4.视角透视
角度
认识
唯物 史观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 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唯物史观
阶级 孔子、老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体的利益,其
史观 他如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则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源 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2)伴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 表 政治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
马法律不断演变并得到完善, 现 文明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形成罗马法律体系。博大而缜 (3)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逐渐
密的罗马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 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近现代欧 ,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堂讲析 考点突破
高考总复习·历史
5.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频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时期,中华文明基本定型。

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上距今一万年左右,农耕经济取代采集渔猎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较大发展。

文化上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汉武帝时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文学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发展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点。

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初步形成。

阶段特征: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阶段特征: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高中政治!每天都有干货知识~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4)权限: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先秦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积极方面: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 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 评价 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消极方面: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 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公有制)
夏、商、 西周 (井田制)
内容:①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 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庶民 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认 知 深 化
封建 政治
社会 习俗
思想 观念
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 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的 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 传统观念及祭祖扫墓等
“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 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 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等现象
一方面把族权、_____和神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 尊祖和敬宗为信条,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 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 作 维护政权的作用 用 另一方面,宗法制度本身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弊端,当 社会生产资料基本分割完毕后,它就无法应付不断滋 生的新贵。同时,“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 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会和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
联系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
军用品和官
不在市场
至明代前期占据 主导地位,代表
经营
府、贵族的 流通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资料--总结政治、经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大体上分为先秦时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大一统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明清时期。

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①经济方面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政治方面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思想方面。

一)政治: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世卿世禄制。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二)经济:分为农业、手工业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农业:①农耕经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格局是;②主要是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即千耦其耘。

手工业:①新时期的彩陶、、;②官营手工业;③西周后,丝织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①出现铁农具、牛耕;②水利设施有、、;③小农经济出现:记住其原因、特点、评价。

(重点记忆)手工业:①出现冶炼生铁;②家庭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兴起。

③战国时提出政策。

④国家四民:工、商、士、农。

三)文化:思想家: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孙子(记住其主张)科技:殷商时期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春秋时期的九九乘法口诀;筹算法;文艺:汉字有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绘画有新时期时代的绘画;诗歌有《诗经》、楚辞。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220年)时代背景: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一)秦朝(重点记忆)1、政治方面: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法律制度、以及选拔和考察官吏制度等。

其特征是。

2、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方面:“书同文”,以为基础,同时流行。

秦始皇采取的具体措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标准器、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长城、设驿道;焚书坑儒;二)汉朝(尤指汉武帝时期)1、政治方面:①为加强皇权,实行中外朝制度;②为加强中央权力,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削弱封国实力);设刺史监察地方(削弱郡县实力)。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科技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科技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科技 文化
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考纲导航】
最新 考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抓住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最有 影响力的政治制度; 两个重点:一是“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的建立,中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二是明清时期君 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高考会重点考查我国早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同时考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趋势。
考点5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1、选官制度的演变 2、监察制度的演变 规律总结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
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
预测演练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 “社稷”却被用作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预测演练
2、下列图一到图三三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用来论证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器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科技 文化
第3课时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化
一、【考纲导航】
最新 考纲 复习 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6、汉字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7、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8、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1、古代思想把握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的演变;掌握一个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 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中国古代在 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为人类社会做出的重大贡献;二是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历史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探究一:当时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 为什么?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是皇帝顾问内侍机构,内阁成员开始参与军 国大事的商讨,后有票拟权(帮助皇帝起草奏章的批复意见),但 始终无决策权。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长官, 权限大小取决皇帝。 清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 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职权扩大,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 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无决策权,军国大事由皇帝 一人裁决。
(3)作用:“启”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舆论准
备,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明清儒” 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所产生的作用是有限的。
出现上述差别的根本原因:在17、18世纪欧洲资 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程度比中国高。
探究六:清代京剧
短文改错
京剧是在徽戏和昆曲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戏、秦腔等戏曲剧种 汉戏 昆曲
(2011年广东文综) 5、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 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 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B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 (2011年广东文综) 6、 1820年,龚自珍在《西域置行 省议》中建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土著者不愿徙, 毋庸议。”“山西号称海内最富”主要是因为 A.晋商财力雄厚 B.小农经济发达 C.手工业发达 D.自然资源丰富
④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等。
探究五: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的对比
都对封建专制进行了批判。 1、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
(1)地位:“启”成为17、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流;“明
清儒”没有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
(2)性质:“启”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明清儒”

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第1课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高考历史复习第1讲第1课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
答案
19
目录
知识梳理
易错易混
(3)成就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期: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冶金业
冶铁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制瓷业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丝织业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养蚕技术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 斜纹提花织物
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弊端:土地兼并问题。
原因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答案
危害
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17
目录
知识梳理
易错易混
4.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条件 A.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 B.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组织形式 生产目的
5.“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 错误。“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 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苦。
23
目录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先秦时期的经济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24
目录
知识梳理
图解识记 易错易混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概念 (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 (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4)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课标要求
•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的特点。 •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 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特点。 •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 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 业发展的特征。 •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 特点。 •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古代通史概述—中国古代史
朝代歌:
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公元前 公元前 770年 221年 ※ ** ※ * 公元前6 公元前6 公元7 世纪初 世纪末 世纪 古 古 希 罗 腊 马
1840年 * * ※ 公元14 公元18 世纪 世纪
中 世 纪
古代世界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按社会形态梳理 原始社会:远古人类和氏族公社时期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春秋战国(过渡时期) 秦朝 —— 清朝(鸦战前)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古代中国
原始社会
170万 年前 公元前 2070年 ※
文 艺 复 兴
启 蒙 运 动
3.重要时间: 公元前2070 夏的建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春秋战国 公元前221 秦的建立 公元581(隋朝) 618---907(唐朝) 公元1276(元)1368(明)1644(清) 4、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三大内容(宗法制、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 物质文明: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重要政策 精神文明:一个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科技文化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课标要求
•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 •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 •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 文明发展的贡献。 •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 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山 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
中国古代史线索
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形成、发展与衰落,强调“文明发展史观”。
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起源和奠基时期)
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秦汉(形成和发展时期)
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魏晋南北朝
(曲折发展时期)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鼎盛时期) 五、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宋元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例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先秦时期
制度文明:君主专制制度的出现
宗法制、分封制、县制等
中国古代史——先秦至明清时期 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考纲要求
• 1商周时期的政治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6手工业的发展 7商业的发展 8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 ”和“海禁”政策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 思想 11宋明理学 1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3科技成就 14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 展 15文学成就 16京剧等剧种的产生的发展
注:思考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现代史 (社会性质)
世界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整体认知
古代通史概述—中国古代史
1.朝代记忆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继续发展时期)
六、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明清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繁荣与危机并存)
通史体系下的一般复习方法
1、根据文明史观,划分历史阶段; 2、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 明三大角度进行归类和整理; 3、进行必要的古今中外文明的联系。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通史与断代史相对,指记述由远古到现代各 时代历史的史书,以时间为主线,连贯地叙述 各个时代的一种记史方式。包括该时代的经济、 • 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 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 中国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949年 新中国成立。 中国古代史 • 中国现代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